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321章 再次被征召
    古桑乡防护工程挂上了“钱塘战阵操训屯”牌匾,是当朝首宰、彭城王爷刘义康亲笔题字。

    钱塘县、会稽郡、扬州府、乃至京城,都没人插嘴非议。

    正当此时,太保、中书监、扬州刺史王弘大人去世。

    皇帝刘义隆下旨:彭城王刘义康兼任扬州刺史。

    扬州刺史的重要性在宋国刺史中排位第一。第二是荆州,第三是徐州。

    这样一来,彭城王刘义康成了会稽郡守、钱塘县令的直接上官。

    古桑乡改造工程更加顺当了。

    在县、郡两级衙门协调下,附近官道重新修整过,古桑乡采石、伐木等事宜的成本也大幅降低。

    工程进度再次提速。

    本来,按照萧西风预计,这项工程需要的时间会超过5年。

    结果,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凑在一起,四年不到,工程就完工了。

    古桑乡成为一座有壕沟环卫、城墙坚固的堡垒。

    堡垒里有小型武馆、演武场。

    护乡队扩大到800人,400正式队员、400预备队员。

    他们都属于民兵性质。没有固定报酬。

    护乡队揽到外活、有收入,偶尔发些补贴给队员。

    萧西风五人挑选了90名青壮男丁组成3个战阵组,对他们进行战阵训练。

    萧西风给战阵组队员发一些固定补贴。

    这是将来的真正战力。也为了对彭城王爷有个交代,应付他派人突击检查。

    护乡队和战阵操训组的操练、收入、支出等事情,萧西风让萧庆堂兄四人分工负责,费用由五人共有的几间蚕丝作坊出钱。

    没给乡民增添额外负担。

    ……

    太保王弘大人去世后不久,皇帝刘义隆也生病了,而且似乎很重。

    皇帝亲弟弟刘义康为司徒、录尚书事、大将军,总揽朝政。

    宋国朝廷运作,几乎由他说了算。

    刘义康的帮手,最重要的有两位:中书令、尚书仆射殷景仁,太子詹事刘湛。

    这二人原本关系很好。

    如今成了首宰刘义康的左右臂膀,却因为理念不合、利益冲突等,两人关系渐渐恶化。

    其中,刘湛因为做过彭城王府长史,与刘义康更亲近些。

    刘湛借着刘义康信任,在朝廷里拉拢、任用了一些人,如司徒左长史刘斌、大将军从事中郎王履、大将军主簿刘敬文、祭酒孔胤秀等,俨然形成了一个小集团。

    他们拉帮结伙、排斥异己、打击对手。引起朝野议论。

    这种情况,自然有人报告给病中的皇帝刘义隆。

    殷景仁一直跟随皇帝刘义隆,是其亲信。

    刘湛利令智昏,借助刘义康信任,极力压制殷景仁。

    甚至传说有刺客打算刺杀殷景仁。

    皇帝刘义隆为了保护殷景仁,为他特意安排了住处,派禁卫军把守。

    ……

    这期间,宋国西部的益州发生流民暴动,皇帝刘义隆要求刘义康重点处理这件事。

    后来这事把萧西风五人牵扯了进去。

    上古九州里没有益州。那时,成都盆地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属于九州之一的梁洲。

    到西汉设置十三刺史部时,梁洲分为益州刺史部、梁洲刺史部。

    益州刺史部管辖四川盆地以西、以南地区,梁洲刺史部管理以汉中为中心东北部区域。

    这时候,两州都属于宋国国土。

    益州刺史刘道济。梁洲刺史甄法护。

    刘道济之兄刘粹,年轻时就追随先帝刘裕,参加京口起兵、征讨桓玄、刘毅等,立下赫赫战功,位居征北将军。后来随到彦之剿灭谢晦。

    刘粹深得刘裕、刘义隆父子信任。他的亲弟弟刘道济的仕途也就十分顺畅,一早做到益州刺史位置。

    但他却纵容三名亲信部下,在益州横行无忌、疯狂敛财。搞得整个益州民怨沸腾。

    这三人是长史费谦、别驾张熙、参军杨德年。

    皇帝刘义隆曾因此下旨斥责过刘道济。

    原本夹在宋国、后秦国、吐谷浑、胡夏等国中间有个小国,名仇池国。管理着益州、梁洲以北的一片区域。

    后秦、胡夏灭亡后,仇池依然存在。现在夹在宋国、魏国、吐谷浑之间。

    仇池国主杨难当在大国间左右投机,先是接受宋国册封秦州刺史、武都王。后来又接受魏国册封征南大将军、南秦王。

    刘义隆北伐期间,拓跋焘指示杨难当在宋国西部搅出点动静,目的是分散宋国朝廷力量。

    杨难当见刘道济管理下的益州如此混乱,便按拓跋焘意思,先后派人策划司马飞龙、刘广暴动。

    出乎杨难当意料之外的是,益州人对刘道济及三名手下恨之入骨,司马飞龙、刘广的暴动很快闹到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达近十年。叛军人数最多时接近二十万。

    到彦之、檀道济相继北伐,战事结束了,益州暴动仍未平息。

    刘道济中途病死,朝廷命令梁洲刺史甄法护代管益州,要求他率军平息暴乱。

    甄法护折腾很久也没什么进展,被朝廷免职。

    朝廷任命萧思话督南秦二州(益州、梁州)诸军事、横野将军、梁益二州刺史,出西部平叛。

    萧思话何许人也?他是兰陵萧家嫡系、孝懿皇后的侄子。

    孝懿皇后何许人也?宋国开国皇帝刘裕之继母,深得先皇刘裕尊崇之人。

    有这样的出身,萧思话的仕途比刘道济还顺,一早做到中书侍郎、督青州\/徐州诸军事、振武将军、青州刺史。

    檀道济北伐收拾烂摊子时,他也在奉诏北伐之列。

    但是,叔孙建、长孙道生击退檀道济大军时,这哥们仗着后台硬,提前弃城逃跑了。

    他因此被下狱待审。

    这次起复时,还关在大狱里。

    萧思话所在的兰陵萧家,是东晋“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的豪族。

    前面提到的济南太守萧承之、钱塘县令萧宽就是该族旁系子弟。

    萧承之比萧思话大十几岁,这时也被任命为汉中太守,作为萧思话部下,随他西出平叛。

    萧承之给萧思话提出一个建议:要求朝廷允许他征调赋闲在家的萧西风五人的钱塘战阵。

    萧思话也听到过钱塘战阵的传言,于是按萧承之意思向朝廷提出请求。

    刘义康批复: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