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百九十六章 着急上火
    “大王,前面便是宜君县了!”

    神一魁所部被陆延所败,一陆往陕北流窜,逃了两天。

    神一魁为了为了掩人耳目,改为白天睡觉晚上行军,如此又五日来到了宜君县。

    此时,正是子时,宜君县城一片黑暗,城头上连警戒的烛火都没多少,更是看不到一个守卫的影子。

    神一魁大喜,“攻破此城,大家伙便能喝酒吃肉!”

    其部将红军友为了戴罪立功,主动请缨,带人攻城。

    红军友带着五十多号老营人马,也不点火把,悄悄的靠近城墙。

    果然,直到他们来到城下,城中的守军都没有发现分毫。

    红军友带着五十多号老营流贼来到城下,将钩绳抛到城墙上,用力固定住,便一个个顺着绳子爬上城墙。

    红军友一开始还十分紧张,但直到爬上城头,却是连守军的影子都没见着。

    按理来说,这么大的动静,只要不是瞎子聋子,那是绝对瞒不过的。

    结果一看,一群守军都躲在城楼洞里呼呼大睡呢!

    城墙上,只有几盏孤零零的灯笼,连个鬼影都没有。

    红军友大喜过望,立即让所有人加紧攀爬。

    等到所有人都爬上城头,官军也没有发现。

    红军友大手一挥,他率先一脚踢开城楼的木门,冲了进去。

    里面的官兵被惊醒,有的跳了起来。

    看到突然出现的敌人,显然还没反应过来。

    “兄弟们!杀啊!”红军友咆哮一声,一刀就砍下了官兵的脑袋!

    官兵吓了一跳,这才反应过来,这是敌人来袭了!

    但他们还没来得及去拿武器,流贼已经恶狠狠地扑来。

    “杀!”

    流贼一拥而上,官兵们连武器都没有,哪里挡得住,被流贼们直接乱刀砍死。

    红军友一刀砍死想要跳窗投降的官兵,大手一挥,“兄弟们,打开城门!”

    随着流贼用力转动绞盘,沉重的城门缓缓升起。

    神一魁哈哈大笑:“兄弟们,随我进城,吃肉喝酒!”

    流贼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音,高举着武器冲进城中。

    一场烧杀劫掠开始了!

    宜君县陷落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左近。

    “什么!流贼攻陷了宜君县!”

    洪承畴此时正前往延绥赴任,正途径鄜州。

    “究竟怎么回事?前两日本官才经过宜君,根本连一个流贼都没看到,怎么就突然攻陷了宜君?”

    孙绳武道:“大人,听闻这伙流贼乃是神一魁本部,其一路昼伏夜出,急行两百里,乘夜奇袭宜君县。”

    “宜君县守卫根本没有防备,是以被他们一击得手。”

    “宜君知县望风而逃,典史直接投贼。”

    “混账!”洪承畴怒而拍案。

    “这些流贼之前不还在乾州,怎么就跑来延绥了!”

    之前西安闹白莲,他不急,乾州闹流贼,他也不急。

    但这些流贼跑到宜君来,他真的急了。

    这宜君县可是延安府的地界。

    延绥巡抚,这延安、绥德都是归他监管。

    现在出了篓子,那背锅的就是他洪承畴了。

    原本洪承畴自视甚高,甚至认为陆延不过是靠着裙带关系爬上来的,但现在陆延在陕西屡次剿贼,而他洪承畴才上任,就丢城失地,这不是高下立判?

    “混账,立即写信给延安方面,我要亲自剿贼!我把这神一魁押解进京,难消我心头之恨!”洪承畴道。

    “另外把贺疯子叫来!”

    ........

    在洪承畴着急上火之时,在临清的漕运衙门内,一群人同样着急上火。

    就连原本坐镇通州的漕运总兵刘孔炤也赶到了临清来。

    刘孔炤,字复旸,青田人。诚意伯刘基子孙。

    说起这刘孔炤,也是一个人才。

    这位刘孔炤,原本是没资格继承诚意伯爵位的。

    孔炤祖父尚忠和继配夫人胡氏生子莱臣,而他的父亲荩臣是婢女生的,刘尚忠死后,爵位应该由莱臣继承,因为莱臣年纪小,被刘荩臣继承,刘荩臣死后,又被刘孔炤继承。后来将叔叔刘莱臣和祖母胡氏先后杀害。

    在平江伯被削爵之后,漕运总兵出现空缺,刘孔炤又怎么能不眼红这个肥缺。

    刘孔炤为了得到操江官职,他参劾侯恂,献媚于温体仁,又攻击倪元璐去职,终于如愿以偿,领南京右府提督操江兼巡江防。

    只是没想到,他还没坐稳这个位子,就遇到了一个麻烦!

    这是比漕粮海运还大的麻烦!

    漕运断绝了!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而对于干旱了一年的河南百姓来说更是如此。

    但哪里知道,这雨一下,就停不了了!

    河南、江苏连日大雨,河水暴涨。

    而这最终的后果是,黄河在徐州府决堤了。

    这些家伙自然不是在担心徐州府千千万万的百姓是否会流离失所。

    这造成的另外一个后果便是运河断绝!

    之前已经说过,明清黄河的河道与后世并不同。

    黄河自东汉至宋仁宗时期,河道一直较为平稳,以北流为主,在现在山东境内的黄河流路稍微偏北一点。

    自从宋朝掘河之后,这一切都变了。

    明初,黄河主流基本上还是走贾鲁古道。

    但随着朱棣入主北京,黄河中上游地区成为了营建北京的所需木材供应地之一,森林遭到大量的砍伐,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遭到进一步破坏。而黄河水患加剧,也与此有关,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被奔腾而下的黄河携裹而下,黄河逐渐成为‘地上河’。

    此外,明朝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保障京师安定的大动脉,而京杭大运河却要借助黄河漕运,黄河下游的状况决定着京杭大运河是否畅通,漕粮是否能运到京师。黄河河道本身的特性决定了黄河下游多泥沙,为了保障运河的畅通。

    明朝政府人为干预黄河流路,改变了水往低处流的特性,造成了黄淮平原水患频发,黄河几乎年年泛滥,给生存在这片平原上的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另外一个原因,便是明朝设置的九边重镇,后变为七个(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屯田制度下的过度垦殖,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黄河泥沙含量进一步加大。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黄河“地上河”状况更加严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