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九十一章 总巡察使的钦佩
    杨轩眼中闪过一抹光芒,随即又沉思起来。

    “大人的提议诚然是个机会,但我更愿意见到的是,每个村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简单复制黄泥村的模式。”

    “见解独到。”巡察使赞赏地点点头。

    “本官会考虑你的建议,同时也希望你能在适当的时机,为朝廷提供智囊支持,如何?”

    “若能为国家、为百姓出一份力,轩自当义不容辞。”杨轩的言语间透着坚定。

    谈话至此,两人相视一笑,仿佛都看见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这时,一只飞鸟掠过天空,引得二人的目光随之远眺。

    夜幕再次降临,杨轩独自漫步回到篝火旁。

    阿福等人见他归来,纷纷围拢过来,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杨老弟,今天和大人们谈得怎么样?”阿福迫不及待地问。

    杨轩微微一笑,环顾四周,篝火映照下的每一张脸庞都那么真实,那么温暖。

    “阿福,好消息,或许很快,黄泥村的经验就能惠及更多的人。”

    “至于县丞,也就是能搞一些小动作罢了!”

    人群顿时沸腾起来,议论纷纷,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希望的光。

    就在这个充满期待的夜晚,杨轩与村民们分享着喜悦。

    而那份由心底萌发的力量,正悄悄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不论前路如何,黄泥村都是一家人。”

    杨轩的话语落下,众人纷纷响应。

    篝火边的谈话渐渐进入尾声,最后,还是阿福忍不住打破了短暂的宁静:“那咱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呢,杨老弟?”

    杨轩抬头仰望星空,那里星河璀璨,犹如未来一般辽阔。

    “先让乡亲们都富裕起来!”

    “等我们在县城彻底站稳脚跟,或许,我们就可以考虑进发郡城!”

    言罢,篝火边再次陷入了短暂的静默,但这次的静默不再是不确定和恐惧,而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平静。

    几天后,黄泥村的清晨比往常更加忙碌。

    村口,一群衣衫褴褛、神色憔悴的难民正缓缓走近。

    他们的眼神中既有渴望,又有不安,仿佛长途跋涉的疲惫还未散去。

    杨轩带着几个热心的村民赶到村口,每个人都带着一脸关切。

    “大家不要怕,这里是黄泥村,你们暂时有了安身之地。”

    杨轩温和的声音传开,仿佛春风化雪,令难民们的表情渐渐松弛。

    一位年迈的老妇人,扶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向前来。

    “公子,我们是从邻近的青石镇逃出来的,家里都被洪水冲走了,实在是走投无路啊。”

    杨轩连忙上前搀扶,安慰道。

    “老人家,先安心住下,黄泥村虽然不大,但总能挤出一席之地给你们遮风避雨。”

    村民们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帮忙搬运行李,有的送上热水和干粮,场面温馨而有序。

    “杨老弟,这些人怎么安置?”阿福悄声询问,眉宇间隐含忧虑。

    “先找空房和帐篷,不够的话,咱们家家户户挤一挤,难关总会过去的。”

    杨轩沉稳回答,目光中满是坚决。

    安置妥当后,杨轩与几位难民代表围坐在篝火旁,开始了深入的交谈。

    “你们能告诉我,外面的情况如何吗?是不是还有许多人需要帮助?”

    杨轩的询问充满了关心。

    一位青年难民,面容消瘦,但眼神坚毅,他开口道。

    “杨公子,外面的情形很糟糕,洪水冲毁了很多村子,不少人流离失所。官府的救援还没到,大家都在自谋生路。”

    杨轩听后,眉头紧锁:“黄泥村能帮的,我们会尽力。同时,我会想办法联系外面的世界,争取更多的援助。”

    “公子,我们愿意做工换食宿,不愿白白受恩。”另一位难民诚恳地说。

    杨轩笑了,温暖而包容。

    “大家都是兄弟姐妹,互相帮助是应该的。等这里情况好转些,我们再一起商量接下来的事。”

    谈话间,夜已深,篝火边的每一张面孔都显得格外温馨。

    与此同时,青山县丞府内,烛光摇曳,县丞正紧急召集主簿和几位心腹密议。

    “这批难民,简直是麻烦上门!咱们县库里的粮食本就紧张,哪里还有多余喂饱这些外人!”

    县丞眉头紧锁,话语间尽是不满。

    主簿推了推眼镜,冷静分析。

    “大人,难民问题确实棘手。但若是放任不管,恐怕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我不管那么多!”县丞拍案而起,“他们爱去哪里去哪里,只要不进青山县城,我就当看不见!”

    一位心腹谄媚地上前:“大人英明,反正黄泥村那个杨轩喜欢管闲事,不如就让他去头疼好了。”

    县丞冷笑,眼中闪过一丝阴狠:“不错,正好借机给他添堵。到时候,看他还能不能逍遥自在。”

    众人闻言,纷纷附和,一场冷漠的决策就这样在昏暗的烛光下悄然形成。

    接下来的日子里,黄泥村成了难民们的避风港。

    在杨轩的带领下,村民们与难民共同劳作,修缮房屋,开垦荒地,一片生机勃勃。

    某晚,月明星稀,杨轩与几位难民首领再次围坐在一起,篝火旁的谈话透着丝丝暖意。

    “杨公子,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老妇人眼中泛着泪花,“自从我们来了,村里没少受累。”

    杨轩摇了摇头,笑容温暖。

    “奶奶,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现在最重要的是重建家园,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

    这时,一位年轻难民提出。

    “杨轩,我想跟你商量件事。我在家乡时是铁匠,如果能收集些废铁,我可以制作工具,这样大家干活也能更省力。”

    杨轩眼睛一亮。

    “这是个好主意!阿福,你明日就带人去周边看看,能找到的材料都收集回来。”

    阿福一拍大腿,爽快答应:“放心吧,杨老弟,这事包在我身上!”

    随着夜深,篝火渐渐熄灭,谈话声也随之减弱。

    最后一句话,出自一位难民孩童,他扯着杨轩的衣角,眼里闪着好奇:“杨叔叔,以后我们真的可以去县城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