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往昔那机器的轰鸣声已然消失不见,往日里忙碌穿梭的工人也不见踪影。公路上,原本川流不息的无人驾驶车辆如今也难觅踪迹,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磁悬浮列车静静地停靠在车站,仿佛被时间定格。市场也失去了平日里的喧嚣吵闹,只有那些关乎人们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事务还在默默运转,而其他的一切几乎都陷入了停滞。绝大多数人都安静地待在家中,眼睛紧紧盯着电视新闻频道,整个世界都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诡异氛围。
在这样的状况下,各个国家纷纷展开研究与讨论,最终基本上归结出两个方案。
一个方案是星际移民,先到月球和火星;
另一个方案便是多年之前提过的“净土计划”。
很快,星际移民的方法被否决。
与其到另一个环境更恶劣的地方去新建还不如就地改造。匆匆二三十年的时间改造并移居全人类到别的星球,那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更大的坑。
于是,另一个方案——多年前就被提及的“净土计划”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但此时的“净土计划”,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所建造出来的空间已经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净土”了。为了延续人类文明以及地球上的生物种群,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无法周全顾及。人们无奈地发现,曾经那句看似调侃的话——关起门来污染,如今竟然成为了现实。
随即各国纷纷发现短短二十年里单凭一个国家似乎根本没有可能完成这个工作。
紧接着,各国都意识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仅仅凭借一个国家的力量,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内似乎根本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它需要构建一个独立的生物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如果规模不够大,就根本无法容纳足够数量的人口以及动植物。要是建得太小,那它就和普通的避难所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只能在其中慢慢等待死亡的降临。
到了这个生死攸关的最后时刻,全球人类才终于再次团结起来。
上一次全人类如此团结,还要追溯到一群刚刚从猿人进化到智人的时候,那时他们共同面对一只凶猛的剑齿虎,为了生存而不得已团结协作。
最终,全球达成一致决定,集合全世界的力量来建立九个主要的生物圈。
其中大地之城有三座。
每一座大地之城的面积为一千平方公里,分别坐落于亚洲的大华、美洲的米国以及非洲的刚果。
天空之城三个。
天空之城有着独特的构造,是直径达二十公里,管径为两公里的圆环形状。它们将以高速旋转的方式产生重力,并且围绕地球转动。
然而,这样的天空之城可利用的面积颇为有限,仅仅只有一百多平方公里。
不要小看这一建设工程,尽管其可利用面积是最少的,但它的建设难度却是所有生存之城建设项目里最大的。
这其中涉及到诸多高科技难题,例如如何确保在高速旋转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布局各类设施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等。
与之相对的是海洋之城,同样规划有三座。
海洋之城的可利用面积达到五百平方公里,它具备特殊的存在形式,可以悬浮或者漂浮于海洋之中。
海洋之城在形状上是最接近净土计划的,整个城市被包裹在一个空心的球体里。在建设选址方面,海洋之城的制造地点会选在海拔低一点的区域,这样当南北极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的时候,它便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海中。这一设计考虑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具有前瞻性的规划。
在全球的生存战略布局中,鼓励各方进行自救行动。
不过,这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必须要保证主生物圈得以建成。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那些还有余力的国家或者私人集团才能够自行建立另外的生物圈。
一旦主生物圈建成,后续建立的生物圈就会简单许多,甚至可以不需要构建生物循环系统,仅仅作为庇护所也是可行的,但前提是绝不能危害到主城的利益。
这些自行建立的生物圈可以选择围绕依靠主城而存在,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除主城外,由国家或私人财团建的生物圈在人员进入方面有着特殊的规定。其中进入人员的70%可以由建设方自行选择,而另外30%则必须由全球联合政府进行指派。这种安排旨在确保各个生物圈的人员构成既能够体现建设方的意愿,又能够在全球的统筹规划下保证公平性和合理性。
当冰川时代彻底降临的时候,全球的生存布局呈现出一种特定的格局。除了九大主城之外,还陆陆续续建设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生物圈或者庇护所基地之类的设施,其总数达到了一百二十九座。
其中有三座陆地之城,它们的规模和主城一样大,分别是由大华、米国和欧洲几个实力强劲的国家联合建成的。
当时的全球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亿之多。
按照规划,九大主城计划入住两亿人。在这两亿人的入住安排上,其中10%是由政府精心挑选安排的,这些被挑选的人员往往是具备特殊技能或者在建设过程中有特殊贡献的人。
而其余90%则是从所有参与建设的人员家庭中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毕竟每个参与建设的家庭都有机会获得进入主城的资格。
值得一提的是,主城后面建设的基地成为了一种意外收获。原本可能只是作为辅助或者临时的设施,却没想到这些基地竟然可以容纳三亿人。
而且部分不做循环系统的基地反而入住的人口密度更高。
那还剩九十五亿人怎么办呢?
对于那些没有被抽中进入主城的所有参与建设的人来说,他们面临着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接受第三种永生方式,即将自己的意识记忆复制转移到机器或者云端。这种方式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解决人口过多的问题,因为在虚拟的世界里,再多的人口似乎都不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选择是通过人体冷冻技术让人进入冬眠状态。这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且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休眠,等待日后生物圈扩大或者臭氧层恢复、冰川时代结束的时候再被唤醒。
这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等待,尽管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不确定的未来,但至少保留了以传统人类形态继续生存的可能性。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令人大为吃惊。在这两个选择面前,选择成为数据人的数量竟然超过了六十亿人。
看来人类对物理伤害的害怕程度远远超过了心理伤害。
在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和不确定的未来时,大多数人对前途未卜的未来充满了不信任。
他们害怕万一在现实世界中遇到事故,还来不及上传自己的思想意识就彻底消失了,所以宁愿选择将自己的意识以数据的形式保存起来
咱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无论多么巨大的心理创伤都不足以让我们感到畏惧。而且,倘若日后不想再做数据人了,还能够重新成为克隆人呢。
剩余的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人体冷冻技术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放弃了永生的机会,他们选择和那些未曾参与净土计划建设的人类一起,坦然地待在冰川世界,平静地面对死亡。
联合政府并没有对这部分愿意留在冰川世界的人进行干涉。但是,政府颁布了前所未有的严酷政策。在如今的状况下,除了保障基本生活的行为之外,任何会加速臭氧消失的行为都被严令禁止,一旦违反这一规定,就会被判处死刑。
在人类种族延续这一重大使命面前,个人享受统统变成齑粉。
燃油车直到这个时刻才被真正完全禁止,虽然几十年前全世界就开始计划用电动车代替燃油车,但一直没有能完全禁止,或多或少的存在。
如今,燃油车可以傲娇的吼一嗓子:“我们活到了世界末日。”
只是这一刻人类的行为还能称之为亡羊补牢吗?
……
净土计划八年后,春。
大华,神龙架。
艾米到食物分发点领取了一篮子丰盛的食品,篮子里有面粉、猪肉、鸡蛋、白菜和几把葱,为了这些艾米存了几个月的食品票。
下周她就要进入虚拟网络里边了,特意屯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在最后时刻好好品尝人间美食。
变成网络虚拟人后再也尝不到人间美食,饺子是她的最爱,她决定进入网络前包几顿饺子吃,顺便找一间海边的房子渡过作为真正人类的最后几天。
她现在住的地方只能远远看见大海,想找一套面朝大海的房子。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定格自己作为人类的最后时刻。
“大哥,请问你知道附近谁家有多余的海景房出售吗?”
艾米把她的心愿告诉问询的大哥。
“海景房啊,我家就有一套之前自己住的,现在搬到父母家一起住了,明年我们一家人都要进入虚拟网络,趁现在还有时间和父母一起享受下最后的人生,我那套房子就送给你吧。”大哥豪气的说到。
“那可不行。”
艾米说到:“我用食品票跟你买吧,要不用这几个鸡蛋跟你买。”
“哪用这么贵,”大哥看了眼艾米篮子里的东西。
“正好我家今天吃面条,忘记领葱了,就拿这把葱够了。”
净土计划八年后,房价如葱。
PS:感谢能看到这里的读者,大大霸现在有必要跟读者朋友交代一个重要问题:真正的故事即将开始,严肃的跟大伙说一声:本书的准确定位其实是──修真、玄幻。
估计大伙都看成科幻小说了吧,大大霸第一次写小说,写着写着就出轨了,哦错了,用词不当,是跑偏了。科幻的剧情如果看着幼稚,那您就当我是来搞笑的吧。
大大霸给各位读者介绍一下本书的主人公,……】
蔡丕子读到这里的时候声音戛然而止,脸上尽是惊恐的神情,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