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ad-slot="6549521856"</ins
第114章 安王再次入局
原本鄉試結束半個月之後,會試的成績也要出來了。
但這個時候,卻出了亂子,據說是考完之後,一衆考官批閱試卷之時,有人意圖火燒貢院。
幸好值夜的官兵比較機警,在賊人倒火油的時候當場抓獲,才避免了朝廷的巨大損失。
聖人大怒,命大理寺與九門提督合力徹查此事。
兩個部門忙碌了大半個月,中間牽扯到了禮部和翰林院的幾位官員,其中就有今年的監考官之一——翰林院侍讀學士皇甫林。
九門提督那邊查到,暗中放那縱火賊人進來的,正是皇甫林。
大理寺立刻将皇甫林緝拿歸案,并分別審問了日常與他交往甚密的同僚與朋友們,可惜卻什麽都沒審出來什麽結果。
皇甫林自然是大聲喊冤,堅持自己是冤枉的。翰林院的同僚們也有不少上書替他說話的。
但無論他是不是冤枉的,牽扯到了這種案子裏,又在這個節骨眼上,直接影響了本次會試的進程,讓此次參考的舉子對他頗有怨言。
朝廷也不好不顧念這些舉子,為了迅速平息民怨,只好先把皇甫林等一幹涉案人員先行羁押,并宣布此次會試成績作廢,要重新出題,重考。
為了彌補補償舉子們,朝廷按人頭每人發了二十兩銀子。
倉促之間,缺席的那個監考官不好找。因為誰也不敢肯定,補缺的那個人不會有問題。
聖人思慮過後,幹脆大手一揮,推了安王去頂崗。
如今的安王,早已淡出朝野多時。他雖然還按時上朝,卻很少發表什麽關于朝政的意見了。
除了安王黨的核心人員,衆人都默契地把安王排除在了朝政之外。
聖人忽然來了這麽一出,把所有人都打了個措手不及。
那日下朝之後,無論是寧王還是譽王,都匆匆召集了心腹,讨論聖人愣是把安王重新拉入局中,究竟意欲何為?
驟然被推入漩渦中心的安王也很懵,但他的反應也是最快的,在他的心腹們沒來找他之前,就提前派的人挨個通知:不用過來,是好事。
兩年前他和聖人坦露了心聲之後,聖人沒有厭棄他,他就知道聖人心中重新對他有了期許。
這些年他明面上在朝堂并無建樹,其實私底下和聖人相處時,卻會主動和聖人分享自己對某些事的看法。
他參照着日常和自己兒子之間的相處,每次提出的觀點都會有些不宜察覺的漏洞,就是專門讓聖人來指點他的。
從聖人的視角來看,就是五兒子在他的指點下,一點一點進步,慢慢把看待問題的視角,從純粹的臣子角度,挪到了做決策的君主的角度。
因聖人那一輩奪嫡激烈,兄弟中最為優秀的太子直接被逼瘋了,聖人掌權之後,就對“立太子”這回事有了心理陰影。
每次有大臣在朝堂上提出立儲之事,聖人都會立刻岔開話題。
久而久之,衆人都明白了聖人的心思,也就無人再去觸他的黴頭了。
原本聖人不立太子,是為了避免其餘皇子對太子群起而攻之。
卻未曾想到,正因為沒有儲君,每個皇子都覺得自己有機會,鬥争非但沒有緩和,反而比他們那一輩更加混亂了。
有實力的皇子籠絡朝臣,沒實力的皇子便勾結兄弟。朝中派系林立,很多不想站隊的中下層官員,都不得不卷入皇子間的争鬥,要麽選邊站,要麽就徹底出局。
弄出這種後果,聖人也不是不後悔。可當他想要收拾局面時,才發現局勢已經不好控制了。
他只好先犧牲了一個徐甘,并借此先行打擊安王的勢力,想着先把平衡打破了再說。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安王趁機退了出來,仿佛一心要做個好兒子。
以安王為首的是一大股勢力,他這一退,雖然在短時間內讓朝局更亂,卻也給了聖人插手整頓的機會。
也正是因此,他雖然利用了屬于安王的徐甘,卻沒有斬盡殺絕。在判了全家流放的同時,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允許安王把徐甘的小兒子撈了出來。
三足鼎立是最穩固的,當安王做出徹底退出的姿态之後,寧王一派和譽王一派都成了對方唯一的眼中釘。
他們一邊搶奪安王從前的勢力,一邊相互針對。卻沒有注意到,聖人的大手攪和其間,把他們以前的從容不迫徹底攪亂,并且時不時就會出狀況,人心再也難齊。
安王趁機收縮了勢力,看似被打散了,其實并沒有損失多少。
反倒是寧王和譽王,驟然膨脹的勢力就像充滿氣的氣球,只需要一根足夠尖銳的針輕輕一刺,一切都會化為烏有。
這兩位自然也發現了,可意識到是一回事,能重新穩住局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他們能像安王一般,果斷斷臂求生,還能煥發新的生機。
只可惜,那時候圍繞在他們周圍的勢力,已經太過臃腫龐大,沒有合适的契機,根本就不敢輕舉妄動。
終于穩坐釣魚臺的聖人,當然不會再給他們機會。
他這個時候把安王推入局中,就是表明了不怕朝局再次混亂,也存着考驗安王的心思。
在科舉入仕成為主流的年代,能考中科舉的本就是人尖子,能在朝堂中殺出一席之地,更是尖子中的尖子。
這樣一群人裏,從來都不缺少聰明人。
只不過,安王從前退得太徹底,至少在表面上退得足夠徹底。不管是寧王黨還是譽王黨,乃至安王自己的人,都只猜到了聖人的第一重意思,萬萬沒想到聖人竟然還存着考量安王,看他是否有資格成為儲君的心思。
安王自己倒是猜出了一些,但他和聖人接觸最多,最清楚聖人的身子骨還算硬了,還沒到他上蹿下跳的時候。
他如今要做的,就是穩。
只要他能穩住,在朝中穩步發展勢力,一切都跟着聖人的腳步走,想要的終究能得到。
至于寧王和譽王,在聖人有意無意打壓他們的情況,安王只需要看準時機落井下石,在于關鍵時刻替他們求求情,讓聖人知道自己日後會善待兄弟即可。
至于再多的,根本不用他操心。
得知安王成了監考官,徐茂行自然替他高興。
可黛玉卻提醒他:“郭先生是安王的門客,如今安王成了監考,按照慣例,郭先生得避嫌。”
也就是說,這一科,郭先生考不成了。
徐茂興笑容一滞,懊惱道:“忘了還有這一頭了。”
他趕緊讓人收拾了東西,急急忙忙去了郭先生的宅子,卻見郭先生正在廊下觀書,神情平靜而悠閑,沒有半點焦慮之色。
“先生,您就不着急嗎?”他忍不住問。
郭先生眼皮一撩,反問道:“着急有用嗎?”
徐茂行:“……沒用。”他搖了搖頭。
“那不就得了。”郭先生慢悠悠地翻了一頁,淡淡道,“既然着急沒用,又何必着急?再者說了,你我都是安王門下,如今眼見安王要重新起勢,對我們來說本就是一件大好事。
這世上的好事不可能讓一個人全占了,貪多貪足者,反而更容易失去心中真正所求。”
徐茂行沉默了片刻,拱手正笑道:“學生受教了。”
郭先生笑着叫他坐下,對他道:“原本我還想着,等我這科中了就要入場為官,怕是沒工夫抓你的課業,要重新替你介紹一位先生。
如今看來,你我師徒畢竟緣分深厚,連上天也不願叫我們輕易分別呢。”
徐茂行乖巧地給他續了杯茶,笑嘻嘻道:“日後,還要請先生不吝賜教了。”
郭先生受了他的茶,挑眉道:“你放心,我是不會對你手下留情的。”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徐茂行是顆好苗子。但這顆苗子得需要人時時鞭策,稍有放松對方都有可能撂撅子。
身為老師,他有責任把這棵苗子培養成參天大樹。
“诶,對了。師母和師弟、師妹那邊,是怎麽說的?”
卻是郭先生覺得自己火候已經到了,會試之前便給家裏去的書信,只是說等考中之後,便要接他們母子入京團聚。
如今京城這邊出了變故,不知對于自己的妻兒,郭先生有何打算?
郭先生道:“書信已經送過去了,想來他們那邊東西都收拾好了。若這時候再傳信回去,不叫他們來,你師母必然會多心。所以,還是叫他們來吧。”
他在徐家坐館,安王那裏一年給二百兩銀子。
徐家有了起色之後,小夫妻二人也時有孝敬,足夠他們一家人在京城生活了。
徐茂行聞言,喜道:“那敢情好。改明兒我叫黛玉來替先生收拾屋子,保證師母來了滿意。”
對黛玉的品味,郭先生十分信得過,聞言直接點了點頭,“那就麻煩她了。”
“先生這是什麽話?孝敬您是我們夫妻應該的。”
原本他今日來是為了安慰郭先生,但如今看來,人家心态好得很,根本用不着他。
徐茂行便陪他下了兩盤棋,看看天色晚了,便告辭了。
等他回到家裏,把師母要來京的事和黛玉說了,又說了郭先生有意讓她幫忙收拾宅子。
黛玉欣然同意,問明了郭先生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估算着需要的東西。
自家有的就先用家裏的,沒有的寫出了清單,叫福嬸帶人去采買。
準備好了之後,才給郭先生下了帖子,說明哪一日要去。以防對方有事,兩下正好錯開。
那只郭先生回帖時,直接就把家裏一串鑰匙都送了過來。送帖子的人說那天正好有文會,先生不在家,叫她自己去就行。
黛玉不必思索,便知曉郭先生此舉是為了避嫌,心裏覺得徐茂行有這麽一位先生,是撿到了。
——這等謹慎之人,日後入了朝,必然是平步青雲。
<span本站無彈出廣告,永久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