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210 每一帧,都看到钞票在燃烧!
    要呈现逼近真实的画面,对特效技术的要求极高。

    科幻电影好不好看,特效就是一个大门槛。

    而特效这东西,一来费金钱,二来费人才,三来拼积累。

    很不幸,这三样我们国内都缺。

    观众们坐在椅子上,木然地望着大屏幕,并不指望它能带来什么惊喜。

    大家都是看过好赖坞大片的成熟观众了,已经见过世面了。

    无论遇到多么牛逼的特效,都不会叫出声。

    国外好赖坞,特效技术领先国内几十年。

    难道国内还能拍出超越好赖坞的电影画面吗?

    那不可能啊!

    只有在比烂方面,国内的一些垃圾电影没有下限。

    大家会给顾白面子的,碰到垃圾特效的时候,尽量不笑得太大声。

    电影里,故事进展极快。

    用一段简短的镜头,就交代了人物的命运。

    男主角的爸爸,战郎,为了给家人争取进入地下城的名额,选择到空间站执行危险任务。

    一走就是17年。

    地下城,顾名思义,就是地表的建筑已经被毁了,没法住人了,只能在地底建造城市。

    全人类抽签,幸运的进入地下城,不幸的就留在地表,自生自灭。

    那么,地表的建筑是怎么被毁的呢?

    想也知道,这个过程会有许多骇人而壮观的场面。

    可前一世的电影中,由于成本有限,拼命省钱,没有拍摄这个过程。

    只是镜头一转就17年后,然后重点拍摄地下城的画面,把钱都花到了刀刃上。

    但是,现在这部电影的投资人可是顾白,他能省这钱?

    于是乎,观众们看到了:

    【太阳风暴袭击蓝星,引发全球性灾难,大地龟裂,海水倒灌,岩浆喷涌。

    发动机产生的超高温等离子光柱,从地表逐一点亮,直冲云霄。

    暴雨倾盆中,蓝白色的强光光柱穿透铅黑浓云。

    光柱与雷电交织,变幻出无数种色彩,光晕疯狂涌动,如梦似幻。】

    【与蓝星相伴了46亿年岁月的月球,人类同样给它装上了发动机。

    却不是要带月球一起走,而是为了避免相撞,提前将它远远推开。

    月球离开时产生的巨大彗尾,将蓝星笼罩在一片蓝光之中。

    这是它最后一次,将光反射给蓝星了。

    从此,举杯邀明月,只剩人类茕茕孑立,再也无法对影成三人。】

    史诗般的画面,拢共不到三分钟,每一秒都是百万、甚至千万的经费在燃烧。

    开局就放大招,是为了告诉观众们:

    “搞科幻,我们是认真的。”

    观众席上。

    拿到嘴边的爆米花,整整三分钟都没送进嘴里。

    含在嘴里的纸吸管,含化了都没吸上一口可乐。

    举在空中的充电宝,举了半天没有人伸手来接。

    写好文案的朋友圈,手指迟迟没有按下发布键。

    荧幕的亮光照出了每个人的表情和眼神。

    每个人都仿佛石化了,只有瞳孔在震动。

    没人说话,却仿佛都在异口同声地问:

    “这是我50块钱票价配看的画面吗?”

    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国内的虚假宣传,脑子里会自动脱水。

    宣传说成本4亿,实际上电影画面的质量,有1000万就不错了。

    然而,这部宣传说成本10亿的电影,居然真的拿出了价值1亿以上的画面。

    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三分钟,恐怕就是一整部电影的精华了吧。

    哎,可惜了,刚才没有认真看。

    不过还好,每一秒都值回票价。

    观众们哪里想到,刚才的一切,只是开胃菜,后面还有更牛的。

    这部号称成本10亿的电影,它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但不会有水分,还物超所值。

    因为这个电影组,连吃带拿,不知道薅了别人多少羊毛。

    举个例子,一开始导演花5万请了个男演员演主角。

    后来男演员嫌导演不靠谱,还了5万片酬,又倒赔5万违约金,退出拍摄。

    最后导演花10万请了个新男主。属于是一分钱没花,全白嫖。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也不知道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少东西是白嫖来的,总之质量远超它所花的钱,也远超所有人想象。

    于是,接下来,人们看到了:

    【赛博朋克风格的地下城;

    后启示录风格的废土世界;

    极简主义风格的茫茫冰原;

    再加上前面那三分钟的末日灾难实录……】

    一部电影里居然能看到这么多硬核的科幻特效?

    这何止是视觉享受,这简直是饕餮盛宴。

    麻了,真的麻了。

    大家的表情和反应看起来都很呆滞,实际上,内心里的声音已经多次刷新。

    一开始他们想着,光是开头那3分钟,这电影票卖到100都可以。

    当年国外有部创新的科幻片,由于首次尝试了新技术,最后票价甚至卖到了500块一张。

    黄牛票价就不说了,高到离谱,上面说的是市场哄抬后的正常定价。

    这部《流浪星球》的前3分钟,绝对展现了票价上百的实力。

    然而,当地下城一镜到底画面出来的时候,大家已经坐不住了。

    屁股底下仿佛被针扎了似的,又刺又痒。

    坏了,这不是100的票价能解决的事情了。

    这卖500一张,也不是不行啊。

    这、这得花多少钱,才能拍出这效果啊?

    这地下城,不会实打实建了一个吧?

    当大家看到两个男女主角,偷偷从地下城溜出来,出到地面的时候。

    两人开车在公路驾驶,一个拉远的航拍镜头,把观众惊得,双下巴都出来了。

    好贵!好贵啊!

    这屏幕上的每一帧,都仿佛看到钞票在燃烧。

    这部电影三个小时!难道就是靠着钞票一直烧,烧出来的三小时吗?

    这、这是我配看的电影吗?

    有些观众,一开始还有点尿意,想着看到中途再悄悄去厕所。

    现在完全不想去厕所了。

    感觉漏看一秒,就是对钞票的不尊重。

    这一秒一百万,不夸张吧?

    上厕所,尿个尿回来,错过一个亿,谁还舍得去?

    电影里,熟悉的地标建筑出现在画面中。

    凑近看,却呈现出了受灾后的坍颓之相。

    这、这难道不是实拍,而是一比一建模还原之后,做出来的特效吗?

    简直……恐怖。

    不知道多少人身上不由自主地起了鸡皮疙瘩。

    在占满整整一面墙的巨大荧幕面前,观众的躯体是那么矮小。

    镜头的特殊移动,让电影中的画面,犹如劈头盖脸一般砸过来。

    天塌地陷,原来是这种体验。

    头皮发紧,脚下抽筋。想叫叫不出来,想逃逃不出去。

    好强烈、好真实的代入感。

    观众们隐隐约约意识到,刚才那个镜头,一定很难拍,很牛逼。

    但是,镜头真正的难拍和牛逼之处,根本不是他们能想象得到的。

    就刚才那个一闪而过的画面,电影团队用无人机拍了10000多张素材图,作为前期参考。

    可想而知,这部电影背后,大家做出的努力,远远不只观众所看见的。

    有些东西,可以不放进电影里,不展现给观众看,但是不能不做。

    比如,导演请了多位科学家,为整个故事撰写了几百年的编年史。

    整部电影,只呈现了其中的十几年。

    但是,整个故事逻辑必须要提前捋顺,可以不拍,但是不能没有。

    整个电影团队300来人,画了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制作了10000件道具,实景搭建了10万延展平米。

    虽然这些东西,在电影里只展示了不到几分钟。

    但正是这几分钟几分钟的累积,最后完成了一部3小时的电影。

    不,不能说完成。

    因为前面所说的一切,都只是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是一座大山,耗时两年才搬开。

    正式开拍、后期制作,又是两座大山。

    谁说愚公不能移山?拍完这部电影,足足移了三座大山。

    电影历时3年,如果不是顾白的追加投资,可能会花4年。

    如果不是其他主演的0片酬出演,工作人员的咬牙苦撑;

    可能要再花30年,甚至40年,才能拍摄完成,走入观众视野。

    没人知道这部电影会不会成功。

    或许几年努力,最后倾家荡产,功亏一篑。

    但是,时代发展到某个程度,总会出现某类人,肩负使命,披荆斩棘。

    最终成功的光环可能只落到其中一个人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一个人做了这件事。

    大家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为后人开路。

    我们总说国内电影工业不成熟,拍不好科幻片。

    那么,我们和国外到底差距在哪儿?

    很简单,以一个爆炸特效镜头为例。

    当国外电影想要增加一个爆炸特效画面,他们只需要在资源库里花几秒钟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几十个资源包。

    几十种爆炸场面,随便挑,复制粘贴一下就好。

    磨磨洋工,摸摸鱼,花个几天时间,慢慢悠悠把几十种效果试一遍。

    最后挑出最合适的那个,完事了。

    谁让国外几十年前就已经有钱又有闲,高价养了一大批人在制作这样的东西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庞大的资源库,就是奠定国外电影工业的基石。

    而国内,由于电影发展的时间滞后,可以说是要啥没啥。

    想学,国外的不愿意教,只能花钱请国外的团队做。

    人家收了天价,却顶多拿出两成实力糊弄一下。

    藏私是必然的,不然怎么赚下一次的钱?

    国内导演出不起那个钱怎么办?那就实拍吧。

    爆炸是真炸,跳楼也是真跳楼。

    有过一段时间,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一帮不怕死的港岛电影人,靠着一腔热血和胆大,拍出过比国外更刺激惊险的大片。

    拍摄效果甚至惊动了国外的顶级导演,以为华国实现了电影工业的突破,特意跨国前来学习特效技巧。

    却被告知,没有特效,没有技巧。

    双方都震惊了。

    一个震惊:“没有特效,怎么拍出的爆炸和跳楼?”

    另一个震惊:“不就拍个爆炸和跳楼,还要特效?”

    “等等,什么是特效?”

    后来,国内电影人痛定思痛,终于决定要发展自己的特效行业。

    一个爆炸特效,从0开始做起。

    一片片火光,一块块碎片,一粒粒粉尘,一根根毛发,全都要手动制作、渲染。

    在工资没有国外同行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几百人的团队,花费几个月,从无到有,从线成面。

    他们像手工纺织工人那样,用全部的耐心和精力,昼夜不分,织就了这项事业。

    这批特效工作者,也是在为后来者开路。

    谁都想当乘凉的后人,可总要有人栽树。

    如今国内的特效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准了,那就轮到科幻片导演们,借着这些基石,铺就新的道路了。

    从艺术角度来讲,国内电影人要追求突破。

    从现实意义来说,不能总是让国外的科幻电影,来国内大肆收割敛财。

    什么时候,我们也要让外国人为我们的科幻电影掏钱。

    为后人开路这种脏活累活,总得有人做。

    就算不是他们,也会有其他人。

    可以说,《流浪星球》这部电影的构想很疯狂,而拍这部电影的那群人,更疯。

    整整三个小时,直到电影结束,影院里还是鸦雀无声。

    纸吸管已经在冰可乐里泡烂,冰块全部化水,观众也没顾得上喝。

    捏在指尖的爆米花已经融化,褐色的糖浆被体温融得流了一手,也没顾得上擦。

    手机忘了插充电宝,但是开场前55%的电,三小时的电影结束之后,电量还有50%。

    那些开场前只是为了听顾白唱歌而来的观众……

    看完电影之后,已经忘了“顾白要干嘛”,想的只是“顾白有参演这部电影吗”。

    而那些坐在前五排,只是为了挑事找事而来的媒体和观众……

    他们脑子里只剩下:“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

    说好的要闹事,他们却安静地坐了三个小时。

    说好的要发出噪音影响观影,并且大声喊“烂片退钱”,却看得忘乎所以。

    他们坐在前排,前排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观影区域,却一定是受画面冲击最大的区域。

    好几次他们不受控制地“哇”出声,幸好电影院内“哇”声一片,才不至于显得他们没见过世面。

    仔细想想,从头到尾,他们这帮人,似乎只有一个人还记得自己的任务。

    鼻子吸了吸,空气中隐隐约约有股腥臊味。

    扭头一看,是第二排的一个黑子。

    他一脸绝望地瘫坐在椅子上,裤裆处一片湿润。

    “你……”

    “我说要上厕所,是真的憋不住想上。

    是谁一把将我摁倒,让我别挡他看电影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