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一章
    data-ad-slot="6549521856"</ins

    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一章

    林回星閑下來來後就琢磨起了造紙的事情。

    首先就是腌料池的選址。

    林回星家附近的空地基本已經被他開出來種了果樹和蔬菜了, 稍遠一點的地也成了瓜地。

    造紙要用水,這腌料池倒是可以建在林回星的院子裏。

    他家裏有水井,後期取水也方便。

    但是要把造紙的地方選擇林回星家的院子裏, 就意味着之後造紙的時候他家小院少不了人來人往。

    不說他偶爾忙不過來時請來幫忙的人, 就說紙造出來來後村裏人少不了要來看熱鬧,那就是一個麻煩事情。

    是的, 雖然現在連腌料池的選址都還沒有選好, 但是林回星已經琢磨着紙造出來之後的情景了。

    可對于永國人來說,造紙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林回星作為一個現代人,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平常無聊的時候總能看到不少有用的知識。

    就說這造紙吧,随便上網一搜就有不少小視頻和紀錄片, 詳細地記錄了造紙的過程。

    從小作坊,到造物博主, 甚至于規模很大的造紙工廠, 都能在網上找到視頻。

    在這種信息量的支持下, 林回星相信自己肯定是可以成功造出草紙的, 就算一次兩次不成,多嘗試兩次, 總結一下經驗, 最後總歸是能成的。

    林回星在村裏轉了幾圈後, 決定在村尾的小溪旁邊建腌料池。

    那個地方裏他家不遠,之前還沒有打水井的時候,林回星還去那附近打過遂。

    整個上梁溝的地勢是呈微微傾斜的形式的, 村裏主要的水源就是村外的那條小溪。

    小溪的水源從山上不知道哪裏的泉眼起的勢,這片山林太大太葳蕤, 哪怕是祖祖輩輩生活在深山裏的山民,要沒有熟悉的人帶路,也是不敢再山上亂走亂晃悠的。

    雖然不知道這條小溪的起源在哪裏,但是這水源肯定分不錯,因為據蘇大榮所說,他在上梁溝生活的這幾十年裏,這條小溪是從未枯竭過。

    “我小時候有一年天旱,據其他村子的人連山下的大河河水都枯竭了,我們村這條小溪就還是有水,雖然水位淺了不少,但也夠大家吃用了,靠近小溪附近的稻田也有些水汽,靠着收上來的那點糧食,和山裏的野菜野果,大家也都活下來了。”

    當時蘇大榮說這話的時候可謂是一臉的驕傲。

    要說起來住在上梁溝縱然有一百個不方便,但是只要有一點就足夠蘇大榮他們心甘情願地在這裏生活了。

    這裏的物産豐富,怎麽着也餓不死人,哪怕真的遇到了大災之年,靠着山裏的這些樹和草,村裏人只是啃樹皮都能活下來。

    對于生活在永國的底層百姓來說,能活着不就是最大的幸運了嗎。

    造紙是會産生廢水的,腌稻草要用到生石灰,村尾就住着林回星一家,這廢水傾倒在附近也影響不了村裏人,可以說是最合适絕佳的位置了。

    至于這些廢水會不會影響上梁溝之後的村莊,這也是不用擔心的,不說小溪下游最近的一個村莊都有三四個小時的路程,就說林回星作為一個現代人,也幹不出來把污染過的水直接倒在水源裏的事情來。

    到時候他只會倒在附近的荒地上,就算會污染土地,範圍也有限。

    而且林回星造紙也只是為了能夠方便自己和村裏人,到時候造紙工坊也不會大,那樣一個小作坊,就算是常年累月,産出的廢水也是有限的,土地自己就能消化掉這點廢水。

    聽說林回星折騰着要造一種擦腚的東西,整個上梁溝的人都表示不能理解。

    這擦腚不都是用廁籌嗎。

    竹片、木棍,用着不也挺順手的嗎。

    哦,蘇大貴倒是聽山下的人說起過,在山下一些講究的人家,會用綢緞擦腚。

    當時蘇大貴還琢磨過,這山下有錢的人真是講究過了頭,這綢緞是多麽珍貴的東西,那些有錢人竟然用來擦腚,據說還都是一次性了。

    蘇大貴回到村裏和村裏人閑聊時也提起過,當時大家對此都表示不能理解,最後只能歸咎于那些人錢多得沒處花用了。

    這次林回星說要造擦腚用的紙,倒是又讓村裏人想起這件事情了。

    “林郎君你雖然手裏有幾個錢,但是你可不能學山下那些有錢人那麽抛費東西,這廁籌也能用,何必費那個錢。”

    知道村裏的叔伯嬸子誤會了,林回星只能耐着性子解釋:“我要造的紙可不像綢緞那麽珍貴,用稻草和樹皮就能做,左右不過是費些力氣罷了。”

    聽完林回星的解釋,村裏人冷靜多了,不過這并不耽擱有人覺得林回星嬌氣。

    這村裏祖祖輩輩都用着的廁籌,林回星卻嫌不好用,這不是比小姑娘還嬌嫩嗎。

    這人的小聲念叨被身邊的人聽到後,對方還回了她一句:“要我說這林郎君的皮子确實比咱們村好的的小姑娘還要白嫩,他以前不還是家境不錯的商戶子嗎,說不定以前他也是用綢緞擦腚的呢,現在他覺得廁籌不好用也是正常的。”

    也就是林回星不知道村裏的嬸子們心裏是這麽想的,要是他知道了,肯定要大聲嚷嚷了。

    ——污蔑,這純粹是污蔑,他可是正兒八經的三代貧農,苗根正紅,用綢緞擦屁屁什麽的,那是從來沒有過的,甚至在他小的時候,也是用過竹片做的廁籌的。

    這不是十幾年沒用了,有點接受不了了嗎,這舒不舒服的先不管,他主要是怕不幹淨啊。

    作為一個現代人,這是萬萬不能忍受的。

    而且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要是能把紙造出來,以後咱們村裏人農閑的時候還可以做了紙下山賣呢。”

    之前林回星教姚家人做豆腐的時候,蘇大貴就問過。

    作為上梁溝的村長,蘇大貴可太想給村裏人找一個穩當的營生了。

    但是豆腐重,價格低廉,夏天還容易變質,顯然是不适合在上梁溝做的。

    這草紙就不一樣了,草紙的原材料也很低廉,做好的紙只要保存得當,不被污染,那是放多久都行的。

    永國還沒有紙,這草紙做好後拿到縣裏或者郡城去,價格也不說和綢緞比肩了,畢竟兩者的觸感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但是作為如廁時的東西,賣上個四五個大錢一斤,總歸是有那條件稍微不錯的小富之家願意買回去改善一下自己如廁時的體驗吧?

    畢竟這一斤草紙也有不少了,節省一點都夠普通的一家三口用上一月有餘了。

    對于縣裏或者郡城的老百姓來說,一個月在這上面花上幾個大錢,還是可以接受的。

    村裏的男人都是能吃苦,他們下山一趟,随随便便就能帶個一百斤的草紙下去。

    按照五個大錢一斤算,這就是五百個大錢。

    哪怕來回加上賣貨花上四五天的時間,這個回報對于村裏人來說也還算不錯了。

    林回星觀察過,村裏人種的莊稼品種還是很單一的。

    現代的農民之所以這麽累,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土地的作用發揮到了最大。

    就拿林回星在現代的前廟村來說吧,農民要種油菜、紅薯、玉米、花生、水稻、有些勤奮的,還會再額外種些,豌豆、黃豆、綠豆、高粱、胡豆這些農作物。

    至于蔬菜就更加不用說了,普通人家的菜地,那是一年四季都沒有空的時候。

    永國沒有這麽多的蔬菜和作物,大家就春天播種水稻、粟米、大豆。

    這些農活都是趕在一兩個月之內做完的,之後農作物生長期的時候,大家就是除草、澆水、施肥,等到夏天和秋天地裏的糧食相繼收獲過之後,村裏人就到了農閑的時候了。

    當然了,這中間也還有其他比較零碎的活,比如糧食收上來後要脫殼之內的,在缺少工具的情況下,這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要說起來這些農活也占據了村民們大部分的時間,但是得到的回報也是很有限的。

    就算是把一切都按照最頂格的标準算。

    村裏每一戶都有二十畝田地算,每一畝地都種上價格最高的水稻,畝産也按時下最高的一畝地算四石。

    二十畝田地總共産出八十石稻谷,一石稻谷四十個大錢,那村裏人一年到頭,地裏主要的出産也不過才三千兩百個大錢。

    至于村裏人種的其他東西,就算作每年要繳納的稅把,實際上大家每年繳納的稅款只會比這更多,而實際收上來的糧食也比八十石要少得多。

    蘇大榮他們只用在農閑時做些草紙下山賣,一年下來的收入就遠不止這一點了。

    畢竟稻草做的草紙份量很重,林回星準備多建幾個腌料池,到時候別說一年了,就是一個季度三個月,大家做出來的紙也有兩三千斤了。

    而且這草紙就獨獨只有他們上梁溝的人會做,到時候下山賣的時候,這價格說不準還能再賣高一點呢?

    比如賣給那些郡縣甚至于從平都來的商人,別說四五個大錢一斤了,就是十來個大錢賣給他們,他們把東西運出去後也是有得賺的。

    原本對于造紙這件事情很不理解的上梁溝村民,聽林回星描述的美好的願景後,瞬間就幹勁滿滿了。

    事關賺錢,都不用林回星多說,在山下見姚家人做過泥磚的蘇大貴就吆喝村裏還閑着的漢子去溪裏挖泥巴做泥磚了。

    有位面生的嬸子更是對特意找的林回星說道:“林郎君你說那個白色的粉末,我撿蘑菇的時候好像在南邊的一處小山谷裏看到過,那個山谷的石縫裏面有很多那種白色的粉末。”

    <span本站無彈出廣告,永久域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