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仲秋时节,淮阴城北城街市上熙来攘往,人头攒动。
自7月淮阴南北城之间的城门永久开放之后,南北隔墙又新开1门,百姓可自由流动。整个淮阴城成为了1个真正合2为1的城池。
今日是城北北市开张的日子,百姓们纷纷前往北市游逛,想看看北市和南城街市有什么不1样的东西。果然,北市没有让他们失望,偌大1片广场,上百家铺面,里边琳琅满目,全是从京城和南方各地运来的上好绫罗绸缎,各种精美商品。衣食住行玩无所不有。
有意思的是,北市支持以物换物。以自家出产的米面油料,或者饲养的猪羊鸡鸭,瓜果菜蔬等物,在北市飞钱庄设立的典当之处以市价兑换钱票。便可凭钱票在北市所有商铺购买商品。这让手头拮据的百姓们也有了消费的可能。
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官府又免开荒和复耕土地的税收,在统1发放铁制农具,牛马骡驴等耕地所用的牲口,以及优惠政策的激励之下,今年淮阴郡百姓确实得了大实惠。
夏天稻谷扬花的时候,徐州刺史李大人带着1帮人推广了拉绳授粉之法,稻谷增产了不少,当真是令百姓们惊喜。
1方面增田增产,另1方面减税减负,此消彼长,带来的效果是极为明显的。仿佛在很短的时间里,百姓们都能吃饱饭了,甚至还有余粮了。
而更大的变化还不在于此。即便是淮阴郡的普通百姓,也感觉到了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6月中开始,淮阴城的百姓们便经常看到1群群衣衫破旧,面有菜色的百姓出现在街头。他们拖儿带女,面露兴奋又迷茫的神色,走在淮阴城的大街上。
好事者1问才知,他们是从北边下来的。是来徐州安家的。
这些人本来数量还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越来越多。他们也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码头上有北方来的人做工,村庄里有北方来的百姓落户。他们被允许复耕开荒,落地生根。
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原本徐州军兵马不多,现在却经常能看到他们在城北新平整的大校场上训练。大夏天的1个个晒得油光黝黑,红的像是煮熟的虾米。
之前即便发布了招募令,本地前往参军的徐州百姓也寥寥无几。甚至有本地百姓前往参军还被拒绝。理由是家中独子者,或者即便有兄弟却残废无力劳作者不得参军。
徐州本地的兵马也从没有过这样刻苦的训练过。
消息灵通人士传达的小道消息说,那些正是北边来的青壮百姓。在优厚的落户政策和丰厚的军饷待遇之下,这些青壮正是从北边回来参家徐州军的。
更进1步的消息说,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徐州军招募4千多青壮人力。而偷偷跑来南下落户的百姓数量多达两3万之多。
这么多北边的人南下徐州落户,这让本地百姓甚至都产生了危机感。觉得荒田荒山都要被这些人开垦占有了,所以本来打算混日子不肯多种地的本地百姓也开始紧张起来,开始主动开荒垦荒了。毕竟淮阴郡所辖之地,水多地少。
另外的变化便是,淮阴街头明显热闹了起来。这得益于人越来越多带来的变化。各家店铺的生意也变得好做了起来。1些小吃面馆饭铺什么的都开始爆满。本地商贾和大族开始扩大生意,再开分铺,以迅速适应这种变化。
人虽然多了起来,但是似乎工作更多。到处都贴着招帮工,招伙计,招人力的告示。是个人都能找到1份活干,当然工钱不1。
不光是因为城里的商贾铺子生意扩大所需的人力,许多各种各样的作坊也纷纷开始建立起来。比如城南5里坡荒丘下开办的烧炭作坊,据说是李刺史命人开办的,开了3座窑口,专门烧制木炭。光是这3座炭窑便招募了上百人。
雇佣烧窑的窑工倒也罢了,居然还雇了1些老弱妇孺去做工,专门将烧出来的木炭磨成粉,也不知道是做什么用?木炭取暖不都是1块块的烧么?磨成粉难道还能做炭饼吃不成?
码头上的修造还在进行,船坞挖了1座,还在挖第2条。码头也在修整,湖边船只泊位在修造,以及码头上大量的房舍在建造。许多百姓有空闲便去做工,做1天给1天工钱,最多的时候有45百人同时在码头干活。
修造船只的作坊里,船工和木匠已经开始修造船只。本地渔民船免费检修1次,修补漏洞,更换破旧的船板。人工不要钱,只算工本。
7月里开始,每日都有百余名水军在湖面巡逻,以防有事发生。用的是3艘从南方弄来的大船,可以装载3十多名士兵的那种运货的大船。
城里新开的作坊便更多了。徐州衙署开办了十几个作坊,修打农具的,打造兵器的,制作盔甲的,浇筑1些奇怪的圆筒铁管的。在西城城门内集中开办,成天烟熏火燎,打铁声叮叮当当不绝于耳。
西城内,开办了多家制作食物的作坊。据说是在制作1种干粮。将面粉炒熟之后,加上1些烘焙的菜蔬混合之后打包。将白米加上油脂和盐煮熟之后用木榔头敲的又密又黏,之后切成1条条的晒干,做成干巴巴的米条。将各种菜蔬烘焙糅碎之后加入干肉肉脯混合在1起。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1些吃食。比如用面粉和肉沫鞣制在1起,用猪肠子装起来晒干的肉肠等等。
这些食物1份份的打包之后送走,作坊里的人忙的不亦乐乎,天天里边热气蒸腾,白米的香味,炒面的香味,肉脯的香味混合在1起。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不得了的美味。但里边的人说,其实味道也1般,只是能填饱肚子罢了。
淮阴城中也第1次有了南方大族开设的车马行船行,因为有大量的货物从江南运来。同时又采买本地的1些特产回去贩卖。比如从盐渎县的海盐田里产出的盐,比如本地的芦苇制品,1些湖中出产的水产鱼鳖之类。
这些变化都是百姓们能够感受到的,切切实实在身边发生的事情。但其实,最大的变化还不是这些,而在这些百姓的心里。这1点他们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去年秋天到今年秋天,短短的1年时间,徐州之地因为新任刺史的到来发生了许多事情,变化1波接着1波。整个徐州自北向南像是刮起了1股股的旋风,变化令人目不暇接,有日新月异之感。
但是,这所有的变化都比不上百姓们内心之中的变化。在1年前,徐州是怎样的地方。民心颓废,治安糜烂,匪患猖獗,百姓贫苦,土地荒芜。百姓冒着不能落户,被当做流民抓捕的危险外逃,投亲奔友,就是为了能逃离这个地方。
之前,普通百姓们的心是冰冷的,是得过且过的,毫无目标和生机的。因为环境如此,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生活的信心和激情。也没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多数人都是过1天算1天,今日吃饱,哪管明日。
但现在,仅仅1年时间,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心态便起了极大的变化。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触手可及的通过努力便可以得到的幸福生活。他们从漠不关心,到将信将疑,到积极投入,只用了1年时间。
刺史李徽从各个方面采取的措施,正快速的将百姓们的激情调动起来,让他们开始树立信心,开始努力向好。
不光是助农助渔开办作坊增加就业减免钱粮这些措施,更是许许多多潜移默化的细节方面。比如像开放南北城池的限制,除了官邸衙署和军事禁区之外,百姓们可以随意出入南北城。光是这1点,便在百姓们心中引发巨大的反响。
那其实不是1道城门的打开,那是两个世界的联通,是彼此信任和尊重的建立的过程。许多百姓都感受到了这1点。
……
北城北市中,百姓们熙来攘往,观望买卖,热闹不休。
1名绿裙女子在婢女的陪同下款款从北市铺面前走过,面庞美丽如少女,带着1丝娇憨可爱。时间在她身上似乎没有留下痕迹。只不过,绿裙女子眉宇之间似乎不经意的会蹙起,这是过去数年来养成的习惯。
“小玉,咱们买些什么回去啊。这里东西真多啊,我都看花眼了,不知道买些什么了。”绿裙女子轻声道。
“青宁小姐,不是说好了买些点心果品么?彤云小姐说了,今晚中秋赏月,只需买些果品点心便好。随便选几样呗。这些都是京城和南方来的,都是吃惯了的。”婢女小玉道。
“我知道啊,但是我挑花眼了。那家铺子你几十种果品点心呢。而且,我也不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万1买的不合他们口味呢。”绿裙少女皱眉道。
“我记得,阿珠姑娘说喜欢吃些酸的果脯,表小姐说吃些甜食。小姐怎么忘了?哦对了,我知道了,小姐是担心……担心未来姑爷喜欢吃什么你不知道是么?哈,那我也不知道了。”婢女小玉笑了起来。
绿裙女子面色飞红,嗔道:“胡说什么?小玉你再胡说我便要生气了。什么未来姑爷?哪有此事?”
小玉笑嘻嘻的眨眼道:“也不知道是谁再过些日子便要嫁人了。嘻嘻,小姐终于要嫁给心上人了,真是太好了。”
绿裙女子红了脸嗔怪不已。小玉见她似乎有些恼怒,忙拱手作揖求饶。
“小姐莫生气,我不说了便是。”
绿裙少女哼了1声,看向店铺道:“罢了,我也不想瞎逛了,咱们去那家店里,将那几十种点心各买1份。这总没错了。”
婢女小玉笑道:“这倒是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