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仙侠传正文卷第1195章突破不管信不信,反正没有人想过夜未央是去了妖界。夜未央不理会这些,一心一意地布阵。冲虚宗占地极广,夜未央这一布阵就布设了三年,最终阵法大成。
万青宗等十几个造化大修士亲身体验了一下阵法的威能,心中就更加倾向于去妖界了。最终万青宗准备搏一下。
为什么要搏?
原因还和夜未央有关,因为冲虚宗现在的发展太好了,好到可以冲击仙界第二宗门了。
对!
就是仙界第二宗门,原本他是向着冲击第三的。但是现在宗门大阵已经变成了大宗师级别,宗门有着仙符之圣的传承,有着大宗师级别的仙器传承,有着大宗师级别的仙阵传承,这已经具备了仙界前三的基础条件。差的是宗门的战斗力。现在宗门有着十八个造化大修士,而前三的宗门造化最少的是上清宗,那也有二十一个。
这只是数量,还有境界上的差异。
冲虚宗造化圆满的总共就有三个,但是位列仙界第三宗门的上清宗,造化圆满的修士也有五个,而且其他的造化修士在境界上也相对比冲虚宗高。如果这次机会能够让他们这些造化将境界提升上去,就能够妥妥地踩下上清宗,然后向着排列第二的太清宗冲击。所以,他认为真的可以搏一次。这次不搏,便错失了一个天大的机会。
大家开始秘密商议,然后在一个月后,这些造化大修士都宣布闭关,实际上偷偷带着夜未央给他们的地图离开了。各显其能去了妖界。
夜未央就呆在未央峰,实际管理宗门的有其他人,只要不是应付不了的大事,没有人会来打扰夜未央。实际上夜未央也不认为会有什么大事。百年的时间,在他们这些修士看来,哪怕是对于合道修士来说,也不过是白驹过隙,瞬间的事情。她不认为会发生什么需要她的大事。
】
这是万青宗他们离开宗门的第一天,夜未央盘膝坐在山峰上。此时的未央峰只有她一个人,张九龄,方子固他们都没有回来。她在思索自己接下来应该如何修炼。
她现在的本体和仙元力都达到了造化二重,便是元神都达到了造化一重。而且现在的元神在凡人岛那几十年,将星窍开启到了三百个,现在她再用内照经观想星空,领悟力超群。再加上鸿蒙仙韵的效果,她感觉自己现在的悟性和契合大道的审图,已经变得十分夸张。
不说别的。要是在之前,她现在即便是破界六重圆满,想要突破破界后期,夜未央都不敢确定时间,感觉最少也得几百年。当然,这几百年在别人的眼中,也是如同闪电一般,太快了。但是现在,她已经有着明确的概念,只要自己闭关修炼,最多十年,就能够突破到破界七重,进入到破界后期。
那就先进入破界口气吧。
夜未央闭关了,每天都在修炼内照经观想星辰,领悟一元大道,却没有刻意去领悟星辰真意。但是她每天都在观想星辰,哪怕不去可以领悟,星辰真意也在每天增长。
匆匆九年过去,没用用上十年,夜未央就来到了突破的临界点,只要她愿意,立刻就能够进入破界七重,不过她没有选择突破,像她这种境界的突破。需要极为浓郁的仙元气,所以宗门那些要突破的修士,都会进入到宗门密地。但是现在的夜未央懒得去,径直回到了自己的洞府,将洞府大门一关,然后从本命符塔内抽出一条仙脉,直接坐在仙脉上突破了。
她现在的仙脉又多了,她现在的识海内就剩下了两座符塔,一座六层,一座七层本命符塔,两座符塔内的每一层都放着密集的仙脉,加起来都超过三千条了。那她还去什么秘境?
屁股底下的仙脉迅速地被抽离仙元气,天地道韵呼啸而来,真的呼啸而来。闹出来的动静真的很大。吸引了冲虚宗的修士都向着未央峰观看,当然还有那些不是冲虚宗的修士,一个个都啧啧称奇。
他们当然知道那是未央峰,那么闹出这么大动静的当然是夜未央。他们也当然知道夜未央不可能突破造化,在他们想来这是夜未央突破到破界中期,因为除了万青宗那些造化修士,没有人知道夜未央早就是破界中期圆满了。
但正是如此,却格外的让那些不是冲虚宗的修士震惊。
只是突破一个破界中期,就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这战斗力该有多强?
怪不得当初的包一星打不过夜未央,被吓得逃了。就这个动静,就赶上造化了吧?
这番动静取得了意外的效果,让那些不是冲虚宗的修士老实了许多,对冲虚宗有多了一份敬畏。
夜未央突破破界七重了,进入到破界后期。而且还有意外之喜,她元神的星窍又多了五个,达到了三百零五个。而且借着突破的过程,对于达到的领悟也有着领悟。星辰真意开始逼近圆满,一元真意也开始逼近大成。但是却没有达到。这已经让夜未央足够兴奋的了。
她兴奋的不是自己的突破,也不是真意的提升,而是星窍的开启。她发现星窍开启到这个程度后,每多开一个星窍,自己对于天道的领悟就更容易一层。她现在很容易契合进入到天地大道中,而且对于天地大道的领悟也有着飞跃。再加上鸿蒙仙韵,她觉得自己只是按部就班的修炼,最多五十年,就能够提升到破界圆满,然后就是尝试突破造化了。
她盘膝坐在洞府中,认真梳理,想要弄明白自己为何会如此。她不是菜鸟,她心中明白,自己的突破太快了。就算一个破界七重,想要提升到破解圆满,那也得以万年为单位,说不定需要几十万年。但是现在自己却可以肯定自己在五十年内必定达到那个高度。
这非常的不正常,就算绝世天骄,也需要几千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