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07章召集天下之士,编撰科举书籍
    朱雄英环顾着殿内众臣,“说回先前之事,赵学士觉得此次大阅兵太过奢侈,这些银子最好花在百姓身上。”

    

    “诸位可想过一点,这些卫所官兵难道就不是我大明的子民了吗?”

    

    “他们替我大明保卫疆土,难道不值得多吃几次肉菜吗?”

    

    “大阅兵当日,我大明军队的雄风诸位想必也见识到了,在充足的营养供应下,这些将士们所展现出的气势与寻常完全不一样。”

    

    “他们已经脱胎换骨,给大明百姓乃至于周边小国都带去了深深的震慑。”

    

    “百姓崇敬,小国拜服,这样的影响力可是能用银子来衡量的?”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比起临阵磨枪,我更喜欢早做准备。”

    

    “异族人亡我大明之心不死,我大明军队务必时刻准备着,举刀就能战,战就能胜!”

    

    “我这样说,诸位可能明白?”

    

    虽是这样问,但赵西临知道朱雄英这番话就是给自己说的,他咬了咬牙,再次以头抢地,“老臣明白。”

    

    “是老臣糊涂,肆意揣测,老臣有罪,还请皇上饶恕。”

    

    赵西临就算再不甘,可在生命的威胁下,也只能退让一步。

    

    更何况,这位太孙的嘴皮子是真的利落,说的他是哑口无言,想不出话来反驳。

    

    什么事情经由朱雄英的嘴一说就都有理了。

    

    赵西临和朱雄英对上,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

    

    更何况,在朱雄英的嘴里,他才是那个无理还胡搅蛮缠的人。

    

    见赵西临低头认错,朱元璋心中好似喝了壶热酒一般痛快!

    

    这么多年,总算是有人能治住赵西临了!

    

    朱元璋脸上的笑意是怎么也压不住,他轻咳一声,勉强收敛了一番,随即问道:“大孙,你觉得该怎么处置他?”

    

    朱雄英并未立即回答,而是低头思考一番,这才回道:“皇爷爷,孙儿今日打算重新编写和科举有关的书籍,用来帮助科考举子。”

    

    “赵学士可称文学大家,若是能帮助孙儿编写此书,定能事半功倍。”

    

    科举改制这件事,朱雄英先前和朱元璋仔细探讨过一次,老爷子思考了几天,总算是点头同意了。

    

    不如趁着今日的机会,把事情给落定。

    

    说实话,朱雄英也只能简单提出个框架来,可到具体实施的时候他就不行了。

    

    而且,关于文言文的写作方面,他就是个小白,什么也不懂。

    

    他只会说,不会写。

    

    科举改制,其实吸引的很大一部分还是读书人,像赵西临这样的人加入进来,更容易让天下读书人信服。

    

    毕竟赵西临在文人学子中的影响力够大够广。

    

    之后的科举中,朱雄英更想要见到多方面的人才,而不是只是单纯地会读书做文章好。

    

    也想让各种官职变得更专业化。

    

    “老臣年岁已高,承蒙殿下不弃,可以助殿下编撰科举相关书籍,倍感荣幸,今后必定全力以赴,不辜负殿下期望。”

    

    赵西临在心里叹了口气,然后调整心情,行了一礼道。

    

    “得赵学士主理此事,本宫坚信事情必然可以圆满完成。”

    

    “事关科举,越早完成越好,皇爷爷,孙儿认为此事最好马上开始,越早完成,学子们也就能越早拥有学习机会。”

    

    “而且对于大明官员,也是一个弥补以往学习空白的好机会。”

    

    朱雄英与赵西临说罢,转身对朱元璋建议道。

    

    朱元璋缓缓点头,说道:“大孙说的没错,理应如此,这事今天早朝就已经定好了,便全权交给大孙了,立刻开始科举书籍的编撰工作!”

    

    朱雄英郑重行了一礼道:“多谢皇爷爷,但是孙儿对这次的科举书籍编撰还有些别的考虑,希望皇爷爷成全,孙儿想拜托皇爷爷昭告天下,征集天下有识之士一起参与编撰。”

    

    朱元璋不禁困惑道:“翰林院学士众多,难不成还不够用?”

    

    朱雄英点点头,开口道:“孙儿认为,科举书籍编撰,关系重大,仅有翰林院学士是万万不够的,人越多越好。”

    

    “而且孙儿觉得,不单单是特别深奥的典籍需要编撰,童生能用到的书籍,也需要进行编撰。”

    

    “由启蒙始,到殿试终,需要编撰将其全部纳入其中的一套书籍,并且,其中所包括的知识,应当不仅限于儒家学说。”

    

    “御射、历史、政治、术算、营造、律法以及民生相关的知识等等,都应放在科举的范围之内,对于那些与百姓接触较多的官员,更要考察全面。”

    

    “只有如此,咱们大明以后的文人,方能有助于大明的进步。”

    

    这话说完,朱元璋尚未说些什么,文武百官们却是纷纷议论开来。

    

    朱雄英此举,算是将整个科举制度,彻头彻尾的进行了一次改革。

    

    古往今来的变法,如商鞅、王安石等,都经过了长久的谋划,所涉及到的利益纠葛也是层出不穷。

    

    但现在,居然就被太孙殿下这样轻易的在一个日常的朝会上,轻描淡写的说了出来。

    

    文武百官们听到这些,心里都掀起了惊涛骇浪。

    

    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讲,此事实在算不得小事。

    

    原本大家以为,太孙殿下就是想叫赵西临整理出一些与科举有关的书籍,也算是对他的惩罚。

    

    此事虽不常见,但古往今来不少王朝也是做过的,毕竟科举至关重要。

    

    但越听下来,越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

    

    术算,是一向只有商人才注重的东西。

    

    历史,若非御史言官,又有几个有时间去仔细研读。

    

    至于那什么政治,更是闻所未闻。

    

    难不成是讲为官之道的学问?

    

    律法,平时遵守便是,怕是只有刑部、大理寺的人才会仔细研究。

    

    还有营造,只有工匠们才会在意这个,那些个木匠活科举为何要学?

    

    最后再说御射。

    

    君子六艺中自有这两种,又何必单独列出来呢?

    

    更何况这些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无甚大用了。

    

    一时间,满朝文武,似乎忘记了自己身处何处,议论声越来越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