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五百零七章 自污
    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这次的战果,辽国吃了大亏,也需要休养生息,短时间内倒也不会反攻大宋。

    可赵兴对此很不甘心,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他自然不愿意将打下的地盘就这么归还。

    只能期待英国公这次谋划能够成功。

    只要英国公谋划成功,能够极大的削弱辽国实力,辽国就无力夺回丢失的地盘了。

    若是不成,赵兴只能尽可能的把百姓都给带走了。

    掠夺人口,不仅能削弱辽国的经济,也能减少辽国的兵员。

    就是安置起来比较麻烦,短时间不能为大宋创造税收,还得朝廷倒贴。

    这种办法算是下下之策了。

    最好的办法还是保住打下的地盘。

    这一切就要看英国公的谋划能不能成功了。

    赵兴也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英国公身上,召集一众大臣,让他们商讨若是迁移百姓,该如何安置的问题。

    正所谓有备无患,英国公谋划不成,提前商讨好,也能减少时间。

    成了,也不损失什么。

    不过英国公那边并没有让他失望,当天晚上深夜的时候,赵兴刚睡下,英国公的捷报就来了。

    捷报中,英国公大致的讲了一下过程,他利用火药,惊扰辽国派来的骑兵。

    那时候天都已经微微亮了,英国公趁着辽军混乱逃窜之时,派出骑兵追杀。

    追杀造成的战果并不大,不过却让辽军士卒根本没时间控制战马,延长了战马惊慌的时间。

    英国公没有时间详细统计这次的战果,只是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发动突袭的十几万辽国骑兵,这次应该损失了大半。

    辽国士卒死伤倒是不多,从战马上摔下来,践踏造成死伤的不过数万。

    之所以说死伤大半,指的是战马。

    战马受到极大的惊吓,慌不择路下乱跑,很多都伤到了马蹄。

    甚至有些战马被下破了胆,一直跑到力竭而死。

    骑兵没了马,等于废了一大半。

    毕竟他们长期训练都在马上,一身本事都要在马上才能施展。

    没了战马,战力大打折扣,连步足都不如。

    把这些人当步足使,和让他们送死其实没什么区别。

    辽国那边也舍不得,即便辽国战马多,这次的损失也让辽国很是肉痛。

    接下来,就算调来战马,加上士卒和战马,训练磨合也需要时间。

    骑兵虽然有骑术,可骑兵和平常骑马根本不是一回事。

    士卒需要训练才能成军,战马也是一样。

    马再强壮,再能跑,没有经过训练,也不能算是战马。

    也就是说,英国公这次算计,虽然造成的死伤不大,却暂时性的废掉了辽国十万骑兵。

    这次耶律乙辛算是元气大伤了,短时间内应该无力发动反攻,双方怕是要陷入一段时间的和平时期。

    英国公捷报最后还提到,他原本还想着趁西京兵力空虚,发动偷袭。

    可西京城的守将十分谨慎,并没有成功。

    言语中还很是可惜。

    若是能够夺回西京城,即便辽军没有元气大伤,以西京和幽州城构建防线,大宋也有一定的把握守住打下来的地盘。

    西京不拿下,等辽国恢复元气,将来北方还是会发生战争。

    赵兴对此倒是不在意,他只需要一段时间来平定中原叛乱,等中原恢复正常后,即便辽国不反攻,他也会积蓄实力,再次发动北伐。

    不过赵兴现在有个头疼的问题需要面对。

    这次北伐,英国公可谓是立了大功,之前战事没有结束,赵旭还可以拖着赏赐。

    接下来要采取守势了,短时间内不会再主动发起进攻。

    只要确定辽国暂时不发动反攻,战事也算告一段落了。

    论功行赏,势在必行。

    英国公已经是国公了,还是赵兴的岳父,几乎赏可赏了。

    赵兴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赏赐什么,等第二天天亮后,把捷报让张庆之等人传阅,让他们放下迁移百姓之事,拟订赏赐。

    这次赵兴御驾亲征,张庆之和一些翰林官员随行。

    翰林院的官员就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替赵兴拟诏,处理一些政务琐事,是他们的职责。

    听到赵兴让他们拟订赏赐,张庆之没有多想,可其他官员都忍不住思考起了其中的深意。

    按说军中将领的赏赐,不该由他们来拟订才是。

    曾公亮可是枢密使,这种事是他的职责,如今也在前线。

    而且拟订赏赐,应该等英国公这个主帅请功后,根据功劳大小来拟订。

    可如今英国公尚未请功,官家却让他们拟订赏赐,这就引人深思了。

    对于翰林院的官员来说,他们协助官家处理政务,在一些事情上,还要为官家出谋划策。

    因此揣摩官家的心思,是他们必须要做的。

    这些人都是人精,很快就猜测出赵兴是不知道该如何赏赐英国公了。

    一个翰林官员目光微闪,躬身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准奏!”

    赵兴认出上奏之人,乃是和盛长柏同科的榜眼,名叫胡新。

    此人金榜题名后,就入了翰林院,如今在翰林院担任编修,负责起草诏书和处理一些机密扎子。

    胡新说道:“臣之前有耳闻,英国公之前每攻下城池,城内的一些富户都会送上厚礼,英国公来者不拒,全给收下了。”

    虽说那些城池的富户都跟着逃走的辽军走了,可逃走的只是城内的顶级富户。

    那些比较一般的并没有逃走。

    “此事当真?”赵兴眉头微皱:“你为何之前不上奏?”

    “回陛下,臣一开始只是有耳闻,担心是辽国的反间计,故意放出的消息,中伤英国公,不敢妄言。臣也是派人调查后,昨日才确定此事为真。”胡新说道。

    赵兴深深的看了一眼胡新,事情哪有这么巧,怕是胡新误以为他让他们拟订赏赐,是头疼对英国公的赏赐吧。

    此时弹劾英国公,赵兴完全可以来一个功过相抵。

    可是赵兴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他确实是有些头疼对英国公的赏赐。

    可他并没有想要利用一些办法,不对英国公进行赏赐。

    之所以让这些人拟订赏赐,是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怎么赏赐。

    以英国公的功劳,若是只赏赐一些钱财,肯定少了。

    可爵位再升就是王了,自从汉初刘邦定下白马盟约,非刘姓不得封王,后面的历朝历代,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可外姓不得封王,已经成了潜规则。

    一般来说,外姓封王,除非死后追封,否则就是权势极大不得不封。

    封王之人也成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说实话,赵兴对于封王其实并不抵触。

    大宋的爵位只有爵禄,没有封地兵马。

    即便封王,也就听着好听罢了,实际意义倒也不大。

    可封王本身就是一个忌讳,就算他这个皇帝不在意,太上皇和满朝文武也不会答应。

    赵兴若是强行封王,接下来满朝文武都会针对英国公。

    他让这些人拟订赏赐,只是希望这些人能够想出既符合英国公之功劳,又不犯忌讳的赏赐。

    胡新会错了意,居然弹劾英国公,可见此人心术不正。

    不过这件事赵兴真的没有听说,胡新既然敢说,那么肯定是真的。

    英国公就连军中都没有吃空饷,会在他这个官家御驾亲征的时候,大肆的捞好处么?

    赵兴的第一念头,就是英国公在自污。

    自污算是古代武将最喜欢用的自保手段。

    古代的那些名将,能得善终的几乎都自污过。

    像王翦率兵灭楚的时候,就成多次上书向嬴政讨要宅子钱财。

    这就是在自污。

    还有战国名将吴起,也曾自污过。

    所谓自污,就是让自己名声有损。

    一个名声好,道德高尚的武将,加上功劳巨大,很得人心,自然受君王忌惮。

    可一个名声不好的武将,哪怕功劳再大,君王的忌惮也会少很多。

    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污的方式,自己给君王送了把柄。

    在君王眼里,自己想什么时候收拾就什么时候收拾,还不用担心影响自己的名声。

    加上对方不恋权,自然没必要背负骂名,对付功臣。

    杀功臣的皇帝中,刘邦和朱元璋算是代表人物了。

    可实际上两人杀武将,虽然有本人疑心太重的原因,那些武将自己本身也有缺陷。

    李世民没杀功臣,可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之所以不杀,不是他多胸怀宽广,而是他的功臣够聪明。

    像长孙无忌,李世民继位后,对他多次赏赐升迁。

    史书上还记载,长孙皇后亲自劝说李世民,不宜对外戚赏赐太过。

    李世民不听,长孙皇后又去劝长孙无忌,后来长孙无忌多次恳辞,加上长孙皇后的劝说,长孙无忌才辞掉了相位。

    乍一看,李世民信任长孙无忌,长孙皇后识大体,长孙无忌知进退。

    可实际上,李世民真要长孙无忌担任要职,根本没必要连着升迁。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先封其为吏部尚书、齐国公,同年又升其为宰相。

    李世民完全可以让其担任几年了吏部尚书,或直接封个宰相。

    可以说,李世民这么做,本身就是让其主动辞官。

    这一点从李世民同意后,对长孙无忌的册封就能看出。

    李世民同意长孙无忌辞去宰相之位,改封其开府仪同三司。

    注意,这里只是册封其开府仪同三司,并没有具体官职。

    按说李世民真想用长孙无忌,完全可以保留他原本的吏部尚书之职。

    可是李世民并没有,只封了一个没有具体官职的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准许臣子开府,招募幕僚。

    后面李世民在位期间,长孙无忌先后担任司空和太子太傅,却从未在朝中担任过实职。

    唐朝实行的可是三省六部,三公只是名义上地位崇高,根本没有实权,三省的主官才是宰相。

    直到李世民去世的前一年,长孙无忌才真正的担任宰相。

    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他死后,长孙无忌能够辅佐李治。

    说白了,就是长孙无忌多年的老实,让李世民对他真正信任了。

    除了长孙无忌还有李靖,李靖身为武将,在灭掉DTZ后,却被升为了尚书仆射,也就是宰相。

    一个武将却被升为宰相,一看就知道赏无可赏了。

    李靖也聪明,以旧疾为由,几乎闭府不出,也不和朝中文武来往。

    后来李世民有需要,李靖的旧疾就能暂时好上一段时间,打完仗,旧疾就会再次复发。

    试问,这么懂事的臣子,谁舍得杀?

    所以皇帝杀不杀功臣,其实取决于臣子够不够聪明,能不能让皇帝放心。

    赵兴没想到,英国公居然会选择自污。

    可这件事,他到现在才知道。

    是不敢说,还是想等英国公拿的更多,再进行揭发?

    也有可能两者都有?

    赵兴摇了摇头道:“这件事朕会让人调查的。”

    …………

    英国公带领大军回城后,布置完防御,带着一队骑兵同曾公亮赶往了霸州城。

    如今辽国吃了大亏,短时间内无力发动反攻。

    他自然要去面见赵兴,亲自禀报战况,询问接下来的打算。

    虽然算计成功了,可英国公却没有丝毫高兴。

    因为他收受好处,想要自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今又立大功,接下来朝中文臣必然会针对他。

    他一把年纪了,并不担心自己,他担心的是影响到自己的女儿。

    “老国公,你其实无需如此。”

    曾公亮看出英国公心事重重,猜出了他心里的担心,意有所指道:“陛下和历代官家都不同。”

    “多谢曾枢密使。”英国公摇了摇头道:“我在想辽国接下来会不会反攻。”

    曾公亮闻言,也没有多说。

    这种事情,本身就比较敏感,不适合多聊。

    …………

    “陛下,萧太后不见了!”

    三水神色匆匆走进屋内,都顾不上行礼,急忙说道。

    “什么?”

    赵兴闻言一惊,手中的书都掉落了。

    他顾不上掉落的书籍,脸色难看道:“人为什么会不见?看守的人呢?”

    “回陛下,萧太后居住的宅院内,发现了一个密道。院内伺候的下人,都被绑了起来。外面看守的护卫今早见里面迟迟没人出来,叫门后也没反应,这才派人进去查看。”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