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201章 水浒传大热
    《水浒传》的魅力,在后世都能引起波澜。

    

    放在这个娱乐匮乏的时代,那就愈发的不同凡响了。

    

    而它最先征服的,不是旁人,而是大明周报社里面的这些编辑。

    

    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按理来说,这么些年求学、游学、做官的生涯之中,看过的各种名著、经典何止千百本?

    

    但是,他们就是没看到过这么有意思的话本小说。

    

    真就是从一开始就能勾人心弦的存在。

    

    这开篇写的便是朝堂之上的景象。

    

    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旁的他们或许不知道,可他们一个个都是参加过大朝会的。

    

    固然没能进到奉天殿里站班,毕竟级别不够,但朝会的流程谁能比他们这帮子官员更加清楚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发现,这名为施耐庵的写得颇为真实啊。

    

    还真就跟朝堂之上的流程、规矩差不多来着。

    

    内里倒是有些区别,可书中写的是宋仁宗嘉佑三年的事儿,跟大明有些许区别,倒也能理解。

    

    正好,一应编辑都是看书看得快的老书虫。

    

    这

    

    想到这,一众人干脆冲到了胡惟庸的职房一起问了起来。

    

    “相爷,那施耐庵可是我等同僚啊,我看他那遣词造句,尤其是朝堂问话,很有几分朝堂的感觉啊!”

    

    “相爷,这水浒传到底是神鬼志异还是野史,为何总感觉怪好看的?”

    

    “相爷,这水浒传既然写完了,能不能给在下看看后面的稿子,下官眼馋得紧啊!”

    

    “对对对,下官同样眼馋啊,相爷……”

    

    “相爷……”

    

    好家伙,这一窝蜂冲过来的,都是如今胡惟庸的下属。

    

    他们这帮人跟胡惟庸相处久了,便知道这位相爷实际上很好说话的。

    

    甚至都没有那些老大人那般鼻孔朝天的臭毛病,只要不惹到头上,那便是什么都好说。

    

    也正因为双方都熟悉了,他们才能如此的放肆。

    

    只是,他们倒是放肆了,胡大老爷麻烦了啊。

    

    任谁被这么一大堆人包围得严严实实还七嘴八舌的各种提问,那情绪能好才怪。

    

    “滚滚滚滚……一个个的干啥呢?”

    

    “你们这是要干啥?”

    

    “造反不成?”

    

    “特娘的,吵得老子脑瓜子都在嗡嗡响!”

    

    “都散开,有问题一个个来!”

    

    听到胡惟庸这么一说,众人嘿嘿一笑,也没在意,反倒是干脆的挤着坐在了一旁,然后一个个重复起了刚刚的问题。

    

    而胡大老爷呢,这会儿也确实正好闲着也是闲着,另外,还有点其他的打算。

    

    干脆就点时间应付一下他们。

    

    “那施耐庵确实是当过官,不过是元朝的县丞,而且还没当多久就离职了,不过他进士功名在手,自然是上过殿的,知道官场那些规矩倒也不足为奇!”

    

    “嗯,稿子就在这儿,一共一百二十回,全都在,待会儿你们要看的话,那正好,给我抄录一份。”

    

    “别急着走啊,你们这儿我看了看,正好三十人,每人四回,抄完就是一整套。”

    

    “这一份便放在报社作为公用的去,这份手稿,本官明着说了,本官要收藏!”

    

    得,胡大老爷把中饱私囊的事儿都说得这么理直气壮了,其他人还真没什么好说的。

    

    至于说稿子的版权?

    

    呵呵,在后世的时候版权都是一笔糊涂账,或者说臭码字的对版权向来没什么发言权,更何况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出书,有稿费拿的都是很难很难的事儿,真正好卖的只有“教辅资料”。

    

    那些名师大儒们弄出来的经文注释乃是最好卖的,甚至还有门槛才能买。

    

    否则的话,一般的话本?

    

    那都是大家互相互相抄录消遣一二而已。

    

    版权?

    

    那是个什么鬼东西!

    

    报社里的喧闹暂且不提,这《水浒传》刊载一事倒是就此定下了。

    

    众人没有任何一个反对的。

    

    显然,对于这篇能开宗立派的话本呢,众人都是识货的。

    

    而就在一应读者不知不觉当中,《水浒传》

    

    不怪胡大老爷要把这书断章,实在是每一回的字数委实有点多。

    

    放在后世可能没什么,可放在这个年代,多少有点吓人了。

    

    尤其是这大明周刊可是雕版刊印的,字体用后世的算法的话,少说也是二号字,这要是每一回都完整刊登……

    

    怕是这一沓报纸还要厚上大半才行。

    

    不过,随着本期的大明周报逐渐售出,《水浒传》终于绽放出他本该有的光彩了。

    

    “师傅,您看的了嘛,这是您的遗作啊,终于现世了,您若是在天之灵,也该如愿了!”

    

    罗贯中作为最是惦记这事儿的存在,自然不会忘记买上一份报纸。

    

    这不,刚发行就买到手了。

    

    如今正抱着报纸急匆匆的赶回客栈,躲在房中祭奠自己的老师呢。

    

    而其他读者,如今也终于发现这片《水浒传》的精妙之处了。

    

    “啧啧,这故事说得到有意思嘿,居然还是宋时的故事呢……”

    

    “伱知道个屁,这是话本的作者借古喻今呢!”

    

    “放你娘的屁,狗屁的借古喻今,大宋软得一塌糊涂,我大明可是武德充沛得很!”

    

    “切,你们啊,都在琢磨那些屁事儿干嘛,你们一个个的能当丞相还是当部堂啊,还不如看看话本呢!”

    

    “对对对,这等国家大事于我等闲人没啥关系,还不如看看话本呢,这话本写的是真好啊!”

    

    “哈哈哈,有意思,这求神拜佛的事儿都放在朝会上商量了,难怪宋时屁用不顶呢!”

    

    “你们没发现这话本写得栩栩如生嘛,真就如同亲眼看到了这一幕一般!”

    

    “有意思,真有意思,在下跟你们不一样,在下未曾致仕之前那也是要上朝的,这朝会还真就是这样。”

    

    “这样吗?那这作者还真是个妙人呢!”

    

    “就是不够看啊,这报纸怎么婆婆妈妈的,连个一整回都舍不得放出来,难不成担心我等买不起不成?”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