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61章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在鲁国的宫廷里,阳光透过高耸的窗棂,洒在金色的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哀公,鲁国的国君,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显然在思考着什么重大问题。他的目光落在站在殿下的一位臣子身上,那就是宰我,鲁国的重臣,以博学多才著称。

    哀公轻声问道:“宰我,你可知我鲁国的社稷之树是何木种?”宰我微微一笑,神情从容,仿佛早已胸有成竹。他恭敬地回答道:“启禀陛下,按照古制,夏朝时以松树为社稷之树,商朝时则用柏树,而周朝则选用栗子树。之所以选择栗子树,是因为它的果实外表有刺,内含坚实,寓意着使民众在治理下战栗畏惧,不敢为非作歹。”

    哀公听罢,陷入了沉思。他想起自己即位以来,国家虽无大乱,但小民多有不满,民怨沸腾。他想到了国家的治理,想到了如何让民众心悦诚服,而非仅仅畏惧于法律的威严。他叹了口气,对宰我说:“此言甚是有理,然而过于严厉。民心如水,宜疏不宜堵。过于严酷的法制,只会激起民变,而非真正的安定。”

    此时,孔子恰好路过宫廷,听闻了哀公与宰我的对话。他走进了宫廷,对哀公说:“陛下,臣闻古语有云:‘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说,已经成功的事情,不必再过多谈论;已经完成的事情,不必再去劝谏改变;已经过去的事情,也不必再去追究责任。对于社稷之树的选择,周朝已然选择了栗子树,寓意使民战栗,那么我们应当尊重这个选择,而不是过多地议论和改变。然而,我们更应当明白,治理国家并非仅仅依靠法律的威严,更需要德政的引导。民心如水,宜疏不宜堵。过于严酷的法制,只会让民众心生怨念,而真正的治理之道,在于以德服人,让民众心悦诚服。”

    哀公听完孔子的话,心中豁然开朗。他深深地施了一礼,对孔子说:“夫子之言,如雷贯耳。朕定当铭记于心,努力推行德政,以安抚民心。”

    孔子微微一笑,然后转身离去。他走在宫廷的长廊上,心中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期待。他知道,治理一个国家并非易事,需要君主的智慧和臣子的忠诚。然而,他也相信,只要君主能够明理行道,臣子能够尽心尽力,那么这个国家一定能够繁荣昌盛,民众也能够安居乐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哀公开始注重德政的推行。他减轻了赋税,关注民生,注重教育,让国家的治理逐渐走上了正轨。宰我也积极参与其中,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而孔子则四处奔走,传播他的仁爱思想,希望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

    在鲁国的大地上,一股新的风气开始盛行。人们不再仅仅畏惧于法律的威严,而是开始真正地尊重和爱戴他们的君主。国家的治理也逐渐变得有序和公正,民众的生活也开始有了改善。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哀公对德政的推行和孔子等贤臣的辅佐。

    而每当人们路过宫廷时,都会看到那颗屹立在社稷坛上的栗子树。它已经成为了鲁国的象征,寓意着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安宁。人们也会想起孔子的话:“民心如水,宜疏不宜堵。”这句话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座右铭,提醒着他们要注重民生,关爱民众,让国家真正地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