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八百三十二章:事死
    新年过后,在凯旋之事引发的兴奋渐渐平息的时候。

    一道来自秦宫的诏令,让咸阳城中的百官公卿皆吃了一惊。

    镇国侯赵佗并未如他们猜想的那样,被皇帝拜为丞相,反而是再度成为了九卿之一的少府。

    原本的少府章邯调任为专管宫殿、陵寝修筑的将作少府一职,至于之前的将作少府则被皇帝外放到南方当郡守去了。

    这一变动引起许多人议论。

    毕竟五年前赵佗出征的时候,皇帝可是当着众臣的面,亲自说过等赵佗得胜归来,便让他宰执天下。

    这是要不认账了吗?

    不少人在暗地里猜测此中原因,甚至还鼓捣出不少阴谋论。

    “功高震主!肯定是功高震主!”

    “这赵佗先灭了六国,后击破匈奴,如今又在南方攻取了百越,他立下的功劳是秦国自襄公立国以来,五百年间从来没有人能够相比的。这样的功绩,皇帝心中一定会非常忌惮。”

    “如果皇帝身体好,或许还会让赵佗做丞相,因为皇帝自己压得住他。但问题是皇帝身体出现了问题,这时候就会考虑身后事,不可能让赵佗执掌相权,还是撵去弄他的奇技淫巧好了。”

    和一些人的暗中笑话不同。

    作为左丞相的李斯在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位置保住的同时,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点。

    少府,有制造陶瓦、陵寝器物的职责。

    负责陵寝修建的将作少府章邯,又是赵佗的老部下。

    “皇帝这是将自己死后的居所托付给了赵佗啊,这种信任……大秦有谁能和他相比?”

    正如李斯猜测的那样。

    赵佗第三次接任少府后,除了对工学之事有所过问外,整个人全身心的放到了帝陵工程上。

    古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帝陵之事在皇帝的心中分量很重,他将这件事情托付给赵佗,就是最大的信任。

    赵佗自然不会辜负皇帝,对此全力以赴。

    帝陵位于骊山北麓,北临渭水之滨。

    这地方是吕不韦选的。

    在秦王政十三岁即位时,就开始修建,今年已经是修建的第三十七年了。

    只是刚修建时,陵墓的规模不大,甚至可以说的上寒碜二字。

    除了是因为彼时的皇帝还是秦王,更因为当时的掌权者吕不韦提倡节葬的理念,坚决反对厚葬。

    吕不韦甚至抨击东方各国的王陵“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称大兴土木修建陵墓是一种十分浪费资源的做法。

    秦国不能学六国。

    在吕不韦倒台后,因为秦国彼时正对东方六国攻伐正盛,国力基本都耗在了战争上,那时的秦王政一心想的是如何统一天下,再加上彼时正是他年轻力壮的时候,对于陵墓修建不太上心,对吕不韦为他定下的陵寝修建没怎么变动。

    直到秦国并一宇内,让他从秦王变成了天下人的皇帝。

    六国尽灭,万民俯首。

    地位的陡然攀升,让始皇帝心态膨胀,一挥手就将曾经的秦王陵升格为帝陵。

    一切打回重造,重新设计,重新施工,整个陵墓都要配的上皇帝天下至尊的身份。

    大量的六国战俘和隶臣刑徒,被押送到骊山,日日不休的为皇帝修建这座有史以来最宏伟的陵墓。

    赵佗如今在骊山北麓,看到的就是一座占地极大,非常壮阔宏伟的陵园。

    “禀君侯知晓,地宫下锢三泉,至于极点,所用材料皆为君侯所言三合土,防水效果甚好,再加上各项排水和阻水设施,安全上定然无虞。

    章邯向赵佗这边通禀帝陵工程的情况。

    赵佗点头,下锢三泉,也就是往地下挖的时候穿过了三层泉水,可谓极深。

    到了这个地方,那就很容易遭受地下水的侵蚀。

    赵佗前几年干少府的时候,弄出了大量三合土,提供给负责施工的将作少府。如今帝陵的地宫材料基本都用的是三合土打造,防水效果很不错。

    因为时间已经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整个帝陵工程实际上已经到了尾声,地宫基本弄得差不多了。

    里面防御设施密布,有匠人制作的机关弩矢,一旦有人接近,就会被当场射杀。

    同时大量的水银也被运到彼处,到时候会按照百川江河大海的分布进行灌输,要使得这个地宫能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除此外,还有滨海郡县送来的人鱼膏做的烛,点燃之后可以恒久不灭。

    再加上大量的宝器奇珍,将让这个帝陵成为天下最为豪华的陵墓。

    但赵佗觉得这个地宫应该存放更为珍贵的东西。

    他检阅了御史府送来的预备存放在地宫的典籍,眉毛立刻皱了起来。

    都是纸张版本。

    “就这点?”

    “皇帝最爱读书,这么点书怎么够。通禀御史大夫,言天下所有典籍文献,皆要备份送到此处来。除了纸书外,还要弄一个简牍版本,万一皇帝想要看竹简怎么办?”

    面对赵佗的要求,御史大夫冯去疾感觉十分难办。

    天下典籍都要备份进地宫,那是多大的工程量啊?

    纸书还好,他们有印刷术。

    但要做简牍版本,那可不知要累趴下多少人。

    难办,但是又不敢不办。

    镇国侯说的对。

    万一皇帝在地下嫌你书少,想看其他书了,或者是突然不想看纸书了,想看竹简,谁送下去?

    为防万一,当然是全都要准备了。

    赵佗说的这话是政治正确,皇帝听了,都得称赞一声:“镇国侯想的周全,知朕心意。”

    冯去疾只能黑着脸,每天除了处理政务外,就是不停催促手下人天天加班抄书。

    赵佗对此很满意。

    秦始皇的地宫,在原本的历史上,哪怕到了两千多年后依旧没有被挖开,用科学手段探测后,里面的东西保持完好。

    这说明赵佗如今修建的帝陵,将是世界上最好的储藏室。

    所以赵佗要趁着这个机会,将天下所有的古籍文献,什么《连山》《归藏》《黄帝外经》,什么六国史书,诸子百家,尽数塞进去。

    这样哪怕日后华夏大地上再有战乱四起,兵祸连连,使得典籍文献受损。

    在秦始皇的帝陵里,至少还有一份珍藏。

    先秦时代所有能找到的文献典籍,都在这里。

    始皇帝的地宫,将比所有的图书馆都要安全。

    赵佗怕纸张不耐储存,还贴心的多预备了一份竹简版,这样哪怕有一份损坏,也可以相互对照印证。

    “这就是我赵佗为华夏所作的贡献!”

    赵佗在自豪之时,也不忘在里面塞一些私活。

    比如他自己编写的《物理》。

    “还不够,我要写更多。”

    赵佗往地宫藏书藏上瘾了,在每日工作完的闲暇时刻,就开始编撰属于他的《赵子》之书。

    一生的用兵之法。

    他所通晓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地理、天文……

    甚至还有各种种类繁多的主义,只要赵佗能想到的,全都一股脑塞了进去。

    《赵子》

    这是一本脱胎于《公输残卷》,又包含万象的亘古奇书。

    等写完这些后,他还有些意犹未尽。

    “皇帝在地下学习之余,那也可以看舒缓心情是不是。”

    赵佗秉承这个思路,大肆创作起为皇帝解乏的来。

    从《猴子历险记》、《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到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手遮天》、《至尊骨与重瞳》再到《主神和一万个世界》等等奇奇怪怪的东西被赵佗写出来,然后珍藏入盒后一股脑塞进了地宫。

    反正他是总指挥,打着为皇帝好的名头塞东西进地宫,别人也不敢看,也不敢多问。

    做完这些,赵佗并未停手,他的目光从地宫中移出来,放到其他地方去了。

    帝陵,除了埋葬皇帝的地宫外,还有地上建筑和大量的陪葬坑。

    地上建筑是一座南北向的长方形园区,有两重墙垣环绕,分内城和外城,整体呈“回”字形,南北长二千四百步,东西宽一千二百步。

    在内城、外城之间有各种陵寝建筑。

    如祭祀的宗庙,宫殿,大大小小的院落,整体上与现实中的朝寝建筑一一对应。

    按照奉常制定的礼法,在皇帝去世后,帝陵的地上寝宫中,一切都要和生时的做法一致。

    每天按照固定的时间,四次在寝宫里摆上皇帝的饭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住在建筑里的侍从宫女更是要按时叠起和铺好就寝的被褥,放置洗漱的净水,以及各种始皇帝常用的器具,总之就是一切要按照皇帝在的时候进行操作,一日复一日,大秦在,则永远如此。

    因为陵寝建筑被规划过甚,赵佗不好插手,而且也没什么必要插手。

    他的视线放到陵寝建筑外的那些陪葬坑里。

    什么兵马俑坑、铜车马坑、铜禽坑、石甲胄坑、葬马坑、珍禽异兽坑……

    赵佗的目标是百戏俑坑和一个自己专门设计的镇墓兽坑。

    借着少府掌管烧制陶俑的便利,赵佗在里面塞了不少私货。

    他出身军伍,不想破坏兵马俑。

    但是这两个坑嘛,那可就能彻底放开了玩。

    百戏俑坑里的人拿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长管喷火武器,让秦人看了一脸懵。

    至于赵佗弄出来的镇墓兽坑,那更是不得了。

    棱角分明的钢铁战士,双手交叉胸口镶嵌宝石的大头人、满头蛇发的异域女子、刻着“歼星”两字的战船……

    他们将作为镇墓兽,护卫在帝陵的周围。

    当然,相比于地宫的隐蔽和安全,这个位于外围的陪葬坑更容易被人挖出来。

    赵佗在埋的时候,自然做好了准备。

    甚至他还很期待,若是后世人将这些东西挖出来,会有什么表情?

    “我为这个帝陵真是操碎了心啊。”

    赵佗幽幽一叹。

    自从他一头扎进了这个大工程,一弄就是近一年的时间。

    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八月,皇帝的病情有了变化。

    (本章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