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三十四章 为了这一方净土(求月票!)
    又到次日,林修撰作为一个新人还不好意思随便旷工,只能去上班。

    他扛着一根三丈长棍,迈进了翰林院登瀛门,长棍的另一端用厚皮囊包裹着。

    门官冷哼一声,别以为用厚皮囊包住了枪头就认不出来,这分明就是一杆大枪!

    在状元厅前的空地上,新科文状元把官袍袖口扎住,虎虎生风的耍起了大枪。

    反正上班也是闲着没事,不如趁着好春光练枪。近数月沉迷于科举,枪法有所生疏,也应该多练练了。

    再说没几年就有万历三大征的功绩可以蹭,武功不能放下。

    幸亏状元厅这边人少,练枪不影响什么。

    唐文献从中庭方向走了过来,一脸懵逼,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林修撰不但是劫修,还要武修?

    “你怎么能在这里练枪?”唐文献下意识的说。

    林修撰暂停了下来,反问道:“你的意思是,让我去学士正堂前面的中庭去练枪?

    那边确实更宽敞,可是我作为一个新人,这么扎眼不太好吧?”

    唐文献:“.”

    林修撰正好休息一会儿,随口闲扯道:“你去哪里了?为何这么晚才过来?

    我还以为你以后不想在状元厅,准备换到讲读厅去,心里还遗憾了半天.”

    唐文献忽视了后半句,答道:“你不知道我们翰林定期在后院柯亭聚讲吗?

    如果有什么旨意通告,也会当众宣布,省得一个个通知了。”

    林修撰才不想去参加聚讲,他的学术连顾宪成都不能碾压,怎么和一帮翰林天天谈经论道?

    “今天有什么消息吗?”林修撰岔开话题。

    唐文献情绪忽然有点低落,沉声道:“今天有两道旨意,第一道说,奏对数多,皇上不耐劳剧,今后不临朝视政,并免去在京升授官面谢之礼。”

    这意思就是,以后没大事就不开君臣面议的朝会了,升官的人也不要来面君谢恩了。

    林修撰对此非常淡定,这才到哪?

    现在万历皇帝偶尔还能召见大臣说说事,再过十几年,只怕连内阁大学士都记不清皇帝长啥样了。

    又听到唐文献说:“第二道旨意跟我们翰林院没多大关系。

    因为兵部曾奏说近来边防废驰,阅视宜严,于是皇上下旨,选内廷官九人分头巡阅九边,并严核边臣是否失职。”

    “嗯?竟有此事?”这条消息成功引起了林修撰的兴趣,脑中疯狂的运转盘算起来。

    最后结论是,这個差遣应该争取!

    第一,可以熟悉边镇情况,积累经验,为几年后混军功打基础。

    等到需要出征时,朝廷肯定优先选择有边镇经验的大臣。

    第二,隆庆议和后,大部分边镇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安全上没有问题。

    至于几百人规模的入侵或者冲突,林修撰还不放在眼里。要是遇上了,还能顺手刷点业绩。

    第三,可以去辽东镇巡阅,有李家关系,肯定好办事。

    以后在朝鲜开打时,作为刚去过辽东巡视的官员,更容易获得机会。

    第四,自己在翰林院无事可干,接不到合心的宗门任务,抄书又有人代劳,还不如出差刷业绩。

    而且在外面晃荡,可以躲开国本之争,一举两得。

    第五,这个差遣比较好争取,只从内廷官选人,竞争相对很小。

    内廷官概念指的是内阁、翰林院、六科、中书科、尚宝司等衙门的官员。

    内廷特点是办公地在宫里,性质上是皇帝的侍从顾问,与外朝部院是相对应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有这种内外的区分,比如在汉代,内朝就是尚书台,外朝就是丞相三公九卿。

    总而言之,只从内廷官选人,范围就小多了,估计就是天子派侍从官巡视九边的意思。

    林泰来想明白后,高瞻远瞩的指点了唐文献一句:“这是好事,现在去边镇刷下经验,以后时机来临时,可以谋取军功。”

    唐文献又懵逼了,你一个状元翰林,为啥总是想着军功?

    再说这道旨意只是按照流程发到翰林院,走个形式而已,其实跟翰林院没什么关系。

    “某去去就来!”林修撰行动力爆表,转身就急忙疾步走向中庭,准备找掌院陈学士申请这个巡阅边镇的差遣。

    此时此刻,礼部右侍郎兼詹事府詹事兼掌翰林院事陈于陛坐在公房里,忧国忧民的长吁短叹。

    陛下过去免了大朝,免了常朝,今天又传旨免了奏对和谢恩,一步步与大臣隔绝,以后大明将走向何方啊?

    在公房外面,陈学士的长随看到大踏步走来的林泰来,顿时大惊失色!

    他立刻吓得躲进了门口,并朝着公房里的陈于陛大叫道:“不好了!林状元提着长枪,往这边冲过来了!”

    陈学士:“.”

    卧槽尼玛!难道翰林院里还能闹兵变?

    提着三丈大枪的林修撰进门时,发现有所不便。

    他这才意识到,刚才来的匆忙,手里的大枪一直没有放下,顺手拿着过来了。

    “非常抱歉!给您添麻烦了!”林修撰在门口非常有诚意的谢罪,把大枪插在了学士公房门外。

    然后又进来说:“听闻皇上下旨,选拔内廷官出巡九边,晚辈特来申请。”

    陈学士深深的看了林修撰几眼,他是一个性格保守而传统的人,接受不了林修撰这么前卫的思路。

    想了想后说:“你作为新人,还是留在翰林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最近同僚张元忭去世,我们都准备结合他的生平,写诗悼念他。”

    林修撰张口就来:“勋名端不负高科,白玉楼成柰命何。惟有良知心尚在,姚江深处月明多。

    好了,我写完了。”

    陈学士:“.”

    虽说又短又小,可曹子建还要七步成诗,你比曹子建还少七步!

    伱林九元向来就是这么快的吗?

    而后陈学士没奈何,又说:“选人分头巡边这道旨意抄发内廷各衙门,顺便发了一份到翰林院而已。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六科给事中的差事,他们本来就负责监督朝政,去巡阅九边也算对口,我们翰林院不用管这差事。”

    林修撰据理力争说:“选拔内廷官又没说不让翰林院出人,总不能全用六科给事中!

    我们翰林院要出个人,谁又能拒绝?难道陈学士您领导下的翰林院连这点排面都没有?”

    最后陈于陛说:“你先下去,容我多考虑几日!”

    这是常见的措辞,考虑几天,拖延拖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实就是婉拒的意思。

    但是林修撰居然没有继续纠缠不休,离开了学士公房。

    陈学士对长随道:“听说林九元素来一意孤行,外人极难沟通,但这不是挺好说话的么?”

    此后陈学士继续忧国忧民和感慨时事,临到中午,准备去后院的膳舍吃饭。

    忽然又见长随站在房门,叫道:“登瀛门外面打起来了,阵仗不小!”

    陈学士:“?”

    翰林院登瀛门外面就是御街,过了御街就是宫城,难道有人想重演夺门之变?

    看了大热闹的长随兴高采烈的禀报说:“林修撰那些家丁不知为何,与过路亲军起了口角,在登瀛门外大打出手!

    林修撰披坚持锐,以一当十!现在一百多亲军被打的抱头鼠窜,一直躲到了长安左门里!”

    陈于陛不爽的呵斥道:“你这不学无术的狗东西!披坚持锐能用在这里么?披坚二字何解?”

    长随大喊冤枉:“老爷您不知道,原来林修撰那宽大的官袍里面还套着内甲,如何不能算披坚持锐?

    小的我跟着老爷在翰林院打转二十年,第一次见到披甲上衙的翰林”

    “滚开!”陈学士饭也不吃了,转身就回了公房。

    然后提起笔就开始写奏本,推荐翰林院修撰林某人为巡阅九边人选。

    不为别的,就为了翰苑这一方净土的清静。

    林修撰是为了打架而打架吗?不,这就是打给他陈于陛看的!

    只要不派我林某人出差,我林某人就天天在翰林院打架,请问陈掌院又该如何应对?

    当天晚上,林修撰与前途未卜的同年好友小聚。

    林氏朋友圈七人众里,林泰来已经入职翰林院,金士衡突然父丧,已经连夜赶回苏州了。

    剩下的五人,董其昌二甲第一传胪,按规矩肯定能选上庶吉士。

    周应秋二甲第七,选为庶吉士的概率很大,但需要朝中有人帮着说话才能稳妥。

    至于王禹声、陈允坚、沈珫,名次都一般。

    想走庶吉士高端路线就费劲了,不是说馆选考不上,而是朝廷也要平衡各方势力。

    一共就二十来个名额,四大阁老、外朝九卿,还有几十个侍郎、翰林这些能说上话的,都在盯着。

    平均下来,每人半个庶吉士名额都分不到。

    如果林泰来能一人安排五个庶吉士,那真是想疯了,朝廷又不是林泰来开的。

    最后林泰来说:“正好我最近要找首辅办事,那就顺便探探口风吧。”

    九个内廷官分巡九边,这是纯内廷的事务,最后还是首辅拍板。

    所以林泰来肯定要找申首辅说说,把自己安排到辽东镇去。

    “先保住周应秋的庶吉士,你们其他人能留京就留京。”林泰来又道。

    众友人一起说:“多谢!”

    林泰来有点苦恼的嘀咕道:“就是首辅最近不太尊重我,只能说尽力而为吧。”

    众友人:“.”

    (本章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