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拿着张一行递过来的书,一本一本的翻开,大致阅览了一遍。
翻看到最后,有一本册子引起了张安的注意。
柔软的书衣,张安手指头稍稍摩挲就只能感觉出这是由丝绸类物品制作的封面。
并不像其它几本书籍一般,有着木板裱起来的硬壳封面。
翻开书衣,里面泛黄的纸张上,虽然也能让人感受到一些历史的气息。
但跟其它几本古籍相比,它的年岁明显还不够古旧。
册子里,一个个方正的楷体小字跃然于纸上,张安能感觉得到,当时书写它的主人一定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
细细地阅览了几页,张安大致能够看出,这本册子并不是记载着什么理论的古籍,而是一本人为记录的手稿。
因为张安翻开里面,明显可以看出,这是一本手稿,因为里面记录着一张张药方跟病灶。
多翻几页,可以看出每一页记录的内容都并不是工工整整的排版,而是经过多次添加或者勾除。
修改的最多的地方,能够看出是来回订正过多次。
每一页的方子都是如此,张安猜测,这本手稿被记载之后,又经过了多次论证。
甚至有些方子,还在旁边添加了不同程度的病灶,如何把控用药的剂量。
但即便如此,修改过最多的地方,让人看起来也没有丝毫觉得混乱的地方。
相反,因为一个个工整的字体,排在一起让人觉得看起来是一种享受。
越往后翻,张安越是惊喜。
这手稿里记载的方子,虽然绝大多数没有名字。
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张安也算是有些底子。
很多方子,根据用药就能看出是什么方子。
比如张一行从以前到现在最常用的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张安一眼就认了出来。
翻到手稿中间部分的时候,张安整个人都愣住了。
只见这一页上,记载着两行稍大一号的正楷字体。
这张药方虽然是手抄记录下来的,但不管从药材的剂量,还是炮制方法,到最后泛丸的手法都记录的非常详细。
这是张安日思夜想的,一直求而不得的东西。
即便之前听说中药堂的老头,家里有祖上传下来的方子。
但张安始终没有见过方子的一部分,至于真假也是无从证实。
即便张安多次提出,想要高价购买一份,也被对方笑着拒绝。
而此时此刻,张安一直觉得离他很遥远的东西,竟然就这么出现在他的眼前,一时之间张安感觉有些不太真实。
从头翻到尾,张安在里面发现不少救命用的关键方子。
他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样的东西竟然会落到他的手上。
要是手稿中记载的东西都是真的,那这里面会是多大一笔财富。
有着后世经验的张安,自然是知道,多年之后市面上出名的,不出名的大小制药公司,但凡能收购到药剂配方的都不会再流放出来。
所以即便是后世那些中医医院,能够配出治病良方的都很少见。
相反,还是许多乡下上了年纪的土医生,还能凭借着自身的阅历,开出一些可以治病的方子。
上一世即便张安没有遇到张一行回来,但因为有张二爷在,张安对于这方面也是有些耳濡目染。
张二爷常常给村里人抓药的时候,都会跟张安说,一般小病用不到大方子,两到三味药的小方子就够用。
相对再严重一些的症状,小方子就没什么用,可能就需要用的七到九味药的中方。
而张二爷见过最严重的病灶,还是当年跟着他的师傅,见到的肺结核等这些大病。
那时候张二爷见过最大的方子,也不过十一到十三味药材。
中药不同于西药,并不是用药越多,效果越好。
中药讲究药性搭配,所以药材越多就,这里面的道道就越复杂。
而且不管抓再多药材,到最后熬出来也就是一碗药汤。
所以真正的有功夫的老中医,都很忌讳给人开大方子,除非是遇到很大的疾病。
但一般即便是大病,也不会超过十三味药材。
而张安后世在城里的日子,去医院的次数也不算少。
其中有一次,他去省中医的时候,一个不大严重的小病,那个医生给他开了副药,竟然有二十三种药材。
因为牢记自家二爷爷小时候给他说的道理,那副药他没敢吃,直接就拒绝了医生开药回家的医嘱。
现在张安想起这事,也是觉得一阵好笑。
拿着手里手稿,不由得再次翻看,果然里面很多方子,最多的也不超过十三味药材。
“干爹,这本手稿上的方子,都是真的?”
越想到最后,张安越发觉得,原本很轻的手稿,在他手里却是变得沉甸起来。
“这手稿是我师父的师父传下来,上面的方子也是由他记录在里面。”
看着张安发问,张一行笑着解释手稿的由来。
“这里面记录的方子,绝大部分方子我跟我师父都亲自用过,也算是论证了多次。”
“你看里面那些不同的字体,一部分是我师父以前给修改的,后来传到我手里,我也在用药之后,也稍稍改了一些。”
“不过里面的大方子,我倒是没怎么碰过,因为这些年也没有遇到适合的病症。”
“里面有些古方,虽然我没有亲自动过手,但以前的时候,我见过师父他老人家给别人用过。”
张一行说着,便把自己没论证过的地方给张安指出来。
剩下没有被他论证过的地方,少部分是一些很少用的大方子,大部分是一些流传比较久的古方。
大方子没法论证,毕竟以前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信息交换比较困难,接触的人群也确实没有多少。
但手稿中记录的古方,大部分张一行虽然没用过,但他以前见张老道长用过。
其中就包括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等等一系列泛丸类的方子。
这些方子都是手抄记录在手稿上,按理说应该都是用过的才对。
但这毕竟是药,配出来是要人吃下去的,所以隔得时间比较久,张安没法确定,肯定不敢直接用。
“这一本笔记,里面的内容我都已经誊抄了一遍,现在你正好在学习的过程,原稿上有很多修改论证的地方,非常适合学习,所以以后就交给你了。”
听着张一行这么说,张安倒也没有再说其他言语。
正如张一行所说的那样,他年至花甲,无儿无女无弟子,只有张安这么一个义子。
不管是现在,还是等到以后,他留下来的东西,都是要交给张安的。
不知不觉,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而需要重盖的道观,也终于是翻盖完成。
在紫竹林后山盖房子,最大的难点并不是大家砌墙的速度,而是建材运送的问题。
但因为是道观,也是因为张一行师徒过往对大家的帮助。
每当需要运送材料的时候,村里没活没下地的大家都会主动来帮忙。
虽然很少有用牲口来驮运,都是大家背着背篼过来帮忙。
但耐不住来的人多,你一趟我一趟,半天时间就把需要用的东西都搬运完毕。
另一方面,张二叔他们工程队的大家伙年尾的时间也没什么事,所以动起手来也非常快。
所以半月不到的时间,道观的重建工作就已经完成。
说是道观,其实看起来就像是三间宽大的民房。
虽然比不上那些有名的大观,但是在这山野之中,也已经够用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便是道观上梁的时间。
大家很早就知道上梁的时间,一早就从村里扛着张安给准备好的几根大梁柱子过来。
在周洋点燃炮仗劈里啪啦过后,大家伙齐心协力将几根大梁抬上房顶,挪到预留的地方。
没花多少时间,便把房顶盖瓦收尾的工作全部完成,最后便是将三清祖师请回殿里。
村里很少有大事,道观重开便让大家一起热闹了一番。
这一天也是香火最旺的时候,不管大人小孩都去上了香。
而张一行,也从这一天开始,没有继续住在张安家里,而是搬进道观里面。
张安一家本想留他继续住下去,但张一行说道观已经盖好,每天都需要敬香和打扫。
看出来张安的不舍,张一行笑了笑说,以后他不会再出去,都是住在村里,倒也不用这样。
以往从村里去道观,至少是需要四十分钟的路程。
但在前几天,盖好道观之后,老村长就让大家帮忙,从村里修了一条路过去。
就连竹林里也都是砍了一片,现在路上全部都铺的是青石板,从村里过去,最多也就二十来分钟的时间。
其实修这条路,老村长也是带有些其他心思的。
一方面是念着张一行以前对大家的帮助。
另一方面则是想着,现在村里经常有人来玩,不管是农家乐,还是在大河里玩水避暑。
但村里能给大家游玩的地方实在太少,现在道观重盖完成,这条路修好之后,以后有人再来也能多有个去处,去上上香也是好的,至少能让道观里多一些香火。
时间一晃而逝,很快冬月便见了底。
农历冬月二十六的这天,周洋全家便忙活了起来。
中午刚吃过午饭,周洋跟他爸父子俩便提着酒上门来请人。
因为冬月二十八的时候,便是他接媳妇儿进门的日子。
虽然二十八才算是是正席,但一般二十七就客人就会开始上门。
所以在前一天,主人家就要开始把事情忙活起来。
别看当时张安结婚的时候没怎么忙,但在结婚前,张建国带着张安就先挨家挨户把人给请了。
在村里摆席,首先要请的就是负责后厨的大厨,毕竟要负责那么多人吃饭的问题,可不算是小事。
请了人以后,还得跟人家商量,准备怎么操办,家里有什么,需要买什么。
原本周洋自己就是个厨子,但这次是他自己结婚,总不能让他给自己抄办吧。
所以这次他们家请了张建忠来负责后厨,其他的缺人他们家里就负责请人。
另外村长老叔是必不能少的,村里不管是谁家办酒席,都少不了老村长。
因为需要他帮忙管事,毕竟全村都卖他的面子,不会中途出现什么膈应人的事情。
还有就是礼台和迎亲的人也要重点去请。
礼台一般就是村里的会计会来帮忙,这是个不成文的规矩。
重点便是迎亲的队伍,请什么人,请多少人就需要主家考虑好。
这次周洋结婚,并不像上次张安那样,几个人开车过去,在女方那边走完规矩,就能轻轻松松将新媳妇接回来。
因为陈文文家里是并不是汉族,男方家里过去迎亲,需要尊重人家的习俗。
苗家嫁女,在新媳妇出门以后,需要姑爷一路背着新媳妇回家。
因为一般送亲是天还没亮就得出发,所以还需要金童玉女帮忙照亮。
照亮用的火把便是家里的葵花杆子,用红线系着,点燃之后给找好的金童玉女拿着在前面照亮。
后面的大家也会点着一把火把,在后面一路照亮。
接亲的时候,帮忙照亮的人越多,就说明这家人的越气派。
说是这么说,但一般都是新郎自己推个车,条件好的就家里赶个马车,把小两口接回到家里。
到了村口之后,再由男方自己将新媳妇背回家里。
要是隔得太远的话,中间肯定是坐中巴车的。
周洋家里去接亲的时间也不用太急,毕竟两家人隔得不远,走路没多久就到了。
因为张安刚结婚没过多久,而且现在很多人都闲在家里休息。
所以周洋父子俩人请人的事情,没花上多少时间就全部请好。
下午,周洋跟张建忠一合计,很快就决定好了需要买什么菜。
这些事情都不用周洋他爸操心,因为周洋经常帮别人抄办这些事情。
买菜的人选也很好找,黄明跟张平两人负责,毕竟上次张安结婚的时候,就是他们两人负责的。
对于他们来说,这事办起来轻车熟路不是问题。
全部事情安排好了之后,剩下的事情就跟周洋没有什么关系。
让人看起来其他人都在忙,他倒像个没事的人,时不时这里走走那里逛逛,最后等着时间带人去女方家里接亲。
很长一段时间没码字,状态差到离谱,大家多多担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