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47章 名家云集
    这些留学生把林朝阳当作炫耀的资本,就跟某些人在酒桌上炫耀自己有个富豪或者高管亲戚一样,主要是方便抬高自身价值。

    当然,这其中也有些「亲不亲,故乡人」的乡情。

    自七十年代末,国内的留学风潮渐起,到八十年代中期已经蔚然成风。

    去年过年林朝阳一家人还在餐桌上谈论过这个问题,连学校都组织托福班,

    把出国留学当成是产业,也难怪出国的人越来越多。

    如今哥大校园里的中国留学生不算多,加在一起十多个人,今天全来了,甚至还有一位已经留校的助教。

    但这个数量也比俄克拉荷马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多多了,那里整所大学两万人,就一个中国留学生,叫曹国伟,林朝阳特地多跟他聊了两句。

    前几天,林朝阳领取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消息已经见诸报端,哥大的这些留学生也关注到了。

    恰好这个时候,哥大方面开始宣传林朝阳要来做演讲的消息,这些留学生立刻兴奋了起来。

    直到今天,大家拉帮结伙的都跑了过来,

    喧闹的场面过后,林朝阳身旁聚集的十多个中国留学生都没走,因为他说要请大家吃个午餐。

    有几个人下午还有课,林朝阳就把午餐选在了哥大的校园餐厅。

    正当林朝阳准备和留学生们一起去吃饭的时候,有两个白人学生找到了林朝阳。

    两人自称是哥大新闻学院的学生,他们希望林朝阳能够充许他们将今天的演讲内容整理后发表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

    哥伦比亚大学以新闻传媒专业闻名于世,新闻学院自然是学校最强势的学院,着名的普利策奖的评选机构就设立在哥大新闻学院,每一届的评选结果也是由哥大校长来宣布。

    作为哥大的王牌专业,新闻学院不仅有自己的刊物,而且不止一份。

    有全美第二份正式出版的学生杂志《哥伦比亚每日观察家》、有文艺双月刊《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还有年度出版物《在纽约》。

    「这当然没问题。」

    获得了林朝阳的授权,两人很高兴,还专门拉着林朝阳合了影才离开。

    小插曲后,林朝阳和留学生们往餐厅走去,一路上留学生们热情的给林朝阳介绍着哥大校园里的建筑和典故。

    跟林朝阳走在一起时,他们的脸上比平时多了些骄傲,尤其是有参加了演讲的哥大学子认出他们身边的林朝阳时,他们的这种骄傲更是达到了顶峰。

    吃饭时,留学生们很健谈,跟林朝阳分享着留学生活的各种酸甜苦辣。

    等吃过了午餐,林朝阳在留学生们依依不舍的眼神中离开了哥大。

    「林,早知道你的演讲水平这么高,我应该多给你安排几场活动才对。」

    芦安·瓦尔特惊叹于林朝阳今天演讲在哥大学生中所造成的反响,更惊叹于这些学生对林朝阳的追捧。

    「我可没有那么多故事可讲。」林朝阳笑着说。

    芦安·瓦尔特立刻想起了林朝阳在演讲上讲的故事和最后那位叫金·克莱尔的女生所提的请求。

    「那个罗恩的故事,你真的想把它写成?」

    「不行吗?」林朝阳问。

    「当然没问题。」芦安·瓦尔特目露思索之色,「只是许多,打上‘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几个字,往往会费力不讨好,你真的想好了吗?」

    「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

    林朝阳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反问道。

    芦安·瓦尔特沉吟后说道:「很有张力,作为素材而言是极好的,它甚至连结构都如此优秀。」

    「那天我在《达拉斯晨报》上看到关于它的报道时也是这么想的,拿来写再合适不过了。

    你们出版社不是希望我可以尝试一下美国故事吗?」

    见林朝阳神色坚定,芦安·瓦尔特便知道他内心主意已定,也就没有再劝。

    「不过,罗恩·伍德鲁夫还在世,你要写他的故事肯定要征求本人的意见。」

    林朝阳拍了拍芦安·瓦尔特的肩膀,「你说的,要给我提供帮助,不会反悔吧?」

    芦安·瓦尔特苦笑,没想到林朝阳的任务来的这么快。

    「好吧,我这边先联系他。还有什么要求,你最好先跟我都说了,我这边来安排。」

    「唔———」林朝阳想了想,「剩下的就是采风,实地了解了,还是等你安排好再说吧。”

    「好。」

    翌日上午,林朝阳来到了位于曼哈顿联合广场的巴恩斯·诺布尔书店。

    这家书店规模很大,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4万平方米,是书店行业少有的「巨无霸」。

    从外表看,它更像是一家图书馆。

    巴恩斯·诺布尔书店隶属于巴恩斯·诺布尔书店公司,早在七十年代,这家连锁书店公司就率先采用打折促销、电视广告等人们闻所未闻的促销手段进行图书销售,引起了行业震动。

    到八十年代末,巴恩斯·诺布尔书店公司开始打造大型自选书店的概念,将原本人们印象中小书店扩展成为如同图书馆一般的雄伟建筑。

    曼哈顿联合广场前的这家书店才刚刚开业不久,上下共四层,每一层都被书籍填满,让人眼花缭乱。

    据店长劳伦斯介绍,这里的书架长度加在一起达到了惊人的20公里。

    虽然强调这种无聊的数据显得有些滑稽,但不得不承认,它在营销上确实起到了头作用。

    至少作为图书管理员出身的林朝阳,就很有兴趣在里面逛一逛。

    今天是周六,巴恩斯·诺布尔书店内读者众多。

    当然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奔着林朝阳来的,他的读者见面会今天在这里举办。

    读者见面会的主持人是由芦安·瓦尔特客串的,嘉宾则是美国出版界的传奇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

    作为编辑,罗伯特·戈特利布在大众当中名声不显,但在美国出版界却声名显赫。

    他一手挖掘和培养了约瑟夫·海勒、托妮·莫里森、约翰·奇弗、.奈保尔、多丽丝·莱辛、迈克尔·克莱顿、约翰·勒卡雷、安东尼·弗雷泽等诸多美国着名作家。

    其中多人都获得过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肯定。

    1960年罗伯特·戈特利布所在的克诺夫书局被兰登书屋收购,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兰登书屋的一员。

    到87年,罗伯特·戈特利布受萨缪尔·纽豪斯的邀请到《纽约客》担任总编,但依旧保留了兰登书屋编辑顾问的身份。

    读者见面会来的人不少,至少不比美国的一些畅销书作家办的见面会来人少,看起来至少有一百多人。

    林朝阳还在其中看到了几个熟面孔,是那些哥大的留学生,他们今天特地来给林朝阳捧场。

    见面会开始后,芦安·瓦尔特简单的串场后就是林朝阳和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对谈。

    两人一个作家、一个编辑,对谈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创作。

    罗伯特·戈特利布一眼看上去就是典型的白人精英,在对谈时表现的也很强势。

    林朝阳与他恰恰相反,表现的有些温吞,但每一句话都能说到点子上。

    「林,你的作品我只看过《楚门的世界》,我看兰登书屋给我的履历上,说你至今已经写了超过10部长篇。

    以你的年纪,这真难以想象!」

    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话中藏着一丝质疑,他又问:「能谈谈你创作的秘诀吗?要知道你这样的产量和效率,在作家当中可是不多见的。」

    林朝阳脸色轻松,「秘诀?如果说有秘诀,那只有一样。」

    「什么?」

    「笔耕不辍。」林朝阳抛出一个短句。

    进而又说道:「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天道酬勤。很多人把文学创作当成搞艺术,文学当然是艺术,但在它还未成为艺术之前,首先是努力和技术的堆叠。」

    「很多初入这行的人总把灵感看得太重,灵感这玩意儿大概只相当于火花,

    你不储备足够的燃料,是无法点燃创作的熊熊烈火并持之以恒的燃烧下去的。」

    「当作家从来不是一件舒坦的事,我们要和世界较劲、和自己较劲,每一部杰作诞生的背后,都是作家弹精竭虑的结晶。’

    「想要轻轻松松的写出好东西,那只存在于无聊的幻想中。」

    林朝阳回答的很认真,他对于创作的严谨态度赢得了戈特利布的赞赏。

    戈特利布这人从年轻时就是个工作狂,在它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下班或者休假一说。

    过去近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完全的放假仅有不到10天时间。

    如此变态的工作狂,即便是陶玉书看到了都要甘拜下风,他的这种工作态度也让曾经和他合作过的作家们瑟瑟发抖。

    「林,真希望你是我负责的作家!」戈特利布感叹了一句。

    林朝阳就是条咸鱼,刚才那些话不过是放个嘴炮,见戈特利布如此欣赏他,

    好像下一秒就要跟他约稿,他连忙转移了话题。

    两个多小时的见面会,前一个小时是林朝阳和戈特利布的对谈,后一个小时是林朝阳和读者们的交流,最后还有签售环节。

    等见面会结束,戈特利布握着林朝阳的手,向他发出了邀请。

    「林,明天我组织了一场聚会,如果你明天还在纽约的话,希望你能来参加。」

    林朝阳欣然答应了下来,不出意外的话,他这几天应该都会在纽约。

    等到兰登书屋那边跟罗恩·伍德鲁夫联系上了之后,他才有可能离开纽约往西部去。

    次日,读者见面会换了个地方举办,依旧热闹非凡,也算是印证了林朝阳如今在美国读者群体当中的号召力。

    「连续两部长时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又因为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获得了不少的曝光,你现在的影响力可要超过一般的畅销书作家了。」

    芦安·瓦尔特的语气中满是欣慰,林朝阳是他负责的作家,能够如此受欢迎,无论如何对他来说都是好事。

    傍晚,芦安·瓦尔特的奥兹莫比尔停在路边,林朝阳从车子上下来。

    车子里传来芦安·瓦尔特的喊声,「林,真的不带我一起去吗?」

    「可以,我就跟戈特利布先生说,你是我的经纪人。”

    「算了吧,没人邀请去了有什么意思!」芦安·瓦尔特说道,又嘀咕了一句:「那老家伙可真是势利眼!」

    说完车子一股烟没影了,林朝阳笑着摇了摇头。

    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家在长岛格萨港,这里属于纽约的富人区,为绿树和绿地包围的独栋别墅,很有美国电影里的氛围。

    「欢迎你,林!」

    林朝阳来的比约定时间早了十多分钟,聚会还没开始,但戈特利布家里已经坐了几个人。

    一进门,戈特利布就热情的拉着他给大家介绍。

    早到的几个人分别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约瑟夫·海勒、迈克尔·克莱顿。

    林朝阳与三人打了招呼,轻松的坐到了沙发上,同时心中不免感慨所谓的圈子。

    罗伯特·戈特利布是美国二战后最重要的文学编辑之一,能来他家做客的也都不是一般人。

    多丽丝·莱辛,笔名简·萨默斯,早在六十年代便凭借着作品《金色笔记》

    扬名西方世界,这部至今销量已经破百万册。

    这些年多丽丝·莱辛数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可惜都擦肩而过,按照正常的时间轨道,她应该在2007年以88高龄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获奖者。

    约瑟夫·海勒就不用说了,一部《第22条军规》让他留名美国文学史,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界最具声望的作家之一。

    多丽丝·莱辛和约瑟夫·海勒都属于纯文学作家,而迈克尔·克莱顿则是通俗文学作家,被誉为美国科幻惊悚文学之父,《侏罗纪公园》是他的代表作。

    除了在上的成就,迈克尔·克莱顿还是一位编剧和导演。

    参与过《火车大劫案》《西部世界》(1980)等多部电影的创作。

    以这三人在美国文学界的声望,能让他们同时聚集在一起,大概也只有罗伯特·戈特利布有这个面子。

    林朝阳跟他们三人初次见面,没什么共同话题,还是戈特利布说起了他的创作效率,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几人对林朝阳几乎每年一部长篇的效率感到震惊,三人中哪怕是写通俗的迈克尔·克莱顿,其产量也远无法跟林朝阳相比。

    几个人正聊着的功夫,又有客人来了。

    「嗨,朱迪斯!」

    戈特利布将来人介绍给林朝阳,朱迪丝·琼斯是戈特利布在克诺夫书局的老同事,她也是美国出版界的知名编辑。

    职业生涯早期曾编辑过约翰·赫赛、约翰·厄普代克、阿尔贝·加缪和萨特等人的作品。

    后来她把精力转移到了美食领域,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热销美食图书,带动了美国六十年代以后的饮食变革。

    打过了招呼,朱迪斯·琼斯跑到了厨房要看看今天的菜单,看完之后她满脸嫌弃。

    戈特利布为聚会专门请了厨师,准备的是法国菜。

    对于美国人来说,法国菜已经很高端了,但朱迪斯·琼斯从六十年代就在向美国人介绍法国菜,毫无惊喜。

    「罗伯特,我真该给你介绍两个厨子。」朱迪斯·琼斯吐槽了一句。

    「得了吧,茱莉亚做的菜我又不是没吃过,你捧出来的那些作家做菜也就那么回事。」戈特利布回敬了一句。

    茱莉亚·蔡尔德,在美国的地位大概于相当于刘仪伟在中国的地位,在电视上教人做菜,也出书,是朱迪斯·琼斯一手挖掘出来的美食作家。

    两人拌嘴的功夫,家里陆续又来了几位客人,其中一人林朝阳还认识,是兰登书屋的杰森·爱泼斯坦,他跟戈特利布也是老朋友。

    「林,没想到你也在这。」爱泼斯坦惊喜的说道。

    算上林朝阳,今天戈特利布一共邀请了7位客人,都是作家和编辑。

    林朝阳是唯一一位外国人,也是最年轻的。

    有了爱泼斯坦的加入,林朝阳更加轻易的融入了众人的聊天。

    林朝阳以前经常请人吃饭,但被请客的机会少得可怜,他悠闲的跟众人交谈,感觉十分惬意。

    偶尔到厨房考察一下大厨的手艺,心里给大厨的刀功一个差评。

    见他对厨房里正在进行的烹饪饶有兴趣,朱迪斯·琼斯问:「林,你也喜欢做菜?」

    「还行,偶尔会做点菜。」

    多年来,朱迪斯·琼斯致力于向美国民众推广世界各国美食,先后编辑出版了《掌握法式烹饪艺术》《意大利经典烹调》《中东美食》《印度烹饪之约》等畅销书。

    按照她的想法,是要把世界上各个较为发达的美食文化都介绍给美国民众的,这其中也包括中餐。

    「我正打算做一本有关于中华美食的书,你能给我提供点意见吗?」

    听说林朝阳会做菜,朱迪斯·琼斯跃跃欲试的问。

    从老美口中听到「中华美食」这个词,林朝阳起了点应激反应,脑子里飘过的是「左宗棠鸡」、「宫保鸡丁」、「李鸿章杂碎」这些菜名。

    「你可以去唐人街找个懂行的厨师来当顾问。」林朝阳说。

    朱迪斯·琼斯并未察觉出他语气中的推脱,说道:「你可以给我推荐几道家常菜,就是那种做起来很容易,但味道又不赖的菜。」

    林朝阳想了想,想到了一道对于老美来说很简单,也容易符合大众口味的菜。

    「你可以尝试一下拍黄瓜。」

    「拍黄瓜?」

    「就是黄瓜沙拉!」

    换了个说法,朱迪斯·琼斯立刻明白了,林朝阳又给她讲了一遍做法,听起来确实简便易学。

    朱迪斯·琼斯到冰箱里翻了一下,还真被她找到了一跟黄瓜,这玩意在戈特利布家是做三明治配菜的。

    「我来试试!」

    她说着洗了洗黄瓜,操起菜刀就要切黄瓜。

    「不不不!」

    林朝阳连忙制止了她,朱迪斯·琼斯一脸疑惑的看向林朝阳,不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要拍!拍,懂吗?你这么切是没灵魂的。」

    朱迪斯·琼斯看了看手中尖尖的厨师刀,一脸疑惑。

    林朝阳无奈的走过去,洗了手接过刀。

    西餐的厨师刀确实不方便拍黄瓜,但不是不能拍,他一手握刀柄,一手按刀背,轻轻用力,用按压代替了拍,效果是一样的,他又顺手在「户体」上来了几刀。

    ”amazing!”

    看着在动作下四分五裂的黄瓜本体,不光是是朱迪斯·琼斯,连其他几个人也发出了不可思议的惊叹。

    往常林朝阳做菜时,身旁要有人这么捧场,他少不得要炫一番刀功,可今天他实在兴不起炫技的心思。

    好家伙,拍个黄瓜都能引起围观,屋里这几位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十指不沾阳春水。

    其实朱迪斯·琼斯几人惊叹的不是他拍黄瓜,而是林朝阳那如同闲庭信步一般娴熟的动作。

    所谓「专业」,其实就是一种范儿。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林朝阳几个轻松动作的背后是他精湛厨艺的体现黄瓜都拍完了,这菜也算是做完一半了,秉持着送都送到西的精神,林朝阳又了两瓣大厨用来给法餐提味的大蒜,

    跟刚才的动作一样,轻轻一压,不需要动手去扒,蒜衣已经自行脱落,众人对这种小技巧更感神奇。

    把裂开的蒜瓣剁成蒜末,再用盘子将黄瓜和蒜末装好。

    林朝阳又被调味给难住了,戈特利布的厨房里有盐、酱油和墨西哥辣椒,却没有醋和味精。

    醋这位调料在老美的字典里压根就没有,味精早些年曾经在老美风靡过,六十年代以后被污名化,基本没有美国人用了。

    于是林朝阳就往菜里挤了点柠檬汁,又加了点糖。各样调料齐活了,随便一搅拌,然后他就把菜端上了桌。

    拍黄瓜,后世曾经在洋抖里风靡过的一道中国凉拌菜。

    刚才朱迪斯·琼斯让林朝阳给推荐简单易做又美味的中国菜,林朝阳想来想去,觉得凭老美的动手能力,这道菜已经是大众能接受的极限了。

    菜上了桌,众人都没动,反而在那饶有兴致的看来看去。

    大家倒不是对这道菜有多大的期待,而是对林朝阳三下五除二做出一道菜来感到稀奇,这速度比他们拌份沙拉还要快了不少。

    最后是朱迪斯·琼斯想起来了这道菜是林朝阳应她的请求做的,才握着叉子打算试一试。

    她叉起一块带着汁水的黄瓜送进了嘴里,细细咀嚼,完全是拿出了美食家品鉴的架势。

    众人见状不由得好奇的张望着她的反应。

    「嗯~」

    朱迪斯·琼斯发出了一声鼻音,却没有说话,她继续咀嚼着口中的食物,只有眼角那几道细碎的皱纹暴露了她味蕾的愉悦。

    她的反应把本来对这道菜的味道没什么期待的众人的胃口给吊了起来。

    「怎么样?」爱泼斯坦问。

    终于将口中的黄瓜咽了下去,朱迪斯·琼斯好像美食节目的评委,表情严肃的品评道:

    「很神奇的味道。保持了黄瓜的清香、脆爽口感,味道咸咸的、酸酸的,还有些鲜甜,很适合当开胃小菜。」

    众人听完她的评价,也忍不住去拿餐具打算尝试尝试。

    他们这些人一年里总会参加几次聚会,但在聚会上大多是谈工作、聊艺术、

    分享经历,跑到聚会上搞美食品鉴还是第一次,大家都觉得很新鲜。

    尝过了拍黄瓜之后,大家觉得朱迪斯·琼斯的评价很中肯。

    这道菜不是那种一吃就令人惊艳的味道和口感,但却很让人上头。

    「对于不喜欢黄瓜的人来说,这种做法是个不错的尝试。」戈特利布说,然后又夸赞了一句林朝阳,「林,你的厨艺可真不赖!」

    朱迪斯·琼斯问林朝阳:「林,像这样简单的菜,在中餐里多吗?」

    「中餐的分类有很多种方式,这属于凉菜,可以类比成沙拉,做法都大差不差,这个是相对简单的。」

    「你会的多吗?」

    「我?还成吧,一般的菜系都会一点。」

    听到「菜系」这个单词,朱迪斯·琼斯说道:「我知道,中国有很多种烹饪方式,是按照省份来分的。」

    「你有没有兴趣出一本烹饪图书?」朱迪斯·琼斯接着问道。

    林朝阳毫不迟疑的摇了摇头,「没兴趣。」

    见他如此干脆的拒绝,朱迪斯·琼斯以为他是看不起烹饪图书,便给他科普起了如今烹饪图书在美国的销量和影响力。

    朱迪斯·琼斯至今编辑的烹饪图书超过10部,每一部的销量都是百万册起步比如她在1972年编辑的《素食主义的品味》,因其反传统饮食习惯的文化内容和语言使素食得到推广,随之掀起素食主义运动,这本书在十几个国家发行数百万册。

    林朝阳听她讲了半天,说:「朱迪斯,烹饪不仅是为了裹腹,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艺术,甚至是道!」

    他的语气平静,不带什么情绪,可在朱迪斯·琼斯的眼中却看出了满满的优越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