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副刊对林朝阳进行的深度访谈持续了一下午,但对围绕在林朝阳身边的作家群的侧写采访却进行了两天。
苏伟贞怀疑自己捅了作家窝,那天晚上他终究是没坚持完采访,在弦的支持下,他只好约了第二天接着采访。
结果第二天到小六部口胡同院里一看,人怎么变多了?
他不敢相信的揉了揉眼睛,确信自己没看错。
然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家听说了他们来采访,特地跑过来想贡献一点素材,
有的人甚至不惜请假。
苏伟贞这辈子第一次对职业生涯产生一股生理性厌恶,他感觉自己采访要采吐了。
同时他也深深的怀疑,素材如此之多,之后要怎么整理编辑,总不能都发出来吧?那不得连发十几期?
索性后来他想通了,这些文不是他该操心的事。
《联合报》副刊的采访轰轰烈烈的进行了两天,正主儿林朝阳的戏份少得可怜,跟后世为了强捧富婆奶狗而惨遭戏份全删的男主角差不多。
完全成了燕京作家圈以及部分在京外地作家对林朝阳歌功颂德的大会,这帮人的存在感简直强得离谱。
最后,弦、苏伟贞、于碧霄三人带着远超他们来时想象的素材(内含无数文坛八卦)满载而归。
几天之后,《联合报》副刊发文《我为人间送小暖一一访谈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许灵均》。
《我为人间送小暖》的执笔者是症弦,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症弦本人对林朝阳浓浓的欣赏之情。
「初到燕京,亚运会的余韵尚未完全褪去,街头巷尾仍能看到半个月前盛会的蛛丝马迹。
负责接待的记协曹先生替我们提前联系了林先生,第二日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前往小六部口胡同。
车子行在长安街上,路过了天安门、中N海,拐进大六部口街,听名字就知道,百多年前这是各部衙门的办公地。
小六部口胡同入口狭窄,车子停到胡同口,我们下车步行,四周尽是古朴别致的四合院。
路过一处开的院门时,门上挂着块‘作者之家’的牌子,记协曹先生介绍,这便是林先生家的西院。
里面有隐约有吵闹声传来,曹先生说这里是燕京作家们最常聚会的地方,也是外地作家入京落脚的第一站。
再往里走五十余步,是林先生一家长居的东院。
东院门有匾,上书:寻味斋。门侧有对联,写着:天上仙音何处觅,人间至味此斋寻。
大陆作家于华引我们进门,三进的东西跨院可称宅,院落以中式四合院为架构,结合西式拱门,配上中式窗花,中西合璧风格。
宅中有院,院中有树,是两颗法国梧桐,树上见天,甚美。
林先生很符合我印象作家的样子,形象清爽干净,眼神明亮真诚,待人谦逊有礼,宽厚温和。
他比我想象的要年轻得多。可能是因为早已听说了他的名字,通过作品的想象构想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高人形象,一见到真人时竟有些难以置信这篇对林朝阳的深度访谈全文近方字,不仅访问了林朝阳获奖的前后和大众不知道的内情,还为湾岛读者介绍了许多关于林朝阳的详细信息。
本来这两年林朝阳的作品便在岛内极受欢迎,许多文化界人士和读者都对这位来自对岸的知名作家感到好奇。
因此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在岛内文化界和读者群体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联合报》副刊在湾岛文学界地位崇高,向来是独立出刊的,访谈林朝阳这一期上市后,副刊销量应声而涨近20万份,效果好到出奇。
副刊编辑部一片振奋,弦见湾岛读者对林朝阳如此感兴趣,立刻催促苏伟贞将当日在燕京采访到的内容整理编辑,继续发文。
《解密寻味斋文学沙龙,大陆文坛第一盛会》《庄重文文学奖诞生幕后》
《汪曾琪与林朝阳的交往》《打响寻根文学第一枪的‘琢县会议」》——
这个时候,苏伟贞终于感受到了在燕京被作家们「围攻」的好处了,素材多到根本用不完,各种关于大陆文坛的逸闻趣事信手拈来。
文章发表后副刊销量节节高升,好评如潮。
七八十年代湾岛文学的黄金年代培养出了一大批文学素养极高的读者,赶上这两年岛内JY,兴起了一股大陆热,读者们对于大陆的文学作品和作家都很感兴趣。
许多读者都认为,大陆文学火热的八十年代如同湾岛的七十年代,令许多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读者倍感亲切。
读者们也对副刊文章中所描绘、勾勒的「小六部口胡同」充满了好感,觉得那如同文学的世外桃源,称那是大陆版「林海音家的客厅」。
这些文章的发表,不仅让林朝阳在湾岛的名气进一步升,更有许多读者受文章表述的影响,将林朝阳视为大陆新一代文坛盟主,心生崇拜之情。
在症弦等人离开燕京的几天后,林朝阳也坐上了回香江的飞机。
他在内地的时候,很难接收到湾岛的资讯。
一回到香江,反倒是听说了《联合报》副刊连续发表对他的采访文章在岛内引起了一系列反响。
这两地交流本就密切,而且官方之间也没有设置壁垒,资讯交流相对通畅。
看到湾岛对林朝阳的报道热潮轰轰烈烈,香江的媒体有些不是滋味。
早在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结果公布后,就有香江媒体报道了林朝阳获奖的消息。
香江文化界和读者们无不为之欢呼呐喊,大家一直把林朝阳当自己人,管林朝阳是作品得奖还是改编得奖,媒体们都把他夸成了花,开口必是「香江之光」。
如今「香江之光」得了美国的文学奖,在内地参加活动,接受湾岛媒体采访,独独没有香江的份儿,这叫人情何以堪?
在林朝阳徘徊内地不归,还接受湾岛媒体采访的日子里,还有几家媒体发了些酸言酸语。
可等他们得知了林朝阳回到香江的消息后,立马又屁颠儿屁颠儿的发出了采访邀约。
香江文化界在国际上历来没什么牌面,林朝阳得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这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奖项,相当于是在国际上给香江长脸了。
媒体们恨不得把他捧上天,那架势比前几年得法国勒诺多文学奖的时候更夸张。
一下子二三十家媒体记者的邀约涌过来,让林朝阳应接不暇。
他筛选一番,留下六七家口碑比较好的正统媒体,剩下的统统拒绝掉,即便这样也忙了三天。
期间还抽空去了香江中文大学做了个演讲,受到了在校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学生们最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他们可能没听说过,但架不住媒体给科普啊!
「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诸多封号和似是而非的介绍,虽然有碰瓷的嫌疑,但确实起到了引起读者关注和重视的作用。
除了媒体的关注报道、所到之处的热烈欢迎,林朝阳得奖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作品销量的持续增长。
这一点不仅是在香江,在内地、湾岛、日本、美国等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
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影响力比不上国际奖项中的「顶流」诺贝尔文学奖大,但放在国际文学奖项当中也绝对要算是一流水平了。
作为新普获奖者,林朝阳和他的作品在这段时间里也被各国的文学媒体、刊物广泛报道了一番,促进了作品销量的增长。
而恰在这时,《明报》报道:林朝阳的新作《父亲》将在11月1日,于两岸三地同时发行上市。
消息一出,读者们欢欣鼓舞,各地文化界为之侧目。
要知道,这可是林朝阳获得纽斯塔特奖后的首部作品,大家都很好奇这次的新作林朝阳会带来怎样的故事和突破。
11月1日上午,湾仔,柯布连道,三联书店。
在香江这座城市,书店从来不是什么人流密集的地方,除了学生光顾的兼卖漫画的文具店之外,鲜有书店会出现读者成批成批聚集的情况。
可这两三年时间里,每到一个特殊的日子,香江的一些书店内却会聚集一大批读者来。
湾仔三联书店的门脸并不宽阔,看起来就跟内地县城的新华书店规模差不多,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江,这样拥有独立门脸的书店已经是少数了。
今天店内挂着的新书上架信息极为惹眼,特意用了加粗标注,生怕读者们注意不到,上写着:「许灵均《父亲》,新书上架!」
一大早,这里就已经聚集了一大批读者。
书店一开门,读者们一拥而入,不多时间大家人手一本书,正是刚刚上架销售的《父亲》。
数年时间下来,林朝阳已经在香江累积了一批极具凝聚力的忠实读者,每当他的新作上市,这些人必定会汇聚于此,今天也不例外。
一头乌黑长发,容貌秀丽的女生刚拿到《父亲》,面露欣喜,迫不及待的正想翻阅,就听到身旁有两人正窃窃私语。
「喂,先别看了,赶紧去九龙图书馆。」
「去图书馆干嘛?」
「刚才阿伟发消息,说许灵均今天在九龙图书馆办读者见面会来着。」
「靠!他哪来的消息?怎么早不说?」
「先别管这些了,赶紧去。」
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匆匆冲出了书店,女生只犹豫了两秒便跟着冲了出去。
书什么时候都可以看,参加读者见面会的机会可不多。
前几天许灵均去香江中文大学演讲,她慕名前往,现场气氛火热得不得了,
她举了半天手,愣是连个提问的机会都没得到。
湾仔在本岛,距离九龙有很长一段车程,女生好不容易赶到位于何文田的图书馆,已经十点出头了。
九龙图书馆五年前才刚刚落成,不管是楼体还是设施都很新。
女生急喘着跑进图书馆大堂内,不需要刻意寻找,便在大堂内发现了醒目的活动告示,上面清晰的写着「许灵均读者见面会」的举办时间、地点等相关事宜。
见面会的地点就在图书馆六楼,女生走进会场的时候里面一片安静,充斥着密密麻麻的人头。
大家全神贯注的在听着讲台上两人的谈话,两千多的空间里只有林朝阳和人对谈的声音在回荡。
「.---如果我们以更高维度的视角去看待我们人类自身,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其实我们人类也不过是困守在时间囚牢里的可怜生物,老安的处境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可能面对的情况—.”
今天的读者见面会,是林朝阳应康文署方面的邀请出席的。
最近他刚得了奖,官方来蹭蹭热度,也算是为香江的市民们谋点福利。
见面会上,和他对谈的是刘以这位老熟人。
女生进了会场刚听了几分钟,还没过瘾呢,两人的对谈就结束了,让她深以为憾。
接下来是林朝阳和读者们的交流时间,在女生的眼里,情形如前几天在香江中文大学的演讲差不多,读者们的交流和提问热情得可怕。
她举了半天手,可在如林的骼膊当中却丝毫不起眼,一直没有被点到,女生不由得满心失望。
「请那位长头发、穿黑色外套的女士提问吧。」
女生突然意识到林朝阳指的方向和特征完全就是她,她感觉好像被天上掉的陷饼砸中,欢喜又激动的站起身。
「林先生您好,我是香江浸会大学的学生张小娴,我个问题想跟您请教一下「请讲!」台上的林朝阳彬彬有礼的冲张小娴伸出手。
「我注意到您写过很多题材的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风格都非常多变,但唯独没有写过爱情题材的作品。
我想请问,您以后会考虑写一部爱情题材的作品吗?
如果会写的话,您想写什么样的故事?」
听完张小娴的问题,林朝阳笑了起来。
眼前的女生正是后世闻名两岸三地的言情作家张小娴,以她的性格,问出这种问题也很合理。
林朝阳想了想说道:「关于我是否会创作一部爱情题材的作品,这个我不能肯定的回答你。
但我想,我可能不会为歌颂爱情而专门写一部。」
张小娴闻言不禁失落,追问道:「爱情这么美好,为什么不能歌颂爱情呢?
「这世界很美好,不只有爱情。」
林朝阳回答了一句,碍于还有很多读者等着提问,便没有再跟张小娴多做交流。
等见面会结束之后,林朝阳身边围满了索要签名的读者,张小娴站在人群外看着这些人蜂拥着上前,心中艳羡不已。
觉得当纯文学作家当到林朝阳这个份上,也算是到顶了。
可她又想到刚才林朝阳的回答,感觉有些不忿,爱情怎么了?琼瑶、亦舒、李碧华哪个不是写爱情的?
心中有些气闷,她没有去随大流的要签名,想到刚买的书还没看,便在图书馆里随便找了个地方,窝在那里。
林朝阳的新作名叫《父亲》,张小娴看到这个书名本能的以为是讲父爱的,
等她翻了几页,却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开头讲述的是女儿「安欣」前往有记忆问题的父亲老安家,她因为丈夫的工作调到了香江,不能再继续照顾父亲,而父亲又赶走了护工梅阿姨,她劝父亲接受她给安排的新护理照顾。
可父亲坚信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而拒绝了「安欣」,父女俩吵了一架,最后不欢而散。
因为事先已经有了预设,所以这个开头并没有给张小娴带来任何新鲜感。
她承认林朝阳的笔力非凡,仅凭开头的几千字,父亲这个倔强、自负的角色已经完全立住了,女儿安欣的形象稍显干,但性格特点也很明了。
但这样的安排实在难以称得上有新意,张小娴心中如此评价。
然而就在这时候,的笔锋一转,老安的家中突然多了个陌生人,他自称罗军,说他是安欣的丈夫,而且还说老安住的房子是他的。
面对罗军的笃定,老安陷入了迷惑,他怀疑罗军是个骗子,但又察觉到自己似乎漏了什么信息。
他慢慢理顺着记忆,但想起的依旧是自己赶走了护理小梅,然后安欣要去香江,给他安排了新的护工,还让他搬去养老院。
读到这里,张小娴跟老安一样陷入了茫然,这都什么跟什么,刚才不是还好好的吗?怎么这剧情完全割裂了,这个罗军是怎么回事?
她还以为自己是遗漏了什么关键信息,又从头把前几页的内容看了一遍,发现自己看的没问题,就是的叙述突然一下子陷入了割裂之中。
感觉像是作者突然陷入了精神分裂一样。
就这还瞧不起爱情呢!
张小娴心里吐槽了一句,耐着心继续读下去,她看了林朝阳不少,也了解林朝阳的创作实力,知道他不至于连最基础的讲故事的能力都没有。
接着看下去,罗军说他去倒杯茶,结果就消失不见了。
这个时候,自称是「安欣」的安欣出现了,老安却发现他根本不认识眼前的安欣,老安陷入了自我怀疑。
父女俩聊天,谈到刚才出现又消失的安欣的丈夫,安欣说那人叫刘延冰,还说她五年前就离婚了。
看到这里,张小娴感觉自己头都炸了。
明明这一段里面的每一自然段她都看得明明白白,怎么合到一起就感觉看不懂了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她心头不禁生出几分烦躁来,真想把这本破书扔到一边。
可她想着买都买了,再多看几页吧,兴许后面就能交代一些线索呢?
抱着这样的心理,张小娴继续看了下去。
然后,她就变得越来越茫然,尽管林朝阳在叙述之中不断的抛出蛛丝马迹的线索,但身为读者,张小娴始终无法窥探出整个故事的全貌。
只能如同盲人摸象一般,不断以试探的触觉去尝试了解和概括整个故事。
可直到图书馆要闭馆了,她依旧没有完全理顺的情节。
她赌气的从九龙图书馆走出来,越想越气,看了这么多年,她还没见过这样的呢,简直是把读者当傻子糊弄。
转念一想,她又觉得不对。
要是都看不明白,那她不是连傻子都不如?
恋着一口气的她回到家中,接着啃,她就不信自己能连个都看不明白。
如此过了两天,张小娴也在床上躺了快两天,期间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没有停下来过。
此刻她躺在床上,被翻开放到了枕头旁,泪水如同开闸的洪水汹涌不停,极力的压抑着发出鸣咽声。
她看了两天,终于把故事看明白了。
可这会儿她却没心思计较这部有没有把她当傻子了,只想放肆的痛哭一场。
哭了好长时间之后,感觉心情终于舒缓了一些,她又拿起了,尝试着把故事梳理一遍。
可当她看到书里老安说的那句「我感觉我的树叶快掉光了」,泪水再一次决堤而出,完全无法控制。
这部,后劲儿实在太大了!
连着半个晚上,张小娴边看边哭,越哭越看,直到最后沉沉睡去。
等她睡了一个好觉,总算是收拾好了心中的悲伤,可这个时候她心中已经积赞了千言万语,迫切的需要寻找一个出口。
最后张小娴拿起了笔,在纸上写下一行文字:
我们终将被遗忘,包括自己。
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报道热潮的影响,林朝阳的《父亲》在香江上市之初便受到了读者群体的极大欢迎。
各个书店里挤满了前来购书的热情读者,仅一周时间,在香江销量便突破了5万册。
这样的情形不仅发生在香江,在内地、在湾岛同样如此。
这次《父亲》在两岸三地同时发行,各地多家文学刊物上的广告提前一个月已经在打了,可谓声势浩大。
在内地上架销售一周时间,
《父亲》的销量突破了28万册,在林朝阳的作品当中也是为数不多的成绩。
湾岛方面,也创下了一周2.3万册的销量成绩。
但伴随着火热的销售势头,却有不少读者反馈,说的内容读起来十分晦涩,故事结构如同迷宫,叙事毫无流畅性可言。
在林朝阳成百上千万的读者当中,不乏有着丰富阅读经验的资深文学爱好者,但即便是这些有耐心、有审美的读者,面对《父亲》的难读也有许多人被吓退了。
如张小娴那样能够在读第一遍时就坚持看下来的读者其实并不多。
《父亲》的第一波读者反馈吓退了不少蠢蠢欲动的潜在读者,这些人并非林朝阳最忠实的读者,属于哪个作品口碑好了就买一本看看,反之亦然。
读者口碑的突然闪跌,让《父亲》原本形势大好的销售行情急转直下,第二周在内地的销量仅有11万册,香江、湾岛的销量也出现了大幅下滑。
这样的情况是两岸几家出版社都没有想到的,他们是《父亲》的出版商,对的故事和质量都非常有信心。
大家普遍认为,《父亲》在叙事和结构上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确实不够友好,
甚至要读明白这个故事,可能还需要那么一点智商。
但总体而言,这部仍是一部充满了艺术魅力的杰作。
上市之后销量高开低走,前期口碑也没有达到预期,这在林朝阳的中是极其少见的。
以前《棋圣》《大时代》这一类的作品前期口碑不佳,但好罗销量成绩顶得住。
这次《父亲》的开局,多少有点滑铁卢的味道了。
不过好在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上市第一个月的最后一周,随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啃」下来了《父亲》,这部在读者当中的口碑也迎来了逆转,
与此同时,两岸三地多家文学刊物、报纸对的评价也陆续出炉。
在各地媒体刊物的诸多评价当中,《明报》的文章发表是最早的,上市的第二周《明报》上边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我们终将被遗忘》的文章。
这篇文章很难算得上是书评,因为它通篇没有理性的逻辑分析,全都是作者本人对主观的阅读感受。
但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主观性的、不讲逻辑的文章,却受到了许多读者的热烈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