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七章 召还
    大明公务员第六十七章召还第六十七章召还

    朱元璋对李文忠这样的话,分外不愿意听。

    在朱元璋看来,李文忠是读书读傻了。

    在开国诸将之中,也就是李文忠读书最多,见识最广。堪称手不释卷,人称儒将。能文能武。以至于朱元璋让李文忠提举国子监,就是看重李文忠,毕竟李文忠在开国诸将之中,也算上一个文化人。

    只是李文忠读书读多。读了一肚子仁义道德,总觉得朱元璋对上下过于苛刻,屡次劝导朱元璋宽大为怀。

    对朱元璋来说,这样的话,分外不中听。

    原本朱元璋看来,这是他不宽厚吗?是这些人犯他法度,就拿俸禄来说,都说明代俸禄低,但实际上,在洪武年间的俸禄足够百官生活了,当然了,仅仅是生活了。更多就没有了。朱元璋也不想有。

    其实,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大家都在吐槽明代俸禄低,但没有发现,朱元璋开创的低俸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直到而已。现在公务员工资其实也不高。是对朱元璋这种制定俸禄的思想一脉相承。

    或许有人说了,现在官员有很多隐形的资源。真当明朝的官员没有特权一样。

    如果说,朱元璋之前是本能的抠门与老农民本性发作。而今却已经有了理论的高度。在他看来,更上层人士,也就是李文忠所言应该宽仁的人宽仁。就是对底层百姓的不宽仁。

    而今大明之所以能够办成如此多的大事,朝廷上下尚且安堵。没有出什么事情。不是如永乐年间,北征让山东闹出唐赛儿起义,就是因为朱元璋尽可限制了上层权贵的贪婪。想办法直接从百姓手中征收钱粮。百姓交的赋税劳役是一样的。但是大多数用在正事上了。

    但是他如果对这些权贵士大夫宽仁。那百姓上缴的赋税什么的。估计有相当大一部分就要被这些人拿走了。再做同样的事情,说不定就闹得天下鼎沸。

    只是李文忠已经是这样了。

    他也不好说什么了。只能将话题岔开而已。

    只是朱元璋虽然将李文忠所言定义为胡思乱想。但是李文忠依然想说些什么。

    朱元璋已经不想听了。他给李文忠压压被角,说道:“你好好休息,等你病好了,朕再来看你。”

    朱元璋说完,就起身离开了。

    李文忠只能重重地咳嗽了一声,想说什么。却没有说不出口。

    其实一般情况下,李文忠是不敢说的。此刻的李文忠对自己的病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这才将心底的话说了出来。他说的绝对是心里话。只可惜,他与朱元璋的思路是对不上的。

    ------

    朱元璋站在曹国公府的院子里,轻轻一叹。

    李文忠与他的关系到底不一样,可以说少有几个跟随他走到最后的亲族。李文忠对他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文忠这个态度,让朱元璋内心之中有一种孤独之感。

    忽然想起了何夕。或许只有何夕在一些思想上,能有他有共鸣。

    朱元璋虽然对李文忠的想法,不以为然。对李文忠的身体来是很看重的。

    朱元璋招来为李文忠诊治的戴原礼,道:“曹国公的病怎么样了?”

    戴原礼说道:“陛下,曹国公的病不是病。”

    朱元璋说道:“哦?那是什么?”

    戴原礼说道:“是伤。是旧伤。曹国公早年百战余生,身上大小伤口一百多次。而且早年透支太多了。气血两虚。也是这些年将养了好一阵子。才算是恢复了元气。只是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也只能尽人世而听天命了。”

    李文忠与马皇后不一样。马皇后到底是女人,上阵厮杀的事情是轮不到他的。但是李文忠就不一样了。李文忠,朱文正,已经以沐英为首的一众义子。都是朱元璋最信任的班底。

    在起兵以来,也是为朱元璋下死力的人。盖因他们与朱元璋关系太过亲密。如果朱元璋倒台了,他们每一个都很难活命。

    李文忠不过三十多岁,就成为一方主帅。固然有朱元璋的提携,但也有李文忠的拼命。这种拼命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也是爬冰卧雪,身先士卒。这种年轻时候,有多逞强,上了年纪之后,就有多受罪。

    李文忠的身体,是年轻时候还没有好彻底的伤势多年之后,成为陈年旧疾之后,一股脑爆发出来了。戴原礼也束手无策。单单一样病,戴原礼还能搞定。但是这各种情况纠结在一起,盘根错节,根本无从下手。

    朱元璋说道:“真没有办法了吗?”

    戴原礼说道;“臣能做的,就是尽量维持曹国公的性命,拖一天是一天。至于其他的就不好说了。”不过,戴原礼好像想起来什么,说道:“或许有一个人有办法。”

    朱元璋说道:“何人?”

    戴原礼说道:“何驸马,老朽行医一辈子,唯独他是老朽看不透的,老朽治不了的病,天下名医来了,也没有办法。倒是何驸马那里有没有办法,老朽却是拿不准的。”

    这是实话。

    在戴原礼看来,何夕简直就是一个谜团。

    朱元璋倒是知道,何夕大概是没有办法的。

    何夕所有的医术,其实就是那几板斧而已。毕竟何夕也不是学医的。而今即便是学医的。在没有后世所谓的器械支持之下,所能做到的事情,也是相当之有限的。

    不过,朱元璋升起了召何夕回来的想法。

    一来,东南海上事务,这几个月之内,已经办得差不多了。何夕在辽东也没有什么用处了,不要避风头了。反而海上事务的整体把握,还少不了何夕。

    二来,对于李文忠的病情,朱元璋还是存了万一的想法。

    他觉得何夕没有办法,那万一有办法能挽救李文忠的性命?毕竟朱元璋虽然看了不少东西哎,读了不少书。但是他对未来的了解,还是相当片面的。他也不确定,何夕是不是真的没有办法。

    三来,辽东事务,还有北伐等事务,他也想听听何夕的想法。

    总之,朱元璋有些不习惯没有何夕在身边的日子。

    朱元璋说道:“徐正。”

    徐正立即从后面过来,说道:“奴婢在。”

    朱元璋说道:“传我口谕,令何夕立即回京。”

    徐正说道:“奴婢明白。”

    ------

    朱元璋的圣旨,何夕自然不敢违背。

    只是何夕从辽东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北风呼啸了,落叶纷纷的日子了。

    何夕还是从海路回来了。毕竟北风起后,不过十几日工夫船就从旅顺回到刘家港之中,何夕到刘家港之后,并没有直接回南京,他还要做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将他拖过来的大木卖出去。

    一共有一百多根大木,最小的一人合抱。比这个再小的树木,何夕根本没有兴趣让人砍伐。卖不出价格来。

    姚广孝跑了一圈,找来好几家木材商。

    这些木材商们,围绕着这些大木,唇枪舌战。说什么。这是盐浸木。也就是从海水之中跑过的木头。质量不好云云。

    这倒也没有错,不管是顺流直下,在出海口拦截住,还是相当多的木材,都是做成木排固定在船后面,被船拖着到江南。这种办法节省吨位,也很容易。

    毕竟这样大木,一根最少几吨重。而大明船只载重并不多,搬上搬下很是麻烦。还不如在水里直接拖过来。只要不遇见大风暴,多绑几根绳子,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当然了,这些木头也就成为盐浸木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