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试探
“喂饱了?”郭恒脸色有一丝阴沉,说道:“他们是喂饱了,上面能喂饱吗?”
王忠一愣,他也知道,在地方锦衣卫千户,都不是锦衣卫核心人物,锦衣卫的核心人物都在京师,而且都是朱元璋挑选出来的,可谓忠心耿耿。未必不能拉拢。但是决计不仅仅是钱就可以拉拢的。
王忠立即反应过来了。说道:“你的意思是,南京锦衣卫来人了?”
郭桓说道:“这是我觉得最有可能的事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何夕只是一个幌子,最后领个功劳而已。咱们真正的敌人是锦衣卫。我打听过了,锦衣卫指挥使十几日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了。”
王忠说道:“这不正常吗?锦衣卫做阴私事,又不是銮仪卫,给陛下站岗的。几天不露面有什么不对?”
郭桓说道:“正常。每当这个时候,就是锦衣卫有大动作。你觉得这个大动作是什么?”
王忠倒吸一口凉气,说道:“你的意思是我们?”
郭桓说道:“我不希望是,但是不得不妨。”
王忠说道:“明白,我这就去安排,撒出网去,不仅仅是监视锦衣卫千户所,杭州城中如果有可疑人物,一并监控。你放心,锦衣卫如果来了,决计不可能逃过你我的眼线。”
------
就在布政司衙门外不足百步的地方,有一座酒楼。酒楼的掌柜从外面走了进来。迈着八字步很是悠闲,还是时不时照顾伙计们,这个不对,那个不好。说他们酒放的位置不对,桌子没有擦干净云云。非要盯着伙计打扫了,才离开。
让伙计暗中腹诽,今个掌柜的好像吃错药了。
却不知道酒楼掌柜,一进后院之中,顿时提起前摆,大步流星走到后院正堂之中,看见里面的人,立即下跪道:“锦衣卫百户刘本见过指挥使大人。”
正堂上坐着的不是别人,正是毛骧。
此刻的毛骧与在南京截然不同,不知道怎么增添了一把络腮胡子,将大半个脸都遮住了。头上缠着头巾。一身短打的打扮,衣服上补丁摞补丁。一看就是码头力工的打扮。
即便是毛骧的熟人,不听毛骧讲话,固然也认不出来他。
不过,他此刻坐在正位上,拿着一般账册,气度俨然。谁都能看出,不是寻常人物。
毛骧将手中账册放下,合住。却看见正是浙江钱粮总账目。这在衙门之中,虽然不是绝密,但也不是寻常人可以拿到的。毛骧说道:“起来吧。衙门里有什么动静?”
刘本说道:“按察司衙门刚刚传话,为了迎接何大人。清扫全城,让全城通报有不明身份的人物出没,我还得到消息,按察司衙门派人去了千户所。”
毛骧说道:“郭桓不是一个废物。只是杭州锦衣卫千户上下,全部是废物。此事过后。这些人一个也不要想活了。你好好做事,这杭州锦衣卫千户就是你的了。”
刘本大喜过望,随即又有一些兔死狐悲。
刘本这暗桩父子相承,已经是第二代了。刚刚开始的时候,刘本父亲在杭州做暗桩的时候,还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时候,这里还是张士诚的地盘。后来曹国公攻杭州。在说降杭州守将上,刘本父亲是有功的,才有了锦衣卫百户的官职。
只是当时,借助大明克杭州的空档。刘本父亲夺下了这所酒楼。并一些金银细软。自然不愿意当探子了。毕竟当探子的下场未必能好的哪里。
那时候都还没有用锦衣卫的。
朝廷觉得刘本父亲有功,就让他在杭州当暗桩。于是朝廷探子,摇身一变成为杭州城中的富豪,家产不多,但也算是一号人物了。
只是刘本与自己父亲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他父亲身逢乱世,见到人如野草,命如浮萍。只需好好活着,可不想冒险。杭州城中富家翁的日子对他来说足够了。但是对刘本来说,决计不够。于是,当锦衣卫启动对郭桓的调查。刘本觉得这是机会,凭借自己酒楼靠近布政司衙门。得到很多机密,比如,杭州锦衣卫千户上上下下都被收买了。
他其实也知道,锦衣卫不是寻常官员。寻常官员出了问题,可以罢官,可以免职。还有其他惩罚。但是锦衣卫却不一样。真出了严重的问题,只有一个字死。
更不要说,情报机构最强调的是忠诚,最忌惮的是背叛。杭州千户所是犯了忌讳。凡是知情的人,一个也不要想活,即便不知情的锦衣卫,估计也会打入另册。下场可想而知。
这让刘本也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
刘本说道:“多谢指挥使大人栽培。”
毛骧说道:“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是锦衣卫的规矩,不必谢我。不过,这一段时间,你要好好盯紧衙门的事情,有什么事情速速来报我。特别是关系到何秘书的,一刻也不能耽搁。必要时候,可以亮出自己的身份。”
刘本说道:“是。”随即他也有一些疑惑,说道:“大人,我们不是查郭桓的,这何秘书郎,又是何等人物?”
毛骧拿起来手中的账册,说道:“做我们这一行,不该问的别问,这是最基本的。知道吗?”
刘本浑身一震,说道:“属下知道。”
毛骧说道:“去办事吧。”
刘本立即退了出去。
毛骧细细看了好长时间账册,随即丢到一边,暗道:“这郭桓有些本事。这账册简直是滴水不漏。不知道,何夕能不能查出来什么?”
------
何夕打开手机之中的计算器功能,不住地计算。身边的账册翻开一页又一页。不过一个小时,已经将总账算了一遍。不过结果让何夕沮丧。
整个账册一点问题的没有。
当然了,这或许是最大的问题。
何夕想起本福特定律,也叫首位数定律。也就是查假账的一种办法。简单地说,在所有数据之中,以1开头的数字,在所有数字之中比重最大,而且大得多。而人为的数字,并没有这种特征。
何夕用计算机重新统计了一番。每一个出现的数字,相差不大。而出现最多的数字居然是二。
从此何夕断定,眼前的账册是一本假账,而且是做工精良的假账。甚至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是真的。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何夕即便知道是假的,那又如何啊?不能以此指正郭桓造假啊。
毕竟何夕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仅仅是因为这个定律很好玩,才记下来了。但是为什么是这样?这就说不清楚了。即便这个定律符合很多场景。但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
不能因为何夕一面之词,就定人罪吧。须知郭桓的案子一旦翻出来,死的人决计不是一个两个。是不知道多少人。这判决要服众。
何夕起身徘徊。心中暗道:“或许,只能借助太子的人脉了。”
何夕拿出来太子的名单。官职最高的就是浙江按察使王忠。
在十几年前,朱元璋因为科举出来的人才不行,废除了科举,恢复推荐制度。而王忠就是通过太子的推荐,成为官员的。也正是因为他出身东宫,在很多事情上,太子也给予关照,再加上,洪武年间大案频发。给很多官员腾出位置来了。
于是,十年之间,成为浙江按察使,也算是朝廷重臣了。
-----
何夕请来王忠。两人相对品茗。
何夕说道:“这一次来之前,太子嘱咐我,到了杭州,一定要问候王大人。王大人是太子的心腹。太子依为臂膀。大家都是自己人。”
王忠带着几分欢喜,说道:“太子殿下还记得王某人?”
何夕说道:“岂能不记得,这不让我带话了。”
王忠起身,向南京方向行礼说道:“臣王忠谢太子隆恩,君父远在南京,还牵挂于我,我实在惭愧之极。”
何夕连忙将王忠搀扶起来,说道:“心意到了就行了。王大人好生为朝廷办事,就是报效太子了。”
王忠这才起身,两人再次坐定。
何夕一边倒茶一边问道:“王大人,做浙江按察使多少年了?”
王忠说道:“已经有三年了。”
何夕说道:“如果我记得没有错的话,浙江布政使郭桓,也三年了吧?”
王忠说道:“郭大人比我任期更长一些。有四年了。”
何夕说道:“哦,这么说来,王大人与郭大人共事多年啊。”
王忠已经察觉到一些东西了。只是话说到这份上,他也不能不回答。而且这也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王忠说道:“共事三年有余。”
何夕说道:“那么,王大人觉得郭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何夕这个问题,看似是很中性,但是答案已经在其中了,何夕之前还称呼郭桓为郭大人,而这里却直接称呼名字,须知在古代称呼人名字,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既然何夕这样问了。他想知道什么。也就清清楚楚了。
他要的是郭桓的黑料。
wap.
/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