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南洋战争
既然南京确定了大打,那么大明整个工作方向都向西南转移。
何夕不去管战场上怎么打。无他,战场上的优势太过明显了。以至于,何夕觉得,谁打了败仗。根本不用来见他了。
他更多在后勤上调整。
铁铉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总督,两广南洋,已经前线后勤。也就是说,只要沿着,南海打的战事后勤,全部由铁铉来管。
这也是必然的。
何夕的崛起,本质上也是文官的崛起。
即便,很多文官士大夫恨何夕入骨,对于何夕在军事上的一些改革,依然是非常支持。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何夕限制了武将的权力。
是的,在何夕管理之下,武将的权力依然很大,特别是勋贵与资本的结合。甚至产生出一个与传统文官对立的阶级。
但是大部分文官依旧认可何夕的改革。
原因很简单,洪武年间武将们简直是肆无忌惮,根本不将文官当人看。文官见到了武将,是遥遥拜倒在烟尘之中,连平等对话的空间都没有。
明初的大将们,大多都是骄兵悍将。
而今,虽然说勋贵依旧掌兵。但是军事行动之中,武将在前总领兵马,文官坐镇在后,主持后勤,而军队内部又有一系列监督程序。让军队不至于失去控制。
也就是说,大部分文官们反对的并不是勋贵掌兵,而是勋贵们从来不愿意安置规则形式。
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勋贵们一旦与读书人讲规矩,讲规则,那就决定了他们会被吃得死死的。虽然说天大地大,道理最大,奈何道理就是他们制定的。
而今这就让大多数读书人满意了。
这一套体制之下,军队失控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
当然了,将来他们有没有什么想法,那就不知道了。
而另外一方向,也就是缅甸方向,也需要大军进军。
说实话,安南这边已经开打了,缅甸哪里何夕本意是不想动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两面开战,兵家大忌,奈何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让何夕不得不动。
第一,安南之战,消耗不大,收获非常大。让很多人都红了眼睛,包括并不限于,没有上战场的勋贵们,还有很多没有插手安南之战的商人们。
须知,跟随在大军后面的商人,可是赚得盆满钵满的。毕竟,军队之中,大部分士兵拿到了钱,几乎是立即挥霍一空。而且不用说别的,任何商品在明军占领之前,与明军占领之后,就是两个价格。
这其实也是支撑大明内部商业繁华的重要支撑。
他们参与不到安南之战中,难道还参与不到缅甸之战中。
第二,也是缅甸之战的具体形式发展。
前文说过,缅甸之战,其实只有两三个团在前线轮换的打。他们打的是什么?其实就是一条从昆明到缅甸大路。不被山洪草木遮掩的大路。
缅甸的热带雨林有多恐怖,远征军野人山的下场,已经说明了很多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缅甸战场上,不管日军,还是盟军一方,都吐槽过当地的道路。几乎当年修的,当年就被热带雨林给吞没了。
没有一条好路,穿越热带雨林进入缅甸,那纯粹是不要命了。
当然了,自古以来,先民们来往,也已经勘探出一条缅甸与云南之间贸易的古道,毕竟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贸易从汉代就有记载了,所谓之茶马古道,当然了,这一条路与茶马古道并不尽相同,与抗战时的滇缅公路有很多地方相同。
只是路还没有修好,前线已经大破麓川,再破
缅甸阿瓦王朝。
如此大胜,几乎直接打到了缅甸核心地带,已经是曼德勒为中心的平原地带。
这个时候,乘胜追击自然是所有人期盼。
特别是安南打的这么顺利。
不过,何夕也需要派一个总督西南的人选过去。
在何夕看来,打缅甸,其实就是打后勤,只要能让数万大军,从云南安安稳稳的走到缅甸,其中非战争折损率不是太高,这一场大战,就赢定了。
虽然说缅甸也是一个文明古国,上古时候就有了,甚至还有佛祖传道的传说。但是缅甸真正发展起来,其实在明后期。明末的时候,李定国残部都能压着缅甸打。
而清中期的时候,十全老人就在缅甸折戟沉沙。
而缅甸在面对英国的时候,也不是毫无反抗之力。
但是,而今的缅甸自己分崩离析,一分为三不说。文明程度也很低,根本不是大明的对手。
只是这个总督西南的人选,朱雄英提出了一个让何夕意外的人选。那就是黄子澄。
何夕对黄子澄也算是重用,让他担任学部尚书,负责南京以及南方很多学校的建设。一方面是黄子澄的确是有这个能力。另外一方面,就是黄子澄在南京朝廷的时候,毕竟做了很多事情,而且,南北战争之中,黄子澄几乎没有什么功劳。总不能让黄子澄一跃而起,居众人之上吧。
不说别人,黄子澄回来了,杨士奇怎么办?
人家也没有犯错。
何夕安排一部尚书,已经算是不错了。
如果单单从升官履历来说,也不算差。但是对于何夕当初的班底,黄子澄而今的际遇,难免有一些黯然了。
朱雄英忽然提出了黄子澄,理由也很明确。
那就是云贵道路难行,一切物资从中原通过云贵到云南,都已经很费事了。如果再从云南到前线,后勤路线何止千里之遥。
但是如果在云南建立一套工业体系,就地补给,不就容易多了吗?还可以加快云南与中原道路的建设。
而这样一来,这个总督云贵之人,就必须知道工业体系该如何建立,天下间,有比黄子澄更有经验的人吗?
何夕对这个人选也不好反对。
且不说,黄子澄与他的交情,更不要说,何夕本身就有扩散工业区的想法,在西南修建一个工业基地,大明对缅甸乃至于印度都会了震慑力。
毕竟。后勤物资从南京运输到云南的距离,几乎等于昆明将后勤组织运输到印度的距离。也就是说,当昆明工业体系成熟之后,大明攻伐印度时机也成熟了。
这对何夕就藩印度是有好处的。
而且何夕也洞察到朱雄英对黄子澄或许有别的想法。不过,何夕并不在意。
于是后勤方面一确定。
东南亚的战事,自然是狂飙突进的状态。
先说安南战事。
升龙城本来就不行。在拒绝投降之后,城中的贵族果断的将胡家父子给杀。将人头送过来,说要投降。
甚至他们也知道大明的封藩政策,愿意迎逢一位皇室成员作为新的国王。
这让张明觉得很棘手。
逼反倒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开战之前的会议上,何夕就说过,大明是不准备将这些国家完全吞并的。毕竟,历史上安南打了二十多年最好有弃地的下场,何夕也要深以为戒。
而派一个皇室成员作为安南王,对大部分安南人来说,这并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毕竟,这年头,不要说别人了。就是大明,民族主义也没有完全觉醒。更不要说安南也有不少的汉人。他们对于大明的统
治,并不是不可以接受。
而历史上,安南降而复叛,固然是有安南本土利益集团与大明利益分配不均,但还远远不能上升到民族矛盾上的。
因为没有这个概念,更多是因为大明驻守的将官与太监横征暴敛。比大明各处都需要用钱。永乐几次北伐,迁都等等,不知道需要多少钱。这固然有朱元璋留下的底子,但是也有很多钱是从海外来的。
郑和下西洋,说耗费巨大,但并非不赚钱的。那问题来,安南是属于海外,还是属于海内?
何夕很明白,以大明而今的军力横扫中南半岛上的所有国家都不是什么问题的。但是要扫平中南半岛上的反明势力,却是很难办的。
前者是正规军决战,后者是漫长的治安战。
东南亚的地形地貌密林遍布,以这个时代的科技,想要打下来,完完全全的控制,实在是一件难以半岛的事情。这也是大明放弃安南的原因。
但是这封王就藩。对于当初贵族来说,不过是新的王族而已,甚至这个王族势力越强大,对他们本地贵族来说,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不说别的。就是商业贸易上的事情,之前暹罗这些非朱姓外藩,在大明朝,根本没有人正经看一眼,简直是当做域外野人。
当国王姓朱之后,整个局面就发生了变化。
他们在大明境内采购,立即派上优先序列。大明境内大商人,可以轻慢一个外藩,但决计不敢轻慢一个亲王。
真弄急了,将事情搞大,官府是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的。
这对藩国本地人,也是一件大好事情。
也就将敌人给孤立了。大明打击的,不过是各国国王,与各国国王的嫡系势力,而不是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