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三章宋晟新功
    第一百五十三章宋晟的方向

    战事从阳春三月开始,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临近北方农忙时节,依旧不见休止。

    而且战火越烧越旺。

    宋晟为了自己在北京站稳脚跟,带着本部人马,向东渡过黄河。进攻河东地区。

    这个局面,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这也是宋晟的自觉。

    宋晟倒戈之后,很迫切的想要在北京朝廷建立功勋,想将自己降将的身份洗白,从而成为功臣。获得北京方面的信任。当然了,宋晟也很明白。

    他虽然倒戈了。一下子将关中拿下一半。但是他毕竟是新降之人。在信任上也是有问题的。

    虽然说,宋晟不大可能用苦肉计诈降,毕竟用半个关中做诱饵,这样大的手笔,不是南京方面能做出来的事情。但是依然有很多不确定的比如宋晟就敢肯定,宋晟麾下所有人都对于他投降这一件事情,没有其他想法?

    这个很不好说。

    看起来,南京局面很不好。但是人心是很难说的。如果宋晟麾下有一些南京的忠良死节之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关键的时候忽然跳出来,宋晟就不好办了。

    他而今还在考察期之中。

    至于对宋晟所部进行整编,更不可能了。

    对梅殷所部进行整编,那是在打下兰州河湟之地后,有一个缓冲的时间段。而今关中之战,将要,不,已经打响了,只是而今还在外围作战,还没有真正的对要害之地进攻。

    这种情况下,整编再出什么问题来?更是麻烦事情。

    这不是宋晟想要看见的。也不是瞿能想要看见的。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那就是让宋晟去次要战场上,不能在主要战场上。主要战场上一旦出事,很有可能前功尽弃,是容不得一点差错的。而次要战场上就不一样了。胜利了固然是皆大欢喜。如果失败了。只要不是太惨,等一段时间再赢回来就行了。

    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甚至还能牵制对方的兵力。

    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宋晟所部与瞿能各军训练,沟通,乃至体系完全不一样了。也没配合作战过,将宋晟放在主战场上与瞿能所部配合,这不是一个好选择。

    所以,综合种种原因,宋晟放出去,独领一军,才是最好的选择。

    也是宋晟自己的想法,毕竟独自领兵,有更大的权力,可以自己做主,可以立功。

    但是放在那一个方向就不好说了。

    宋晟核心部众大概有五万之众。宋晟裹挟投降的人马大概有十万有余。还有俘获的一些俘虏民夫等等。其中一部分被调配给了梅殷,无他,这些军队都是从四川调过来的,原本是四川都司的人马。

    前文也说过,关中兵力匮乏的时候,是由四川都司的人马补充的。

    这些人跟随梅殷进攻四川,是最合适不过了。

    宋晟也想过去四川,但是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否定了。他去了四川只能梅殷的副手的。甚至还当不成梅殷的副手,原因很简单,梅殷毕竟是降将,北京朝廷虽然不担心梅殷的忠诚问题的,但一些即便原则还是要讲的。

    梅殷虽然带着西宁卫一些人倒戈,但是梅殷麾下的核心,必须是何夕调过来万余精锐组建的十三军。这一点是不允许弄错的。梅殷也是明白的。

    他的麾下的将领如果不能学习新式战法,融入十三军之中,只能排再其次。

    这样一来梅殷作为总揽西南全局的存在,他第一军事助手,必须是出自北京。宋晟过去了,也只能屈居其下。

    于是,宋晟就看上了河东地区了。

    也就是平阳府。

    山西从来不是北京的主攻方向。

    无他山西险阻太多了。之前耿炳文在的时候,山西也真是一个铁疙瘩,难以攻下来。

    但是最重要的是,北京的胃口够大,拿下一个山西,并没有什么意思,攻克太原,山西其他的地方,也是可以依靠地势阻碍的北军进攻的。当年南北朝大名鼎鼎的玉璧之战,就是在山西打的。

    很容易陷入苦战之中,而现在的选择,关中受到威胁之后,山西局面几乎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了。一旦南军难以支撑,山西军能支持多久?

    虽然打下平阳府也可以让两军会师。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因为平阳府与怀庆府之间大山重重,倒是有一条路,叫做轵关道。也是一条古道,是能行进大军的。古来很多战事,都在这一条古道上进行。但是那又如何?

    一来,山地后勤运输太困难了。

    这一条路打通并不能缓解双方的后勤压力。

    二来双方各自有各自的目标,虽然而今一场大战,围绕着洛阳展开的。但实际上,分割成好几个战场。他们之间消息传递虽然有一些问题,但是还是可以的。人员物资传递,也不是那么需要的。

    再加上轵关道的承受能力,这里并不是那么重要的。

    当然了,能打通更好。但并不是最优先级的。

    而宋晟选择这里,一方面是捏软柿子,宋晟对山西军知根知底。自信山西军比他手中的实力强不了多。另外一方面他看到了如此形势下山西的摇摇欲坠。

    只需打上几个胜仗,就有可能全取山西。

    这攻下一省的功劳,国公不敢指望,但是一个侯爵,未必不行。

    宋晟思量很久才有了而今的决断。

    他既然下了决定,就十分卖力。

    一渡过黄河,就对山西猛攻。赵庸也不是吃素的。只是赵庸手中能动用的机动兵力少之又少,毕竟山西需要布防的地方太多了。以至于他手中能与宋晟对阵的兵马,并不比宋晟多。

    再加上宋晟有一个优势。

    不是别的优势,那就是战马。

    山西军这么多年都是守关。本来配备的战马就不多。再西北沦陷之后,几乎没有了。而宋晟倒戈到北京之后,虽然还没有开始整编,就迎来了换装。

    大量新武器都装备到了宋晟所部手中。

    各种火器就不用说了。大多都是库存货。

    倒不是说,不重视宋晟所部。

    而是北京方面对火器进行过几次更新换代之后,剩下很多火器已经不合战阵了。因为这一段时间,北京军事方面的大改革没有,很多小改革一直在潜移默化的进行。更不要说,宋晟所部虽然大量的装备了火器,但是本质上,比北军低一个版本。真将北军的现役武器,交给这些人,他们还未必适用。

    毕竟武器是与战术息息相关的。

    就好像虎蹲炮。这东西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实用。一度前线每一个排都转变几门。作为步兵的支援火力。但是慢慢的就不那么适用了。因为营一级别的火力上来了。

    虎蹲炮有重量重,射程短等等缺点。甚至很多人觉得,拿着东西,不如多踹几个手榴弹。这也是因为战线越来越散了。不管是,北军与南军,在战争之中都发现一件事情。

    在冷兵器时代讲勇往直前,是有用的。一身好的甲胄,在面对箭矢的时候,是能做到即便被射成了马蜂窝,还能顽强作战的。但是火器时代,不管多勇敢的人,在火器面前都会被撕扯粉碎,任你是关羽张飞,万夫不当之勇。也是没有任何办法的。.z.

    只能学会躲避,火器装备越

    多,阵营就越松散。而火器准头不行,松散了,火器的杀伤力不够怎么办?

    凉拌,命是知道。胜利是朝廷的。准头不够,多打几发,多轰几次就行了。

    这就是何夕面对军费开支超高的原因之一。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