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怀庆之战落幕
好在叶沈能压得住这些人。
「好了。」叶沈说道:「别说这些有的没的,朝廷既然已经下令,那就做事吧,前线所有军队出动,给逼死对方,整条黄河防线,让傅友德都抽调不动,另外,小心对方狗急跳墙。」
所谓之狗急跳墙,不是别的。就是南军扒开黄河,用来阻挡他们。
叶沈可不想将手中的人泡进水里面。
叶沈将这些打发走后。立即给吴立下令,让他大胆进攻。不用顾虑河南方向任何军队,当然了,山西方向的敌军,还是不要小心的。
------
怀庆战事,打得很沉闷。
因为顾虑太多了。
首先是盛庸在战斗之中,屡次调整军队。让南军在与北军队列趋同之余,又有些不一样了。总之,双方都已经适应了火器时代战术战略。甚至盛庸在很多地方,比如步骑,步炮,伏击,通信等方面还有一定的革新。
毕竟,战争还是原来的战争,只是一些条件改变v领,本质上却没有一点改变。
盛庸适应了这种变化,很快就能将原本的经验发挥出来。
吴立在这上面,并不比盛庸做得好,不过吴立背后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参谋团体,甚至吴立在怀庆战场上遇见的问题,也都发回征南军,发回北京,有无数人一起思考该如何应对的。
其实,在此之前。北军一直在思考的是,如果虐菜。以不对等方式,打击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南军。而今怀庆之战,其实是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面对一直对方也装备火器的军队。
在战术上也有更迭。
最大的更迭是,军队分散的更开了。
已经有人提议,团的规模太大了。营的规模太小了,应该组建在一千多人上下,步炮骑综合能完成任务的军队。在编制上再次细化。
原因有很多。
首先就是之前沁阳之战,双方打出一个标准的排队枪毙的战事。大家伤亡惨重,一日之内,打得双方都打不下去了。事后检讨。认为当时不应该面对敌人步阵就猛攻。要严格执行炮轰,骑兵冲击,步兵进军的三部曲。
或者秉承迂回战术。也就是战略绕后。
如果按照这个想法,在战术上,军队火力还有过剩。
这种非常细节的变化,就反应在编制上,因为编制上,营一级别的火炮数量不多,跟随大军行军比较困难,不足以轰开对面的阵地,或者遇见敌人步阵的时候,火炮调集时间慢。
总不能大家相持一两天,火炮才到吧。
如果军情紧急的时候,那也只能硬着头皮冲了。
而这个情况下,又分出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就是,何夕对火炮一开始的想法,那就是火炮集中使用,以至于在军一级,有单独的火炮编制。但是而今另外一个意见也很重要。那就是加强一线火力。
什么轰不开对方步阵,那是火力不足。
这种情况之下,吴立与盛庸的战斗,其实是军队改革的一个实验点。
其次,就是怀庆的确的特殊地形了,怀庆地区对于北京控制区来说,其实是一个战略突出部,不仅仅要考虑黄河以南的明军,也要考虑山西的明军,特别是山西的明军,居高临下,吴立部仰攻困难。
一旦山西军队发动,很容易截断吴立部的后路。
到时候,就危险了。
所以吴立进军的时候,就要特别小心。专门有一个军在后方不动,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
再其次,盛庸本身也是一个很难以对付的人。很狡猾,也很勇猛。大战很有章程。双
方的战事打得很散,并不是军队少,而是盛庸已经习惯了方圆数里数十里的战场,总体战场上人数很多,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关键节点上,不过一两千人的战斗。
盛庸更喜欢层层抵抗,建立优势阵地,等北军来进攻。北军迂回,盛庸也迂回,总之,那种集中数万人在一处的战场,并不是盛庸所喜欢的。
无他,伤亡太多。
而且防守方有战略优势,一旦守的一方愿意,再加上坚固的营地,千余人,就能牵制数千,甚至近万人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也是对兵力的极大的浪费。
于是,从河间会战开始到而今,因为战事进入全火器时代。在具体战术上,双方战事,也从点演变成了线。
之前的战争,不过,是围绕着几个要点,进攻。一旦失去了这个要点,一方面就要总退却。或者崩溃。这个要点,很有可能是某座城池,或者说是双方争夺的一个战场。
而今却不一样了,战事成为一条线,双方战斗是沿着这一条线进行,一旦从这一条线打开一个缺口,对方某部,就能形成迂回。将一方包围起来,在火器时代,后勤特别重要,一旦后勤供应不上了。
战事就不用多说了。
之前北军打南军的优势,其实就是以线打点的优势,南军是不可能将军队完全铺开,按北军的密度铺开之后,是没有战斗力的。而今双方都有了这种能力之后。
具体该怎么打仗,对双方来说都是很新鲜的。
不过。吴立此刻得了后方的命令。自然下令在整条防线上,寻找几个薄弱点,然后进攻,希望能打出突破口。
------
怀庆地区是很狭长的,一边是黄河,一边是太行山。
正因为如此,双方数万人才能将这两地之间铺满。
当然了,自然谈不上完全铺满。
与很多想象的,双方战线密不透风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军队密度,自然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双方百姓还能自由的来往。只是,大军想要通过,必然会遇见对付的阻拦。关键道路,特别是能通行大炮的道路,都有坚硬的营地把守。
即便是在平原地区,这种可能容纳千斤大炮通过的道路也是不多的。
盛庸站在地图旁边,贪婪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他叹息了一声,说道:「传令下去,撤军吧。」
盛庸是很不愿意撤军的。
眼前的一切都是盛庸一手打造出来的。他自然不愿意放弃。在他看来,怀庆之战事可以打赢的。因为战事打到这里,虽然他步步后退。丢了不少地方。但是战略上并没有吃亏。
他已经联系了山西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派出军队驰援。只有他徐徐后退,将北军引诱进入怀庆地区,双方合力,说不定,是可以打一场歼灭战的。
他其实也知道,北军对于这样的情况,也都有预案的。
吴立所部即便陷入包围之中,后面的军队马上救援。山西军能不能挡住叶沈的进攻,还是两可之间的。
那个时候怀庆战事就有可能升级了。成为双方在这个地区的大决战。一旦失败,不要洛阳不保了。连晋东南地区一些府县也未必能保得住。
这也是南军之中很多人犹豫的原因。
好在盛庸有在傅友德支持。
盛庸也不想给傅友德添麻烦,他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击溃吴立所部,将他们赶出怀庆府。这不是不可能的。
盛庸是有这个把握的。
但是而今,这些都付之东流了。
盛庸得到了傅友德的命令,立即撤军,放弃怀庆。防守黄河。
原因很简单。
傅友德要立即
东进,整个山东河南的精兵都要去山东了。也就是说盛庸没有后援了。如果这个时候,一直充当吴立后援的那个军,忽然加入战场。盛庸是抵挡不住的。
而傅友德也不能接受盛庸所部的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