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六章方孝孺的失望
    第四十六章方孝孺的失望

    从新法来看这一件案子,就是一个财产分析的案子。首先要遵从道德,对大儿子进行一定的处罚。因为他让他爹不愉快了。天下是讲孝道的。这个处罚一定是有的。

    但问题是,接下来的事情。

    看这个店铺是谁出钱,如果是父母出钱了。那么要将父母的本钱加股权折价还给父母。父母对这钱有支配权。而且按照风俗,给父母的钱,要远远多于父母的投入。

    甚至即便,父母一分钱也没有投入。大儿子也要出一定数量的钱,这是因为,兄长对幼弟也是有照顾义务的。大哥为弟弟置办家产,也是应该的。

    但问题在于,不应该将大儿子所有财产都拿去给二儿子。

    大儿子夫妇有自己独立的财产权。

    其实在朱雄英看来,这一个案子,不管是原告与被告,恐怕都后悔得很。无他,本来是一件小案子,家务事县衙都不怎么受理的。

    而且却变成了新法与旧法争锋之地。

    这案子,从上元县一路打到刑部三法司。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议论,甚至要到皇帝裁决的地步。甚至今后这个案子,很有可能名留青史之上。

    但是对于,这案子的当事人。却未必是一件好事了。

    各种折腾,他们的命运就身不由己了。

    这种感觉也只有朱英雄有,毕竟他在营口大学堂看见太多底层百姓,甚至好多不是最底层的,因为上面轻微一道命令,就改变了人生。

    这种感觉,实在是现在很多大官,所不能明白的。因为他们没有底层的视角,所看的就是两派交锋。

    朱雄英说道:“在我看来,这案子这样就行了。刑部判卷就很不错。”

    方孝孺说道:“如何不错?”

    朱英雄说到:“朝廷法度就是如此规定的,而且对于这一户百姓来说,重要的不是如何判,而是赶快判,不管怎么样,尘埃落定就好。”

    方孝孺听了朱英雄这话,内心之中有一些失望。

    他一直在太子身边,其实是知道太子的真实心意的。太子或许也想推动变法,但是决计么有想过如此,大张旗鼓的。更没有想到。如此声势浩大,倒行逆施。

    他其实希望朱英雄能与太子站在一切,而不是与陛下心思相通。

    方孝孺心中暗道:“看来,皇长孙跟随何夕时间太长了。已经信奉了何夕一些说法,今后,一定要想办法将皇长孙给掰过来,不能让大明江山所托非人。”

    只是方孝孺固然如此想,但是他内心深处,却有一丝不能明言的担忧,那就是:“朱雄英已经十几岁了,也算是成年了。他的心思还能掰过来吗?”

    方孝孺一想到这里,脑海之中,就闪过一张面孔。不是别人,是朱允炆。

    随即方孝孺将这个念头给压下去了。

    长幼有序,在方孝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他怎么可能推行废长立幼啊。

    只是,不知道怎么的。这个想法偶尔在方孝孺内心之中转一个圈。

    这个时候,忽然有人传话,却是朱元璋要见朱雄英。

    ------

    片刻之后,朱雄英来到朱元璋这里。

    朱元璋并没有抬头看朱雄英,而是说道:“方孝孺给你说什么了?”

    京师是朱元璋的主场,在这里,很少有事情能隐瞒过朱元璋的,而秘书监之中,更是如此,可以说,一举一动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

    朱雄英将与方孝孺的话,一五一十的说了。

    朱元璋听朱雄英说,而今对于这一户人家最好的办法,就赶急判下来,怎么判都不重要。

    朱元璋忍不住抬起头看了朱雄英一眼。说到:“不错。”朱元璋在乎的并不是,这一件案子的成败,甚至朱英雄偏向那一方。而是朱雄英在这一件事情所透漏的平民视角。

    这才朱元璋最欣赏的,朱雄英有这个心思。将来即便力有不及,但也决计不会是一个暴君。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做事的事情,从来不为百姓着想的人,才是祸害。

    没错,朱元璋心中想的就是崇祯。崇祯在儒家士大夫口中,简直是道德完人了,但是就是他将天下逼得造反的地步。这里固然有很多不得已之处。

    但是崇祯决计没有平民百姓的视角,根本不知道所谓之三饷,对他们来说,代表着什么事情。

    朱元璋接着问道:“说说,你对义门郑家的想法?”

    朱雄英说道:“我只想一件事情,那就是晋国六卿,化家为国。”

    朱元璋看着朱英雄,说到:“坐吧。”

    朱元璋心中暗道:“如果老大有他儿子几分果决就好了。”

    其实。朱元璋对士大夫的态度,可以从义门郑家看出来。义门郑家数千口人聚集,有族长理事,没有私财,所有人一同耕作。粮食村里分配。

    这是儒家的理想状态,很多士大夫追求极致。

    甚至有一些原始乌托邦性质了。

    甚至朱元璋一度也很推崇。因为朱元璋对官吏有深刻的不信任。正是这种不信任感,他其实支持百姓自治的。所谓朝廷官员不得私自出城都规定。

    而百姓的自治体系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宗族。

    但是何夕来之后,给朱元璋上了一课,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土豪劣绅。而新法之中,给予个人的权力,其实就是瓦解宗族权力的。这也是为什么士大夫们不满意的原因。

    问道这里,朱元璋就没有多问了。毕竟作为何夕的弟子,朱雄英的立场已经很明确了。

    朱元璋说道:“这里有一封何夕的奏疏,你看看,给我意见。”

    朱雄英说到:“孙儿明白。”随即双手接过奏疏,先匆匆的看了一遍,随即闭上眼睛,沉思了一会儿,又拿起来,再看了一遍。看完之后,放在桌子上。

    朱元璋说道:“如何?”

    朱雄英说道:“孙儿看来,何师的想法很多。想将各地的工厂给管理起来。成为朝廷的支柱。”

    朱元璋说到:“比少府怎么样?”

    朱雄英沉默了好一阵子,说道:“何师所想建立的北京营造司,虽然是临时机构,但是将来恐怕要常设的。而少府到底是内廷下辖,儿臣以为,工厂之利,不应该仅仅归于内府之中。”

    内府就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机构,外廷就是大明官府下辖的机构。

    将所有工厂都纳入内廷之中,看似让大明皇室独享工厂与先进技术带来的利润。但是吃独食的下场从来不是太好的。

    朱元璋心中暗暗摇头,心道:“我孙子,都比老大有底气。”

    这两种状态,其实也是两个长成的时间不同,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打下南京,甚至一度处于危机之中,这些事情朱标其实都有印象的。

    所以,在朱标的心中,大明其实并不是固若金汤的。这里面有很多问题的。朱标是有危机感的。而朱雄英却不一样,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是皇帝的,一出生就是皇孙,在他心目之中,大明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并不觉得下面有人敢造反作乱。

    就好像一则故事,范蠡的儿子在楚国犯事了,范蠡派自己的幼子去。而夫人不高兴了,觉得这一件事要让长子来办。

    于是范蠡只能让长子去了,不久后传来消息,楚国大赦,范蠡的儿子却被杀了。原来范蠡的长子去找楚国的大臣,奉上金银,让大臣开口求情,这大臣想了办法,推动楚国大赦。但是范蠡的长子觉得,这是碰巧。于是就去找这个大臣将金银要过来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