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644章 15亿美元的船票(第三更,求订阅)
    和往常一样,在暮色降临后,茶餐厅里再一次迎来了许多客人,在二楼的一个包间里,一位穿着短袖衬衫的中年人,前脚刚进包厢,就问道:

    “子涛,今天能来的都有谁?”

    赵子涛示意张平杰坐下来,张平杰点上了一根骆驼香烟。

    “平杰兄,今个来的都是一些校友会的朋友,大家闲来无事,在这里聚聚,聊聊天……”

    张平杰说道:

    “哎呀,相比于餐叙,我还是喜欢在书店里举行读书会。在这里少不得又要喝酒的。”

    在言语中,略带着些许对酒精的抵触,而这也正是SEA与很多地方的不同,这里大多数人并不嗜好酒水,他们只是略微喝一点而已。

    所以,在这里盛行的酒水,一直都是啤酒、红酒、黄酒之类的低度酒,高度酒在这里并不怎么流行。

    赵子涛点头,轻声补了一句说:

    “难得高兴嘛,喝点啤酒庆祝一下。

    去年朝永振一郎与与朱利安·施温格、理查德·费曼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在太平大学肖广炎因为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要与卡尔·齐格勒一起分享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最近几年,咱们可是接连斩获诺贝尔奖啊!”

    又是一个诺贝尔奖!

    而他获奖的发现含金量是非常高的,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开始从事规化聚合的研究,成功地从廉价的丙烯获得性能良好的,可用于塑料、纤维的等规聚丙烯。后来这一方法被成功地用到一般烯烃和双烯烃。

    而婆罗洲石油正是在其发现的基础上,实现了塑料、纤维的廉价生产,从而推动了这一产业的发展。甚至全世界石化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他的发明。

    所以,现在获得这个奖项,也是众望所归。

    “从阁下提出要获得30个诺贝尔奖那天起,这才过去几年,咱们就已经获得了7个诺贝尔奖,照这个速度,我看不要50年,最多35年,就能获得30个。”

    赵子涛说话的时候,显得有些激动:

    “我估计,再过十几年,获奖的人,差不多应该说都是咱们自己培养的人了,就像发明光纤的高琨,他就是咱们自己培养。”

    赵子涛比张平杰小几岁,两人皆是在大学任教,对于科学领域内的事情,自然是非常熟悉的。

    当然也知道哪些发现更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我们行了一些推算,就目前来说,潜在的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可能已经超过了三十个。”

    当然这只是乐观的估计,毕竟有些发现很重要,但他并不一定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但是,的数字同样也表明在过去的这几年中,这里的科技发展是合同的迅速。

    张平杰想了想,吐了口烟说:

    “理论是没问题,但是也要看应用,看时间,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赵子涛连忙说道:

    “只是时间的问题,我前些天在物理会议上,与大家讨论了一下,我们估计,未来二十年,我们很有可能迎来前所未有的科技大爆炸,很多发明创新很有可能诞生于我们这里。”

    满怀期待的看着好友,赵子涛继续说道:

    “这一切,想想就让人激动啊!”

    张平杰说道:

    “可不是吗?过去,这一切,可都是连想都不敢去想的,现在……”

    说话的时候,张平杰的目光朝着窗外看去,望着太平湾和湾畔的高楼大厦,看着炫目的霓虹,张平杰说道:

    “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头顶上日军的轰炸机,那时候所思所想的是国家存亡,至于什么诺贝尔奖之类的事情,从来没想过,再后来,到美国留学,听到的是战火纷飞,后来就来了这……”

    提及过去,他们两个人更多的是感慨,感慨着这些年,他们在这里所取得的某些成就,自然的也聊起了一些友人。

    “真的很可惜啊,自从当年一别,不曾想就再没有了音信。”

    “是啊,说起来,真的很想他们,也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见。”

    微微点头,张平杰更多的是对友人的思念,当年留美的学生就像蒲公英似的,飞散到各方。

    其中有不少他们仍然保持着联系,就像他们今天举行的聚会,就是留美生之间的聚会。

    在SEA留美学生,一直都是留学生的主力,当年SEA曾经以公司的名义,在国内招揽了超过700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而同期,官派留美生只有5000余人。

    后来几经辗转,大约有九千余人来到SEA,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九千余名留美学者,与德裔学者一起奠定了SEA的科学根基,在过去的十几年,伴随着德裔学者的老去,这些留美留英学者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

    不过,偶尔聚会的时候,他们总是会想起曾经的故友,毕竟,不少故友都失去了音信。

    “总有一天,还是会再次重逢的,等到通邮之后,一切都会明白的。”

    突然,像是想到什么似的,赵子涛压低声音说道:

    “听说,最近一段时间,有人拿着护照从那边到了这里,其中兴许有一些故友。”

    赵子涛的话,让张平杰一愣,他有些好奇的问道:

    “是真的吗?他们在哪?怎么没听到消息?”

    “我也只是听说而已,谁知道呢?”

    赵子涛想了想,说道:

    “当年SEA发放了不少护照,过去的十几年一直有人拿着护照,通过港岛、濠江来到这里,现在应该也有吧……”

    这边还不等他继续说下去,包厢的门就打开了走进来几位朋友,领头的一见到他,就说道:

    “哈哈,子涛、平杰,你们在聊什么?是在聊登月吗?”

    进来的是周育真,他虽然是物理学家,但是也参与了登月工程,而两天前,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会在今年完成登月计划。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就立即震惊了世界,虽然比苏联和美国晚了差不多一年,但是能够在年底之前完成登月,仍然是令人震惊的进步。

    当然,也正因如此,月球也因此成为了眼下最时兴的话题,不仅学者、科学家们在谈论着月球。普通人同样也是,至于报纸上、电视里,全都是与月球,与登月有关的新闻。

    电视机里主持人们不厌其烦的在那里讨论着的登月,讨论着火箭等等相关的技术细节。

    月球。

    到了这一年的岁末,所有的一切,在月球的面前,都是不值一提的。

    从10月底,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公布了自己的登月工程进展。

    “我们将在12月中下旬完成发射任务,将英联邦的登月任务小组,送上太空!”

    尽管提到了英联邦,但众所周知,任务主要还是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完成的。所以,这根本就是SEA的太空任务好吧!

    不过,没有人去争论这些,毕竟,人们早就习惯了这种“国际合作”。

    对于SEA的人们来说,他们此时,仅仅只是满怀期待的等待发射日的到来。

    别说是普通人了,哪怕就是李毅安自己,这会也是满怀期待的,他甚至特意要来了任务小组的名单。

    “高秉涵……”

    “汉斯·海德里希,”

    “莫里西·皮克”

    任务小组的三名成员,他们的身份各异,高秉涵和汉斯都是SEA的第一代宇航员,他们都曾多次进入太空。

    前者是唐人,后者是德裔。

    从身份上来说,他们两个人在任务小组中,象征着SEA,毕竟,SEA并不仅仅只有唐山裔,还有以德裔为主的欧裔。

    至于莫里西,则是英国宇航员,英国方面为登月前后提供了超过5亿英镑,那是接近15亿美元的投资,就是为了买在登月舱里的一张船票。

    好吧,这张船票,虽然很贵,但是值得。

    “真的很值得啊!”

    李毅安感慨道:

    “大英终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能不高嘛!

    那可是月球!

    站在仰望星空的角度来说,月球是人类到底的距离地面“最高”的地方,我大英绝对称得上是赢麻了!

    别人想掏钱上月球,还没有那门子呢!

    “老天保佑,可一定要成功啊!”

    在祈祷之余,李毅安的心里充满了期待看了一下日历,现在是10月27日。

    然后用满怀期待的语气说道:

    “也就是说,还有2个月,两个月后,我们的月球5号就发射了,月球啊……”

    自言自语着,李毅安又一次,审阅了登月报告,报告中涉及到很多细节,比如说,第一个下飞船,执行登月任务的宇航员的人员,这没有任何疑问,肯定是高秉涵,然后,他的助手是莫里西。

    想了一下,李毅安又在报告上做了批示,要求增加一面英国的米字旗。

    “嗯,先让英国人颅内高朝一下,以后他们肯定更乐意掏钱。”

    不得不说,论做生意,李毅安是非常精通的,他知道如何让客户继续掏钱,对于我大英来说,他在乎的是那么一点钱吗?

    他在乎的是荣誉好吧!

    只要有了荣誉,人家可是不差钱的!

    就这样,李毅安一点点审阅着这份报告,当然,这份报告还会送到唐宁街,在得到那里的同意之后,就会进入实施阶段。

    终于,用了一个多小时,审阅完这份报告之后,李毅安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然后在办公室里来回散着步,在经过那张地图时,目光随意的投向地图,看到上面的某个位置,不禁自言自语道:

    “好了,太空的事情处理完了,还要回到地球,明天,就要出访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