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63章 新都设计图
    来到算经编纂组,意外的发现人竟然都在。

    就连许多国子监的学生,也都守在这里。

    不过也正常,谁都知道今天可能是最后一次聚会了,只要能来的,都不会缺席。

    只是现场的气氛有些沉默,基本没人说话。

    看到他过来,所有人都下意识的站起来迎接。

    程一民带着骨干成员迎上来,道:“陈伴读,你来了。”

    陈景恪笑道:“来晚了,抱歉,让大家久等了。”

    众人连忙还礼,表示他们也是才来。

    简单了叙了旧,陈景恪直入主题问道:

    “程先生,算经在哪里?”

    程一民引着他来到办公室,说道:“这就是,你检查一下。”

    很厚的一套书籍,总共有十二本之多。

    此时整齐的装在一个书匣里。

    陈景恪笑道:“检查什么,说的好像我是领导一样,我这个总编纂就是个挂名的。”

    “此书能编成,真正出力的是你们啊。”

    众人都没有说什么,只是眼巴巴的看着他。

    陈景恪自然知道众人想要什么,但他们注定要失望了。

    接下来,他说了一些场面话。

    “算学是个小圈子,平时大家也都是各自学习,很少交流。”

    “这也导致了算学的发展非常缓慢。”

    “对一门学问来说,交流有多重要,相信大家也已经有很深的体会。”

    “我提议编撰《洪武算经》,其目的就是想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

    “也果如我所想,大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拍了拍手边的洪武算经,陈景恪赞道:

    “这就是成果,此书一出,算学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诸位也将跟随此书,名流千古。”

    “所有人为算学的付出,都理应被铭记。”

    感谢大家的辛苦付出,所有直接参与编写的人员名字,都将会写在作者栏。

    后续加入,只是从事一些简单计算工作的人,也会单独列出。

    听到这番话,很多人表情都有些不自然,又有些羞愧。

    是他们将小圈子的情况变得复杂了。

    但更多的人,都表现的很激动。

    他们加入这个圈子,就是想找一块净土,更好的学习、研究算学。

    虽然期间经历了一些小小的不愉快,但总体来说还是好的。

    不枉此行。

    而那些原本以为没机会留名的人,得知自己的名字竟然也会被收录其中,更是感到开心。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算经编写完成,编纂组的使命也结束了。”

    “虽然很不舍,但还是要对大家说再见了……”

    “哎……其实没必要这么伤感,以后见面的机会很多。”

    “但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就是有些难受。”

    一席话说的大家也是伤感不已,有些感性的更是已经开始流泪。

    在一起时有多快乐,分开时就有多难过。

    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将如此多的算学人聚在一起了。

    关键是陈景恪从头到尾,都没有提那些不开心的事情。

    也没有针对那些不服气他的人,对大家表现的一视同仁。

    这种气度,就连那些不服气他的人,也一样心里不好受。

    又鼓励了一番众人,陈景恪就以‘陛下等着看算经’为由,先一步离开了。

    留下了久久不愿离去的众人。

    程一民亲自将陈景恪送出国子监,在大门外,他叹道:

    “是我太幼稚了,如果一开始约束的严格一些,就算编纂组最后还是会解散,也不至于闹出这么多不愉快。”

    陈景恪心下一喜,程一民成熟了,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不过依然没有透露下一步计划。

    这边刚解散,那边就宣布新计划,傻子都知道是为了排除异己。

    他要晾一晾这些人,找个合适的机会再行动。

    所以,他只是安慰道:

    “不用往自己身上揽责任,人一多心思难免就会变得复杂。”

    “伱也只是希望大家,能有个更宽松的环境而已。”

    程一民摇摇头,说道:“你不用安慰我,我还不至于被这件事情打倒。”

    “这件事情确实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道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教训,将让我受益无穷。”

    说到这里,他苦笑道:“只可惜,代价太大了。”

    陈景恪没有再说什么,又简单聊了几句,就告辞离开。

    一路上都在总结这次的经验教训。

    最大的教训,还是将人心想的太简单了。

    不过还好,并没有造成真正意义上的损失。

    反而给了自己提纯内部的机会。

    自从确定要解散编纂组,他就一直在观察这些人。

    他将所有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管理型的人才,程一民就是代表。

    他们喜欢算学,懂算学,但也想做官。

    陈景恪已经决定,等建立新圈子的时候,从这些人里选拔人才。

    搭建管理团队。

    还有一类是研究型人才,单纯喜欢算学,没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想法。

    这样的人比较少,且大多都是后来加入的。

    反而是最早那一批,心思都不是很单纯。

    想一想也正常,最早一批加入的,都是工部、户部、国子监等机构的官吏。

    他们本身就是官,心思复杂一些很正常。

    等到编纂组打出名声,才引来许多单纯的算学爱好者加入。

    陈景恪已经将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了下来,将来会优先将他们拉进小圈子。

    这些才是未来理科的干将啊。

    他先是回家瞅了一眼,见一见父母,卡着皇城落门的时间才进宫。

    并没有直接将书呈送给朱元璋,而是自己先看了一遍,确定有没有什么问题。

    倒不是他不信任程一民,而是在宫里待久了,习惯性谨慎。

    其实最近他本也没有闲着,每天都要和朱雄英一起学习处理政务。

    主要是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

    这么大的变革,可不是朝廷颁布几天政令就行了。

    需要各衙门集体配合。

    六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吏部忙着遴选官吏,一万多个空缺,可有他们忙的了。

    户部在全国各地划分土地,以安置军户。

    礼部开始着手为即将到来的大授勋做准备。

    兵部将吴王时期的档案都翻了出来,重新核对军功。

    这是一项非常繁琐工作,工作量之大,能让人看的腿发软。

    还好,李善长从较为清闲的机构,比如鸿胪寺等,抽调了大量人手过来帮忙。

    工部也没有闲着,最近他们才是最忙的。

    黄河改道工作已经开始。

    新都修建,虽然还没有破土动工,可各种材料已经开始着手收集。

    现在又要组建军械局。

    而且军械局还不是单纯的工部机构,军方也会派出几名官员过来做代表。

    名其名曰是方便双方沟通,能让军械局更及时的了解军方需求。

    真实目的大家心知肚明,就是怕文官搞鬼。

    如果放在平时,文官集团肯定不愿意。

    你们军方也配在我们文官的地盘插钉子?

    但现在,也没人在意这点小事儿了。

    派就派呗,几个代表而已,还能翻天不成。

    不只是六部,其他衙门也基本都被牵扯了进来。

    可以说,大明所有的中枢机构和地方衙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陈景恪和朱雄英学的,就是如何调动、协调各衙门。

    同时也借着这个机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各衙门是如何运作的。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精通。

    朱元璋的安排是:“军队那边的事情比较简单,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行了。”

    “主要了解的是行政系统的运作,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然后他又叮嘱道:“不要学李善长的坏毛病,他这个人外宽内忌,待人苛刻。”

    “遇到意见相左之人,往往会出言不逊。”

    “当年刘伯温执意辞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不了他的辱骂。”

    陈景恪咋舌不已,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老李看起来挺和善一个人,竟然是个大喷子。

    能把刘伯温喷的要辞官,啧……

    朱雄英反而露出了好奇之色,似乎很想知道他是怎么骂的。

    朱元璋继续说道:“这也是咱一直不让他重回中枢的原因。”

    “希望经过这些年的打磨,他能稍稍收敛一些。”

    所以,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只是偶尔才去一次徐达那里,大多数时间都在李善长身边。

    李善长也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对两人悉心教导。

    让两人受益匪浅。

    因为朱元璋的话,他们两个一直在私下观察老李。

    发现确实如此。

    平时还好,甚至有人犯了错他都能包容。

    可唯独不喜欢别人和他有不同意见。

    要是有人和他意见相左,那脸色难看的像是要吃人一般。

    不过还好,并没有破口大骂。

    也不知道是真的有所收敛,还是朱雄英在,他不敢做的太过分。

    话说,这次改革李善长可谓是焕发了第二春。

    洪武四年他因病退居二线,后来胡惟庸案爆发,他虽然没有受到牵连,却也再不复当年的辉煌。

    被任命为御史中丞,统领御史台。

    一个中枢机构的头头,说起来职务并不低。

    然而御史台除了风闻奏事,并没有什么实权。

    这个职务完全无法匹配他文官第一人的身份。

    说他在事实上退居二线了,都不过分。

    这一次改革,他再次回到了风口浪尖。

    虽然权力远不如丞相大,却也是风光无限。

    比起权力,重新向世人证明他在朝廷的地位,更加重要。

    尤其是在江浙派面前证明自己,更是让他充满了成就感。

    你们不是想要挑战我们淮西的地位吗?

    现在遇到大事,陛下依赖的不还是我们淮西功臣吗。

    江浙派其实已经偃旗息鼓了。

    尤其是迁都之事确定,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他们深知已经不可能掀翻淮西派。

    比起无意义的斗争,他们更想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

    但对陈景恪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也无瑕关心。

    是真的忙。

    白天要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晚上回来审核洪武算经,得点空还要和福清公主培养一下感情。

    说起福清公主,自从两人的婚事确定,她反而变得有些放不开了。

    动不动就脸红,竟然开始看起了女戒,学起了女红。

    陈景恪知道,她这是在讨好自己。

    于是就尝试给她讲一些自立的观点,但发现并没有什么用。

    时代如此,她根本就无法理解。

    后来干脆就直接告诉她,自己对女戒女红没兴趣,就想找个能有共同话题的媳妇。

    就像是陛下和皇后那样。

    果然,这话比什么都好用,她再也不提什么女戒女红了。

    开始聊历史,聊朝政,聊军事,跟他一起畅谈古今。

    陈景恪知道,她依然在有意的配合自己。

    但这些东西,也是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她做起来更开心就是了。

    两人的婚事,也渐渐的在小范围内传开了。

    开始是徐达知道,后来李善长也知道了,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真正原因,只因为陈景恪比较有才能,获得了陛下的喜爱。

    毕竟明朝公主嫁给普通人,也不是第一次了。

    马皇后的嫡女安庆公主,驸马就是普通读书人出身的欧阳伦。

    陈景恪是神医,又有才学,能尚公主并不奇怪。

    嗯,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是尚公主。

    娶公主之事,估计要等到真正赐婚那天,才会公布。

    即便如此,陈景恪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又再上了一个台阶。

    大家对他更加的客气。

    不知不觉又过去半个月,这天在洛阳坐镇的朱标再次返回应天,并带回了一副设计图。

    新都设计图。

    历时两个月,动用了将作监九成人力,做出来的详细设计图。

    图纸长三米五,宽两米,展开后足足占据了大半面强。

    即便只是图纸,也能看出这座都城的巍峨雄壮。

    陈景恪也不禁有些兴奋,毕竟他可是参与了选址的。

    设计新城的时候,他也提了许多建议。

    这新都也有他一份功劳啊。

    朱元璋有些激动的道:“给咱好好介绍介绍,这都城都有什么讲究。”

    (本章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