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几个人都是很有资历了,特别是孙承宗还有施鳯来,两人年纪大,经历的事情多,其实都很有经验.
  他们针对各省农田荒芜,百姓逃荒的事情,决定那两个改革的地方,当年的赋税改为以前的一半.
  按:大明旧制,田赋十税一,平均每亩缴赋两分银的样子.
  但至从万历年间加赋后,额外增收九厘.
  新税取消徭役,直接摊到赋税里去.
  还有就是采用就近雇民的办法修筑设施,规定了每人每天多少工钱,多少粮食.
  对于荒芜粮田,两年内无人耕种者,官俯予以没收.
  后边的几条便是对无田产,像渔樵,手工艺者这些人征收人头税,以及适当调整市税.
  吴云清曾想过实行土地不给私人买卖,但这样就完全束缚住农民,而且产生种种弊端.
  如果允许田地买卖,百姓抗灾能力极弱,只要有甚麽灾害,便是卖田卖屋的.
  过得百来十年,田地又会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
  所以开放了一个银行贷款业务,允许有抵押的贷款,当然额度需要核定.
  这个就相当于国家贷款了,利率比较低,也就是一分%利.
  在古代那都是利滚利,比如九出十三归,就是你借十万,给你九万,但是三个月之后最终还钱要还十三万,虽然这是当铺做法,实际上高利贷也常见.
  再比如驴打滚,这是按月计息,一个月3分到5分利息,一旦到期不还,则利息算入本金,再计算利息,这样利滚利,很快就涨成天文数字.
  还有坐地抽一,就是你借十万,实际上给你九万,但是你必须按照十万的本金计算利息,这个跟后世的一些学校借贷有些相似.
  咳咳,所以才有了什么照片啊,等等流传出来古代的高利贷一旦借了,房子土地甚至连自己的家人和小命都要填进去,动辄就让人倾家荡产!因为借债还钱天经地义,,就是官府也说不出但是如果有了朝廷的银行参与,么那些高利贷的家伙很快就会发现,没有人再去找他们借钱了.
  因为朝廷不会利滚利,的利率也够低!吴云清就此事跟内阁商议了一下,反应不一.
  有的人觉得这是好事,应该实行,也有的人觉得这事不好办,而且会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罪一大批人,也就是那些权贵地主勋贵因为那些人很多都是靠着放贷谋生的,这一下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啊!吴云清皱眉,这些大臣的话他也不得不好好考虑,治国并不能随意怎么样就怎么样,那样会有很多问题出现.
  最后,吴云清又跟身边几个书办商议了一下,意见也不统一,各种说法都有.
  最后吴云清决定还是先找两个地方试一试.
  他就决定先在京师实行,在这里朝廷控制力最强,根本就不担心别人有什么不好的想法.
  南方就先算了.
  正好,京城有大明银行,也不用另外开设机柜,只要多加一点人,严加审核就可以了.
  另外,为了防备有人赖账不还,还要有担保.
  当然,借贷千元以下就不用了担保了,不过要有抵押.
  反正这事,吴云清只是提了提大概事项,然后就交给了刘理顺去处理.
  刘理顺的文采其实并不太好,但是此人认真踏实,而且对皇帝十分忠心,吴云清就将这个事交给他了.
  而且吴云清还派了几十个太监给他,那些人都经过了两年的培训,数学也学的非常好,正好用来做这个.
  这下刘理顺算是得到了重用,因为关于钱财的事情,向来都是皇帝近臣来做的.
  “如今大明内外交困,为了激励士兵敢于为国牺牲,朕要建一座英烈碑,用来供奉为国捐躯的英灵.
  还要建一座凌霄阁,用以供奉为大明尽心尽力的大臣.
  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这个凌霄阁没有问题,那是模仿唐朝的故事,大臣们当然都很高兴.
  只是那个…英烈碑么,大明历来不重武事,武人地位地下,如果有这么一个英烈碑,那么武人的地位明显就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个对于文臣当然不好,文武对立由来已久,可不是…说说玩的.
  但是孙承宗自然赞成,他也可以算是武将,觉得陛下给予战死将士殊荣,是为安抚大明将士.
  于是说道,“陛下此举甚:善,将士们若知道,必能体会陛下体恤之心.”
  看无下划线版小说请下载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