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十一章 再上一课
    “行了行了,马屁就先别拍了,看在你们如此谦虚的份上,本公子就再给你们上一课好了!”

    朱英十分享用的摆了摆手。

    通货膨胀这个问题所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朱英原想不继续说下去的。

    但奈何这群人的马屁,拍的那叫一个天花乱坠,那叫一个匪夷所思,朱英都快脸红了。

    “你们有没有换一种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将大明宝钞的锚定物换一下?”

    朱英扫了一圈众人,缓缓问到。

    但朱英话音落地,众人却是都沉思起来。

    至于锚定物是什么意思,朱英早就给他们解释过了。

    想要成为大明宝钞的锚定物,就必须满足四个硬性条件。

    其一,容易衡量!

    其二,容易携带!

    其三,容易储存!

    其四,容易保值!

    这也是为何金子银子铜钱能成为货币锚定物的根源所在,因为它们天生就满足这四个硬性条件。

    无论是华夏历史,还是他国历史,大多数情况下,货币的锚定物都是金子或者银子,就算那些穷一点的国家,锚定物也会选择铜钱。

    但问题是,大明刚刚建国没多久,国库空虚,华夏本就是欠缺金银等物,又被蒙元朝廷搜刮一空。

    因此朱英才提出换一种锚定物,因为原本的金子也好银子也罢,甚至就连铜钱,大明都是欠缺的。

    但换成什么呢?

    “老夫猜测一下,朱公子的意思,难道是要换成盐?”

    李善长眉头紧锁,半晌才开口试探性的问了一句。

    封建时期,盐确实算是易于携带以及易于保值这两个特性,用来当成大明宝钞的锚定物,倒也不是不可行。

    很多山旮旯的地方,当地的百姓以物易物的时候,就是用盐来充当货币的。

    “李不举呀李不举,难怪你叫不举,就你这智商,能中举才怪!”

    朱英翻了个白眼,直接否决了这个方案。

    “那还能换成啥啊?”

    李善长老脸一红,原以为朱英说的不举是那个不举。

    老子子孙满堂,老子怎么就不举了?

    但没想到朱英说的不举,是不中举的意思。

    这就无所谓了,我乃大明开国第一功臣,陛下都夸我乃是吾之萧何。

    吴琳看见这一幕,却是不由得暗自庆幸起来。

    看来有时候嘴巴慢一点,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因为他心中所想的替代物,也是盐。

    只是还没来得及说出来,就被李善长给抢先说了。

    “本公子不是已经告诉你们了吗?能成为大明宝钞锚定物的东西,必须满足四个硬性条件。”

    “大明如今对盐的提炼之法,各地都存在差异,有些地方的盐甚至会导致食物中毒,有些地方的盐非达官贵人压根就吃不起。”

    “就这一点,便可以直接宣布无效了。因为盐的价值没办法统一。”

    “何况这玩意也不便于保存啊,遇到水火都会瞬间消失,天气的好坏便能决定损耗的大小,并不方便保存。”

    “四个硬性条件,两个都不符合,这玩意怎么能成为大明宝钞的锚定物?”

    “李不举,你咋想的?”

    朱英翻了个白眼。

    盐不能成为替代物除了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朱英对于盐的提炼技术,远远领先于现在的大明,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都可以用来大赚一笔。

    一旦这玩意成为大明宝钞的锚定物,那不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断了自己的财路吗?

    何况较之盐,完全有更加合适的替代物。

    因此朱英想都没想,直接否决了李善长的提议。

    “原来如此!”

    李善长老脸一红,却也没有生气。

    甚至觉得皇长孙说的很有道理。

    虽然自己七老八十了,但确实没有皇长孙见多识广,看的通透,不承认不行啊!

    “既然如此,那用什么比较好呢?”

    朱标见朱英奚落李善长,当即站了出来,将话题重新拉回到正轨上。

    “很简单啊,对于如今的大明而言,最佳的替代物就是粮食。”

    朱英淡淡一笑。

    啥玩意?

    粮食?

    众人闻言,确实纷纷面面相觑,旋即一脸的不解。

    大明虽然缺钱,但特娘的也缺粮食啊!

    就拿北方来说,一亩小麦种下去,能收个三百斤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南方虽然水稻收成好一点,但一亩撑死了也就收个五六百斤而已。

    就这还得是风调雨顺的年头,但凡遇到点什么天灾人祸的,能不能收到都是个问题。

    朝廷每年的税收,不仅要给文武百官发工资,还得给卫所兵卒发工资,一番操作下来后,国库里那点存粮还不够喂老鼠的。

    就这点牙缝里挤出来的存粮,那还得留着以备不时之需。

    因此此时的大明国库的粮食,压根就不够百姓拿着大明宝钞来兑换的。

    要是真用这玩意来当锚定物,怕是通货膨胀没来,天下大乱就先来了。

    特娘的!

    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皇长孙这是什么馊主意?

    “这个嘛,虽然可行,但又不可行。”

    朱标见众人对自己儿子起了轻视之心,不由再次当起了和事佬。

    “看你们的表情,就知道你们是质疑本公子了?”

    “就你们这点见识,自然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可以亩产数千斤的粮食存在,而且旱涝保收,不用操心打理。”

    “现在你们还质疑本公子的话嘛?”

    朱英一脸鄙夷的看着这群古人。

    “亩产数千斤?旱涝保收?不用操心打理?”

    “你是觉得咱们没有种过地是不是?”

    “老夫活了这么大一把年纪,如此天方夜谭还是头回听闻!”

    “牛可以吹,但总要打个草稿吧?”

    “还数千斤,亩产能稳住数百斤,都算是烧高香了!”

    ......

    朱英话音落地,众人更加不信了。

    这群人跟着朱元璋造反之前,大多数都是穷苦百姓家的孩子,就算没有自己下过田种过地,但那也是亲眼看过的。

    开国皇帝朱元璋,造反之前就是地主家的长工,甚至还去要过饭。

    因此这里不少人,都曾经是地地道道的的农民。

    这个世界上,亩产能到六百斤,就已经算是丰收了。

    亩产数千斤,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