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1045.彩云道的汉人和开化熟番
    难道彩云道不是自古以来,都为华夏统辖,久服王化之所吗?虽然调令下达之后,陶珠儿也对彩云道的事务,燃起了不小的兴趣,并且也前往武林做了短期的培训,不过,这种培训,针对的是所有被调派去西南方向的吏目,以如今各地的政策实施情况为主,对于地区历史、民情,不会有川蜀人更清楚。

    “彩云道那个地方,原来又有南诏,又有大理的,那都是他们自个儿的土著,虽然也穿着汉家服饰,学说汉话,犹如高丽一般,和宗主友好,但要说那里是汉人的所在,就有些不实了。”

    当然,要说自古以来的话,彩云道归于华夏王朝统治的时间还是占多数的,从滇国为秦所灭开始,一直到南诏立国,彩云道从未正式脱离过华夏的疆土,只是这里的汉人的确一直也不多,多是当地的土著,服从中央王朝的羁縻管理,出了昆明城之后,各地的部落便是土司制度,一直到敏朝都没有完全‘改土归流’,从土司制转化为流官制度,要知道,改土归流可是意义相当重大的一步,一个地区一旦改土归流,便说明它彻底进入了中央衙门的管辖之下。

    “前些日子,你们买活大学的历史学家——在敏翰林院也有名气的一个先生,好像叫做石斋先生的,也是从这条线路来访彩云道,在彩云道、黔州道呆了近两年的时间,回叙州返羊城港,我当时和他一艘船东去的,他就对我说,历史上,汉人向彩云道大举迁徙,一共就有两次,第一次就是庄蹻入彩云道,立滇国,不过,那时期搬迁进来的汉人,如今恐怕早就把自己归于夷族了!”

    除了这一次随楚将入滇的汉人之外,历代也有很多汉人,顺着五尺道进入彩云,休养生息,逐渐和当地部族通婚,形成‘南中大姓’,但是这些汉人,也逐渐以夷族自居了,不论是中原的汉人,还是他们自己,都把自己视为‘南蛮’,实际上要考据下来的话,最出名的南中人士,即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他就一定有汉人血统。

    在彩云道,孟、爨、董、雍等,都是南中大姓,而数百年前颇知名,现在也因为话本而重新声名大噪的大理段氏,其宗谱所记载的祖上根源,还要来自于共叔段——他们的祖籍在武威,毫无疑问也是汉人,但大理段氏已经完全以白蛮自居了。这样‘蛮夷化’的汉人,在彩云道并非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华、夏、汉,到底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血统,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石斋先生当时就是和我这么说的,这些人的血统是可以考证的,但文化和自身所谓的……‘认同感’,对,用他们学问家的新话来说,那叫认同感,却已经完全夷化了,那么,在管理中便要尊重他们的认同感,把他们当做夷族来管理。”

    对于民间百姓来说,这句话简直就是废话,但陶珠儿却是心中一动,“民族认定、政策待遇都按异族来?”这可不是全然的优待,固然这也意味着一些特定的工作机会,但与此同时,在更多时候,也不会被衙门的吏目当成‘自己人’,就如同买地的新进之地和根本老地的区别一样,新进之地也有很多好处,但基本上所有人都削尖了脑袋,想被当成老地嫡系看待。

    “他们既然认为自己是夷族,那就已经是夷族了。”

    说到这里,茶桌边坐的另一个乘客,也是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这样汉人夷化的现象,在我们川蜀也不少见的,当然了,汉化的夷人也多,叙州千百年前也是夷人的住所,只是那些夷人现在全都汉化了,我们也就把他们当成汉人看待——就好像老李,你是白杆兵出身,那你也是土人吧!你看看你,现在说话的口气,哪里还和汉人有什么区别呢?”

    “你不说我还真忘了!”老李也不算老,交三十的年纪,只比陶珠儿等人大了五六岁,这一说他也笑了起来,“我们这一支毕兹卡人,世代接受汉人土司的领导,都学会了说汉话,打小入伍,跟随秦将军驻守白帝城,自家的土话都不太会说啦!要不是身份文书上标注,有时真忘了自己不是汉人了。”

    秦贞素乃至其夫,虽然是土司出身,但却是汉人土司家族,率领土丁士兵,这在西南也是相当少见的。陶珠儿也是被老李这么一说,才知道在川蜀遍地开花,待遇和汉人一般无二的白杆兵,原来还是夷族,一时间也体会到了石斋先生所说的‘华夏到底是文化还是血统’,这个问题耐人寻味的地方。

    老李又道,“以石斋先生所见,用文化认同感来划分民族的话,那么,如今在彩云道,文化上还保留了自我认可的汉人,往上算,时间没有超过二百二十年的,族谱的祖籍,也全是应天府、洪洞县两处。”

    “石斋先生走访了昆明城附近的十余州县,只要是还留有族谱的,祖籍不是应天府柳树湾,就是洪洞县大槐树,这些汉人,就是现在彩云道汉人的根基了!历年繁衍生息下来,大约是将将百万人口,你从五尺道入滇的话,要走到曲靖一带,才会看到他们,多数都在昆明城周围数百里内,再往外纵深而去,基本也就没有什么汉人了。”

    彩云道在地图上看,疆域并不小,陶珠儿连忙取出行囊中的地图,按照老李的说法,依靠比例尺用铅笔虚虚地画了一个圈,一时间有点说不出话了:昆明周围几百里,最远的是到楚雄,就这么一个小圈儿,往外还有偌大的地盘,全是夷人百族……

    怪道老李对她说,汉人在彩云道才算是刚刚站稳脚跟,从居住区域来说,确然如此,什么保山、大理、普洱、文山等地,全是蛮夷羁縻之地,在这样的地方,想要设立更士署、行政衙门,贯彻精细统治,可想而知有多么困难了!简直就像是徒手建起一座高塔一样,令人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陶珠儿的工作地点是早知道的,在楚雄西部,老李在地图上指点着道,“这里已经是汉人较少的地方了,石斋先生也没有过去,因为语言已经不太通畅,那里的农户夷人会说汉话的还不太多,倒还没有彩云道南部那样开化——来这里要越过昆明,知识教的人是不太敢去传教的!据石斋先生的说法,在这里的卫所,早已废弛,沐国公府的影响力也多为负面,基本就不是汉人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了。”

    “沐国公的事情,我们课程上是说过的。”陶珠儿也忙道,“知识教什么的,就讲得有些含糊,李主任,听你的意思,在彩云道不能全依靠汉人,是不是……还要依靠那些被知识教开化的熟番呢?”

    老李的眉目顿时舒展了,对另外几人笑道,“这不就是六姐身边,久沐仙恩的聪慧娘子了么?敢出外差的女吏,果然没有庸才,我这一点言外之意,她是立刻就听明白了!”

    对于买地本土的百姓来说,知识教只是一个遥远且模糊的概念,没有去南洋地区出过外差,是很难理解这种宗教在土著间有多么流行的,大概是因为其的存在,和六姐不推崇宗教的圣训,有明确矛盾的缘故,官方对此也几乎没有任何宣传,培训课程更是不会明言了。

    老李等川蜀吏目,只对陶珠儿道,“等你到了昆明,估计更士署的人也会仔细和你介绍的,我们毕竟还隔了山峦重重,知道得不是那样仔细。只是听了往来于五尺道、三峡水路的彩云旅人说起,彩云道的局势很复杂,各地的土司,心怀鬼胎,沐王府积威甚重,但数百年下来,内部也是一团乱,虽然听从了皇帝的命令,对买活军放弃抵抗,任由我们买地不费一兵一卒接管了沐王府,也没有遭到任何清算,但要说完全归心,那也是没有的事情。”

    他们说的含蓄,但陶珠儿完全可以想象出沐王府在彩云道能有多么作威作福、一手遮天,这一支国公,虽然没有封王,但实际上完全是割据彩云道数百年的藩王,地位比很多宗室藩王还要更加稳固。

    按道理说,这样的王府,随随便便都能找到无数理由将其连根拔起,再办个株连大案,但考虑到沐王府和如今彩云道汉民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就能明白买活军为何会对沐王府网开一面,敏朝的皇帝,也为什么没有如传说那样,暗地里派遣人手,把藩王府的财富全都搜刮殆尽,对于不肯投降的人,更是直接辣手处死,肯投降的也督促买地送他们前去苦役。

    就算敏朝皇帝对沐王府的财富有想法,买活军也不会配合的。本来彩云道就几乎都是夷人,汉民完全仰仗沐王府的保护立足,忽然间把他们的保护伞毁去,那还谈何依靠彩云道汉人?不反目成仇都算好的了,局面势必将更加复杂,彩云道的官吏,举目无亲、腹背受敌,‘娘家’还远在十数日的脚程之外,这让人怎么开展工作?

    虽然这样做,似乎不能算是伸张正义,不过鉴于陶珠儿本人要亲自在夷人居多的新治所工作,她对于买活军衙门在彩云道的政策,就绝不会追求‘爽快’,而是力求‘稳妥’,并且发自肺腑地认为,彩云道的汉人还是少了,如果能再一次大量引入移民,她的工作也会好做些。

    可惜,事实和她的愿望背道而驰,根据老李的介绍,川蜀这里的日子好过了之后,也有很多彩云道的汉人,通过五尺道来到川蜀定居——彩云道的汉人不但没有越来越多,反而越来越少,从缅国等地过来的夷人也多了起来,汉夷比例反而越来越悬殊,留下来的汉人,比起买活衙门,对沐王府的尊崇还更根深蒂固,其忠诚度似乎也不那么让人放心,不是可以全方位依靠的对象。

    “甚而可以说,比起这些沐王府庇护之下的汉人,被知识教开化的熟番,还更值得信赖一些,这些人对知识教和六姐忠心耿耿,效忠、出力、传教的心思都是很强,而且开化速度非常的快!”

    在川蜀这样汉夷杂处的地方,知识教的知名度显然很高,官吏对其的了解也胜过江南不少。不论是老李还是另几个吏目,都是如数家珍。“知识教的大本营,还在吕宋呢,距离我们这里很远,他们是从占城港开始上岸的,其原意也是在原来的占城传教,以此开化我们领地内的番人。但不知什么时候,安南境内,越人把这一套给学过去了!”

    “这一下可不得了,打从安南境内,四处开花,西南百夷,你带着我我带着你,又从那些部落亲戚里,直接传到了彩云道、黔州道还有桂州道来了。这些番族的部落之间,很多都是亲戚,就算自认不是一族,但也是语言相通,传教的速度快得不得了!甚至连我们川蜀边境现在都有了,也是顺着五尺道传过来的。”

    “只是如今,这些都算是邪祀——知识教不敢派祭司过来,如此搞得我们本地的衙门也有点儿束手束脚,不知道该如何管理,我们这次去定都大典的同僚,还受托而去,弄了几本祭司的手册来看,这正经祭司没有,说不得衙门也只能兼管,好歹要他们规范信仰,别整出些血腥规矩,把好好的教派都给弄变味了。”

    原来知识教进入华夏已经确定精细统治的领土,是颇为触犯忌讳的,也因此,哪怕在彩云道已有官方祭司活动,但由于楚雄靠近昆明城,又在彩云道北部,和川蜀接近,很显然知识教也不敢轻举妄动。陶珠儿也是个‘万事预则立’的人,立刻便想讨一本祭司手册来看,可惜老李没有,“我给你写一封手书,到叙州衙门,你找农业局技术科的张吏目,他也是我们白杆兵的兄弟,平日里颇有办法,叙州那里是五尺道的关口,好货也多,只要叙州有,他就能给你搞份抄本来。”

    同舟之谊,这一路也令她多了不少助力,陶珠儿心下也十分感念,甚而觉得旅途都没有那样难熬了。此时她们仍在三峡行船,并见识到了一些小船闸,这些船闸多立于水浅之处,把原本处处礁石的险滩,变成只需要耐心等待便可通过的航段。

    虽然两岸的崖壁依然险峻非凡,也有很多力夫仍在船闸周围干活,但和从前那命悬一线、竭尽全力地挣命的场面相比,给旅客的震撼的确低了许多,陶珠儿放眼望去,只见那些力夫许多都是面色红润,浑身团团的俱是活肉,也是暗赞道,“都说川蜀富裕,果然如此,便连力工都能吃出这一身的肉来!”——她自然是不知道,在七八年前,这里簇拥的纤夫力工,都是如何的面黄肌瘦、身形佝偻,咬牙鼓劲,拖拉船只的画面,又有多么触目惊心。

    船过三峡,抵达白帝城,川蜀的富庶便更加昭然了,这里距离买地已是很远,但电灯、蒸汽机等物,却十分常见,城门楼也多改为水泥建,百姓给人的感觉,整个比南湖道要宽裕了一大截。

    甚至民风也要比南湖道更为开化,在南湖道所见,下头要搭配窄脚裤的圆裙,这里又有人单着穿了,而且所染的花色,比羊城港都更大胆,羊城港流行的尚且是纯色裙,这里流行大朵大朵的团花,图案非常富丽,虽然精细程度参差不齐,但这花色流行却是不分男女,随处可见一些健壮男子,甚而穿着膝盖以上的短花圆裙,撒开腿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着——大概也是因为川蜀气候闷热的关系,使得圆裙又具有了相当的功能性。

    对陶珠儿这样见过世面的吏目来说,这点场面已经不足以令她瞠目了,入川之后,令她无法适应的是此地的饮食和气候不能配衬,明明是湿热的天气,却不饮凉茶,而是流行吃辣,陶珠儿的身体不能承受,长了好些痤疮,不过,这些疥癣之疾也就不必多提了。

    周折近一个月之后,她终于抵达叙州,且也见识到了叙州帮在整个川蜀的威望——从夷陵往上,水运码头几乎都是叙州促进会的老人,而叙州的城建明显要比万州、白帝城都更上一层楼,相当威风。陶珠儿忖道,“叙州帮虽然倒了,但还真是,好处却都留了下来。还好六姐神威赫赫,无人敢于冒犯,不断有仙器颁下恩赐,不然,叙州本地必然有怀念叙州帮而诽谤六姐的言论。”

    来到这里,她更意识到尽快给川蜀通有线电报的必要了,尤其是叙州这样僻处川蜀深处之地,局面又如此复杂,不通电报,当地主官只能自行其是,久而久之太容易养出第二个叙州帮来,同样,锦官城、万州等大埠都有一样的风险。

    而川蜀的耕地条件又实在太好,那片川中的平原沃土,粮食产量惊人,不得不引起重视——反倒是她要前去的彩云道,虽然更为封闭,局面更为复杂,但陶珠儿从培训中也学到,当地多为高原,农业发展不易,说实话,陶珠儿也想不出其在经济上对买地能有什么补益。

    大概历代中原王朝对彩云道的看重,多来自于其高耸地形,对南洋诸国居高临下的审视罢了——敏朝是唯独的例外,因为在敏朝,彩云道发现了银矿,于是敏军便立刻前往镇守,如今银矿产量下降,而且买地的经济对白银并不重视,彩云道似乎又一下可有可无了起来。

    然而,不论多无足轻重,也一样要派人教化镇守,这就是吏目工作的意义。陶珠儿在叙州修整了十余日,叙州更士署出面把要去彩云道赴任的吏目,组成了一支队伍,大约有十余人,并为他们说和了一个马帮,与他们同路而行。

    陶珠儿等人为此还特别上了半日培训班,学习马帮内部严明的规矩,如此一人配备两马,一马骑乘、一马驼着行李,这一日在马锅头的带领下,踏上了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本身就是历史厚重一笔的秦五尺道。

    上路时,陶珠儿在马背上眺望前方的狭小土路,一时间也有些恍然:这条路数千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从中穿行而过,又有多少名人由此出入彩云道,甚至哪怕是如今在沿海名声赫赫,被很多人私下奉为航海侍奉神的三宝太监,当年或许也是由此离开彩云道,踏向他传奇的一生,陶珠儿第一次感受到了古迹那幽幽的韵味,启人深思的魅力,心道,“这样难走的路,千百年来也有这么多人走完了!人力,真是伟大至极!”

    “今日,我也踏上了这条路,我的终点,又在何处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