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乡亲们扩大寻找范围,儿子去沈阳,唐二叔、唐二婶和儿媳为乡亲们准备晚饭。唐二婶捞出半缸咸鸡蛋,唐二叔取出大块咸肉,儿媳和面烙大饼。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规定大米白面是皇军的军粮,中国人吃大米白面是犯法。但日本人只能管到他们控制的奉天,而且管不了有钱的中国人,更管不到乡村,更何况唐二叔此时哪里还管得了那么多。
三人精心操作,要好好地犒劳乡亲们。
唐二叔已经平静下来。他已确定了自己要做的事:请乡亲们吃饭,同时可能也是与乡亲们告别——当然不能说出口。等小女儿的消息——不久后肯定会有消息传回来,如果她还活着,就叫她回家,别的事以后再说;如果她不肯回来,自己就上吊。
他不责怪小女儿,开始了反思: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小女儿冰雪聪明,不顾生死地反抗;乡亲们都不认同自己的选择;亲家和未来的女婿一心想要逃避,可能真是自己错了。
错误很可能无法补救,方圆一百里外的人都在嘲笑自己。这真是莫大的耻辱——传承千百年来的淳朴民风竟是被自己败坏的。
那就去死,死了就能洗雪耻辱。什么叫一死了之?这就叫一死了之。
不急,再等几天。他要知道小女儿的确切消息,还想知道小女儿是怎么偷着跑出去的。
唐二叔仔细验过绳子,对儿子说,你给我听好了,我要给你交待我的后事。
儿子大惊,跪倒在地,哭了。
“等到了那天,你在一边等着,我咽气以后你再把我解下来。你要耐心等够时辰,看准我活不回来了你才能动。你敢不听我的,就是不孝,我绕不了你!咱家没有祖坟,你用席子把我在乱葬岗旁边埋了,不起坟。你给我记住了!”
儿子痛哭失声。
唐二叔不耐烦地说:“我还没死,你急着哭什么?你要是真想哭,等我死了再哭!”
唐二婶在门外听着,流着泪走开。
交代完后事,唐二叔心情大好,吩咐儿子去准备火锅。
天擦黑时,乡亲们陆续回来,都很沮丧。唐二叔和唐二婶请乡亲们吃饭,乡亲们坚决拒绝,都说这是吃饭的时候吗?等你老闺女好好地回来,来你家喝三天酒。咱们明天接着找。唐二叔拦不住,就让儿子关大门,唐二婶把烙饼咸鸡蛋往大家手里塞。
唐二叔潸然泪下,他的好兄弟苗乡亲也潸然泪下。
乡亲们淳朴,厚道,真诚,这是优点,但在生活中很多时候优点同时也是缺点。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大家都坐下来吃饭,喝点酒,边吃边喝边唠,这样思路就被激活,就能把全部相关的信息集中起来,再加以分析,就会在饭桌上找到正确的方向,按照这个方向明天就能找到人。
如果大家坐下来唠一唠,采集相关信息,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几天谁家有外来的男人或女人?昨夜或今早谁家有人出村,去往哪里?
不幸的是乡亲们已有共识:全村的人都在,这几天没有外人来,所以不必坐下来讨论。
外来的人包括外来的陌生人和从外面回来的本村人,乡亲们忽略了从外面回来的本村人,认为本村人不会带走唐二叔的老闺女。
这是受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有逻辑问题:前提错误——从外边回来的本村的人能带走唐二叔的老闺女。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几天有个女儿回娘家,她不算外来人,也不算本村人,她的父母和几家邻居都把她忽略了。
这是受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实际上,乡亲们已经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得出错误结论:唐二叔的老闺女跟不知什么人跑了,或是被人拐走了——遇上了拍花的。
如果坐下来好好唠唠,苗乡亲就会一拍大腿:我闺女今天早早就走了,回烟厂去了!
他的邻居就会说,明天去你闺女那看看。
如果这样做了,明天就有了结果。可惜,大家白白放过了一顿好饭。
就在唐二叔苦苦挽留乡亲们时,他的小女儿已经吃完晚饭,在宿舍里向大姐们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