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神仙用四颗石子至于四个方向,大致选定了墓地的具体范围,然后让老杨燃香裱磕头敬天地。他又问了灵娃和秀玲的生辰八字,算出了具体开工的时间。
老杨见老神仙忙完了,问:“叔,能不能说说我家到底是哪个小人在作怪呢?是家里人?还是外人?”
老神仙看了看老杨,捋了捋胡子没有回答,而是顺势从脚边捡了一颗像铃铛一般的松塔递给老杨。
老杨看着手上的松塔,又抬头看了看颠倒松上挂着的松塔,心中依然充满了疑惑:“叔,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神仙说:“下塬回家吧。”
老杨还想继续问,但觉得老神仙三番五次不挑明,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只能陪着他一步一步向塬下走去。
老杨把家里的一切事务给秀玲安排了一下,临出门前的一天下午,他去了女儿家里,一是去看看军这段时间身体恢复的怎么样,二是把家里这几天发生的事情给他俩说一说。
到了女儿家,军坐在台阶上眯着眼睛,看见老杨来了,扶住椅子要站起来,老杨示意他别动。
军说:“爸,你怎么来了?”
老杨瞅瞅军的脸色比前段时间红润了许多,皮肤也不像原来那样黑了,知道他最近恢复的挺好。“你出院回家这些天也没来看你,明天早上山川秀美工程就正式开始了,我去了还不知道最近几天能不能回家呢。”
“你忙你的,这些天我在家还好,就是总觉得身上没有力气,也走不了几步路。”
“哎,静下心来慢慢养着吧。”老杨问:“灵霞呢?”
“去地里给玉米上点儿化肥。”
“你妈这几天住院了。”
军惊讶地张大嘴巴,半天才说:“怎么了?”
老杨继续着他的谎言:“大夫说是胃炎,有点儿严重。”
“那现在谁在医院?”
“灵娃,我让他去了。”
军没再说话,灵娃的情况他知道,木讷,家里大小事儿从来不操心,出个远门都找不到方向,这一下子让他在医院照看病人,他能做好吗?现在都快四十岁的人了,从来不考虑家里的日子怎么过,妻子、孩子好像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老岳父可怜啊,几十年来家里大小事务离开他就不行了,时时处处事事操心。
天快要黑了还不见灵霞回来,老杨起身要走:“军,灵霞一会儿回来告诉她一声,她妈在医院好着呢,让她在家把你照顾好就行了。”他始终没有告诉自己请老神仙去看墓地的事儿,他知道这种事儿越是轻描淡写越好,一切的压力他自己扛着吧,一切的打击他自己面对吧。
第二天不到六点老杨就起床了,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洗漱完毕,提着他那条用了三十多年的帆布旅行袋出发了。
穿过麦田,有勤劳的村民们已经在地里忙着干活了,玉米现在已经长到快过膝盖了,一行行翠绿的细长的叶子镶嵌在金黄的麦田里。现在需要把玉米下面的杂草除掉,还需要再上点儿化肥。劳动的人偶尔会惊动麦田深处的野鸡和叫不上名的野鸟,运气好的人还可以抓住地里的野兔。如果在家的时候,老杨就会安排这些活儿的,可现在他只能把地里的活儿让秀玲干了。
太阳已经爬上梁塬很高了。老杨过了石灵河上的列石,上到梁塬顶上,坐在颠倒松下的石头上喘气,这里,几十年来俨然成为他的中转站,几乎每一次出门或者回家经过这里都要坐在石头上休息片刻,往北是回家,往南是生活。
老杨一直朝徒弟前几天叮嘱开工的村子走去,四十里梁塬上的路多的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村村相通,路路相连,只要方向对,不用担心迷路,要去的地方一定错不了。老神仙之前就说过,现在的四十里梁塬是福地。是的,梁塬因地势高于石灵河,因此自古流传着“苦瓜梁塬黄柏川,吃水比啥都艰难”的民谣。还有传说在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赶至此地,又累又渴,遇见一老妇人想讨水喝,老妇人宁愿给他吃的也不舍得给一口水,可见梁塬上的水有多金贵。新中国成立后的的五十年代末,石灵县的父母官为了彻底改变梁塬群众缺水的困难,举全县之财力和人力,终于从石灵河上游的悬崖峭壁上打通了水渠,一步一步将石灵河的河水引到了四十里梁塬之上,灌溉耕地面积达5万多亩,设施面积接近4万亩,有效面积2万多亩。而今,梁塬从西往东静静地卧于石灵河边,它庇护着石灵河,石灵河同样滋润着它。
老杨越走越近,便看见了工地主席台左右两侧用绳子绑着升起的气球,气球下还悬挂着条幅,一条上写着:发扬石灵渠艰苦奋斗精神,另一条上写着:再造梁塬上山川秀美工程。主席台后面的背景上还印着“石灵县梁塬山川秀美工程开工仪式”十五个大字,围着主席台停着一圈推土机、挖掘机、拉土车,每辆工程车上面都绑着红丝带。
老杨来到工程指挥部,见到了徒弟天赐。
天赐看见师傅来了,脸上乐开了花,把师傅领进隔壁一间房间里:“师傅,这是你的办公室,看看怎么样?”
房间里面放着一张床,一张办公桌,衣服架子,洗漱架子,简简单单几样东西摆放整齐,就连被褥也叠放好了。
老杨连连说:“好着呢,好着呢。”
天赐听师傅满意,自己也开心:“师傅,还需要什么你尽管说。我那边还忙着呢,你走累了先休息片刻,八点开工仪式正式开始。”
老杨四周瞅瞅,心想徒弟想的真周到,来了就可以直接住,什么都不用再添置。他拍拍床,软绵绵的,被子挺薄,夜里盖着肯定不热。办公桌上还放着一个新的玻璃茶杯,一袋新茶叶,徒弟做的一切让他感动。
八点整,该来的领导们乘着小汽车都来了,他们站在主席台中央,下面的场地上站着几排工人,就连附近村里的群众也赶来了,使整个场地显得热闹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