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时间,路振飞三次致信史可法,细致讲述他对福王的良好印象,积极推荐福王朱由菘继承大统。
在最后一封信中,路振飞着意强调一点:唯福王继统无有争议,否则任何其他人选,皆会引来政局动荡。即便朝廷选择了桂王,必定有居心叵测之人去摇动惠王。
路振飞的执着终于收到了回应。
连日来,日日有人说服史可法。
东林党人坚决支持拥立桂王,以确保他们在政治上的操纵权。
给事中李清、章正宸、郑元勋等人则坚持立福王,李清对史可法道,“如应立者不立,则谁不可立?倘若左良玉、郑芝龙等辈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禁之者?”
郑元勋对史可法道,“如立桂惠,置福王于何地?死之耶?抑幽之耶?是动天下之兵也,不可!”
留都中低层官员见事明了。
固然各方势力游说,但史可法一直没有表达意见。最后,他采取了和曾经历史上同样的举动,约手握兵权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到浦口相见。
不过,他也做出了与曾经历史上不一样的举动,要亲自见见那位据说与过去大不同的福王殿下。
自从南京开始选择继统人选后,人在绾秀园的林火根变的忙碌起来,除了路振飞,其他淮安府的官员均来主动拜见,而且,几乎每日都能收到多封书信,自然都是表达对福王继统持赞同意见的。
对于会面,福王只是谦逊地对众人表示:自己德才不够,承担不起江山之重。对于书信,除了卢九德和马士英的,他都未回过。
在兄弟二人约定的时间,林水根派人传口信,二当家的李大刚和三当家肖叔林,已经带着人马,押着勒索来的六百多万两钱财,分批回到了山寨,山寨一切如故,无须惦记。
这一日,崇王和朱伦奎来见林火根。
虽然那日朱伦奎被林火根打了一耳光,连带着崇王一起,又被林火根一顿训斥,但二人并不记恨,还收敛了自己的行为,毕竟朱家江山已经风雨飘摇,此时大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
此二人乐见共同患难的福王登基,非常愿意替福王跑动拉票,但被林火根制止了。
他低调谦逊的举动,让路振飞对他更增好感,旁观的杜光绍也暗暗点头。
一见面,崇王便对林火根笑道,“贤弟,有好事临门了。”
未等林火根说话,朱伦奎嘟囔道,“堂弟即将登基,杜秀才的女儿怎配得上堂弟?这算什么好事?”
林火根听了,问道,“主人托王兄做媒?”
“算不上做媒吧,杜秀才唯恐高攀不起,以言语透露,请为兄来探探你的口风。”崇王笑道。
朱由崧的原配黄氏,其父为都指挥佥事黄奇瑞,在朱由菘还是德昌王的时候,纳黄氏为王妃,然黄氏早逝。
之后逃离洛阳,朱由菘连老妈都跑丢了,那些侧妃、侍妾早顾不得了。
他酒色过度、无儿无女,流落怀庆与卫辉的时候,就是个有身份的叫花子,向富户官绅讨来的婢女,在跟潞王逃离卫辉时,自然都抛弃了。
其实自从杜光绍让杜虹影代替他教授自己书法,林火根就明了其心意,他想过这事,除了杜虹影知书达理、靓丽娇美外,和杜光绍结这门亲事也很不错。
南明朝廷成立后,最需要银钱支持,淮扬大盐商和江南士绅个个都富可敌国,这些时日林火根已经了解到,杜光绍在江淮商人中很有人望。
而在真实历史上,杜虹影也是弘光帝的妃子,不过因为朱由菘荒淫无比、人格卑劣,杜虹影极为不齿他之为人,南京城破后,她拒为南明自尽殉国,在混乱中逃出南京。
回到淮安家中后,杜虹影独居于杜宅绾秀园梦虹楼,与诗文、琴瑟为伴。后来,绾秀园被洪水淹没,她不愿离去,携书抱琴投入洪水之中。
清末,还有人根据此事,写过一篇《虹隐小传》。
“杜家小姐很好。”林火根对崇王二人道。
崇祯自尽的消息传到凤阳后,凤阳守备太监卢九德的心,当即活泛起来。
卢九德是扬州人,字双泉,勤勉能干,万历年间老福王朱常洵没有就藩时候,他曾经服侍过福王父子。
后来崇祯登基,再度信任太监,卢九德以监军身份出外,在镇压农民军的过程中,屡立功劳。
崇祯十四年,任凤阳守备太监,之后与凤阳总督马士英一起,率领黄得功、高杰、刘良佐等兵马。
一个多月前,卢九德接到了漂泊中的二代福王朱由菘一封信,信中,朱由菘回溯了卢九德与福王父子的那段香火情,口称卢公,对他语气亲切,很是尊重。
卢九德当时并未在意,他与福王父子那段经历已经过去三十年了,关系早已经淡漠,他以为朱由菘是要向他借钱,或者以后托庇与他,当时卢九德只是公式化地回了信。
万万想不到,局势演变如此之快、如此之天翻地覆!
京师失守、陛下自尽、太子与永王、定王皆失陷贼军中,福王!一下子变的尊贵和重要了!
这时候,曾经的那段香火情便在卢九德心中熊熊烈火般燃烧起来,卢九德当即给福王再次去信,信中说他坚定拥护福王登基,并露骨地表示,他可以做将领们工作。
但是福王回信表示,万不可让军队参与继统之争,以免武人跋扈,并亲切表示了感谢,态度一如之前的尊重。
之前那封信,卢九德不以为意,但是这封信里福王对他的尊重,令老东西感激涕零,不仅如此,卢九德对福王的见识和沉稳很是佩服。
获知马士英得到史可法浦口约见,卢九德当即去拜会凤阳总督,表示福王才是唯一符合程序的继统人选,马士英表示赞同。
……
崇祯十七年春天,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
统治区包括了后世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
北方的官绅地主除了极少数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王朝,绝大多数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转而寄希望于大顺政权。
事实上自从1643年十月,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部主力被大顺军歼灭以后,明朝官绅眼见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已然发生了根本转变。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把明亡顺兴看成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归附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