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九章 梦艺
    小梦秋长到五岁时,已是琴棋书画样样有板有眼,虽不精熟,但也是指日可待。他爹呢当然是得子如此,夫复何求。在他爹的指引下,早些背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早已经滚瓜烂熟。小梦秋还给部分干巴巴的文字配了生动的的图文,他的画工得益于他的先天看象能力。除了文字本身外,那些文字表达的意思无不是一幅幅自然的显象。或者说在他的心中根本没有画的概念,一切都是天地化象与呈象的再现。

    当然了按照小梦秋的天赋,此时的他应该有更多书去读去背。他爹从书屋中找来了四书五经,他爹只是让他在每天清晨朗读这些书,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就去完成篇的背诵,最终能够通背全书。尽管他只能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背诵全书却是轻而易举。在背诵之余,他也会就自己感兴趣的词句向他爹请教文意,他爹为了让他更好的理解,同时怕他对古文产生厌倦。总是旁征博引,用众多的小典故去包围一句话,把那句话五马分尸,一字一字加以说明,直到把自己肚子里储藏搜刮殆尽。这样的过程虽然很长,但因为内容多故事主角多,所以小梦秋总会认真的听完,并且自己还会琢磨是否合乎他的自身逻辑。其实他爹的担心是多余的,他对于古人的书,有种先天的居高临下,倒不是说他心中真有傲意。只是周岁的那次一览众书山,让他对书不恐惧,不反感。在高处空气当然很好,心情也很放松,视野跟着开阔起来,让他能够平等的对待书。要说是临下,那也是眼睛对自己心的俯视。这反而是一种谦虚的姿态。所以他对于书,无所谓难与不难,通通可以装的下。海纳百川,慢慢消融。他爹挑出的书所给的要求,小梦秋总能超额完成,这就节约出一大部分时间。之后他又快速的背诵了很多经史子集的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何况是可以整书背诵呢,所以在此期间。他为自己积累了深厚的古文功底,好多之前不懂的词义句意。在背诵其他书的词句时忽然灵光乍现,相互比照,有了超越词句本身的理解。这所有的书,数目种类很多。小梦秋读之诵之再三,每次都让他有新的理解与快感。但他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他的精神会感到愉悦。但他的心没有那种受到巨大震动的感觉,用他自己借用的话说就是体验不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那种至高享受。

    他爹看他已经可以通读背诵大量的书目,在与他的交谈中,发现他对文意也有不俗的见解。自己的那点见解要么是显得老套粗俗,要么是立意低下。又怕误导了他,所以干脆就不管他了,让他自己在书屋中打滚。他爹敢这样做,一是相信儿子的天赋异禀。二是自信于自己藏书的严苛,那一屋的书都是经典之作,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那些书只有深浅的差别,没有好坏之分。

    他爹对于他的放飞,让小梦秋如鱼得水。他自小与书为伴,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看书学习。在此之前,书都是他爹挑选的。他也很自然的接受,读过背过后,收货也很多。但他的精神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这次父亲的新举措,对于他是一个新开始。

    在读书的时间,他迫不及待的推开了书屋的门。周岁时坐书观书的事情早已不记得了,他只是对这里有一种说不上的亲切之感。他像一位新上任的军事统帅一样,用目光巡视检阅着这里的书兵。目光所到之处,有一些书首页的字主动就跳到他的眼前,这些明显是自己已经看过的书。它们像老兵一样的在新帅面前抢着露脸,无非是想加深新帅对它们的记忆。以后有用的着的地方,先紧着它们用。书当然紧着新的读,但到了用的时候。肯定是用那些自己确定的多次熟练运用的书本内容,这样才贴合。温故而知新,再一次说明了老兵的价值。有的人一部书就可以用一辈子,这是不夸张的。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更别说别说一部了。此时的小梦秋,还没有翻找书堆,就快乐的不知所以。老兵是旧友,新兵全身上下一新。那黄黄的旧纸,分明是害羞的伪装,饱墨憨黑的字体才是新的精神体现。正是它们这些一个个跳动的精物,才有了厚厚的灵魂。小梦秋越巡视越来劲,根本停不下来。当他的目光和一本书相遇时,他呆滞了,他感到后背下方里边有一股气,直冲入脑。他从来没有这么冷静过,那俩个字就这么平静的冲入他的眼球。

    小梦秋拿起了书本,书皮上躺着俩个大字周易。他曾经读到过孔子为周易作传而添翼的文句,他当时就很好奇,《周易》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让孔老夫子都不惜费力未其添枝加叶。他也曾期待他爹会把这背书拿来让他背读,但是苦等未果。今天终于见到了这本书,他竟然有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小梦秋明显感到那次初窥书名并不能算是一次相遇,那久别重逢又怎么解释呢?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当他看到一个一个的横的连着的断开的符号时立马就明白了,他最开始写字时那种断断续续横竖相接的拼凑出象用的不正是这里的横断符号吗?就算他爹口中的所谓画的东西不也是如此相连而成的吗?区别是线条的柔和程度,字时方方正正的,画的面更柔和而已。当他读了书的内容时,更是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此时他有一种找到了一样自己遗失很久的贵重东西的感觉,没有了它,前路虽已走过,但走时头重脚轻,体验不足。现在的他,迈出的每一步都感觉脚底有力。内心也感觉有了支撑,脑袋也更清晰。以前的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现在他更愿意这样来形容,高屋建瓴目有所指。

    小梦秋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本书,没几天功夫就把输的内容全部烂熟于心。但他从来没有如此费解过,那些词句不像别的书里的内容那样有据可循,好多都是第一次见,那种形容真是既原始又新颖。他注意到反而是很多书引用了它的内容和描述,更多的是后来作者自己的理解。即使这样那也是前后对照,结合全篇得出的理解,对于内容本身还是未做解释。或者可以说他们也解释不了,只是拿来用而已,更多的是实用主义。他想到了古人称周易为穷经之首的这一说法,他深表赞同。一个首字就决定了其的开创性和部分的不可探究性。小梦秋还是不满足,他于是找了好多相关的书去研究,终是糊里糊涂,一知半解。

    直到他找全了孔子为周易做的彖象等林林总总称为十翼的相关书籍,才为他解了大部分疑惑。他感叹于孔子的伟大,但还是有很多疑惑在里面。孔子是对易作了很多解释,但他对易的感知是无法诉诸于笔端的。那种根本性的来源还是不得而知,孔子发扬了周易。但说到底,本质还是用于不用的问题。你可以用它来解释事情的发展,验证它的判断。可那个究竟始终是个谜,所以有人说易的精髓就是差不多,就是个大概。以至于后来易的大师不建议普通人研究易经,浅尝一下就可以了。一旦钻进去,一辈子出不来。小梦秋似有同感,但他不完全同意他们的看法。他渐渐感觉到,看了别人很多书,无非是相互借鉴的结果,新的东西不多。于是他开始抛开前人的所有的文字注解,回归到象的符号上来。以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感知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他会在夜晚看着星空发呆,看星的聚散与布局。他脑海中会出现很多动物象,有的是现实存在的动物,有的是已经消失的动物,还有一些是古书的记载里的动物。他把各种象与星作对照,又有了很多的发现。他在白天会观察自己身边所有的事务,那些有生命的动物和有生无命的植物给了他很多启示。当然人作为万物之灵,是他观察最多的。以前他不爱上街逛,现在一有空闲,一个小大人就出现在街头巷尾。他观察人的五官布局,也看人的面色,小到人的每一个小动作也不放过。他发现,万事万物都是象的体现,每一秒象都会变。每一秒里都包含了因果。有时候他有一种感觉,看着一只鸟飞过,仿佛看了这只鸟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小梦秋也看到过算卦的书,但他总是一眼扫过,不做停留。倒不是遵循孔子的说法到最后是不占而已,只是他喜欢看眼下象中的世界,不愿推演看象而已。

    小梦秋当然还是花一部分时间在书屋,但更多的时间是在外边观察。到后来他不刻意观察,只是游山玩水接触自然。可以说是在自然中成长,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十几年。梦秋算是按照自己方式长大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