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几乎每个小孩都唱过一句儿歌,往高大上点说就是民谣“正月十五杀猪,气的蛤蟆直哭”,也不知道是谁传的,反正就一直唱着了。正月十五在古代叫做上元节,一首青玉案元夕把上元节描写的恰到好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简直是千古妙笔。正月十五我们也俗称元宵节。其特点当然是吃元宵了。元宵的种类有很多,主要还是馅儿的区别,我们这最常见的自然是黑芝麻馅儿的了。当然现在自然是万物皆可包了,最近听说的肥肠馅儿的也是刷新了我的认知。小时候记忆最深的还是黑芝麻馅儿的,因为我们这也没有别的馅儿的。都说八月十五可以赏月,其实正月十五也一样可以,虽然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正月十五也可以看一看。
小时候我对正月十五最大的期待并不是吃元宵,而是去看放烟花和冰灯。离我们小镇不远有一个国有大型电厂,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都会有烟花表演和冰灯。我小的时候都是坐邻居家的三轮车去的,就是那种用手拿摇杆一顿摇才能启动的那种三个轮子的车,那时候已经是小镇里挺先进的交通工具了,可不是谁家都有的。在三轮车的车斗儿里横放几条木板就是我们的座位了,虽然是36度的全景天窗,但冬天冷风吹在脸上也不觉得冷,因为车上坐的人很多,一车大约得坐9到1个人吧,大家穿的都很厚,冷空气根本吹不进来,这大概就是如企鹅般的抱团取暖吧。我猜这也是企鹅在南极不被冻死的原因了。大约2分钟的车程就能到达电厂。每年差不多都是晚上7点3分左右开始放的。但我们一般6点多就到了,下车先看看冰灯,虽然不是很多,也就1多个吧,但在当时来说规模可是非常宏大了。每年我们全家都会站在一起和冰灯合个影,当然不是免费的了,合一张影要1rmb,虽然有点小贵,但出来玩也就顾不了这么多了。每个冰灯溜达一圈也得1个多小时,冰灯在平常的时候可是见不到的,所以每一个冰灯大家都观察的非常细致,有的人观察时间长了甚至每个冰灯都点评一番,而且点评的还非常细致,像是用料啊、做工啊、技术啊都无微不至,好像专家一样。果然还是高手在民间啊。当然也有嫌照片贵争辩起来的,照完了嫌贵了,照相的老板也非常无奈,要钱那是相当费劲了。记得那时候照相老板总是说一句话:“大哥你倒是没照之前说啊,现在嫌贵了。”一般讨价还价都得儿一会,场面就跟菜市场差不多,那时候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在一片喧闹之中,看了一会冰灯就开始放烟花了。烟花燃放时间很长一般都放4分钟左右吧,当时不觉得有多少钱,长大了才知道烟花燃放4分钟是什么概念。在烟花飞上天空炸开的一瞬间,感觉世间是如此的美好。不由得感叹古人的伟大,能研究出来这么美丽的东西,要不怎么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呢,我们研究火药是用来给人们观赏的,西方人却拿火药来侵略他国。其素质可见一斑。但烟花本身没并没有那么多想法,就如同昙花一样,初开便败,刹那芳华,但却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留给了世人。以烟花为背景照相的人也很多,小时候最流行的自然是剪刀手了,可以说是国际通用的照相手势了,但这个时候就非常考验照相老板的技术了,要在烟花在天上炸开的一瞬间抓拍,人还得配合好,不然照的不好可是不给钱的。所以说干啥都不容易啊。那时候场面也非常滑稽,大家都在看烟花,而照相老板却忙的不行了,到处都是他的身影。忙的不可开胶,好像我们都是静止的就他一个人在来回动。仿佛只能听见烟花声和照相机的声音,一点别的声音都没有,有点像看大型音乐会一样。除了照相以外的其它时间我们都是全神贯注的在看,看到精彩之处也不由得感叹世界上最美好的也不过如此吧。因为看的太专注了,4分钟感觉过的跟4个小时似的。烟花都燃放完了,却依然意犹未尽。
等到大家都看完了就集合准备回家了,返程依然是坐邻居家的三轮车回去的,此时差不多8点3分左右了,东北冬天的实力想必大家应该是知道的。风吹到脸上跟刀子似的。大家跟企鹅一样围坐在一起便开始出发了。虽然心中的热情还没有褪去,思维还停留在观赏烟花的时刻,但寒冷的空气却能一下子给你拉回现实。来时因为有期待再加上是傍晚所以没怎么感觉冷,大伙哆哆嗦嗦的都会说一句:真特么冷,但看到途中骑自行车的人,卖力一直骑还冻得哆哆嗦嗦的时候,那时候也就不觉得那么冷了,反而还有一种优越感,这可能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吧。有时候雪下的太大了,我们一行人就得下来推车,要不车根本过不去,场面跟红军1里长征差不多吧,我们把这看成是享受的代价,正所谓想成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么。道理差不多。随着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我们正月十五的赏“花”大会也就圆满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