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将要发白,余山脚下云长马前的周仓看得清楚,
只见夏侯惇等三将,带领着三万左右的人马,向这里撤走。
周将军眼快转身到后山来禀报关将军。
这时的后山,云长与关平父子二人带领二十个关西汉,
一百名刀斧手,五十条牛。这些牛身上都用五颜六色的布包扎了起来,
一下子看不出是牛是马,象天上降下的神兽一般。
每-条牛身上六口利刃,两口结扎在牛角上,
四条牛腿上各结扎着一把,都是刀刃向外。
这样要是牛在人群中冲过,可以把两旁的人一铡二断。
要是牛头一挑,牛角上的利刃可将人划破,
五脏落地。要是牛在人群中打一个滚,
好象在盘车中铡稻草一样,
至少二三十人被他铡得身首分离,骨肉两段。
因此,古代的火牛阵不是以一当十,可称为以一当百。
现在把五十条牛列为十排,每排五只,每只相隔一段距离,
中间用三尺长的竹竿将它们隔离开来,这样凭你开阔的山路,
被一排牛冲出,已经很难躲避的了。
那末,怎样会使牛疯狂地冲出去呢?
就是在每条的牛尾巴上,扎着一个长长的火把,
火把上早已涂上一层油,不但一点就燃着,
一而且可以维持一段很长的时间。
牛阵的厉害,就在于此。
到时间只要点燃火把,每条牛不需要鞭打,
它自动地会冲向前去,火把烧得越旺,老牛冲得越急。
不要说军事上的火牛阵,即使老首姓家里的老母鸡,
只要在它尾巴上扎上一面小红纸旗,
保证这只母鸡飞奔得连人都追不住它。
因此,人是万物中之灵,各种各样的办法都想得出来。
每一排牛的后面,十个刀斧手。十排牛,正巧一百个。
在他们的脸上,也涂上各种颜色,
看不出是军兵,就象天神天将一般。
每人手执一口锋利的钢刀。
孔明的布置,不仅有强大的杀伤力,
就是在表面上也要吓得放人胆颤心惊。
关平毕竟是个年轻的孩子,他看到此情此景,
不觉坐在马上好笑,
想军师的用兵真符合我大孩子的心理状况。
即使是云长,也感到有趣。
这时,周仓已赶到马前:
“主人,小人探得夏侯惇三将带领败兵三万,
由此道而来,请主人定夺!”
关将军又一次感到孔明料事如神。
他的用兵,的确在于徐庶之上。
他可以把敌人行动的去向了如指掌。
云长便一声令下:“来!与某点炮!”
余山背后号炮一响,
顷刻间刀斧手将五十条牛尾巴上的火把全都点燃。
这十排牛,本来安然地站立在那里。
现在,这些老牛感到屁股后面热呼呼的。
虽然是大动物,毕竟是畜生。
它们不懂后面究竟出了什么事,牛眼睛向左右看看。
它们在想,是不是后面失火了?
因此,它也懂得要逃命,一面嘴里叫着,
一面向山路外大道上走去。
可是,火把越烧越旺,烧着了牛尾巴。
这些牛又想,为什么这些火钉住了我们不放?
它们哪里知道,火把就扎在自己的尾巴上。
很快火烧痛了牛屁股。
这时五十条牛都发了狂,
牛遇见火是要斗起来的,因此有句俗语叫“牛斗火”。
这些老牛为了想逃命,拚死地向大道外面奔驰而去。
谁说牛跑不快?老牛一发狂,不比马的速度慢多少。
刀斧手紧紧跟上,到了大道上当然没有次序了。
这里三排,那里四排,总的方向是冲向曹兵。
再说,夏侯惇原以为是太平无事了。
现在听得炮声,知道事情不妙。
他便同李、乐二将圈马向后退去。
心想,后面到底来的是什么样的敌人。
可是,没有发现刘备手下之将,
只见对面冲来的不知什么怪物。
曹兵团在一起,哪里来得及分开,
有些小兵认为来的毕竟是畜生,
不管它是牛是马,
我们是人,它们总是要让开的。
说话是不错,在平常时间,对面来的或马或牛,
只要你不去欺侮它,牛马也是有灵性的,它们绝不会来碰撞你。
可是,今日就不同了。
这些老牛在想,后面在火烧,我们要活命,
你们这许多人还要在前面拦住不放,
是不是要我们都被烧死?
所说,大动物确实与小动物不一样,它会搏斗。
认为你们想烧死我们,那就不客气了。
老牛习惯将犄角来挑,正好在犄角上扎着利刀,
被你这样一挑,前面的几个曹兵顿时破腹开膛,血流满地。
这时,曹兵方才知道事情不妙,要想往左右散开来。
但牛群横冲直撞而来,曹兵要想往后撤退,
只见三万人马挤得人山人海,
自己人堵了自己人的路。
此刻,一排排的火牛已经冲进了人群,
不单是牛头撞,犄角挑,
就是老牛在人群中奔驰而过,
牛腿上的四口钢刀好象四柄板桨一样,
把这批曹兵,象划过船的水花相仿,分了开来。
顷刻间,血肉横飞,尸骨堆山。
这班曹兵,哭叫了起来:
“不好了!活火来了!活火来了啊!”
什么叫“活火”?因为博望坡的火虽然厉害,只是烧定在一个地方。
这里的火,生了四只脚会四面跑的。
所以,称它为“活火”。
有些曹兵急中生智,他们想,
只要不在它对面阻拦,它是不会伤人的。
因此往左右分开。
你们算聪明,总不及孔明厉害。
的确,老牛只是往对直冲去。
可是,每排牛的后面窜出来一批刀斧手,
他们想,竖里有牛,横里就请你们尝一尝我们的滋味。
因此,挥动手中的钢刀,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就这样,两路夹攻,曹兵死伤无数。
夏侯惇跟在李、乐二将后面,一路看,一路退。
他想,我跟了曹操多年,这是什么家伙,我从来未遇到过。
所以,他回头问李典说:“李将军,
这是什么老掉?”
李典:“大都督,我虽然也是初次遇到,但听得已久,
古代齐国田单复兴齐国,便是用的这些东西。
照末将看来,这便是‘火牛阵’。”
夏侯惇想,诸葛亮不但用兵好,而且他肚里的古董也不少。
看来,这三万兵很难保牢,此路不通,另找别处。
但是,不知道“火牛阵”何人所用?总要得个结论。
正在此时,云长带领关平、周仓随后杀出。
夏侯惇眼睛一只,但看得很清楚,
在将近天明前的一段时间里,加上火光中,见得云长的大旗高飘。
他方始明白是关云长用下的“火牛阵”。
即使没有火牛,遇到姓关的也难抵挡。
他回头对四处一望,只见在左边有条山路十分狭隘,
想必这样狭的山路,火牛是无法布置在这里的。
而且,看来是一条暗暗的小路。
哪里知道,这条路就叫安岭道。
牛倒没有,却有“猛虎”在那里等待。
夏侯惇哪里能料到,又会遇到张飞。
他眼快手快,圈转马头,拖了长枪对李、乐二将喊了声:
“李、乐二将军快跟本督往小道而走!”
说罢,第一个带头。
李、乐二将随后,眼快脚快的小兵也跟随其后,
不满一百名,向安岭道撤退。
没有死的曹兵,他们见到关将军个个高喊:
“君侯救命!我们愿降!关君侯救命啊!”
云长感到自己大哥兵马太少了,这些曹兵都是年轻力壮的好汉子,
只要他们真心投降,换上我军的一身制服,
不需要训练,沙场就能冲锋杀敌了。
因此,关将军命手下人扯出一面大旗,上面四个字一投降免死。
曹兵纷纷赶来投降,因此,关将军在余山脚下收到降兵一万有余,
其他的曹兵都死在火牛阵中。
因为老牛毕竟是畜生,它们的包围圈越缩越小。
因此,围在里面的曹兵是活不成了。
那末,这些牛如何呢?
说也可怜,烧到后来牛尾巴烧烂,
看得这些老牛互相乱撞
结果和遭灾的曹兵一样,同归于尽。
这里的死人死牛无计其数,等一会自有人来料理。
云长收了降兵,回转新野。
在路过鹊尾山的时候,顺便将劫来的大粮带了回去。
再说,夏侯惇赶到安岭道口,见后面关将军没有赶上来。
因此,他喝住了李、乐二将,对着小道里面望了一望。
因为天还没有亮足,所以看不清楚。
他心中琢磨着,前边这条小路地势险要,
万一碰到敌人,过去容易出来难,
故而他扳着手指算道:
“白袍小将已经出来过了,就是一开场与韩浩交锋的;
红脸将刚才遇到;
再有一个黑脸张飞,他”他想到这里,
不觉浑身一抖,毛骨悚然。
至今还未看见他出场。
夏侯惇最怕的就是张飞。
老实告诉你,张飞就在这条小路上!
而且已经等了你长久了。
此时的夏侯惇脑筋很清,他想,
真正要逃出刘备的地界,只有从此道而过。
所以,他命令李典先到里面去探听一下,
究竟有没有埋伏,自己在外面等候消息。
李典除去马头上的鸾铃,恐被里面的敌人发现,
然后悄悄地点马进山路。
其实,里面的张飞自从在诸葛亮面前立下了军令状以后,
带领着二百五十个军兵,早已守在里面小路上了。
三将军坐在马上,手执丈八蛇矛。
他睁大着环眼在想着,军师命我守在这里,
拿到夏侯惇,他要十里外跪接于我,
马前敬酒三杯,即使抓到一个小兵或带到一匹战马,
也同样接待于我。
甚至,夏侯惇不走安岭道,也是我赢了诸葛亮。
可是,等到现在还不见夏侯惇前来,
只是在耳边听得炮声隆隆,震得山谷摇动,
哭声连天,响彻云霄。
张飞抬头观看,只见天上布满红光。
他在想,不知哪里在天火烧,
这种火光从未见过。
因为安岭道也属于余山的山路之一。
他望到山上,火光照得每一条山路清清楚楚。
他感到十分奇怪。其实,你管你守在原地,
夏侯惇插翅难飞。
所说,他输给孔明就在这一只棋子上。
三将军想,观天色将近启明。
看来,夏侯惇不会前来,
倒不如让老张赶上前去,看它一个是非。
因此,他对着二百五十名汉兵高喊一-声:“弟兄们!”
所有的三军,听到三将军呼喊,没有一个不应声:
“三将军啊!”
张飞说:“如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
夏侯惇还不前来,速速前去打探!”
两个汉兵出小路去探。
其实,在这个时候,夏侯惇还没有到来。
因此,两个汉兵回来对张飞说:
“报三将军,夏侯惇还没有前来!”
张飞:“不见夏侯惇?”
汉兵:“对!”
张飞:“恐怕他已老掉的了!”
汉兵:“我们不知道!”
张飞“扑”地一笑,心想,
诸葛亮你已经失算了,夏侯惇即使他不死,
一定走别处去了。三将军听到这种炮声,
看到这种火光,总觉得心痒难搔。
因此,他对着弟兄们说道:“来也!”
汉兵:“三将军,怎么样?”
张飞:“老张登山一看!”
汉兵:“三将军啊,你要上山去看火攻吗?”
张飞:“着哇!不知谁人放下的大火,
老张定要去看个清楚,尔等在山下防守当心!”
汉兵:“三将军,你上山,万一夏侯惇到来,
我们无能阻挡,这便如何是好?”
张飞:“不须担心!”
汉兵:“万一-被他脱逃,三将军岂能交差?”
张飞:“老张自有妙计!”
汉兵:“将军岂会用计?”
张飞听到这句话,他一-手执矛,一手撩着虎须笑了起来:
“老张善用妙计,可称为诡计多端。”
听得汉兵们一个个忍俊不禁。
他们想,你满腹老酒倒可说说,你竟然夸口说一肚子妙计。
知道他在吹牛,但是听了他的妙计再说:
“三将军,请你把妙计布置一下!”
张飞:“你们听了,老张登山观火,尔等在下面一个也不要动。”
说罢,就命令五十个马军一字长蛇排开,
在小路上排着长长的一彪队伍,
叫他们将手中的家伙,长枪执在手,
巨斧背在肩,大刀双手捧,眉毛竖,眼睛弹,
面孔板,动也不好动,
汉兵一个个象泥菩萨-样,一尊尊塑起来。
这班弟兄被他弄得真是哭笑不得,
便开口问张飞说:“三将军,把我们弄得死不死,
活不活,这算是什么?”
张飞:“老张用计!”
汉兵:“这种计,不要说从来没有看见,听也没有听到过。”
张飞不管你们懂不懂,他再来布置两百名步兵,
叫他们从这里小山脚下起,
五、六个一对,再往山上爬上二、三十步,
也是留下七、八个弟兄。
就这样,把两百个步兵家摆摊贩一样,
一堆堆地向山上摆去,大约摆到半山腰,
二百个步兵摆完了。
然后他回下山来对弟兄们说:
“三军们听哉!
老张登山去了,万一夏侯惇前来,不要来通报。
汉兵:“三将军,即使要来通报,你在山上我们也来不及。
只是不要被夏侯惇脱逃?”
张飞:“你们看见夏侯惇,再赶上山是来不及,只要连连喊叫。
马军发现喊给步兵听,山脚下的步兵得报,
他们喊给上头弟兄听。
就这样,从下传上,这不是象蚂蚁传讯一样,很快的吗?
片刻之间,就能传到老张的耳中,
只要老张闻昕夏侯惇前来,就在山上以高望下,看得明白。
夏侯惇要是从左往右,老张就从右面下山挡在他的前面;
夏侯惇要是从右向左,老张便可从左面下山,
又能挡住他的去路。
即使他插着双翅,老张看他也难飞出我的手掌。
你们看来如何?
这班汉兵一听,戆张飞倒确实有一手。
因此,有几个小兵问张飞:
“三将军,请问你这条叫什么计?”
张飞:“老张的计没得名称的,兵书上也没有的。”
汉兵:“用到计,总要有个名。”
张飞:“麻烦得啦!”
汉兵:“用到计还怕什么麻烦!请三将军好好想一想。”
张飞被弟兄们逼得无法可想,只得笑着回答说:
“那末,就叫它拿捉夏侯惇的计吧!”
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地一-声笑了出来。
张飞睁大环眼对弟兄们下着命令说:
“弟兄们听了,一定要按照老张说话而办,请千万不可懈怠。
老张去也!”三将军说罢,将马一拎,飞马上了山头。
事实上,要是你张飞不离开这里,按你这样的埋伏,
夏侯惇确实插翅难飞。
事情就坏在你离开这里。
孔明在发令的时候,早就对你说过,不能擅离信地。
三将军偏将这句话没有重视起来。
结果他服孔明就在这一点。
现在,张飞跑上山顶,将马扣住,
架好长矛,双手撩着虎须。
抬起头来,向博望坡方向看去,一清二楚。
三将军想,莫怪满天红光,原来这里有着这样大规模的火攻。
看得张飞赞不绝口。
他又想,诸葛亮啊诸葛亮,
看你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南阳农夫,
竟然设下如此牢笼一计,把十万曹兵连人带马烧一个干净。
照你这样的用兵,要胜过我张飞不知多少倍。
我以为勇猛之将,力大无穷,就凭我这身力气,
一天到晚也不过只好杀它千余个,
即使是这样,已经要杀得我精疲力竭了。
那末,十个张飞也只能杀一万余人。
现在,孔明略施一计,消灭曹兵十万,
就凭这点来说,我张飞岂能与他相比。
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本领,再有什么理由去闯他的辕门,
还要看他不起呢?
回想起来,十分惭愧!
就在这时,隐隐约约还听得博望坡里地雷轰响之声。
张飞是《三国》之中的一个快人快语的人物,
一旦相信,从口到心佩服诸葛亮。
因此,他在马上放开嗓门连连叫道:
“好军师!好埋伏!好火攻!
老张闯你辕门,思想起来好不惭愧!
只有等待夏侯惇前来,拿他回去将功折过,
到那时岂不妙也!好火攻啊!好”
张飞在山上真是喜出望外。
所说,他的精神,不要说一夜不睡,
即使三日三夜还是精神抖擞。
可是,这二百五十个弟兄就不能与你相比了。
要是你张飞在旁边,他们不敢违抗,只好照你所说的去干。
你一走之后,五十个马军就松懈起来了,
其中主要有二、三个弟兄带头就影响了整体。
有一个骑兵对两面一看,笑着说:
“弟兄们,我们这样坐在马上一动也不动同泥菩萨有什么两样?
听戆张飞的说话,我们去上他的当。
现在他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我们呆坐在马上,岂不是傻瓜?
看来夏侯惇也不会到来。
天已快亮了,还是休息休息吧!”
他说罢,伸一个懒腰,把手中的长枪插在地上,
双手抱着枪杆,低着头,闭着眼,打起他的瞌睡来了。
只要有一个人开了头,年轻的弟兄一夜未睡,
又被天亮前的山风吹着,个个感到疲倦,
有的把大刀插在地上,有的把斧头当作拐杖,
都是抓着刀杆斧柄,闭着眼睛,呼呼地睡起觉来了。
这班步兵,本来二百人在一起还比较热闹,
现在被张飞分得零零落落,六、七个人聚在一堆更觉冷静。
大家都坐了下来,有的躺下来,
有的躺了下来还不算数,
一双眼闭了起来,起初是养神,
后来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就在这时候,外面的李典靠近了这里。
他一面轻轻地点马而来,一面在马上仔细地望着前面。
现在,发现前面一彪马军。
他立即扣马,远远望去汉兵约有四五十个马军排成长长的一-条。
再看到山脚下躺着一堆步兵。
他的眼睛顺势向上望去,直到半山坡都密布着刘备的军兵。
侧耳静听,隐隐从风中听得鼻息之声。
李典心里想,不知是谁守在这里?
看到小山上一人一骑在那里摇头晃脑,
虽然看不清是哪-一个,但是山不高,
加上张飞霹雳之声顺着风送到了李典耳边。
他只听得此人连声自称老张,便知道此人就是张飞。
只听得他在说要拿夏侯惇回去饮酒三杯。
李典想,快些回去禀报夏侯惇。
他圈转马头,回出小路,从头至尾向夏侯惇讲了一遍。
夏侯惇一听,果真碰上了张飞,而且要捉我回去饮酒三杯。
夏侯惇想,难道把我当作酒菜?
起初他感到为难,后来,根据李典的说话仔细地盘算一下。
他想,虽然里面上下都有人马镇守,但都在那里呼呼大锤。
张飞虽勇,恰好他在山上。
夏侯惇明白,张飞是个莽夫,因此他便将头盔除下,
交给带来的弟兄,命令他们拿些刀枪旗幡,悄悄地到小路上去,
寻找一棵不高不低的树木,将我头盔套在树枝上,
然后把刀枪插在这棵树木的周围,把树身遮起来,
只露出上面一顶头盔,而且风吹树枝摇动,
头盔随风左右摇摆。
张飞在上面望下来,好象我夏侯惇坐在马上。
我们就向相反方向脱逃。
这名谓“金蝉脱壳”,又称“调虎离山”,
再可以说声东击西一不愧为《三国》中的脱逃的大王,
逃跑的诡计一用就是三条。
这些曹兵立即偷进小路,
按照夏侯惇布置的计划办事。
一切就绪,回出来告禀都督。
“独眼龙”秃着头,发髻高挑,带着李、乐二将和近百个弟兄,
偃旗息鼓,拖着刀枪,向安岭道飞驰而去,
就在这班马军的身旁擦身而过。
一个曹兵未曾小心,撞到了汉兵战马身上,
马匹受惊,一个羊桩,马上的一个汉兵跌了下来,
人落地,眼睛已睁开,看得清楚,
只见敌将三员伏在马上飞驰而去,
一批曹兵跟随马后泼开两腿慌忙逃命。
吓得这个汉兵险如土色。
他想,不好了!三将军叫我们守在这里注意敌人的到来,
可是我们都一个个地睡起觉来。
要是被夏侯惇脱逃,我们还对得起三将军吗?
他立即奔到山脚下,推醒躺在地上的步兵。
他一面推,一面喊道:
“三将军哎!夏侯惇来了啊!夏侯惇来了!”
步兵醒过来,再向上喊。
要是就这样传讯不要说拿住夏侯惇,
就是等到你一个个叫醒起来已经来不及了。
其中有一个步兵,他比较聪敏,就凭一身的轻身本领,
连蹿带蹦地向张飞的山顶上飞奔而来。
等到他蹿到张飞马前已经透不过气来了,
只是对着三将军将脑袋一探,嘴张得很大,
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三将军本来还在象看戏那样喝着彩,
现在突然在他马前伸出一个头来,三将军一吓,
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弟兄。
不用你开口,下面的声音已经传到上面。
只听得下面有人在叫喊:“三将军,三将军暖!
夏侯惇来了!”
张飞方始明白,刚才自己高声喊叫,
这响亮的嗓音把下面传送的呼声淹没了。
这个马前弟兄分明是为了夏侯惇赶到此间前来禀报于我。
三将军掉转身来,嘴里喊道:“夏侯惇你果真来了!”
他一面喊,同时一对环眼向下面山路上望去。
所说天刚亮,上面已经看得很清,可是下面还是比较模糊。
正巧张飞看到左面山路上,
从远处射来的火光中隐约发现一顶头盔在旗幡中摇晃。
其实,这是夏侯惇布置的一个假象,张飞的鲁莽就在于此。
他不觉放声大笑,认为夏侯惇在这个方向。
因此,将长矛提在手中,从山上策马冲下,嘴里喊道:
“贼将夏侯惇,尔往哪里走!老张来也!”说罢,龙马扫下山来。
这时,下面的弟兄都醒了过来。
有些汉兵早已看清夏侯惇的去向,知道三将军弄错了方向,
因此对他高声喊道:
“三将军嗳!夏侯惇不是跑的这边,是走的那边啊!”
张飞:“老张看得清楚。
那末,真是急死人!纠正他都来不及。
他自信目标正确。
说时迟,那时快,张飞已经接近假象地。
他起手中长矛,还未看清真假,手中的长矛已经刺了过去。
高喊一声:“夏侯惇,招枪!”声起矛到,长矛搠上了树身。
毕竟张飞久战沙场杀敌无数,
因此长矛搠在树身上和刺在人身上到底感觉两样。
三将军想,夏侯惇的背心为什么这样硬?
仔细望到刀枪里面原是一棵野树,
上面挂着一顶头盔。
三将军想,我上当了。
这时,汉兵一-齐拥来,大家对他说:
“三将军,你岂非上当了?
张飞:“老张上当!”
汉兵:“请三将军赶快掉个头追上去!”
张飞:“追不到的。”
汉兵:“可能追得到。
张飞:“要是追得到夏侯惇,军师不叫诸葛亮!”
一下子,汉兵不理解他这句话。
其实,张飞说得一点也不错,因为他已经服了孔明。
他想,诸葛亮早己料到我捉不住夏侯惇的。
今天除非别人做军师,我可能捉牢夏侯惇。
诸葛亮做军师,我今天是不可能抓到夏侯惇的。
因此,他回答了这句话。
这也说明了:张飞,现在他对孔明确实是心服口服。
可是,汉兵们大多数不服气,劝三将军说:
“不管抓得牢与抓不牢,去追一-追,试一试。”
张飞想,那末就试他一试。
他命令弟兄将树上的头盔取下,收拾了一切,
带领弟兄向夏侯惇逃走的方向追了上去。
汉兵们一齐呐喊:
“捉拿夏侯惇暧!捉拿夏侯惇啊!贼兵贼将慢走哇!”
跟随三将军后面紧紧追赶。
夏侯惇已发现后面的张飞追了上来,而且越追越近。
这时候,东方已跃出红日,路途上一无遮掩。
他一面逃,一面在想办法如何将后面的追兵甩掉。
正在这时,前面来到三岔路口,左右两条路都可以通向许昌方向。
夏侯惇灵机一动,立即命令一起逃的曹兵,
把手中的刀枪旗幡丢下一部分在左面路口。
甚至把头上帽子,脚上的草鞋也抛下些。
然后,再跟随夏侯惇一起向右南山路上逃跑。
后面的张飞追了前来,到了三岔路口,扣住了马匹。
汉兵见他不走,要紧问道:“三将军,为什么不走?”
张飞:“慢来、慢来,这里是三岔路口,
夏侯惇地到底跑的是哪一条道。
老张要算计算计。
汉兵:“这点不错,应该考虑考虑,
要是追错了路就变成越追越远,
请三将军快些计算。
张飞低下头来向两面一看。
他指着左面的路口说:“弟兄们,夏侯惇走的是这条路。”
汉兵:“请问三将军,何以见得?”
张飞:“你们看,这班贼兵贼将要紧逃跑,
手中的刀枪都拿不动了,
丢得满地,加上他们要紧跑,帽子都吹掉,草鞋都落掉。
你们说对不对?
汉兵:“三将军,你讲的一点也不错,
看来夏侯惇是从这里逃跑的。
我们快些追,追吧!”
恰恰相反,那还能赶得上夏侯惇吗?
张飞一个劲儿地从左面山路赶了上去,
跑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突然想到了一件什么事,
立即扣住了马,先抬头对前面望了一望,
然后再回过头来对后面看了一看。
他懊丧地说道:
“老张又上当了。”
汉兵:“三将军,上当在哪里?
张飞:“你们看,这里都是沙地,要是夏侯惇从这里逃跑,
地上一定要留下马蹄印迹,现在前边一无马迹。
汉兵:“后面的马迹呢?”
张飞:“后面是老张的马迹!”
汉兵:“三将军,你倒聪明得很!”
张飞:“你这个狗头!老张上了当,你还要说什么聪明。”
汉兵:“那末,掉转马头复返去追?
张飞:“追不到了!”
汉兵:“放走夏侯惇,回去在军师面前如何缴令,不是要有罪吗?”
张飞:“不要说有罪,就是砍我的脑袋,我也心甘情愿!”
弟兄们只得跟随他回去。
其实,张飞服了孔明,连死都不怕了。
让他回去缴令。
再说,夏侯惇不轻容易,将张飞的追兵甩掉了。
他一口气跑出去数十里路,感到确实太平了,
方始停下来,略为休息一下。
他将跟随着的败兵检点了一下,只剩下九十六个人了,
就连三个败将包括在内也不满一百个人了。
十万兵败剩九十六,可真是全军覆没了。
让他们残兵败将逃回许昌去见曹操,下书再提。
先说张飞地回转新野县,到衙门丟鞭下马,
在靴统中抽出了一条令箭,手中一捧。
他弯腰曲背地跨进衙门,来到官厅。
这时,孔明还没有升堂。
官厅中坐满文武,都是手捧着将令,
满面春风,准备见军师缴令受功。
张飞悄悄地跨了进去,在一只空座位上一屁股坐了下来。
现在的张飞,与闯辕门时的张飞判若两人!
现在他象私塾里念书的孩子,刚被老师打过手心那样,
垂头丧气,一声不响。
三将军想,今天大家有功,唯独我一人有罪。
看来要被孔明所斩。
在战场上他倒从来不怕死,可是在今天这种环境里,
他倒确实胆寒起来。
三将军看见边上周仓也在那里,他就轻轻地喊一声:
“老周,过来!”
周仓跑到张飞面前,问他何事。“
老周,安岭道上老张没有拿到夏侯惇。
你可有办法帮帮我的忙?”
周仓对他看看,心想:
与我商量,真好比白墙上刷白水一白刷(说)。
但是,我们都是黑面孔,应该有义气的,总要为他想想办法。
周仓回头一看,把手指着对三将军说:
“三将军,你看,与他去商量。”
张飞照他指的方向着去,只见赵子龙坐在那里,一手抱令,
一手提着从石灰中拌过的韩浩的脑袋,
十分神气地等待见军师缴令邀功。
张飞领会到周仓的意思,
他便旋转身子走过去喊应赵云:“老赵啊!”
子龙回头见到张飞。
他一看就明白,三将军没有达到目的。
不知现在他想干些什么。立即应了他一声:“三将军怎样?”
张飞:“老张与你是不是朋友?”
赵云一听,想你这个匹夫,讲话总是七勿搭八,
在这个时候怎样讲起朋友不朋友来了。
因此便问他:“将军,赵云与你是朋友。你便怎样?”
张飞:“那末把你手中的脑袋借得来,用这么一用可好?”
赵子龙一下子没有弄清是怎么一回事,
想他要个死人脑袋派什么用场。
所以问道:“将军,要脑袋何用?”
张飞:“喔唷!老赵你这个人戆得很,这一点都不懂。
老实对你说吧,夏侯惇已经逃掉,老张见了军师要被杀的。
你手里这个脑袋借给我,老张在军师面前缴令我就可以说,
军师啊,夏侯惇虽然跑掉,
可是韩浩被老张杀掉了。
这样,岂不是可以交差了?”
子龙险些笑出声来。
这种度死日的念头,只有你想得出来。
要是这样办,连我赵云都有罪。
子龙心里明白,诸葛亮是不会杀你的,
真要杀你等不到今天了,在闯辕门的时候早就可以治罪了。
因此,回答他说:“将军,你要知道,
欺骗军师,你罪上加罪,连赵云也要被杀,脑袋是不借的!”
张飞:“真的不借?”
赵云:“不可能借。”
张飞:“老赵你好刁啊!”
张飞认为赵子龙是看我死,袖手旁观,见死不救。
不怪自己的办法行不通。
就在这时,只听得里面“咚咚”,“当当!”钟鼓齐鸣,
一声“军师升堂”从里喊了出来。
官厅中所有文武一齐立了起来,排得齐齐斩斩,
直向里面大堂走去。
因为博望坡一仗,大家看到孔明的用兵确实非同寻常,
因此个个佩服。
张飞跟在后面,他口中暗暗地咕着:
“好威风!好威风!威风啊!”
直到堂上,文武左右站立,只见上面麒麟门开,
先走出来的是刘备,皇叔在右面坐定。
他只见张飞立在武将辈中,弯着腰、低着头。
连同他的肚子也不知瘪到哪里去了。
皇叔一看就明白,三弟没有拿到夏侯惇,
要不然他的肚子早已凸得很高了。
不一会关将军也走出来了,在左面坐下。
然后走出两个小僮,在中间座位的后面站立。
两旁虎威连连:“军师升堂!”
听得轻轻的一声痰嗽,汉军师孔明手执羽扇走了出来。
张飞只敢用眼睛偷偷地望去,
今天看到诸葛先生好象他有那万夫不当之勇,
千变万化之能,越看越怕。
其实,孔明还是孔明,这都是三将军的心理作用。
孔明这时已在中间坐定。
两旁文武上前见过。
众文武:“见军师,下官有礼!”“末将有礼!”“有礼!有礼!”
孔明把手一招说:“众位先生,列位将军,请站过两旁!”
文武退了下去。
孔明方始传令,吩咐按次序前来缴令。
《三国》有一个特点,往往用兵只说发令,很少收令。
这并不是破绽,这是做书的时候就是这样写的,
因为他环环扣紧,收令无非有大事,
无事也就不说收令了。
诸葛亮在前《三国》中只收两次令。
今天博望坡取胜完毕要收令的,
因为有张飞立下的“军令状”。
这个问题要解决。
下来一直要火烧赤壁后再收令,因为有关云长的一张‘军令状”。
其他就不说了。
当然,这里很简单,
第一个是孙乾攻打头阵,骗到五十一匹马,
回来他收拾校场一切等,记大功一次,退下;
第二个是简雍在新野县安民心无事故,
记大功一一次,退下;
第三糜竺、糜芳,在衙门中保护二位主母,
一位小主太平无事,记大功一次,退下;
武将赵云一枪挑韩浩,大功一次,
孔明验过韩浩首级,
传令在外面号令半天后掘土埋葬,退下;
毛、苟、刘、龚四将埋伏火攻未曾误事,
各记大功一次,退下;
关将军劫大粮六万石,收到降兵一万有余,
用火牛阵杀退夏侯惇,大功三个。
诸葛亮对关云长特别夸奖,主要孔明一生收人收其心,
目的要使关云长早些口服心服。
他知道张飞已经服了,在外表上看,关将军从不违抗。
其实,他的心里肯定还不佩服我。
虽然,今后要到华容道放走曹操之后,
关云长才真正佩服诸葛亮,
但是在这以前,孔明总想早些收服他,
实际上必定要到火烧赤壁之后。
现在招呼他也退下,云长坐定。
最后,公子刘封在孤山上摆一桌酒,
放一声炮,也是一大功。
这个功劳最便宜,这是孔明格外照拂给他的便宜。
刘封退下。
人人都上来缴令,唯独一个人不上来缴令,便是三将军张飞。
他想,怎么办?“军令状”在诸葛亮手里,上面写着我的脑袋。
不上去缴令吧,这条令箭拿在手中没有什么用。
最后一想,我家大哥有了诸葛亮,
不怕曹操了,就是我老掉也没有关系。
他想到这里,恭恭敬敬地跨了。
上来,到虎案前他老老实实地呈上将令,
闯辕门象猛虎,现在却象只偎灶猫一样,
嘴里叫一声:“军师在上,老张缴令。”
诸葛亮把令箭收过,对着张飞问道:“三将军!”
张飞:“有!”
诸葛亮:“你辛苦了!”
张飞吓了一跳。
他想,逃脱夏侯惇还有什么辛苦,
想你诸葛亮要打就打,要杀便杀,
不要那么刁,弄得我话都没得说。
所以,张飞红着脸回答孔明说:“还好!还好!”
刘备一听,你还说得出还好,真是面皮老。
孔明问道:“夏侯惇来否?
张飞连假话都不敢讲,连连点头说:“来的来的!”
诸葛亮:“那将军你可拿到他否?”
张飞:“你不看苗头的?”
张飞想,孔明你这点不聪明,连这点苗头你都看不出,
要是捉住夏侯惇,我还会有这样的态度吗?
孔明一听,感到张飞回答这一句话有道理,我是不看苗头的。
因而再问:“究竟怎样?”
张飞:“没得本领,被夏侯惇逃掉了!”
孔明感到张飞一点也不戇,
他一句话把自己的罪名改轻一半。
明明赶到山上去看火烧,这样的责任就大了。
现在他宁可贬低自己说没有本领。
这样,就成了无可奈何的事情了,
亦可算是胜负兵家常事。
但是孔明面孔一板,对他说道:
“夏侯惇脱逃,你可知道‘军令状’在此?”
张飞听到这句话,明白孔明准备要杀我了。
大丈夫言出如山,既然输给孔明,我应该服罪。
因此,他自己把两手一反,回答军师说:
“老张有罪,请你下令杀吧!”
事实上你越是愿意死,孔明倒另有其他办法对付于你。
因此,他问道:
“愿责愿罚?”
张飞:“愿责怎样?”
诸葛亮:“推出去一刀两断!”
张飞:“那是老张愿罚!”
诸葛亮:“愿罚者,付你将令一支,带兵一千,照锦囊而办,
若能完工将功赎罪,不能完工,则两罪并算。”
张飞:“老张得令!”
张飞想,本来就要杀我了,现在反而问我愿责愿罚,
说明里面有转机了。
因此,毫无疑问接令,拿取了锦囊到外面,
拆开来一看,他哈哈大笑,
连声咕道:“不死了!不死了!”
为什么不死?
因为从锦囊中看到了一张“军令状”。
张飞想,把“军令状”还了我,即使办不到,也不能杀我了。
他先把“军令状”用火烧去,然后对锦囊上仔细一看,
第一句是孔明在骂我。
张飞想,我骂过他不知多少遍,
现在他还是第一次骂,相反不感觉到他是骂人,
好象他在叫我一样。
其实,第一句写道:“匹夫张飞”,
第二句他写着:“擅离信地”。
他好象知道我上山去看火烧了。
第三、第四句写着:“胡言乱语,如同放屁。”
张飞见此-一吓,认为诸葛亮好象跟在我后面一样。
我在山上喝彩叫好,他说我如同放屁。
下面写着:“博望、余山,尸首料理,工作完毕,回来贺喜。”
张飞看完,他感到孔明只要我佩服于他,
他根本不会拿下我的脑袋。
张飞想到这里,不觉更其佩服。
再想,埋葬死尸,毕竟是小兵之事。
我身为战将,怎能干起这种事来,岂不有些倒楣?
但是,毕竟孔明饶我一命,料理死尸还是应该的事。
因此,他便带领弟兄一千,赶到博望坡来埋葬尸体,
当然一个个埋葬是不可能的,
便将死人死马都推入地雷的土坑中,
上面浮土掩盖,这样就算了。
因此埋葬死尸是很快的。
回到余山也是同样掘了几个特大的土坑,
将死人死牛埋了下去。
这样半天工夫可称齐备。
张飞带兵回来,弟兄有犒赏。
他到衙门下马,抱令进大堂,只听得堂上一片热闹之声,
左右摆了无数酒席。
上面中间一桌,便是大哥二哥陪伴孔明,
正在畅饮之时。张飞上前见诸葛亮缴令,军师收了令箭。
现在公事结束。打了胜仗,君臣共同畅饮贺功喜酒,此乃私事。
因此,诸葛亮招呼张飞:“三将军请了!”
张飞:“军师请!”
刘备招呼兄弟说:“三弟坐下用酒吧!”
张飞:“这个大哥请!”
张飞在口中好象应允,其实他并不坐下来。
本来是刘、关、张三人,多年来一直共席同饮,
就是逢到我所喜爱的酒菜,大哥、二哥都不吃,让给我张飞。
今天不然,有了孔明先生在座,即使我张飞喜欢的酒菜,
大哥也不能让我一个人吃,要是我多吃了几筷,
孔明对我看看,我便吓得连吃都不敢吃,
连看都不敢看,这不是受罪么?
所以,他嘴里答应刘备,但他并不坐下来,
一对眼睛四处观望,看了半天,只见一桌上坐着毛、苟、刘、龚四将。
他想,到他们桌上去最为适宜。
因此张飞走了过去,对着他们提高嗓音说:
“呔!你们这几个人,老张还没有到,你们倒吃得爽快。”
四将看见张飞,马上站起身来招呼说:“将军请,将军请!”
张飞坐了下来,手下人准备了大碗,
一壶酒便是一大碗,一碗酒他便是一口。
四将一看张飞来了,我们只好看他吃。
其实,今天三将军没有象往常一样一个劲地吃下去。
他喝了几杯以后,就望着上面的孔明军师。
他想,我张飞虽勇,却不会用计,
再勇也只好称为勇而无谋,
要是我能够象诸葛亮一样,有了一肚子妙计那就好了,
在战场作战的时候,能战者则战,
万一战而不胜便可用计,以计来取胜对方,
这样便成了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的上将。
但是各种计策凭空瞎想是不行的,一定要从师拜友才能学到。
那末,我张飞来拜孔明为师,请他教授用兵的妙计。
再一想,我年纪四十三岁,孔明只有二十七岁,
要是我早一些讨老婆的话,恐怕也能把他养出来。
最后又一想,有本领的人不管年龄大小总是老师。
俗语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岁。
想到这里,张飞便等待着贺功喜酒宴罢,好去拜孔明为师。
到傍晚时分,包括孔明在内、果然都向刘备告退,各人回去安睡了。
刘备看见张飞,便招呼他说道:“三弟,早些睡吧!”
张飞:“大哥,你先去安睡。
兄弟在锦囊上还有些事情没有干好。”
刘备当他是真的,因此回答说:
“那末三弟,干完之后早些安睡吧!”
张飞:“请大哥放心,兄弟去去就来。”
这时,张飞一人要紧匆匆出得衙门。
他想,时光不太早了,万一孔明已经安睡,这便如何是好?
张飞还是小孩子的想法。
因此,他上马直往孔明军师府而来。
来到孔明公馆前,一看还好,大门还没有关,
两个小僮立在门口,见张飞赶来,立即到他马前迎接于他:
“三将军,我们在此有礼了!”
张飞:“小僮,不必客套。老张回礼!”
说罢,他便下了马,对小僮说:
“小僮,时光不早,你们如何不睡觉?”
小僮:“三将军,我们本来早已睡了,
因为今天军师说你三将军要来拜先生,所以在此等你。”
张飞听了一吓,连连倒退几步。
他心想,我这件事在大哥、二哥面前从没有说起过,
孔明怎样已经知道我会来拜先生呢?
他对着自己的肚子看了一看,难道它漏气的么?
否则,诸葛亮岂能知道?
真是好奇啊!但是,看来我这个徒弟他是一定肯收的,
要是不收,早已关门去睡了,
何必还要命小僮在外面等候我呢?
他想到这里,让我快些进去吧!
因此,他便叫两个小僮看好地的马匹,方始跨进军师府,
直到里面厅堂之上。
只见先生端坐中间,正在闭目养神。
那末三将军你应该先问一声:
“我这个徒弟你到底收不收?”
可是,张飞问都不问。
他想,你开门等着我肯定是收的,
这种废话不必多说。因此跨上前来,就对孔明双膝跪下,
叫一声:“恩师大人在上,徒弟张飞叩见了!”
诸葛亮对他一看,心想,你这个徒弟到底收还是不收你也还成问题,
上来就是自称徒弟。先生不觉好笑。
因此,对他把手一招,叫一声:“罢了!”
张飞:“不是罢了,要叫贤契的。
孔明想,这一些,想不到张飞倒又是很懂的。
贤契就贤契,因此回答:“贤契!”
张飞:“谢恩师大人!”
张飞从地上站起来立在孔明的背后。
他对诸葛亮说道:“请老师传授计策吧!
孔明想,哪有这样快?
不要说学用兵之计,即使一般武功也不是一下子便能传授的,
因此回答他说:“将军,谈及用计,不是一朝一夕便能传授。
希望你在今后空闲的时候赶来这里,我方能教你。”
其实,孔明还不准备收他。
可是,张飞不嫌怠慢,除非无空,
今后只要有一点空闲,不管早夜,
他总是赶到孔明这里,恳求孔明传授。
就这样,诸葛亮感到张飞确是一片诚心。
那时候,诸葛亮才真心地收他为徒。
因此,首先对他说:
用计者,胆要大心要细,这是第一个原则;
第二要看对象,同样一条计,对象不准就不能轻易用之;
第三要看前后四处环境,环境不对,四处条件不够就不能同样用此一计。
例如:对方相信女人的是贪色之徒,你以此击之,施用美人计;
对方疑心重的,你可用各种不同的疑兵之计;
要是对方力量强大,要使他们自己分化,若能找到一定的根据,
造成他们自相残杀,此乃谓之反间计;
逢到战将勇而无谋,你可用骄兵计。
总之,人不对不可用;
境不对不可用;
时不到不可用。
一句话:用计者定要人、境、时三者结合,
才能确定相当之计而克敌制胜!
孔明说,这是最初的基本知识,象写字样,
只不过是一个开场白,真还要无计不成,
非一朝一夕之功。
希望你将军今后在本军师用兵之时仔细观察,
同时多看兵书,慢慢地学来。
张飞听完先生的一番谆谆之言,幡然醒悟,
起初认为一-拜先生就能用计,
现在方始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可是,三将军并不为此悲观失望,半途而废。
这是第一次孔明对他的教益。
当然,也不止一次、二次。
孔明一生收两个传弟:前张飞,后姜维,名师出高徒。
前《三国》张飞跟了孔明不到半年便能用计,
有名的樊城之战,只用一百兵,张飞便能挡住曹操六十五万人马,
到长坂坡他只有二十五人对付曹操八十三万,
包括今后取西川,打东川,
张飞用了各种妙计为刘备三分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绩。
这也都是孔明的功劳。
直到诸葛亮死,他的第二个徒弟姜维九伐中原大败魏兵,
也是后《三国》中一个了不起的主将。
过几天之后,孔明得讯云长收到曹兵一万有余,
他便同刘备一起到校场,先命令手下问这班曹兵,
真正不愿投降者,只要自愿讲明情况,
本军师立即按回乡的路费拨付给他们,让他们回去。
起初这班曹兵,以为孔明这是戏言,一个都没有跑出来,
后来孔明再三表明,皇叔乃是汉室亲宗,
我乃是大汉军师,决不会骗你们这班弟兄。
说到这里,有的曹兵也在想,
这倒是事实,你真正要杀我们,那又何必说此假话?
因此,有几个小兵壮大了胆,上来对孔明说,
我家住长安,在此吃粮不便。
孔明就给他一定的盘费,当场放他回去。
只要一开头,就有很多人拥了上来,
都是家乡离此很远的,在此吃粮不便要求回去。
孔明查明情况,一发放盘缠,放他们回乡,
一下子就放走了二三千人。
留下来的不满一万,他们感到刘备、孔明确是仁义待人。
因此,即使要走的也不走了。
不懂的人,认为孔明做了傻瓜。
不但放走人,还要给他们盘费。
事实上,用兵好的人都懂得这一点,
知道他们在战场为了保全性命暂时投降。
今后他们乘机还是要跑掉的。
这样影响就不好。本来要走的只有一、二千人,
结果不走的也要带走,反而多走,
现在当众释放,动摇的人相反倒安下心来,
这班本来要跑的,我就堂堂皇皇地放他,
放走与逃走影响截然不同。
现在他们拿了盘缠回到家乡,定然要说皇叔的仁义,
尽感皇叔不杀之恩。
这样,刘备的威望就逐渐扩大,
“仁义”二字布满天下。
今后,我相助皇叔平定汉室,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诸葛亮初次用兵,释放曹兵是他的深谋远虑。
在这当时,关云长要求军师让他从中挑选五百人作为他的心腹。
诸葛亮一口应承。
关将军从中点了五百年轻精悍的三军,
作为他的私人部下,取名谓“校刀手”。
从今以后,听着他的指挥。一面孔明便命令降兵改换身上制服。
虽然刘备穷,毕竟是一家皇叔,做些衣服还是办得到的。
刘备对先生说:“曹操可要杀来?”
孔明回答:“我看博望坡虽烧,
曹操必不会甘休,定然再要前来。”
刘备问:“难道再来十万大军么?”
孔明回答说:“只多不少!”
皇叔说:“这便如何?”
诸葛亮说:“请你放心,要是曹兵到来,亮自有办法。”
果真不出所料,曹兵不是来十万八万,
而是到来百万曹兵。
下回书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