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立即命令周仓速即回去复命云长,说我等随后便来。
他马上低头向着坐在车子上的孔明问道:
“啊呀,先生!今有曹兵十万杀到,这便如何是好?”
只见诸葛亮,把头摇摇,回答刘备说:“难了!”
张飞在旁一听,开口说话:“没得用的!”
刘备想,孔明先生啊!你也太不争气了,
明明知道我家三弟同你不对,看你不起,
即使真的困难,也不要当了他的面,
说什么难,何必给他当面讥笑呢?
但是,刘备相信诸葛亮一定有办法。
因为,当年徐庶尚且不怕曹兵,何况你这位卧龙先生。
所以,皇叔再次请教先生,连问几声,
孔明只是摇头,没有一句说话。
张飞想,大哥啊!这个人早已被我看出来了,
是个吃饭摆架子的人物,
真正逢到大事情,他只会装聋作哑的办法。
俗语说,“石子里榨不出什么油来”。
这时候,张飞突然笑着同刘备说:
“大哥啊!你放心便了,没得关系的;
十万曹兵杀来,只要用水将他们冲掉好了。”
刘备一下子还不懂得张飞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紧间道:“三弟这是什么意思呀?”
其实,张飞是在讽刺孔明先生,又是在讥笑刘备。
因为过去弟兄三人去卧龙岗三请诸葛亮时,
张飞听到自己大哥刘备连连对孔明先生说“如鱼得水”这句说话。
三将军想,大哥啊!你既然得到了水,一直没有用处,
现在十万曹兵杀来,那末,
你就用这水将他们冲掉算了,否则也是浪费。
但是,这时皇叔并没有理会到。
孔明就劝刘皇叔回转新野县再说,此地非说话之地。
因此,赵云在前带路,
孔明的四轮车也紧紧相随,很快到了新野。
关将军出衙门迎接。
皇叔等陪同孔明一起上堂坐定。
这时,先生还是以上宾的身份坐在旁边。
刘备会聚文武,皇叔首先问孔明道:“先生,夏侯惇带兵十万杀到,
这便如何是好?”
诸葛亮:“这”
刘备:“先生。你看如何?
诸葛亮:“那个”
刘皇叔心里想,诸葛先生啊,你到底有没有办法,总要说一声。
独自“这个”、“那个”,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旁边张飞想,我早说他是没有用的,
现在,你打死他也是没有办法的。
刘备继续再要问下去,只见诸葛先生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一声吩咐车辆伺候,两个小僮把四轮车推到大堂外面。
孔明走下大堂,上了车辆回府去了。
皇叔被弄得莫名其妙,回头问两旁文武,
可是大家一时并无办法。
刘备只得退堂。他回到内堂书院之中,
急得坐立不安,走来踱去。
正在这个时候,从外面进来一个人,便是推孔明的四轮车的小僮。
他见过皇叔之后,便向刘备禀告,
说道诸葛先生回到府中,忽然生病,毛病共有三桩:
第一,是头痛脑胀;
第二,是胸中昏闷;
第三,是四肢无力。
准备回归卧龙岗去养病一个月,
等到病痊愈再来新野县相助你皇叔。
小僮说完,便将孔明的一张辞帖送给刘备看。
刘备一听,心里想孔明刚才还是精神很好,
缘何现在忽然有病,其中必有原因。
他也来不及多想,要紧接过辞帖对上面一看,
果然帖上写得清清楚楚-
皇叔:亮有病三桩。
头痛脑胀;脑中昏闷;四肢无力。
欲返隆中养息一月,病体复健再助皇叔。
特此告辞,伏乞应允。
刘备看完这张字帖,心里想,正在紧要关头他生起病来。
再说,等你相隔一个月来新野时,
恐怕我刘备早已不在人世了。
不管怎样,让我先去探望一下。
因此回答小僮说:“小僮听了,你先回去,待刘备前去探望先生。”
小僮:“皇叔若要去的话,请马上就去,
否则我家先生今天就准备动身了。”
刘备:“孤立即就到!”
小僮回了出去。刘皇叔放下辞帖,略微整顿一下冠袍,
匆匆地出得衙门,上马执鞭,赶到孔明住的公馆,丟鞭下马。
大门前有两个小僮迎接,他们便将刘备的龙马拴好。
因为,此地刘备常来,所以,不须要家人带路,
直闯先生卧室,走到房间门口,对里面一看,
只见窗子都关上,光线不足,床上帐子两边挂起。
现在正当农历四月初,天气已经很暖了。
但只见诸葛先生睡在床上,盖着厚厚的两条被头,
加高着枕头,闭着双眼安息在那里。
侍奉的几个家人都放轻手脚不敢高声。
刘备看到这种情景,确象床上的人病重如山倒。
家人们上来迎接,皇叔对他们双手乱摇,意思是不要客套了,
以免惊动了床上的先生。
他便跨进门来轻轻地走到先生的床前,
也不须家人摆座送茶,皇叔小心翼翼地在床边上坐了下来,
侧着身体,对孔明把手一拱,轻轻地叫了一声:
“啊!先生,备在此有礼了!”
只见床上的孔明渐渐地睁开双眼,
他见到皇叔已经坐在自己的床边上,
要紧想坐起身来迎接,很快地被刘皇叔将他按住了。
诸葛先生带有不安的神情说:
“亮有病在身,不能迎接皇叔。望勿见怪!”
刘备:“哎!先生哪里话来,自己人何必客套呢!备接到辞帖,
方知先生有贵恙在身,特来探望。
不知先生如今感觉怎样了?
诸葛亮:“亮患病三桩,辞帖上早已写清。谅必皇叔亦见过的了!”
刘备:“刘备看得清楚。
但是感到先生之病来得好快呀!”
诸葛亮:“皇叔言之有理。
但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刘备一听,心里想,你的话虽然不错,
俗语说来,“人吃五谷,难免生病”。
谁也免不了的!但现在皇叔说这句话,
是因为看到孔明先生的双眼,
仍旧黑白分明,炯炯有神,说明他精神尚好。
再说,真正病重的人,嘴唇干燥,或是发白。
现在,见孔明先生唇红齿白,说话声音虽低,然而清脆有力。
照这几点看来,不象有重病在身。
所以,说了声“来得好快!”其实,刘备心中已经开始怀疑了。
他在想,孔明啊!你到底有没有病,别人好骗,可难瞒过我刘备。
所说,皇叔早年亡父,老母在堂。
他是个孝子,因家境贫寒,刘备便编织草席扶养老母。
所以,大家知道他是织席贩屡出身。
后来母亡,刘备拜卢植为师,学习医术,往后行医四方。
这时,正当黄巾作乱,天下不安。
他一心想平定天下,重兴汉室。
后巧遇关、张二人,志同道合,便在桃园之中结拜为生死之交。
从此,桃园弟兄,天下皆知。
所以,刘备对医学一道,也懂得一二。虽然脱离长久,
毕竟从小学的本领,还是不会忘记的。
我只要同你一诊脉,便可知道。
刘备想到这里,就对孔明说道:
“先生,我刘备过去从卢植为师,略知医道,可要备与先生来诊脉?”
诸葛亮听到刘备要为他看病,心里想,我就是要给一个谜你猜猜,
而且知道你是个英明能干的人,一定会猜出来。
现在,听到这样说,心中更笃实了。
但是孔明做功甚好,一只右手便从被窝里伸出来,
放到皇叔面前,一面嘴里客气地说道:“有劳皇叔了!”
刘皇叔将身体在床边上坐一坐正,
起只左手用中间三个指头在孔明先生的脉门上搭了上去。
然后右手撩须,一对龙自闭上,
摆出了一副医大夫的姿势来。
当时,房中更是寂静无声。
没有多少时间,刘备险些笑出来。为什么?
因为搭到先生的脉搏上,感觉到六脉调和,
照这种脉搏可以断定他吃得进,拉得出,半点没有毛病。
到这时,刘备完全证实了孔明是装病。
因此,就要研究他为什么要诈病呢?
是不是见杀来的曹兵害怕了,因此他托病回去?
绝对不可能!因为,过去徐庶并没有诸葛先生这样的威望,
当时只有六百兵马,他尚且能杀死曹仁前后三万三千人马。
何况孔明号称伏龙,名闻四方,山林隐士,无论老少,
都称赞于他“用兵能定天下”。
所以,说他惧怕夏侯惇这一点,完全可以否定掉了。
那末,为啥要回去呢?
是否我刘备亏待于他?
也不可能!
自从他来到新野县,我敬如上宾,终日相伴。
尤其他早已知道我刘备力量有限,他绝不会嫌我穷酸而离此新野。
既然我没有待亏于他,为什么要走呢?
可有别人得罪先生?
想想没有!老实说,我刘备如此抬举他,那还有谁人敢冒犯他呢?
皇叔想到“冒犯”二字,他猛然想着了自己三弟张飞;
一想到三将军,便一连串的事情出现了。
首先想到张飞不但轻视孔明,主要对先生出言不逊,
出口伤人,虽然当面不骂,
可是在先生背后或孔明走过之后,
什么“妖道”“牛鼻子”“懒夫”“吃饭摆架子”等等,
骂了已不知有多次。
想到孔明说第一桩毛病是“头痛脑胀”。
对了!看来不是真正的毛病,
而是指我家三弟骂得他真够头胀的了。
所说头难头难,任何事情只要开一个头,
下面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孔明先生说第二桩毛病是“胸中昏闷”,
事实上他心中有着好计谋,
但他还是一个宾客的身份,不是这里的主帅,
有了办法也只好闷在腹中,
由此而使他“胸中昏闷”。
即使他把办法讲出来,也要文武一齐听他指挥,才能把敌人打退。
因为他是个文人,不可能亲自去战场杀敌。
现在他的身份,不可能去调兵遣将,差不动别人,
岂不是象“四肢无力”一般?
这前后三桩毛病,归根结蒂,只有一个“权”字。
常言道:“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一切都好按他的计划来指挥。
皇叔完全猜中了孔明托病的这个谜。
他便回过头去对诸葛亮看看,
心里想,你这位先生倒也古怪得很!
我记得你在刚到新野的第一天,就和我讲过,
我说:“过去徐庶来此,也没有多大的礼节,
一句话便当上了军师。
因为我刘备穷,各方面只好马虎一点。”
可是孔明先生立即回答说:
“我虽然出山到此,是否助你皇叔还在考虑,
岂有凭这一句话便当军师之理?”
哦一对了!
这一句话,当时我没有引起重视。
如此说来,我不可再轻描淡写地对待这件事了!
其实,我早想把大权交付于你。
谁知,今天你居然会诈起病来了,这不是笑话吗!
再一想,大概孔明在过去这一段时间里,
还在观察我刘备是否真的尊重于他。
同时,他要在这紧要关头方肯掌权而拿出他的本领来。
照这样看来,此时,是否助你皇叔还在考虑,
岂有凭这一句话便当军师之理?”
孔明的性格确实不同于徐元直。
幸得我刘备一向敬贤,请你不必考验我的。
怕的是今天我要是猜不出这个谜,岂不要贻误大事了吗?
事实上,孔明料到你就会明白的。
他的办法多得很,绝不会误事。
所说诸葛亮一生之中,假病要装两次,
现在一次,今后为了阻止刘备出兵伐吴,
要想挽回不利的局势,他便二次诈病。
目前,倒并非只为权而托病,实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年轻,
少不了文武对他不够服从。
张飞便是一个例子。
因此,不管皇叔的条件如何有限,礼节上一定要隆重。
这样,文武受命,我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目的是为了顾全刘备的大局,汉室之兴旺,
绝不能看作孔明是架子十足。
这是他一种巧妙的安排。
现在他从刘备的脸上看出来,知道皇叔心中已经有了数了,
但他还是装得很象,把右手缩回来,
改换了一只左手伸向刘皇叔身旁。
因为中医看病,往往两只手都要搭过脉搏。
这时的刘备不觉笑了出来,心里想你的做功太好了,
敌人将要杀到,你还在这里串戏,
我真佩服你!
皇叔便站起身来,笑着对孔明说道:
“好了!好了!先生,千不是万不是,全是我刘备的不是。
贼兵临近新野,那今日夜晚在西门外校场建造将台,
制造辕门,请先生连夜登台拜将。
拜为大汉的军师,相助刘备杀退曹兵,感恩不浅。
如今时光不早了,少顷再见,刘备告退了!”
皇叔说罢,便将龙袍一提,出门匆匆而去。
孔明准备要与他谈话,可是已经走远了。
诸葛亮听说皇叔准备这样大的场面,请我拜为军师,说明确实诚心。
既然他如此尊重于我,那我怎么办呢?
当然我只有拿办法出来,把杀来的曹兵曹将打一个落花流水。
再说,也不能怪文武不服于我,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我的才干,
尤其在我刚出山第一次用兵,
一定要杀得曹操今后不敢轻易来犯。
同时,使自己手下将士从此受命于我。
实际上,孔明先生早有计谋,为了军事上的必要秘密,
在任何人面前不可预先透露。
因为刘皇叔兵不满千,将不满十,
依靠实力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
所说善于用兵的人有着各种杀敌的策略,
可以借用各种自然条件来抵挡敌人,消灭敌人。
徐庶说,诸葛亮善用水、火,这倒是事实。
因为以少胜多,只有用埋伏来弥补其兵力上的不足。
那末,此番用水还是用火攻呢?
所说自从出山到此之后,经常同刘备去新野远近四方察看地形。
不懂的人以为孔明吃饱饭以后总是游山玩水。
其实,他是在看哪里利于用水,哪里符合火攻的条件。
不要说孔明是一位重兴汉室的有名主帅,
即使一个人要搞好一个家庭,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没有领先的计划和准备,不论大小事情都是干不成的。
现在,诸葛先生早已看中一个地方,名谓博望坡,
就是在西门外离城二十里左右的山套之中,
里面树木森森,茅草丛丛。
孔明准备把夏侯惇的十万曹兵用火攻消灭在那里。
现在,时间比较紧张,事态亦如此复杂,军情又那样急迫。
孔明早已从床上起来了。
今天天气又特别炎热,一看外面,刚才因为装病连窗户都没有打开。
虽说是心静自然凉,孔明即使在炎热天,也是从来不出汗的。
但现在总觉得有些不舒畅。
所以,他一面吩咐打开窗子,一面立即叫家人准备文房四宝。
干什么呢?
便是把胸中早已考虑周密的一整套计策,分成各个环节,
将它一字一句地写出来。
象信一样写了一封又一封,此乃谓之“锦囊”。
所有的计划都写在上面,到时布置号令时不须多讲,
只要交封锦囊给将士,他们拆开一看便知道详细内容。
因此,后人有句俗语称谓“锦囊妙计”,确实如此。
这样好处很多,不单节省时间,
更重要的是军情保密,免得不必要的损失。
即使自己人,也不一定对全局计划完全了解,只能知道局部情况。
不需要旁人知道的事情,孔明就不写了。
其中若有联系的地方,他在锦囊之上都写得一清二楚。
这样,可以防止有人故意泄露机密。
而且,在写锦囊时,可将整个计划再重复酝酿一遍,以便于修正。
所以,诸葛亮一世用兵大都利用锦囊的。
真正遇到不识字的人,孔明只好面授机宜,暗中吩咐于他。
因为,那时候根本不可能开展扫盲运动。
孔明写好锦囊之后,端坐在府中等候刘备来相请。
再说,皇叔回转衙门,到内堂,
立即提笔写一份建造将台及辕门的稿子,
传今命子龙到来。赵云晋见皇叔,刘备便把稿子给他。
同时付他令箭一支,命他带兵九百五十人前去张罗。
子龙想,此地一家人家就只有九百五十人,
现在全部交给了我,不知命我干些什么?
不等他动问,刘备便吩咐说:
“子龙,你按稿子上办事,到今天傍晚完工,切勿有误!”
子龙一下子还不明白叫他干些什么。
但是他从不违抗,接了令,拿了稿子,
到外面一看,原来要干这些事情。
子龙感到时间比较紧,既然接了令,
一定要做好这件事。赵云不单忠心汉室之兴,而且是个巧将。
他带领所有三军,到西门外标灯和绸彩,显得威武气概。
下面用两根约有饭碗口粗细的竹竿插在泥土之中。
这样,便象了一个真辕门的样子。
在正辕门内,设下中军门,门上挂着虎头牌,旁边贴着斩将令。
然后左右东西辕门,同样如此布置。
这样的巧妙设计,等到完工,天已傍晚了。
所有的三军在四处扎下营盘,点上灯火。
顷刻之间把一个西校场照得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在城内外四处,都可以见到校场上空冲天的红光。
这种场面,谁都看不出刘备只有九百五十人马,真是巧将巧安排。
但毕竟是简陋的东西,经不起狂风暴雨的吹打。
所以,到下半夜,张飞怒闯辕门,被他将辕门都碰倒,
实在太简化了。现在,一切齐备。
子龙进城见刘备交令,皇叔惟恐他不能完成,
现在听说已全部结束,刘皇叔赞赏他的精明能干。
赵云想,请你不要夸奖了,都是些碰不起的东西。
刘备在想,今夜孔明登台拜将,人人都可以去,
唯独张飞三弟不能让他知道,因为他与孔明不睦,
不要在隆重大典之时,他在一旁胡言乱语,
或是不三不四地骂人,岂不要弄出事来。
因此,皇叔便暗中命衙门中四个当差人,
叫他们到晚饭的时候准备一席酒,
把三将军缠住身体,千万不能被他知道登台拜将之事,
要是泄漏的话,我要重重地处罚。
万一他不想安睡,你们可以把公子刘禅抱出来,
让三将军欢喜一下。
因为他最喜欢这个侄儿。
总之,要他早些睡觉。当差遵命。
刘备与云长言明,今日要请诸葛孔明拜为军师。
所说关将军虽然同样不服诸葛亮,但是他在礼节上还是遵守的。
万事俱备,就缺少一方军师的印,时间局促,刻一个木头印也来不及了。
没有印,到时候拿什么东西代替权力交与先生呢?
所说一个人穷也有好处的,俗语叫穷则思变。
刘备想,我是新野县的知县之职,
他便把这方知县印放进一-只红木小匣之中,
到交印的时候借用一下。
谁都不知道其中是方知县的印。
所说,自古以来冒牌的事情很多,连这样的大事,也有一出假戏。
一方面刘皇叔传令,命令文武今天晚上去西校场,
都要穿着新的衣服,武将新盔新甲,文人新的袍帽。
吃过夜饭之后,他带着所有文武亲自上马,离城往西校场而去。
再说,这样的大喜之事,已经传遍了城内城外。
老百姓都从远近四处旮旯赶到西校场,要看一看怎样登台拜将。
有些做小生意的人,趁此机会在通向校场的大小路上,
摆设了各种贩摊,要想多做一些生意,多捞一些外快。
本来校场这个地方,一到夜里真是冷静得很,鬼都捉得出来,
胆小点的人都不敢从此经过。
可是,今夜与往常不同,热闹非凡,人头济济。
正是瓦爿也有翻身日。
刘备等众人,来到将台后面一齐下马,先在休息的地方坐定了下来。
唯有诸葛亮还未到此。
这也是一种礼貌,应该命人前去相请。
刘备先命刘封进城相请先生。
刘封回来同刘备说,孔明先生正在吃晚饭,
他道吃过之后马上到此。
可是,等了许久,不见先生赶到。
皇叔再命关平进城二次相请。
关平回来说,先生饭后正在更换衣服,立即就来。
又等了长久,不见孔明到来。
刘皇叔想,衣服怎么换不好了?
即使做起来我看也差不多了。
后来明白,别人去请是不行的,看来一定要我亲自前往。
刘备便叫文武在此等候,他带着二弟云长,弟兄二人进城,
来到孔明公馆下马,门公迎接,皇叔同云长直闯府内。
刘备心里想,孔明一时走不出来,大概在府中忙得很。
直到厅堂外的天井之中,对上面一看,
只见诸葛先生端坐在厅堂之上,一手撩须,
一手轻摇着羽扇,正在闭目养神。
刘皇叔想,你既然没有什么要紧事情,那何不早些出城呢?
真正三请诸葛亮,名不虚传!
被我料到,一定要我亲自赶上府来。
刘备要紧上前见过了孔明,
云长同样一礼,先生还过礼之后,
请他们弟兄二人坐下,皇叔开口道:“
先生,刘备在两校场尽应全备,只等先生前去登台拜将。
刚才命人来过两次,
如今孤与二弟再来相请先生。时光不早,请吧!”
诸葛亮:“皇叔听了,要知道亮年幼无才,
何能拜为军师,望皇叔另请能人!”
刘备一听,可发一笑!
真好象摇了半天的船,缆绳都没有解脱。
客气不在这个时候!
但是,皇叔明白孔明还有什么条件要提,因此直言动问:
先生请勿客套,有何说话,快请吩咐吧!”
诸葛亮:“皇叔既然要亮为帅的话,
我有三点,未知皇叔应允否?”
刘备想,他果真有条件,事到如今,不要说三点,哪怕十点,
也要听他一听!便说:
“请教先生第一点是什么?
诸葛亮:“第一点,亮掌印之后,不论大小军务,请皇叔不须过问,
皆有亮一人安排,皇叔答应否?”
孔明想,我还是讲在前头,要防止事情到最后,
往往弄得内部不和,意见分歧。
所以,从今以后,一切事情由我诸葛亮办理。
象开店一样,有我这个总经理执管。
你象店主翁,先要甘愿把店全部交托于我。
这倒不是孔明要大权独揽,主要是你刘备用兵平常,
被你从中指手划脚,反而要影响于我。
常言道:“权柄不分,号令不清,兵将不听,岂能用兵。”
当然,有好的建议,不要说你刘皇叔,不论任何人,我都是应当采纳的。
但是,权力一定要分清!
刘备一听,哈哈大笑。
皇叔想,我真求之不得,老实说最好有人来全权代表,我好少费心血。
就在这点上,刘备听得出来,
孔明先生准备全力以赴相助于我,哪有不允之理。
所以,刘备马上说道:“先生为我劳心,刘备理当从命,请教第二点。”
诸葛亮:“第二,亮掌权之后,谁要是违抗将令,藐视军规,
亮依法处之,决不容情,皇叔可应允否?”
刘备想,先生你这句话是多余的。皇法无亲,军法无情。
这是谁都知道的!请你位居主帅之职,当然都要服从你。
其实不是多余的话。
因为,孔明预料到张飞必然要闹事,所以又把话说在前。
到时候,你刘备就可无话可说!
皇叔哪里知道孔明先生的用意呢?
他连连点头,说道:“孤应允。
请教第三点?
诸葛亮:“亮拜为军师之后,不穿官服,依然是纶巾鹤氅,
皇叔应允否?”
按理说要穿官服的。
可是,诸葛先生提出来仍旧老样子,不要说现在不换官服,
就是将来孔明拜了相也是不着相服。
这一点历史上称谓一绝,
即做官不穿官服。
放到新时代,这是不稀奇的。
可是,在封建社会中是少有的了!
表明诸葛亮出山以来,不是要做官,
而是为了重兴汉室,直到他五十四岁死为止,数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
真所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且看他晚年的《后出师表》上就是这样写的。
孔明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图名利,不贪富贵的贤相。
但是,目前的刘备还不能完全理解诸葛亮的意图,
一直到了后来,他才从心底里钦佩孔明。
正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所以,到他临死之前,把自己的儿子刘禅要托孤于孔明。
现在只认为孔明先生不图虚荣,倒也难得。
当然,皇叔还是欣然同意了。
就这样,孔明跟随他们弟兄二人上了四轮车,
一起出了新野县,到将台后面,由刘备、云长相伴来到休息的地方。
文武见到孔明,大家想好不容易把他请了出来。
众人见过先生。孔明坐定。
这时有手下人报来,说吉时已到。
文武先到外面将台上左右站立。
皇叔请先生暂坐片刻。象演戏一样,今天孔明是主角,所以要最后一个上场。
刘备走到将台上,见早由手下人设置好了香案,
上面黄蜡高烧,炉内焚香,香烟缭绕。
桌子上放着一只红木小匣,匣中便是一方知县印。
刘备从将台,上望到四周,只见下面人山人海,
都抬起头来望着将台上的一切。
真正站在后面的人群,不要说听不见将台上的说话,
连上面的人脸亦看不清楚。
皇叔走到香案之前,面南背北,挺身直立。
两旁文武,默不作声。整个校场,鸦雀无声。
静听刘备通神祝告,表明为何要请诸葛先生拜将。
但闻:刘备:“苍天在上,佑土在下。
高祖开汉,王莽作乱。
光武中兴,重建社稷,
四百年一统。
近日曹操专权,天下大乱,万民遭灾,苍生不安!
备乃汉室宗亲,受天子衣诏,欲灭操贼,何奈有心无力。
求得贤士伏龙,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拜为汉室军师,灭曹兴汉。”
这便是请诸葛孔明为将的道理。
最主要就是末尾四个字一“灭曹兴汉”。
这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为我刘备一个人,
自古以来成天下,不单靠打仗,而且还要有一个大的宗旨,
不要说现在,今后打进西川,提出要“灭曹兴汉”四字,
川中能人名将望风而归顺者无数。
所说,古代拜将者不是孔明一个。
周文王请姜子牙拜将为了灭纣;
高祖请韩信拜帅,为了消灭暴秦;
如今,刘备请孔明为将是为了兴汉。
这三位登台拜将,历史上最为有名。
刘皇叔祝告完毕,退在旁边。
然后,对将台后面连声相请:
“有请先生!相请先生!再请先生!”
这是皇叔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对孔明不管什么场合总是要三请,
少一请都不行的。
这时,将台上下所有的人都知道诸葛先生要出场了!
如今,刘备虽然没有多大实力,
但是,对孔明拜将这件事来讲,
也确是万分隆重的了。
现在,先生从后半只演武厅转身走出了将台,
在火光之中,只见他头戴新纶巾,身穿新鹤氅,
腰间束着一-条鹅黄丝带,足上粉底乌靴,
手执羽扇,眉清目秀,脸如冠玉,三缕清须,
飘飘然神仙一般,只有二十七岁的一位年轻人。
可是,他胸怀大汉万年鼎,腹藏良谋定乾坤,真是个少年老成。
校场千万子民谁不知道,这位便是当今名闻四海的伏龙先生!
顿时间掌声四起,响彻云霄。
等到掌声停,孔明已经在刘备的招呼之下到了香案前面。
当然亦要祝告一番,以表丹心。
只见他正对着南面,双手执扇,从上到下彬彬一礼。
然后开口道:“苍天佑土、父母百姓:亮本是隆中布衣。
蒙刘皇叔不嫌卑微,三顾于草庐。
吾曹不忍相辞,遂即出山扶助,始有今日之幸会。
亮不冀图宦禄与腾达显贵。
盖缘子民苟全性命于乱世,惟尽力而为之。若能灭曹兴汉,亮之愿也!”
总而言之,我诸葛亮本来是个老百姓,现在我生在这个乱世,
常言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加上刘备如此看得起我,三次到卧龙岗来,我怎好推托?
理应出来为国效劳。
在这里,孔明的出言吐语十分谦虚,并不夸下海口说一定能灭曹操。
但是,他的决心非常坚定,话虽不多,意味深长。
刘备听他祝告完毕,便从香案上把这只印匣双手奉献孔明。
这是表示当着众人的面,将大权交付于他。
开口道:“军师,请将印信收下。”
孔明这样一个聪明人,哪里知道匣子里是方知县印。
他一生使别人中计,今天先上刘备的当。
过去,因为孔明还没有官职,所谓是个布衣人,所以刘备称他先生。
现在,第一声叫他军师。
孔明见他交印,当然不须客气。
便把印匣双手接过,说一声:“主公,亮受印了!”
本来与刘备象一般朋友一样,所以从不称主公,
今天起乃是君臣之情,因此第一声叫主公。
当然,今后不一定都称主公,亦可称皇叔。
包括刘备有时也要称孔明为先生。
因为,今天拜将,第一声一定要这样相称的。
印匣由手下人从军师手中接过去,将它放到正中央虎案之上。
然后,把香案收过。刘备请孔明上面坐定,自己在他右边坐下。
文武--齐上来见过这位新拜的军师。
先生坐在虎案中间,把手一招说:
“众位先生、列位将军:蒙主公器重,亮被拜为汉军师,
望以汉事为重,服从将令,谁要违抗者,则军法无情。”
两旁文武感到诸葛亮年纪虽轻,口气却不小。
加上这班文武,皆是刘备多年有功的心腹,
不要说张飞不服,多数文武都对孔明抱有怀疑之心。
因为皇叔抬举他,故而大家不敢失礼。
孔明说声退下,文武退过两旁。
然后,军师将案上一本点卯簿拿过来,提笔在手,准备点卯。
所谓“点卯”,今天说来就是点名的意思。
目前,皇叔手下文武很少,看也看得清。
但这是规矩,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点卯的。
孔明翻开点卯簿一看,每个名字写得都象茶杯口大小。
为什么要这样大呢?
先生回头对皇叔看看,心里想,你是不是在练大楷?
其实,皇叔是要面子,因为文人四个,战将九个,
连文带武只有十三个人,要是写得小一点,半张纸头便可以写完了。
现在字写得大一点,每张纸头上只写三、四个名字。
这样一来,十三个名字写了好几张纸。
如此翻来覆去,可以看一段时间,在形式上要好看得多。
并不是练什么大楷。所说装阔的人多心虚。
但是第一个名字不是文人定是武将。
现在看到点卯簿上不是文又不是武,真是不雌不雄。
那到底是谁呢?只见写着“刘备”二字。
诸葛亮笑在心里,对自己主人看看,心里想,刘备啊!
你身为皇叔,连这一点都不懂?
俗语说来,你是老板,文武是伙计,点卯簿上从来没有写上老板的名字,
用不到你来凑什么热闹。
事实上刘备岂有不懂之理,原因是十三个名字是个单数,
皇叔想把我的名字加上去凑成十四个人,
数字上成双也可以吉利一点。
这时对先生看看,请你帮帮忙,千万不能点出来,点出来要闹笑话的。
碰着孔明铁面无私,老板名字放到这里,
我就当你是伙计,老少无欺,也要点出来的。
刘备还来不及打招呼,
孔明手中已出笔点了下去,嘴里已经喊出:“刘备!”
皇叔听到喊着自己的名字,只好从旁边立起身来,手一拱,
答应一声:“军师,刘备在此!”
诸葛亮忙说:“呀!我道是谁,原来是主公!”
点归点,但是主公我一-定要称谓你的。
刘备想,啥,缠了半天连我都不熟悉。
皇叔被他弄得啼笑皆非。
但是,看到孔明一本正经的态度,刘备对两旁文武看看,
意思是今后你们须要小心,这位先生一点也不卖交情的。
所以要紧回答说:“原是我刘备。”
皇叔想,只有一个刘备,不是屋面上的瓦爿,那么许许多多的。
诸葛亮:“主公请坐下了!”
刘备:“谢军师!”
刘皇叔在原位上坐定。
孔明开始点第二个名字,只见“关羽”二字,
便是二将军云长,他坐在孔明的左边。
因为他有“汉寿亭侯”的身份,是有着座位的。
先生开口点道:“关羽!”
关将军站起身来,应声道:“关某在!”
诸葛亮:“请坐下!”
关羽坐定后,孔明继续点下去。
第三个名字此人恰恰不在这里。
到底是谁呢?便是三将军张飞。
诸葛亮早已看清张飞不在将台上,然而点卯簿上有着他的名字,
当然要点他的卯的。
因此喊了出来:“张飞!”
这时将台上肃静无声。
众人听到点着张飞之名,都对刘皇叔看着,
意思是三将军不在这里。
如今军师点到他的卯了,如何是好?
因为点卯三次不到加上无故缺席,军规严格,罪责不轻。
一时无人答应。孔明第二声又喊了出来。
这不要说是军营之中纪律严明,即使学校里老师点名,
学生也应该马上答应,何况处于现在这种场合。
所以接着点二次名:“张飞!”
仍旧没有回音。
孔明起高嗓音第三次喊道:“张飞可在?!”
刘备:“军师,刘备在此!”
诸葛亮:“啊一”
孔明对皇叔一看。
心里想,我一共只点了三个名字,你倒出来两次,
那末这里所有的人可要你一个人全部包下来。
现在我叫的是张飞,与你刘备何干?
要你站起来干什么?
所以开口问道:“主公,令弟哪里去了?”
刘备:“若问我家三弟么,这个那个”
刘备岂敢说我叫他吃饱老酒以后好好安睡!
那末,刘备不知道要点卯么?当然是知道的。
他为了避免张飞弄出事来,认为到点卯的时候,搪塞一下,
只要同先生说几句假话,也就过去了。
可是假话一时没有准备,又见到孔明这样地严厉,
更是束手无策,支支吾吾,连连这个那个。
诸葛亮想,假话请你要预先想想好,何必临渴而掘井!
刘备急中生智地回答说:
“喔,刘备想着了,我家三弟是出外打听军情去了。”
孔明知道这是假话,晓得刘备为了避免事故,肯定今夜拜将之事瞒过张飞。
但是,这样大的事情,怎么瞒得过他?
我现在当你真话,不来说穿你,明白张飞就要来了,
等到那时候,我看你皇爷怎样讲话。
所以,请皇叔旁边坐下。刘备认为这样一讲可以太平无事了。
要知道孔明先生今天对张飞半点不放松。
他将手中这支笔一搁,手执羽扇对下面一指,开口骂道:
“大胆不法将张飞,今日本军师初次登台拜将,擅敢点卯不到”
他一声吩咐道:“来!军政执法官何在?”
军政执法官便是军营之中熟读军规的法官。
刘备一听,便知道事情要闹大了。
军政执法官听到孔明使唤,要紧走上来应了一声:“军师在上,军政在!”
诸葛亮:“本军师问你,要是点卯不到,该当何罪?”
刘备--听,孔明要按军法论处,那我家三弟危险了!
所以,要紧双眼看着军政官,意思是要他帮帮忙,是否可以说得罪名轻一点。
军政官懂得皇叔的意思。
但是想,皇叔啊!请你原谅,要是我不按条例办事,那是执法犯法,也要受到处罚,罪责不轻。
因为我本身是执法者,再说军师肯定熟读法令,
目的是让我当众宣告一下,这便是秉公而断。
所以,只好从实而告:“
军师请听了,要是点卯三次不到,按军法论是要杀的。”
刘备一听,心想完了!孔明本来和我三弟不睦,
今日再犯此罪,哪有不被杀之理!
现在虽然只是初卯不到,但是三次点卯时间相隔是不太长的。
早知道事情要闹得这样大,那末我早应该叫他一起到此,
想必张飞在这种场合之中,未必会闯下什么祸来。
皇叔想,这都怪我不好,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孔明听完军政官的话,下令拿一块虎头牌来。
军师就在上面写着:“张飞无卯一次。”
命令将虎头牌高挂在将台之下,中军门上。
挤在最前排看热闹的老百姓,也都知道张飞已经一卯不到,
他的脑袋三分之一可以搬下来了。
这样,诸葛亮方始再把卯点下去。
第四个名字便是赵云,接着一连串的名字点下去:
毛仁、苟璋、刘辟、龚都、关平、周仓。
但是公子刘封实在没有多大本领,所以不能编制在战将之列,所谓编外人员。
下来是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四位文人。
除了张飞,别人都一应卯。诸葛军师点卯完毕,他心中明白,
不到半夜张飞他自会来的,万一闹起事来,这里谁能将他生擒,
知道张飞是员勇猛之将,如果不把他活捉起来,他是决不会服我的。
孔明早已心中有数,赵子龙虽然身材矮小,然而是员巧将,
常言说得好:“力不斗功,功不斗法。”
法者便是办法,不是什么仙法和妖法,
肯定子龙有擒捉张飞的巧妙办法。
但是,等到张飞犯了罪,恐怕子龙看在皇叔的份上不肯接令。
那末,我趁张飞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先来发令给他,
到时候他就无法推却。
因此,孔明拔令在手,一声呼唤:“子龙听令!”
赵云听到军师传令,心里十分高兴,
以为诸葛先生第一天当军师,
第一条令箭便是差我赵云,这是看得起我,给我极大的面子。
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木梢。
他从旁踏出,到虎案之前:
“军师在上,末将赵云在此!”
孔明对他看了一看,一面发令,一面嘱咐他说:
“子龙听了,亮命你为头营上将,临时的军政官!”
赵云想,先生不单给我头令,而且还命我为军政官之职,
其是一人二役,好大的威风。
你要晓得,诸葛亮门前的风头是不好出的!
孔明继续吩咐:“你与我坐在将台之下,中军门之内,
少顷三次点卯毕,子龙下令把中军门紧闭,
谁人闯辕门者与我一律拿下!”
赵云:“末将遵命!”
好!木梢吃进。
当时的子龙认为无人敢来闯辕门。
即使有人大胆来闯,当然拿下。
等到后来听见张飞闯辕门,赵云方始明白上了当。
现在他还糊里糊涂地接了令,下将台,手捧令箭坐在那里。
孔明发了子龙令箭以后,开始二次点卯,
张飞仍旧没有来,军师传令挂出第二块虎头牌,
上面写着“张飞无卯二次”。
过一回第三次点卯,同样三将军未到,第三块虎头牌挂出去,
“张飞无卯三次”。
这时赵子龙下令,
命手下当差人,将中军门关上。
外面上了一把大锁。旁边刘备在想,不要说点卯三次,即使点卯十次,
我家三弟也不会到来,因为我早已命令衙门当差人将他缠住身体。
哪里知道张飞已经来了!
只听得外面一片哕唣之声。
刘备还不晓得出了什么事情,其实三将军已经闯下了大祸。
那末,张飞怎么会来的呢?
俗语说:“书路平行”,我只好分头来讲。
这里,校场在登台拜将,城里衙门内西书院中,张飞正在畅饮。
刘、关、张自桃园结拜以来,吃同桌,睡同榻。
自从张飞用了“关门计”之后,弟兄三人就分开来了。
刘备同甘糜二夫人住在衙门内室。
关将军住在东书院。
三将军住在西书院。
现在张飞刚吃过夜饭,一个人坐在那里,
他正在想着我等弟兄三人情同骨肉,可是请了孔明到此,
大哥刘备就把我两个兄弟冷淡了下来,
对这妖道孔明终日陪伴,不是饮酒,定是出外游玩,
待他象祖宗一样好。
诸葛亮的架子越来越大了!
要是他二十七岁有着这么大的本领,
那末叫我张飞四十三岁的人的本领不是要大到天上去了吗?
所说,有志不在年高。
可是,张飞他把年龄来区别一个人的本事。
正在此时,外面四个当差的抬了一席酒菜走了进来。
他们希望张飞早一点睡觉,那末这席酒菜可以作为意外的收获,
四个人好好地痛饮它一顿。
现在,只见书院中火光通明,三将军端坐中间,
他们只得连连招呼:“三将军!三将军!”
张飞听到有人叫地,对门外一看,原是四个当差,不知他们来此何干?
张飞:“当差的,呼唤老张何事?”
差人:“三将军啊!我们奉了刘皇叔之命,
送一席酒来,请将军畅饮一醉!”
他们一-面说,一面走了进来。
张飞想,我夜饭已经吃过,你们既要抬酒来给我,那何不早一点!
事实上,今天衙门之中所有的当差,除了值班人之外,
都要赶去校场观看登台拜将,所以侍奉张飞的人,
有意提早时间安排他吃过了夜饭,他们可以去看热闹了。
现在张飞听说是大哥叫他们送来的酒菜,感到奇怪,
为什么突然如此相待?
再一想,明白了!我家大哥是个聪明人,他一定知道为了孔明,我们弟兄不太高兴。
所以,诚心诚意抬席酒来,拍拍我的马屁。
张飞想,我等好弟兄义深如海,决不会多你大哥的心,
只要将诸葛亮这个家伙赶回卧龙岗,
我张飞哪怕为你大哥抛头颅也是在所不辞。
现在酒菜既已送来,就再饮它几杯,消消愁、解解闷,因此说道:
“好好好!将酒菜与我摆上了!”
四个当差一齐动手,很快一席酒菜放到了三将军的面前。
为了要使他吃了酒早些睡觉,不但用上大碗,而且一个敬酒,
一个斟酒,车轮大战,不让杯子空着,
加上吃过饭后再吃酒,酒上加酒,更容易喝醉。
张飞本性好酒,尤其喜欢吃快酒,一碗便是一饮而尽!
他吃得快,一个当差敬得快,一个当差添得快。
三个人象走马灯一样,轮番忙个不停。
所说,今天张飞不吃这些酒可能不会闯辕门。
所以,这酒也是造成闹事的一个条件。
张飞一面吃酒,一i面心中在想,今夜衙门之中的当差好象特别少,
耳边又隐隐听见炮声连连,其实这炮声是校场登台拜将所放出来的。
他开口问四个当差:“来也!”
差人:“三将军有何吩咐?”
张飞:“哪里来的隆隆炮声?”
当差人想,这岂能同你老实讲,要是被你得悉,闯出祸来,
我们四个脑袋都要被皇叔搬下来的。
其中一个当差用假话推托说:
“三将军,这炮声乃是赵子龙将军正在校场操练人马,所以传来的炮声。
张飞认为夏侯惇的人马将要杀到,因此赵子龙加紧操练,
真是“急来抱佛脚”,连夜里都在训练了。他信以为真。
不多片刻张飞已经饮了十几大碗酒。十有八、九醉了,当差还在敬他。
三将军把手摇摇说:“好了,老张不吃了!”
因为吃酒要有兴趣,情绪好的时候,多吃一、二杯问题不大。
今天张飞心情不太好,加上前面所讲的几种原因,他不想再吃了。
可是当差为了希望他早些睡觉,多次敬酒给他。
三将军又吃了几大碗,吃得一对环眼之中好象要滴出酒来,
他便起手推开了当差,嘴里连连说道:“老张醉了!醉了!快把酒肴收过了!”
当差看到这种样子,心里想,可以结束了。
因此,四个人七手八脚地收拾一切。
事实上。张飞只吃酒,很少吃菜。
这几个当差希望三将军早些去睡了,他们可痛饮到天亮,
所以立在张飞两旁,仔细观察于他。
只见三将军虽然满面酒容,可是精神抖擞,半点看不出他有倦色。
只好开口问:“三将军,时间不早了,你可要去安睡吧?”
张飞:“时光尚早,老张睡不着。”
这几个当差相互对视了一下,心里想,他不要睡,这便如何呢?后来
大家想着了,不是皇叔早吩咐的吗,要是三将军酒后不睡,可以把公子刘
禅抱出来将他缠住。因此,在旁边问三将军:一
差人:“三将军!”
张飞:“怎样?”
差人:“你可要抱一-抱、亲一亲公子刘禅?”
张飞听他们提到侄儿刘禅,他不觉双手撩着腮下长长的虎须,
笑得满口白牙都露了出来。
他在想,我等弟兄三人,就大哥有其一子。
我与二哥云长多年离乡背井,为了兴汉,拋妻别子,不知他们生死如何。
听说我家乡被黄巾余党把房廊烧一个干净,妻儿老小死个尽光,
我当时得到这个消息,禁不住大哭三声。
大哥劝我说,人死不能复生,不必伤心了。
我听大哥的劝说,从此以后不再提起此事,一心为兄长兴汉的大业。
但是,我张飞可以没有子孙,而大哥刘备成了天下,一定要有人传宗接代。
可是,我家大哥虽然娶了二位嫂嫂,
他还是同我等两个兄弟安睡在一起。
从这点看,张飞半点也不戇,他恐怕刘备要见怪,
所以,有一次,他用说笑话的方式同刘备说道:
“大哥啊!你不同嫂嫂在一起,是要没得儿子的。
你快到里面去睡吧!”
皇叔以为张飞吃饱了老酒在与他打趣。
所以,笑着回答:“你这匹夫,又要闹笑话出来了。”
这时云长也在旁边,他便严肃地同刘皇叔说:
“大哥啊,我看三弟之言不是笑话,这是有关后代的大事。
请大哥以此为重!”
刘备笑着对两个兄弟说:
“二位贤弟,生男育女乃是小事。岂能为此而减弱我等弟兄桃园之情。”
刘备还是按照常规办事。云长一时无法可想,
可是,三将军一直放在心上。他常常暗中与云长商量,说二哥啊,
大哥不去同嫂嫂阃觉,岂不要断宗绝祠吗?
关羽回答张飞说,三弟,这有何法呢?
这又不好当他小孩子赖学那样送进学校去的。
但是,张飞心中一直在考虑这件事。
有一天晚上,弟兄三人吃过夜饭之后,谈谈讲讲一起进了房间。
忽然,张飞把刘备一拉,拉到了外面堂上,刘备问他何事?
三将军轻轻地同刘备说道:“大哥啊!
兄弟得到了一块美玉,要请大哥来此一看,
这是什么样的一块宝玉!”
刘备听说如此,心想,自古以来,在列国时代有块“卞和璧”,
这确实是块价值连城的稀罕之物。
不知三弟得到的是什么样的玉,所以要紧问他:
“三弟速速拿来,待愚兄看来。”
张飞一手伸到衣袋中拿了半天没有摸出来,结果他笑笑说:“大哥啊,
兄弟要紧出房,忘了拿出来,在我床边。
请大哥在此少等片刻,兄弟去去就来!”说罢,他转身便向房中奔去。
刘皇叔想,这个匹夫还是如此鲁莽,
一本正经给我看玉,结果忘了带出来。
那末,就等他一会吧。
哪知道,等了半天不见张飞出来。
刘备想,怎么这块玉拿不来了?
因此,他也转身回房。
不料走到门外,只见两扇房门早已关上。
起手一推,房间牢牢地拴上了。
里面灯火全无,只听得张飞鼾声浓浓,呼呼大睡。
刘备想,世界上真有这样的戇大,
拿拿东西不顾别人等得心焦,只管自己睡觉。
皇叔便开口喊着张飞:“三弟开门来啊!”
张飞:“大哥啊!兄弟睡熟的了!”
刘备一听,心里想,放你的屁!
睡熟了哪能回答人家的话,知道自己受了骗。
但是,他连声叫着三弟开门。
张飞在里面笑着回答说:“大哥啊!今夜门是我不开了。
你要睡觉,到里面嫂嫂那里去睡吧!
兄弟是用的一条‘关门计”
刘备想,我上你憨大的当,真是要被人笑歪了嘴巴。
刘备叫二弟云长开门,云长也睡在里面,他回答刘备说:
“我被三弟拖住了,无法来开大哥的门。
你要不进内室去,那末,就在房门外立一夜吧。
这时,刘备才明白他们弟兄二人串通一气,是存心把我关出门外的。
夜间寒风刺骨,难以忍受。
刘备进了内室,丫环报于二位夫人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张飞时常要用这条关门计的,
皇叔一不小心便被他关在门外。
这样日子一长,甘夫人终于怀孕了,
十月满足,在建安十一年的冬季里甘夫人生下一子。
这年刘皇叔四十七岁,真是老来得子,万分欢喜。
就请云长与孩子取名,关将军取了一个名叫“禅”;
刘备叫张飞同孩子题个字,
因为《三国》之中的人物大都是双名,
例如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赵云字子龙,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
张辽字文远,许褚字仲康,孙权字仲谋,
周瑜字公瑾,鲁肃字子敬,司马懿字仲达,
姜维字伯约,等等。
因此,一定要有个好的字。
可是,三将军一时没有准备,而且他在这方面比较马虎,所以随口说,叫他阿木吧。
刘备说阿木不好听,
张飞说叫他阿土吧,皇叔想你摆了一个阿字,总提不出什么美号来。
可是三将军是个耿直的人,他想我一定要阿得它有道理。
最后,想到过去刘备同我们两个兄弟谈起,自从大嫂甘夫人怀孕之后,
经常做着一个梦,在梦中仰吞北斗。
因此,张飞高声喊道:叫他阿斗。
从此,刘阿斗一直叫下去,叫了一千七百多年。
今后还要叫下去。所说《三国》之中,三个“阿”最有名:
曹操小名叫阿瞒,传说他父母生到曹操是第十个孩子,
生得怕了,为了避免再生下去,因此提了个“阿瞒”的小名,
意思是满了,不要再生了。
曹操的祖上本姓夏侯,结果把他过寄曹嵩,因此改姓曹。
第二个便是刘阿斗。
第三个是《后三国》中,江东有位大将,白盔白甲,白马长枪,
人称赛赵云,名叫文羊,小名叫阿羊。
当然,其他这种阿大、阿二、阿猫、阿狗不计其数,都不在此例。
亦有传说,在刘阿斗生下来的那一天,有一白鹤在屋脊上连叫四十三声,
然后望西飞去,暗示今后刘禅在西川称帝四十余年。
其实,这是后世人加以神化了的传说罢了。
现在说来,还带有一点迷信色彩。
在当时,刘禅只有虚龄三岁,又是刘、关、张三房一子,
张飞哪有不喜欢之理!所以,听当差说可要亲一条阿斗?
张飞笑得眉飞色舞,心花怒放。
心想,这个孩子要是我不用关门计,恐怕到今天还生不下来。
加上弟兄之深情,因此听到“阿斗”两字,什么事都要放开,
耍紧命令当差快些去抱出来。
手下人要紧赶到衙门内室,先同丫环讲明三将军要抱一抱公子刘禅,又是皇叔同意的。
丫环连忙与二位夫人一讲,当然便把公子抱了出来。
但是担心恐怕被三将军受了惊,因为知道张飞酒醉之后嗓音更高,
不要把阿斗吓坏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三将军看见手下人已经把侄儿阿斗抱了出来,他吩咐快快地抱过来,
当差将小主人送了过去。
张飞把阿斗用双手抱到自己胸前。
他睁大了一双环眼,借着西书院厅堂上的灯火,
在望着阿斗的小脸。刘禅虚龄三岁,十足不满二周岁,
正当可爱的时候,圆圆的脸蛋,一对大眼睛望着三将军,
放开了一张小嘴咯咯地好笑。
所说两岁的小孩子,也有一点反应了,
阿斗见张飞生个黑脸,尤其一对环眼象铜铃一样落了出来,他感到有趣。
因此,阿斗抱到三将军手里从来没有哭过一次。
今夜,张飞借着醉意逗引着阿斗,对刘禅说开了真心话:
“侄儿啊!你认识老张吗?
我看你相貌堂堂,将来一定要做皇帝的!”
张飞想,大家都认为刘备仁义待人,加上我与二哥云长忠心于他,
龙刀长矛又是沙场无敌,天下定会太平。
这个孩子必然能成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