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一说,那赵上校策划的军演不会也是按照这个样子做的吧?”
“他给我说了下计划,大体不差,不过我还让他更改或着增减一些项目。”
“这话不要让别人听到,源星法案上明确说着,军政要事,没有总督的签署发布,禁止私自讨论的。也就是我们俩……”
“嗨,我也不是怕我爸会搞砸嘛,再说照搬之前的比赛,也太没有新意了。对了,按理来说,军神比赛还有实兵对抗……”
在军神比赛最后一项就是第一名与第二名来一场带兵对抗。不过因为当时是积分制,最后一场比赛前,因为两人分差过大,最后就是在图纸上简略描述了下战况,简单放了几个画面,就结束了比赛,宣布了解骅获得军神称号。
也是因为此,原本关系很好的两人,反目成仇,据说在部队里闹出了很大的乱子,然后解骅亲自军法处置了他。
“这个说法不知道是不是,反正那个人从那之后就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了。不知是死了,还是被驱逐了。这个内幕只有总督这一级的人才能知道,当时我不够格,还不配知道。”
卫乾理听完以后,关注点在公众对于这种赛事是比较感兴趣的。虽然过去这么多年,看着赵行的表情来看,还是对其中的环节记忆犹新。
“这样吧,你抽时间去跟赵上校交流下军演的项目细节啥的,最好是有的让公众参加下。当然两边的对抗是重头戏!”
“好!”
赵行兴奋的答应了。乾理也觉得,军演这个事情确实要好好整一整,说不定之后形成成熟的常规赛事。正愁着殖民地缺少休闲项目,更没有文娱活动。
“解骅这次来总督府干什么来了?”
“我待会跟你说,咱们先去开个会,谭颖他们这时候应该都到会议室了,咱们先聊一聊昨天洛羽宣讲会的内容。”
“我正想跟你说……边走边说吧……”
在两人交换了各自对主星区那边发展的看法,便进入了会议室。
会议室已经坐满了人,可以说各个部门管事的都来了。
“这次会议内容大家应该昨天就知道了,对于主星区发展的都有什么看法,大家都敞开了,说一说。”
按惯例要先是安静一会,这种局面卫乾理已经习惯了。
卫乾理与赵行对视一眼,赵行心领神会,便要举手发言。
不过魏承还是先一步举起手。
卫乾理便先让魏承先说。
“既然那边生产不需要人手,那裁剪下来的人去哪了,都在休息吗?那样的话,可以说联盟就会放缓对外探索与殖民,我们与主星区的关系肯定会发生变动。可能,源星殖民地也可能裁撤。我觉得,联盟可能会减少对于我们的帮助。我们应该积极与他们联系,了解他们下一步的动作。”
魏承的发言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从之前来看,联盟减少了主动联络殖民地的次数。有些要求也被联盟拖延,答应转移的产业也被推迟。已经初步显现出,联盟要放弃源星与辉星的态势。
其中有人站起来说到,从联盟历史上来看,联盟是因为要推动科技发展而建立的,联盟对于每一次科技的巨大革新,在政治上都会有体现。
从联盟早期的培养舱或者化工、生物技术的应用过程来看,联盟早期对于新型科技的应用都是比较大胆的。并在不断的试错下,完善对其的限制。
到了现在的新技术应用来说,联盟有趋向于保守。并且对于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也没有了之前的支持程度。
如今的联盟对于新技术的应用与新产业的规划有些“轻浮”。有些政策朝令夕改,对于此,都见怪不怪了。
所以他认为,可以先与联盟交流,观察联盟之后的动向在做决定才是上策。
经济部门的负责人转述从顾问的话:
全面无人化与自动化如果实现,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智人”将可以完全摆脱生产的束缚,充分发展自己。那个顾问十分看好联盟的这次变化,也期待联盟接下来的决定。
总结来说,大多数人对于主星区的发展持着积极态度。
“既然主星区发展都到这种程度了,如果他们想要帮助我们,轻而易举。总最近的行动来看,我们与联盟的关系一直是不温不火。我猜,联盟可能没有继续发展源星的打算了!我们最好还是对于联盟不要报太多幻想。”
魏承听下所有人的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也正好契合卫乾理的意见。
“魏承说得对。我们的科技水平比主星区真的是差的很远。我们这边人手不够,那边什么都是‘机器人’来做。说不定,他们在研究能喝水的机器人呢,这样人们也就不用喝水了。”
卫乾理这句话惹得哄堂大笑。
“开句玩笑,联盟那边的情况尚不清楚,按照信息传递的速度来说。联盟已经完成自动化两年了,应还会存在大量的闲散的人。但是那边对外也没有大的动作,与我们的联系还是与之前相同。联盟那边我们是指望不上了。”
卫乾理顿了顿,继续说道。
“这次叫大家来,另一方面就是给殖民地接下来的发展进言献策的。大家对此有建议吗?”
说到建议,大家的话就多了起来。
因为殖民地快速发展到这种程度,谁也没有想到。其中暴露出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有要求增加预算的,粮食安全的,区域建设的,监督的,市场监管的,产业扶持,星港整治的等等建议。
“大家的意见我们都记下了,都会回去仔细考虑。这里着重说一下粮食的事情。之前营养液的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说了,也是因为粮食质量的问题导致的。最近粮食的产量也不足,所以,我们听从农学家的建议,弄了些泥土回来……”
这些泥土就是从远处的洞穴口或者沟壑中运过来的,经过检测,泥土的肥力还算不错。起码比使用“农家肥”好多了。
经过商讨,一致决定开辟新的区域来种植作物,而不是将运来的泥土覆盖到原先制成土壤上去。
简单安排下相关部门协调这件事后,卫乾理嘱托了几句就散会了。
会议后,卫乾理、赵行与谭颖三人商讨这次会议的内容。
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现阶段来说,科学技术是殖民地的第一生产力。
真的太重要了,一个空间站的农学家一句话就为殖民地增加近一半种植面积的土壤。
在惊喜之余,也不禁让卫乾理他们意识到源星的科技与教育水平亟需提高。
在源星殖民的时候,殖民船带来了大量掌握技术与知识的人才。
不过在之后人才培养与使用人才上,出现了大问题。
由于上两任总督的混乱统治,大量的学者与人才要么离开了源星去往深空空间站,要么就逃向了辉星。人才的外流导致源星的整体科技与教育水平相较于辉星都落后了一个档次。更别说,相较于被誉为“创维立方”的深空空间站了。
而且,上两任政府也出售一些暂时使用不到的设备与生产线,这更加导致源星殖民地发展落后。
卫乾理接手后,先改善殖民地的风评,接下来就是逐步回购部分被卖出去的设备。
当然,更高级的科技生产线还是要向联盟索要。
“我们是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外面的人还是看不上源星!现在辉星又是这个样子,咱们也发展受挫,有谁愿意无偿帮助咱们。联盟答应的流水线也是半买半送。那边又赶上教育改革,现在主星区的普及的教育内容竟然跟我们这边差不多了,从教育方面求技术的路又被堵死了。咱们该怎么办?”
殖民地到了联盟228年,改革进行了8年,殖民地的生产效率已经达到了终点。如果寻求更大的发展,就要向着多层次、新层次发展。而不是封闭起来,不断向已知的极限爬行。
就算是走到极限,付出与回报就难以成正比了。所有的精力投入进来,就为了那百分之一二,能效比实在是太低了。
但要转移到另一条路上,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太难了。
高技术产业要在源星上建立,先不说环境是否合适,能否让工人快速熟悉相关技能都是个问题。
虽然已经开设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但需要又全套的技术转移才可以,不然就只能培养出初级工人。
这种情况下,源星上无法自主掌握一门技术,科技被联盟掌握;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又缺乏精深的科学知识。
联盟对于教育是由严格的流程的。
每个适龄的孩子进入教学机构后,机构会对其进行跟踪评估。根据其自身能力与科目成绩,并结合他的个人意愿,将其从普适教育中筛选出来,做定向培养。
这种定向培养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具备坚实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
经过这样的流程,一个孩子进入学校内,出来的时候,他可能成为一名独当一面你的政治家或者有惊人创造的科学家、杰出的军事家等。
不夸张地说,就算是最没有天赋的人,只要被选中,出来后他的能力是其他殖民地的人少有匹敌的。
源星殖民地的教育机制也是模仿主星区的模式建立的,但症结在于:
缺少主星区的科学知识储备,难以对学生进行成体系的培养;学生接触不到尖端的技术,无法引导其向着更远的层面思考与研究;殖民地科学设备不足,只能满足简单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