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超级视角与西方主要哲学思想的关系
超级视角,作为生命宇宙之本体,同时也是生命哲学之生命视角哲学之本体。
视角学,全称为生命视角哲学,其世界观和生命观为生命宇宙,而生命宇宙之本体为视角。
这里的视角有两层含义,在非超越层面,名之曰视角,在超越层面,名之曰超级视角。
西方哲学主要思想流派,从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他各种思想,大体上都可以纳入这两类思想之中。
唯物主义之本体论可以用客观实在来表示,唯心主义之本体论可以用绝对意识来表示。
而在视角学范畴中,与客观实在对应的是视界-世界,与绝对意识对应的是心-视角。
它们之间并非不能相容,在视角学范畴中,它们皆是生命宇宙的一部分。没有独立于心-视角之外的视界-世界,同时也没有独立于视界-世界之外的心-视角,它们之间可以相对独立,但没有绝对独立,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体全息的关系。
虽然如此,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性来说,心-视角居于主导地位,视角决定视界、世界,而视界、世界是视角的反映。
作为生命宇宙本体的超级视角,既不唯心,也不唯物,而是同时含摄心物,化现心物,统领心物。
在视角学智慧的观照下,一切皆是视角。心是一种视角,物也是一种视角。主观是一种视角,客观也是一种视角。物质是一种视角,意识也是一种视角。能够照见这些视角的,同样是一种视角。
当我们去梳理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其实都是不同的视角。视角不同,所见即不同。随着视角的不断深入、变化,哲学思想也在不断地深入、变化。可以说,视角的变化是其哲学思想变化的先导。每一次哲学思想的创新,其实都是视角的创新。
视角学,并不去探讨每一种具体的哲学思想的高下与深浅,而是从视角学独有的角度去观照哲学思想变化之先导——视角的变化。
以视角学的基本思想而言——当然,视角学本身也是一种视角——所有的视角都是平等的,平等而不等效。
从视角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看一看西方哲学思想的变化。
古希腊罗马哲学阶段:
1、以探索和思考宇宙本原——客观真理的自然哲学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类:
1以某种物质元素作为宇宙本原的哲学思想。比如,以水火土气等作为世界本原等;
2以某种物理概念作为宇宙本原的哲学思想。比如,以种子原子等作为世界本原等;
3以某种抽象逻辑形式作为宇宙本原的哲学思想。比如,以数作为世界本原等‘;
4以某种抽象概念作为宇宙本原的哲学思想,比如,比存在作为世界本原等。
2、在上述哲学思想基础上,侧重研究人本身的哲学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侧重于人对真理的认知:比如一切同样真一切同样假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等;
2侧重于人的道德属性:比如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等;
3侧重于发展人类思想中的抽象理念: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理论等;
4侧重于研究人的存在与生死问题:比如,伊壁鸠鲁学派的人死魂灭论,此学派也常被归纳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派。
5侧重于人类伦理学研究:比如,斯多阿学派的宿命论禁欲主义悲观主义等。
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宗教神学占据主体地位,“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此阶段主要哲学思想包括:
1为宗教神学信仰提供理性解释,研究内容包括神学本体论、精神实体、普遍与个别之关系等;
2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关于共相与个别的争论,体现了对思维与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辩;
3宗教神学。宗教神学同样是一种视角,即神学视角。在神学视角中,上帝(神是所有一切存在的终极本体。
西方近代哲学第一阶段
在经历漫长的神学思想统治之后,于近代迎来了人的觉醒,自然哲学、人文主义等开始成为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
1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
2自然哲学: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包括物质永恒说、宇宙无限论、单子论等。
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同时这两个派别又由于唯心与唯物的差别各分为两个细分派别。
1唯物主义经验论: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
2唯物主义唯理论: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
3唯心主义经验论: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4唯心主义唯理论:以笛卡尔和g莱布尼茨为代表,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此派著名观点还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天赋观念等。
此阶段还有百科全书派的唯物论等。
西方近代哲学第三阶段
此阶段也被成为德国古典哲学阶段,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1康德
康德主要哲学思想有,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批判哲学的认识论先验感性论(感性直观先验分析论先验辨证论实践理性的公设(幸福他律、道德自律等;
康德第一次针对哲学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以及对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从更高的视角进行审视,从而使对哲学本身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西方哲学思想体系开始走向成熟。
2费希特
费希特在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绝对自我的概念。这个绝对自我,不是经验的自我,也不是先验的自我,而是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这种自我意识提供了所有认识的先验根据,是一切知识和经验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也就是认识论和知识学中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在这里,他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融为一体,并给予了自我一种相当高的地位,赋予了自我创造性行动的可能。
非常赞叹费希特独特的视角与智慧,其绝对自我与视角学的超级视角有着某些相近之处。但绝对自我这一概念,仍深深地受限于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二元思维模式。或者说,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虽然有着打破二元对立的强烈意愿,但是由于其缺乏终极超越的智慧,使得其绝对自我看似完成了从二元到一元的突破,但其实并未真正的完成。如果费希特对于老子的无为智慧或者佛陀的空性智慧有所了解,那么就不会止步于绝对自我,而是进一步打碎绝对自我,完成真正的超越。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本质上与上帝是一回事。只是作为人类,可以将绝对自我作为自我实现的目标,而上帝,则只能是人类融入其中的目标,而不能是直接成为其的目标。
3谢林
谢林哲学思想发展的三个时期,一,从费希特哲学过渡到强调客观自然的重要性,也就是自然哲学;二,对精神和自然的同一性、无差别性的思考,发展成同一哲学;三,对消极的和积极的的哲学的反抗,思想进而转变成和宗教密切相关的启示哲学。
费希特不满意康德的物自体,所以取消了物自体而提出了绝对自我。谢林则是不满意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而侧重于强调客观自然,并致力于从新的角度寻找一条将主观精神与客观自然的融合之路。谢林提出了绝对(存在作为终极的本体。而这一思想与宗教神学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谢林的思想其最终的结果,等于从哲学上最终证明了宗教神学的正确性。对于神学而言,绝对(存在只不过是上帝在哲学中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可以说,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似乎只是完成了这样一件事:把对上帝的盲目的、迷信式的信仰,变成了理性的、智性的信仰。所有对上帝的反叛,在绕了一个大圈之后,最终又回到了上帝的怀抱。
何以如此呢?这是因为,只要其二元思维模式没有得到究竟彻底的超越,其哲学思想所对应的宇宙就被束缚在心-视角-视界-世界这一非全量生命宇宙中,哪怕将心提升到了绝对自我绝对(存在乃至提升到上帝的位置,超级视角仍然难以显露出来。
当然,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而言,上帝所对应的范畴,的确是超级视角。但超级视角中还有一种破除任何概念的层面,在这一层面,是没有上帝的位置的,也没有绝对自我和绝对(存在的位置,不仅如此,连超级视角这一概念的位置也没有。在这一层面,没有名字,离一切相,离一切概念,离一切语言,但有所说,即是戏论。为方便交流故,假名其曰超级视角。而在这一层面之下,则可以分化出无数种视角,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所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随其缘。
4黑格尔(上
通常而言,辩证法为视为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辩证法与其说是一种哲学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进行哲学思考的方法。
哲学本身要回答的问题,本质上而言,是人类的终极困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只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追问人类自身生命困惑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世界的追问。而对世界的追问,本质上仍然是为了回答对人类自身生命的追问。
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看,哲学追问似乎是从追问世界的本原开始的。但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在我是谁尚难以回答的时候,对于我从哪里来和我到哪里去更容易成为追问的对象——追问世界的本原,同时就是在间接地回答生命的来源和去向。毕竟在人类最直观的感受中,每个生命包括自己,都是从这个世界中产生,又从这个世界中消失的。所以,追问世界本质上就是在追问生命本身。
古希腊哲学总体上而言都是在追问世界,而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的思想处于被宗教神学严重禁锢的阶段,甚至可以说这一时期,哲学已经休眠。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哲学思考最重要的精神即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而当人们匍匐在神学威权的脚下瑟瑟发抖地祈求获得神的宽恕和救赎——甚至为此去购买赎罪券的时候,还有什么哲学可言呢?
直到文艺复兴,人类的思想才终于迎来了新的黎明。特别是自然哲学的发展开启了科学之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此走上了科学之路。
科学的逐渐独立化发展,使得哲学终于回到了对生命自身的追问上。西方近代哲学,即是对生命本身困惑的追问。在这些追问中,世界一词的意义,已经不再是科学分化独立之前的世界,同时也不是科学探索研究的世界,而是生命感知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视角学范畴心-视角-视界-世界的世界已经非常接近了。
所以,世界有两种,一种是客观世界,研究客观世界的任务属于科学的范围。还有一种是生命世界,在视角学中,其对应的是生命宇宙。
生命视角学的研究对象,更主要的是生命宇宙,而非客观世界。当然,从更宏观的角度而言,生命宇宙是一种宇宙或者世界,客观世界同样是一种宇宙或者世界,这两种宇宙和世界在更高维度上的统一,同样可以视为全量生命宇宙的其中一种视角。对于暂时不接受这种统一的人们而言,将这两种宇宙和世界视为平行宇宙或平行世界也是可以的。毕竟,在科学家的眼中,平行宇宙并不是完全的异想天开,而有其理论上的可能性。而以视角学的世界观观之,则一切皆是视角,有什么样的视角,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平行宇宙、平行世界同样是一种视角以及这种视角下呈现的世界。
之所以这样辨析,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唯物,或者唯心。视角学的世界观、宇宙观、生命观,并不是割裂的,而完全是一体全息的。生命、宇宙、世界、视角、心、物等等范畴和概念,在视角学的观照下,本质上皆是对生命宇宙某一个面的定格和解读,但其实它们之间是相互含摄、一体全息的关系。
视角学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体全息式的生命宇宙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视角学——生命视角学——生命哲学之生命视角哲学,其本身的目的,并不在于像科学一样去研究一个客观实在的客观世界、物理世界、物质世界——这一任务人类既然已经将其交给了科学,那么就应完全让科学去发挥其作用,完成科学之研究,并为人类造福。生命视角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解决生命本身的困惑——比如,当一个生命身处无比繁华的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却倍感烦恼、痛苦、迷茫,不知幸福在何处,不知自己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不知自己的生命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不知自己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的时候,这些问题,已经不是科学所能解决的问题。而当代人大多受过中高等教育,对于宗教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排斥心理,而文学、艺术等又很难直接解答人们的困惑,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任务必须由哲学承担起来。而且这本来就是哲学本身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目前,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心理学,也在承担着这一任务,但心理学的科学化特性,一方面在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里有着非常专业、高效的优势,但另一方面,心理学所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而言,仍是心理问题,或者说精神健康问题,而非真正的生命本身的困惑。当某种心理问题,其根本原因不是某种观念情绪的问题,而是源自生命最根本的生死困惑的时候,心理学就会深感无能为力。而这正是因为心理学自其诞生以来,就属于科学的一部分,当把心理当成一种客观实在去研究的时候,生命的主体性却被忽略了。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在心理学的各种范畴中,被贴上了诸多的标签,不仅如此,当贴上了这些标签之后,这些标签就成了囚笼。标签定义了一切,人应该如何做,不是人说了算,而是标签说了算,而这些标签同时又打了一个更大更牢固的标签——科学。
这就是心理学并不能真正解决生命困惑的根本原因。生命困惑本质上不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哲学,是生命自身对自身的追问。哲学,没有哪一种哲学被视为终极真理。哲学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不是问题,对于不同的生命来说完全是不同的。可以说,哲学问题是最无用的问题,属于很多人眼中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才会有的问题。所以,研究哲学的人通常被当成异类。
但哲学又被称为一切学科之母。是人类对哲学孜孜以求的追问打开了一道道知识之门、智慧之门、世界之门。
所以,哲学的问题,其重点根本不在于某个哲学家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而在于他对于人类思想的发展,有没有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从而为人类打开一个独特的世界。当我们客观、历史地看待哲学的发展时,就会发现,不管某种哲学思想后来是否被推崇或者被批判,只要其哲学思想为人类的思想和智慧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启发,那么这种哲学思想就必定会在哲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因为这种独特的视角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能够启发人类进行更多类似的创新性的思考和探索,只此一点就足以值得历史铭记。
这也是为什么在具体阐述黑格尔的思想之前,要写下这么一大段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文字。当我们站在哲学发展史的上空俯瞰这些熠熠生辉的思想时,你有没有发现,每一颗星都是一个闪光的心灵,都是通往一个独特世界的一道门。它们之间本质上而言,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他们都曾在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在基于他们所能掌握的信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启了其天才般的创想——哲学,永远不是在回答已知,而是永远满怀一腔热情与梦想探索未知!他们已经绘出了在他们那个时代最精彩的画卷——对生命,对宇宙,对璀璨的星空,对遥远的未来的畅想——同时也是他们对生命困惑的终极解答。
只是生命永远是鲜活的,世界永远是变化的。追问也同样永远没有尽头。没有任何一种思想能够天然地解决所有的疑问。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追问永远都会一直存在,追问的心灵,以及独特追问的视角,同样会一直存在!
这,就是哲学的魅力!这,就是生命的魅力!(这,也是视角的魅力!
写了这么多,还没进入正题,正题就留待下一篇再写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