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这个世界充满了依附和厌恶之物。它就像一个梦:只要一个人还没有觉醒,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但一旦醒来,这世界就变得不再真实。
如果我们总是从表象上来看这个世界的话,我们就会陷入幻相的牢笼。世界充满了各种黑暗的、丑恶的现象,令我们感到烦恼和痛苦。但是当我们通过念佛观心一层层地看透每一种现象的空性、最终见到自性本心的真相的时候,这时我们站在自性本心的角度再来反观所有一切现象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所有一切现象不过是映现在我们心中的倒影。当所有一切现象其无常、无我、空性的本质被我们通过观照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时候,我们就彻底明白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正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因为在我们深入的观察下,真相的确就是如此。所以,对于被各种幻象所迷惑的、在幻象中苦苦挣扎、在欢乐与痛苦中不断轮回的生命而言,这个世界就无比的真实,但是对于能够看透各种现象的空性、见到自性本心真相的生命而言,这个世界就变得不再真实。这个不再真实,不是说这个世界并不存在,而是说这个世界虽然在这个当下被我们所感知,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觉性之中,但是它是一种如幻的存在,是一种如梦的存在,是无常的,是变化的,是了无实质的,是究竟不可得的,所以不再真实。
7、[道],或曰[本心],是这个现象世界的基础。只要没有认识到[道],或曰[本心],这个世界而就显得真实。这个世界就像牡蛎壳银光的幻影。
在中国的道家学说里,把所有一切的本体称之为道,佛家称之为佛性、自性、空性,在印度教里称之为梵,在基督教里称之为上帝。而所有的这一切,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说,就是本心。因为,本心,或者说上帝,或者说道,或者说佛性,皆是指我们生命中那个如如不动的、超越了一切现象界的东西。
本心,是这个现象世界的基础。也就是说,展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所有一切现象,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这些现象都是映在自性本心中的现象,就像所有一切现象映在镜子中一样。就像镜中的现象一样,如果这个镜子的本体不存在,那么就不可能存在镜子中的各种现象和世界。为什么说本心是现象世界的基础呢?这个要详细讲的话要讲很长时间,佛家用万法唯心所现一切现象皆是自心现量来表述。而以当今科学界的前沿——量子力学的眼光来看,在量子力学的世界中,最终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或者说量子的性质是什么样子的呢?——取决于观察现象的意识。当人类的意识以不用的角度作用于这个实验的时候,实验的结果是不同的。而意识,是本心的作用。所以即使从科学的角度而言,最后也会发现,所有的一切现象,它的基础——这个基础就相当于显现镜中之影的镜子的本体,就是本心。
如果从我们生命自身的角度来看,这一点就更为清楚了。我们之所以能感知到所有一切现象,正是因为我们具有感知的能力。而感知的能力正是来源于本心。本心本自倶足能显、能现、能知、能觉的性质,没有本心这个基础,所有的感知和感知到的现象也就无从谈起。
当我们没有认识到本心的时候——就像没有认识到镜子本体的时候——我们就会迷失在镜子之中的世界,迷失在这个幻相的世界,我们会觉得这一切都非常的真实。但就像我们从梦中醒来之后就会明白梦的虚幻一样,当我们见到了自性本心,当我们最终看清楚了本心是这个现象世界的基础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一切现象都是映在自性本心中的无常、无我、本质为空性的如幻的现象,这个时候世界就不再那么真实了。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这个世界就像牡蛎壳银光的幻影——就像我们在海边捡到的牡蛎壳,在阳光的照射下能够发出七彩的光芒,虽然美丽却没有任何的实质,映现在本心中的所有现象界的一切,其实也是如此,就像映在这牡蛎壳上七彩的光芒一样了无实质,只是一些幻影罢了。
8、所有的[名]都存在于觉知者的想象之中。这个觉知者是永恒的、遍在的基础,是生命本自具足的[本心],其本质是空性和觉性,显现为存在和理智,即[觉知者]。[名]和[色]就像是脚镯和手镯,而[本心]就像是金子。
所有的[名]都存在于觉知者的想象之中。所谓的名,就是事物的名称,所有的名称都存在于觉知者的想象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并没有名字,而人们为了区分不同的事物,为不同的事物起了不同的名字,所以说这个名字只是为了认识和交流的方便而所取的一个名称和符号,而并没有真实不变的本质。
我们通常都会把名字——事物的名称,等同于事物本身,将现象的名称等同于现象本身,但其实这个名,仅仅是某一种会持续变化的现象的一个假名。之前曾经举过一个关于瓶子的例子,当我们用剪刀沿着矿泉水瓶的瓶口一圈一圈的剪下来的时候,虽然组成这个瓶子的所有的元素依然存在,但是瓶子却在剪的过程中消失了。
现代人其实更容易了悟到名字的虚幻性,比如对于同一个事物,在不同国家的语言中,就会有不同的命名。而表面相同的命名,其具体的所指有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中文的苹果,英文中就称为apple,而对于苹果,有时指的是一种水果,有时指的是一种手机品牌。
所以说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没有一个唯一不变的名字,所有的名字都是存在于觉知者的想象之中。这句话还有一层含义是说,我们对于某一种现象在心中留下了记忆,然后我们会将这种记忆与某种名称相对应,当下一次见到相似现象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认出这个现象,并记起这种现象的名字。但其实,所有的现象都在变化之中,很多现象只是相似或相近而已。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会忽略那些细微的差异,而以同一个名字去称呼。
比如说我的笔名明空如月,明空如月这个名字同样是我自己的想象,也是大家共同的想象。因为没有一个人有一个不变的本质是所谓的明空如月。所以说所有人、事、物的名字都是一种临时的、方便的称呼,是一种假名,这种假名所对应的人、事、物,没有不变的本质。不变的名称和不变的对象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概念和想象之中。
可以这么说,之前跟大家分享的明空如月和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明空如月,其实严格的来说并不是同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深入仔细地观察一个人的变化的时候,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变化。如果用一个高倍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的话,那么这个叫做明空如月的人,他就在这一秒钟内已经生灭了无数次,所以说,在我自己这里也存在着一个关于我自己的名的想象,在每一位朋友那里同样也存在着一个关于明空如月的想象。特别是没有见过我的朋友,不仅名字是想象的,连人的样子也是想象的。即使你见过我,现在你脑海里所映现出来的样子仍然是你的想象。
所有的名以及名所指称的现象,都存在于觉知者的想象之中。那么觉知者又是什么呢?
这个觉知者是永恒的、遍在的基础,是生命本自具足的本心,其本质是空性和觉性,显现为存在和理智,即[觉知者]。
当你在听到我说话的时候,能听到声音的,就是觉知者;当你看到这些文字,能看到这些文字的,就是觉知者。
但这个觉知者隐藏得非常深,它既不是你的耳朵和眼睛,也不是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大脑,也不是你认为的贴着各种标签符号的那个你,而是所有这一切生命现象的最底层的那个基础,也就是自性本心。这个自性本心,它的性质是如何的呢?我们为什么很难去见到自性本心呢?是因为,每一个生命当下具足的自性本心,它的根本性质是空性和觉性。
关于空性和觉性,之前已经分享了很多次,每一次也都通过不同的例子进行了阐释,但正是因为自性本心的本质是空性的,所以说你无法通过你的感知直接见到它。同时,自性本心不仅仅是空性的,同时还具足觉性。当你听到我说话的声音,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正是觉性在起作用。是这个觉性在听、在看,正是觉性听见了声音、看见了文字。这个觉性就是觉知者,就是本心。而当我们去观照这个觉性本身的时候,会发现它又空无其体,没有实质,这就是觉性的另一面——空性。
自性本心其觉性的一面,具有无穷无尽的妙用,所以说它在我们的生命中就可以显现为存在和理智。然后我们会把这种存在和理智当成觉知者。我们每个人在感知任何事物的时候,我们认为有一个存在、有一个理智在感知着一切,我们通常把这个作为觉知者,但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觉性作用的幻化,是觉性作用所显现出来的一个相,我们只有穿透这个相,才能悟到真正的觉知者就是空性,也就是觉性,也就是自性本心。
所有映现在自性本心中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觉性的显现。然后文中用这样一个比喻去说明觉性以及觉性所显现出来的现象他们之间的关系:
名和色就像是脚镯和手镯,而本心就像是金子。
对金子做成的手镯和脚镯,即金手镯、金脚镯,我们通常会认为它是手镯、脚镯,而忘了它本身其实是金子。对于我们见到的各种名和色,见到的各种现象,我们也是这样,把各种名和现象当成是真实的,而没有看清名和色其真正的本质是觉性的作用,是觉性,是空性。所以说名和色的基础是空性和觉性。当我们深入地去观察名和色的无常性、无我性、变化性、虚幻性,就能见到名与色的空性。当我们继续深入的观照,观照我们自己的心和所有一切现象的关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现象都是映现在自心中的现象,而能够映现一切现象的心本身却空无其体,同时又具足觉性。当我们见到自心本体“空而能觉、觉而本空”的性质的时候,我们就见到了名和色的真体,也就是自己的本心。关于名色和自性本心的关系,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佛教中的唯识学,就是专门研究这门学问的,唯识学认为,一切现象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皆虚幻不实,究竟性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唯识学方面的专著。
9、由于和不同的[意识限制]结合,遍在的[空]似乎呈现彼此不同的[空];一旦摧毁了这些[意识限制],看似彼此不同的[空]就变成为一。同样,由于和不同的[意识限制]结合,遍在的[本心]表现为不同的[心灵];一旦摧毁了这些[意识限制],他们就变成为一。
在商羯罗《自我知识》原文中,“意识限制”,它使用的词叫做乌帕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没有把它翻译成汉语词汇,而直接使用了音译,这是因为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非常贴切的词去表述这个词的准确含义。为了避免产生误解,译者宁愿保留这个词的音译,也不愿意把它变成汉语中的某一个词。
那么什么是乌帕蒂呢?它的意思类似于“个体身心限制”,这是原文译文注释中的一种解释。所谓的个体身心限制,也就是说本来自性本心是遍在的、独一的、整体化的,本心就像大海一样,而每一个个体现象就是乌帕蒂————个体现象相当于是海面上的浪花。当一朵浪花,执着于自己是一朵浪花的时候,它的这种执着——对个体性浪花的执着,就叫做乌帕蒂——个体身心限制。我在改编的时候,把它用意识限制来代替。为什么用意识限制来代替呢?因为原文中的个体身心限制,它更侧重于从自我生命本身来看待这个问题。但其实,我们对于一切现象的认识都带有个体身心限制,都带有这种限制,所以说,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所以用了意识限制来表示。
当意识限制消失的时候就是本心,就是自性本心,就是空性,就是觉性,就是觉空双运的本心。而当存在意识限制的时候,这个限制就导致了错觉,导致了幻相,导致了迷失,导致了无明。
就像文中说的,由于和而不同的意识限制结合,遍在的空似乎呈现为彼此不同的空。在印度传统哲学的经典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比喻——罐子中的空和外面的空,本质并无区别,但是不同形状的罐子和瓶子,甚至包括我们的身体以及所有的生命体都存在于空中,然后在这些生命体的内部又有不同的空,更甚至于就连我们的身体本身,其实也是空的(比如从微观的角度、量子的角度。但是由于意识限制的存在,导致了不同的现象认知。
我们都知道这个身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原子相当于是一个较为基本的身体的组成单位,但其实对于原子这样一个结构来说,原子中9%多以上的空间全部都是虚无。在科普书中曾见到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原子放大到足球场大小的这样的一个空间距离的话,那么原子核就相当于这个足球场中间放了一只乒乓球,就是这么小,然后核外的电子呢,就在足球场的边上绕着那个足球场中心的那只小乒乓球运动,而整体上构成了原子。所以说我们的身体现在看起来很实在,比如肌肉和骨骼等,但其实绝大部分都是虚空。甚至包括我们见到的各种固体的东西,木头、石头等,都是如此,包括金属也是这样子的,金属的原子同样是这样子的。构成固体物质的原子,其实绝大部分是由虚空构成的。而对于电子和那个原子核来说,当进一步去细分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同样是空性的,它表现为量子,而量子的性质之前我们曾经分享过,它具有波粒二象性,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它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有的时候它看起来像一个粒子,而在另外的一种情况下,它表现出的是一种波的性质。更为奇妙的是,我们知道所有的波应该有一个介质,比如说水波,水就是介质。水波本身是一种水的动相,不能脱离水体而存在。而电磁波不需要介质也能传播,电磁波传播的是运动的电磁场,当能量等级比较高的时候,就体现为光。电磁波的最小单位,比如光子、电子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但即使是粒子,也仅仅是一种粒子的“相”,而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其本体犹如虚空。
所以,当我们以这种微观科学的角度去观察我们的生命时,就在这个当下,我们所见到的所有的一切,包括地球,包括我们住的房子,包括我们的身体等等,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的,都是由不同密度的“空”组合而成。
由于和不同的意识限制结合,遍在的空似乎就呈现出彼此不同的样子。空本来是同质的,是遍在的,但是因为不同的意识限制,导致了不同的现象和对现象的认知。
一旦摧毁了这些意识限制,看似彼此不同的空就变成为一。比如说我们认为瓶子中的空和外面的空是不一样的,但是当这个瓶子打碎了之后,瓶子内部的空和外面的空就融合为一了。从微观角度看,当构成这个瓶子的元素,解析到量子层面的时候,就跟周围的的空融为一体了。
所以说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不同的现象其实都是空的幻化,都是空。这个空本身不是虚,不是完全的虚空,它是有能量性的。从最小的量子开始,能量不断地叠加,最后构成了所有的物质世界。当我们从物质世界最根本的特性、最基本的构成、最微观的角度去看待的时候,你所见到的唯一就是鲜活的空,带有能量性的空,它没有任何的实体,但却拥有无穷无尽的能量。
前面说的是客观世界,那么对于生命呢?自性本心呢?所有生命的自性本心,其实是无二无别的,就像大海里的每一滴水,都是无二无别的。我们既不能说这一滴水就是另外一滴水,但是我们也不能说这一滴水和另外一滴水,它们有什么不同。对于自性本心而言,更为奇妙的是,自性本心,它其实是全息的。所有生命的自性本心,其实是一体全息化的——相当于,大海里的每一滴水,它都潜藏着整个大海本身,也就是说,当把这样一滴水从大海里拿出来放到另外一个空间的时候,它就可以演变成跟原来的大海无二无别的大海,而反过来也是如此,无边无际的大海,同样可以演变为其小无内的这样的一个小水滴。这是我们的思维所难以理解的。所以对于自性本心,无法用概念去形容,因为它超越了概念,没有大和小的分别。但是由于意识限制的存在,特别是每个生命存在着不同特性的意识限制,遍在的本心就表现为不同的心灵。比如人类有人类的心灵,鸟类有鸟类的心灵,兽类有兽类的心灵等等。即使是人类,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都拥有不同特点的心灵,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意识限制是不同的。
一旦摧毁了这些意识限制,他们就变成为一,也就是说其实这个意识限制仅仅是一种执着,一种执幻为实的无明,当我们通过修行,通过观照,一层一层地穿透无明,一层一层的解除意识限制的时候,慢慢的你就见到了那个没有被限制的本心的本来的面目。
所以,对于本心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描述,比如说就在这个当下,所有所有的一切,其实都是本心,不管这个生命是觉悟还是没觉悟,其实都是本心,没有差别。而所谓的差别就在于,觉悟了的生命,他所见到的本心是本心的本来的样子,而没有觉悟的生命,他把变形了的本心作为自己的心。
以水为例,水的形态是千姿百态的,可以随着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样子,可以表现成冰、雪、霜、露,也可以表现成江、河、湖、海,还可以表现成云雾和雨水、溪流等,但是它们的真相只是水,化学式都是用h2o来表示,不管它们看似是如何的不同,但其实都是h2o。我们每个生命就相当于水的不同存在形式,我是一滴水,你是一片雪花,他是叶子上的一滴露珠,然后,还有的人可能是大海里的的一滴水,可能是天上的一片云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意识限制。当我们通过深入的观照,发现原来我们所有这些不同的生命,都是h2o的时候,就明白了,所有的水都是一样的。
作为人类生命同样也是如此,当我们通过一层一层的观照,穿透一层一层的无明,驱散一层一层的乌云,最终见到那个自心本性的真面目的时候,它的那种完全超越性,它的无生无灭性,它的无来无去性,它的无垢无净性,它的无善无恶性以及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空性和觉性,就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呈现出来。当你见到自性本心真面的时候,您还会发现很多观照世界的独特的角度,比如说化身——当一片雪花觉悟到它是水的时候,当江河里的浪花也觉悟到它就是水的时候,这个时候,那么谁是谁的化身呢?这个问题就不详细解说了,建议大家自己去深入参悟一下,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由于和不同的[意识限制]结合,诸如种姓、肤色和地位的观念叠置到[本心]之上,就宛如味道、颜色叠置到了水中。
作者在这里举了几个在印度社会常见的观念即种姓、肤色和地位的例子来说明,所谓的意识限制,其实仅仅是一种人为的、固化的观念。
印度是一个非常讲究种姓制度的国家,这种种姓制度将人分成不同的种姓,比如说有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首陀罗种姓等等。不同的肤色社会地位也大大不同,皮肤颜色越浅的人社会地位越高。作者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印度关于种姓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它限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比如出身于婆罗门的人,代表是从梵天的头部出生,他们拥有吠陀经典的解释权,具有法的地位;而出身于首陀罗的人,在印度文化的观念里,是从梵天的脚部出生的,他们一辈子只能从事最低贱的工作,比如清扫街道、厕所、处理垃圾等等。打扫垃圾和泔一下。还有一个种姓叫达利特,意思是不可接触者,这种人走路都要一边走一边扫掉走过的痕迹,更不能去接触婆罗门等高级种姓的人。就算没有直接触碰,只是碰到了婆罗门的影子,也有可能会被处死。
但是所有真正的智者,都明白这些诸如种性之类的概念,其实都是叠置到本心之上的一种人为的观念,并不是生命的真相。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倡导众生平等,不论什么种姓,都可以加入佛陀的僧团,大家平等地相处,一起修行。
商羯罗也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同样提倡众生平等,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印度被称为伟大的圣者。商羯罗和佛陀一样,他们都是提倡众生平等的,因为他们已经彻底地了悟了生命的真相,见到了本自平等的自性本心,可以清清楚楚地观照到对于世俗观念所造成的各种意识限制和这种意识限制的虚幻性。
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比喻,诸如种姓、肤色、地位这种种的观念,就宛如味道和颜色叠置到了水中。因为人们都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所有的味道和颜色都是额外添加进去的,而不是水本身所拥有的。比如说我们在水中添加了盐,它就会变成有咸味的水,添加了糖,它就会变成有甜味的水,在水中添加某一种颜料,它就会变成某一种颜料的色彩。正如添加了味道和颜色的水,这些味道和颜色并不属于水的本体一样,所有添加在自性本心之上的种姓、肤色、地位等观念,同样也并不是自性本心所本有的,而是人类的意识限制额外添加上去的。
从这个例子推演开来,除了自性本心的本体以外,所有一切二元对立的概念和标签,都是添加到自性本心之上的意识限制。比如之前我们举过的例子,我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说我们的姓名、年龄、家庭、工作、性格、爱好等等,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叠置在自性本心上的意识限制,皆是虚幻不实的概念和标签,而不是真正的你。
要见到自性本心的话,只有一层层地突破各种意识限制,突破这种种的幻相,最终才能见到那个本自清净的、没有任何形象、没有任何概念、超越一切二元概念的本心。
在商羯罗的《自我知识》中,意识限制主要包括三种,即粗身、精身和因果身,其中因果身也叫无明。
也就是说,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最主要的意识限制有三种。一种是粗身,也就是我们的肉身,即由物质构成的身体;第二种是精身,即比较精微的精神性的身体;还有一个是因果身,也是最根本的意识限制,所以也被称为无明。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分别解说这三种身。
注意,作者在解说这三种身之前,他之所以举出这样一个比喻——就宛如味道颜色叠置到了水中,他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不管是粗身、精身还是因果身,对于自性本心而言,它们就像添加到水中的味道和颜色一样,并不是自性本心的本体,而是叠加到自性本心之上的意识限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