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金陵望汉江》里:“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这里使用了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李广,用典。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使用典故。
庾信《小园赋》:“昔草滥于吹嘘,籍文言之余庆。门有通德,家承赐书。或陪玄武之观,时参凤凰之墟。观受釐于宣室,赋长杨于直庐。遂乃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永灭。摧直辔于三危,碎平途于九折。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这段文字虽然只有短短一百多字,却使用了十二个典故。以上几个例子都是使用了用典的修辞方法。
什么是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也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与地和事及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的含蓄及典雅者,即称“用典”。
《文心雕龙》中说,“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本章根据张正体之诗学,及黄永武之字句锻炼法二书所论而增益之。并斟酌补入历来各家,有关作诗用事之立论,以为参考。”
用典有什么作用呢?以用典表情达意,在表达上可以使表达者的达意传情显得婉约含蓄。在接受上,读者不能直观的、显而易见的、立刻的明白作者要表达什么。必须把使用的经典故事,典故进行咀嚼、消化后才能理解其内外含义。正是因为需要仔细咀嚼揣摩,找到故事的源头,找到故事的出处,因此使用用典手法可以获得解读成功的心里快慰,带来欣赏中的美感享受。从议论角度,用典可以使立论有根有据。
用典之功用有四,一: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即文心雕龙所谓“援古证今”也。如李商隐之有感诗: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以喻勿另生枝节也
二: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如前“命意”章中苏东坡之仇池石一诗,即借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故,委婉表达出作者之心意,而不致令受者有太大之难堪。另如唐诗纪事卷十六引“宁王李宪见卖饼者之妻明艳动人,而强娶为妾,且十分宠爱。翌年,宁王问‘犹忆饼师否?’其妻颔首。宁王召饼师进府,其妻面对故夫,泪流满颊,凄婉欲绝。时有十余文士在座,意皆感动,宁王命做诗以记其事。王维诗云:莫以今时宠,而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这里,借春秋息夫人之典故,以显出女人之坚贞,使宁王深受感动,而让其与故夫团聚。(按: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
三: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如:李商隐《览古》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空糊赬壤真何益,欲举黄旗竟未成;长乐瓦飞随水逝,景阳钟堕失天明;回头一吊箕山客,始信逃尧不为名。这里,诗中“长乐”一词乃指汉之长乐宫。汉书平帝纪:“大风吹长安城,东门屋瓦飞旦尽”;“景阳钟”之典出自南史:“齐武帝数游幸,载宫人于后车,宫内深隐,不闻鼓漏,置钟于景阳楼上,应五鼓及三鼓。宫人闻声早起妆饰”。“箕山客”一词乃指尧之许由也,庄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又齧缺遇许由曰:‘子将何之?’曰:‘将逃尧’。又史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如此利用有限之文字,即将所欲表达之意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故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四: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如:《潭州》(李商隐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其中,“湘泪”一词,乃引述异记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伤心恸哭,泪下沾竹,而竹色尽斑”。“楚歌”一词指屈原“离骚”、“九歌”赋中,指斥令尹子兰之故事。陶公句,借当年陶侃之战功显赫,以暗讽当今之摒弃贤能。贾傅句,借贾谊祠中之蛛网尘封,风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没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情景,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
用典的种类有那些呢?种三即明典、暗典、翻典。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崔伟之摄郴州五排“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邻水延福寺早行》(陆游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元遗山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这里,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三: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如:《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使用典故,虽说贾谊,却反其意而用之。
又如,林和靖之自做寿堂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然反其意而用之也。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又如李商隐之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诗中用万般无奈之口气,“却羡”卞和因献璞玉,而双脚被刖之事,以表明作者不甘奴颜屈膝之意,其实何尝真愿斩足,此亦属翻典之类。
从上述诸多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很爱用典,用典是古文里非常常见的修辞手法。那么这些典故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典故之来源有哪些呢?有四种。
(1譬喻:即是将以前之人、地、事、物作为当今之比况。其中又可分为以事喻事,以事喻人,以人喻事,以人喻人,以物喻人等五种情形。如杜甫《别房太尉墓》: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这里,诗中“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之句,系引晋代谢安与其侄谢玄相对下棋,及春秋时代吴大夫季札挂剑之故事,以比喻其与房太尉之生死交情,乃是以事喻事之类。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赴早朝。——李商隐之《为有》(诗中“金龟婿”一词,乃指做官之丈夫。按唐朝官制为九品中正制,凡品官皆应配龟。三品以上,其龟袋饰金。故后世言做大官之丈夫,即称“金龟婿”。此以物喻人之类也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之二(诗中第四句乃引汉成帝宠幸赵飞燕之故事,以比喻杨妃,即以人相喻之例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风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此诗乃以事喻人之例,据西京杂记云:“梁孝王好营宫室园囿,作曜华之宫,筑兔园,日与宫人宾客弋钓其中”。司马相如游梁园,梁孝王令与诸生同宿。故本诗之“梁园旧宾客”一词即指相如。按司马相如汉成都人,长于词赋,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武帝时召为郎,因通西南夷有功,后拜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家居茂陵。故有“茂陵风雨病相如”之句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乃是引过去之人,以比喻今事。即引绿珠跳楼之故事,以喻目所见之落花,乃是以人喻物之例。按金谷园为晋时石崇之别墅,崇有妾名绿珠,美而艳,善吹笛。孙秀欲得之,而崇不许,秀因大怒,矫诏收崇。时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对绿珠云:“吾为尔得罪”。珠泣道:“当效死君前”,乃坠楼死
(2引用成辞。如: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阳春一曲和皆难”之“阳春”两字,乃引用“阳春白雪”之成语剪裁而成。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即曲高和寡之意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钱起《送僧归日本》(其中“一灯影”一词,出自佛教之《维摩诘经》云:“有法,名无尽灯。譬一灯燃千百灯,冥者比明,明终不尽。夫一菩萨开道千百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心其道意亦不灭尽,是名无尽灯”。作者引此舟中禅灯之光影,比喻日本僧人带法回国,辗转发扬光大之意
(3引史事。如: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望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诗中“景阳宫井”一词,乃引南朝陈后主之史实,以衬托出唐玄宗之圣明。按景阳宫本为南朝宫殿之名,景阳宫井又名“臙脂井”。隋灭南唐时,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二妃,匿于井中被获,因又名“辱井”》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怀古》(诗中“东风”二字,乃引《三国志?吴志》之史实。盖云:“赤壁之役,周瑜用部将黄盖之计,火攻曹操大军。时东风大作,故得成功”。以言周郎之胜魏,实乘东风之便也
(4引古人为比。如: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范成大《虞姬墓》(本诗乃就古人相为比喻之例,按《史记?吕太后本纪》“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而生如意。欲废太子立如意,不果。孝惠元年,吕太后酖赵王,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此处乃引项羽之虞姬与汉王之戚姬相为比况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第七句以接舆比裴迪,第八句以陶潜自比,以示幽闲与澹泊名利。按接舆者,春秋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昭王时政治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而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五柳者,晋陶潜也,潜字渊明,一字元亮。陶侃之曾孙,尝为彭泽令,故又称陶彭泽。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焉能为五斗米折腰”,遂弃冠去。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有五柳树,故自号五柳先生
综上所述,古人用典之多,来源之广,蔚为大观,叹为观止。我们感叹于古人的精彩绝伦的辞章,我们感叹于古人的精妙绝伦的手法,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辈当自强,吾辈薪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