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四十一、公元前744-739年
    这一年,郑国国君姬掘突去世,史称郑武公。

    郑武公在位时期,高举“尊王”与“爱民”两面大旗,着力发展经济,并先后灭亡郐、东虢以及其他八个附庸国,势力发展到今河南洛阳附近。后来,为了东周王室的利益,郑武公让出制邑(即虎牢关以西的一大片土地,着力向今河南荥阳的东南地区发展,并将郑国都城由京城“迁到溱洧(今河南新郑一带”。

    十三岁的世子姬寤生继位,成为新一任郑国国君。

    话说,在郑国继承人这件事上,郑国夫人武姜多次跟郑武公姬掘突提出,要把大儿子姬寤生换掉,让小儿子姬段当世子。

    还好,郑武公姬掘突并没有听武姜的意见。

    一方面是嫡长子继承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一旦随意变更世子之位,可能会引起动乱,增加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不利于其对国内各方势力的和谐稳定。

    另一方面是姬掘突很喜爱他的大儿子姬寤生,不仅聪慧过人,仁厚又有威仪,是世子的不二人选。

    不过,姬寤生继位时,却遭到了母亲武姜的责难。武姜要求姬寤生继位后,将制地封赏给姬段。如若姬寤生不答应,武姜就不去参加他的继位典礼。

    姬寤生人虽年少,但见识却广博。他摇头说,制地是形势险峻的地方,虢叔曾经死在那里,是不祥之地。

    武姜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说要把“京”地作为姬段的丰邑。“京”地,可以说是郑国在中原的发祥地。当年,郑桓公布局中原,用无数钱财,从郐国、东虢国买了数城,便是“京”地。后来,郑武公牵国到“京”地,先后灭了郐国、胡国、东虢国等数十诸侯国,国土面积扩大数十倍不止。可见,“京”地在郑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那就是祖廷一般的存在,是吉祥之地。

    但,为了能顺利完成继位典礼,姬寤生不得不答应母亲武姜的要求,将“京”地封给弟弟姬段。

    卿大夫祭足提出反对意见,他对姬寤生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会给国家带来祸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地方,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地方,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制度,这不是该有的,您终究会无法忍受。”

    祭足的意思就是,“京”地规模太大,封给姬段,不合祖制。若将“京”地封给姬段,恐郑国将来会有祸害发生。

    姬寤生说:“是我的母亲武姜要这样,哪里能避免祸害呢?”

    祭足回答说:“武姜怎么会得到满足?不如及早作安排,不要让她滋生事端,一旦蔓延就难以对付。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

    姬寤生说:“多作不合情理的事,必然自己垮台。您暂且等着吧!”

    又: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吕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意思是说,姬段得寸进尺,将毗邻“京”地的西鄙、北鄙两座城池都占为己有。公子吕,也就是姬寤生信任的小弟,看不下去,质问姬寤生:大哥,你到底是要怎样?要是你不想当郑国的国君,我就跟二哥混;要是你不想把国家拱手相让,弟弟我就替你除了二哥。

    郑庄公却没有明言,只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继续隐忍。

    以上对话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且不说武姜的偏执偏爱,就说郑庄公姬寤生,年纪轻轻,就有如此的见识,真是不简单。他知道母亲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但他仍然选择满足她,一方面是为了挽回亲情,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她愈发骄狂。

    如果能挽回亲情,那是最好。如果不能,那就让她们毁灭。

    然而,作为母亲的武姜,她始终看不到长子姬寤的优点。她的眼里只有次子姬段。她认为姬寤生不配做郑国国君,应该让小儿子姬段做郑国国君。

    于是,她怂恿小儿子姬段去争抢国君之位。她不停地给小儿子姬段灌输大儿子姬寤生的坏话,说姬寤生忤逆不孝,不配做郑国国君等等。

    偏心到这种成都,武姜也是疯魔了。

    公元前741年,楚厉王熊蚡蝐病逝,本要传位于儿子,却被其弟熊通篡位。

    话说熊通此人心怀大志,喜欢招贤纳士。他看不起侄子懦弱的性格,在权贵的支持下,产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于是,熊通发动宫变,占领楚国都城丹阳,杀了熊蚡蝐的儿子,自立为楚国国君。

    熊通自立后,一方面安抚楚国公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在赢得国人拥戴,巩固政权后;他利用先君“甚得江汉间民和”的有利形势,开始积极地向周围开拓。

    对外方面,他与邓国(今湖北襄樊联姻,娶邓国公族女子为夫人,史称邓曼。

    熊通娶了邓曼,可谓是娶了一位贤内助。邓曼为人贤惠聪颖,常对熊通的一些冲动行为进行劝谏,对熊通帮助很大。而且,邓曼为熊通生了一个好儿子,就是后来的楚文王熊赀。

    刘向《列女传》:“楚武邓曼,见事所兴,谓瑕军败,知王将薨,识彼天道,盛而必衰,终如其言,君子扬称。”

    邓曼可以说是一位有远见的女智者,让人敬仰。

    风云激荡,正是英雄一试身手之时。楚武王是一位铁腕人物,行事不拘一格,往往令人侧目。熊通继位后不久,便挥师北渡汉水,攻略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但没有得手。

    公元前739年,晋国曲沃桓叔谋权篡位,勾结晋大夫潘义谋杀晋国国君姬伯。

    曲沃这个地方,位于汾水与浍水交汇的地方,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晋国的战略要地。

    桓叔,是称号。他其实就是姬成师,晋国国君姬伯的叔父。在上一任晋国国君姬仇在位期间,姬成师因为被猜忌,不受重用。不过,姬成师强压住了心中的愤怒,对待姬仇愈加低调恭顺,对待姬仇儿子姬伯更加用心。他在让姬仇对他放松警惕,他在等待机会。

    善于隐忍的人,总能等到机会。

    姬成师等到了姬仇病逝,等到了姬仇儿子姬伯继位。

    姬伯对待姬成师很亲近,他信任姬成师,就像父亲一样信任。于是,姬伯将曲沃这个战略要地,封给了叔父姬成师。

    姬成师隐忍了几十年,岂会这么容易满足呢?他当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国君之位。

    他到了曲沃后,没有享受酒色,而是勤政为民,亲力亲为,迅速赢得了曲沃民心。之后,他暗地招兵买马,提升实力。同时,他还暗地笼络晋国都城翼城权贵大臣,培植势力。

    其中,一位叫潘义的大夫,贪财好色,被姬成师收买,投靠了他。

    姬成师在曲沃,潘义在晋国都城翼城,两人暗地勾结,谋划着利用刺客刺杀晋国国君姬伯。只要姬伯一死,姬成师便可兴兵到翼城,借抓凶手为姬伯报仇之名,掌控翼城,掌控晋国。

    时间来到公元钱739年,姬成师与潘义的阴谋成功了,姬伯被刺杀,翼城也被他们掌控。

    只是,忠于晋国的大臣,以隰叔、叔带为首,他们一致提出,要让姬伯之子姬平继位国君。还要,他们坚持要调查杀害姬伯的幕后黑手。他们怀疑这事跟姬成师有关。

    隰叔、叔带这两位是对晋国有大功的大臣,他们在晋国威望很高。他们的意见不能不听。

    但,姬成师谋划了这么多,好不容有杀了姬伯,有机会掌控翼城,岂肯让姬平继位?若让姬平继位,他所做的一切,不都白做了吗?

    姬成师反驳说,姬平太小,不能担当国君之位。

    与姬成师暗中勾结的潘义就提出意见,让姬成师暂代国君之位,等姬平长大成人,再还给姬平。

    隰叔、叔带强烈反对,国君之位哪里有暂代之说。而且,他们拿晋文侯姬仇来说事,他们说晋文侯姬仇说过,姬成师无战功不可封地。若姬成师自愿放弃曲沃封地,他们可以让姬成师做晋国辅政大臣。

    潘义说,姬成师虽然没有战功,但处理政事的才干也是得到过晋文侯的夸赞。既然你们不让姬成师暂代国君之位,就效仿周公故事,让姬成师摄政,当晋国的周公。

    隰叔、叔带又反对,周公是由周武王任命的摄政,而姬伯被刺杀,并没有留下遗言。他们还说,晋国国政有这么多中心的卿士、大夫在,根本不需要姬成师来辅政。

    潘义还想说,但被隰叔、叔带怒目而视,问他是何居心,帮姬成师说话。

    潘义无言以对,只说出于对晋国的忠心。

    隰叔、叔带说,你若对晋国忠心,就应该辅佐世子姬平继位,这才是正统之理。

    姬成师大怒,要当场杀了隰叔、叔带,以儆效尤。他说晋国君位,是晋国诸侯家事,哪里容得了他们置喙的道理。他姬成师出身高贵,是晋穆侯之子,不忍见晋国内乱,只能暂代国君之位。隰叔、叔带不让他姬成师暂代国君,就是居心不良,可恨可杀。

    还好,潘义有理智,劝住了姬成师,只将隰叔、叔带关入大牢。

    即便如此,姬成师将隰叔、叔带关入大牢,也是捅了翼城马蜂窝。很快,翼城之中流传出谣言,说姬成师和潘义是杀害国君姬伯的幕后凶手,说姬成师要谋权篡位,说姬成师要杀害隰叔、叔带···

    翼城权贵、平民联合起来,气势汹汹,要为国君姬伯报仇,要营救隰叔、叔带,要杀了姬成师和潘义。

    结果,姬成师被赶出翼城,灰溜溜回到曲沃。而潘义就惨了,被愤怒的人们,乱棍打死。

    不过,你们要是以为姬成师这就败了,就放弃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姬成师既能隐忍数十年,性格是很坚韧的。他不怕失败,他坚信只要静待时机,总会有机会,能够登位成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