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6年,姬发继位周国主。
他完美继承了其父姬昌的智慧和志向,队内重用姜子牙、姬旦、姬召等贤臣,对外以低姿态继续迷惑帝辛,使得周国进一步繁荣强盛。
看周国,可谓是人才济济:国主姬发英明神武就不说了;国师姜子牙则是智计百出,文韬武略无一不精,其人甚至被后世尊称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真是太厉害了;还有,姬旦、姬召、姬毕、姬康、姬丹等姬发的一众兄弟,都是人中龙凤,都是治世能臣。
而另一边的商国,却是晦暗不明,令人悲观。商王帝辛虽然聪明、勇武,但沉迷享乐,不思进取。那些忠于朝廷的诸侯国国主,比如醜侯、鄂侯、梅伯,也被他处死了。就连比干、箕子两位有大才的王叔,他也不甚尊敬,没有重用。还有对祖伊、商容等贤臣的规劝,他也视而不见,甚至听的烦了,直接罢黜他们。
两相对比:一边是离心离德,一边是众志成城;一边是日落西山,一边是旭日东升。结果,也就可以预见了。
不过,姬发也有性急的时候。在他继位几年后(具体年份不可考,他借祭祀先君之机,率大军从毕原一路进发,至孟津。毕原在如今陕西长安内,孟津在如今河南孟津县内,两地相距一千多里。
据说闻讯赶来支持的诸侯国,有八百多个,都是率军前来,共同讨伐商王的。
但奇怪的是,姬发在孟津举行了一场大阅兵,便解散诸侯联军,直接返回周国了。
史称这次行动为“孟津观兵”。
“孟津观兵”的疑点很多,比如有三点:千里行军,不可能不准备粮草辎重,而要准备粮草辎重,肯定是要攻打商国,肯定是要直取商国国都;八百诸侯率军来支持,说明周国军力强劲,已然超过商国;姬发准备充分,又有八百诸侯支持,却为何不攻打商国,就地解散诸侯联军,直接返回国国呢。
或许:姬发想通过闪电战,打帝辛一个措手不及,快速消灭商国。
或许,八百诸侯国只是后世夸张的写法,实际上支持周国的诸侯国只是一部分,大部分诸侯国都是中立的。
或许,姬发得知商王帝辛早有准备,设军埋伏他,等着他自投罗网。
所以,姬发才不得不率军归国,无功而返。
不过,姬发的这次“孟津观兵”,并不是徒劳无功,还是有所收获的。他收获了部分诸侯国的支持,收获了部分商国权贵的忠心,知道大部分诸侯国是中立的,为以后孤立帝辛,甚至是战胜帝辛,打下了基础。
姬发即位十年,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正式召集庸、蜀、羌、髳卢、彭、濮等诸侯国,商定联军讨伐商王帝辛事宜。会议最终达成,以姜子牙为联军统帅,周国倾国而出,其他诸侯国也是出钱、出粮、出兵,可谓是空前团结。
据《史记》记载,周国一共出动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而,各诸侯国出兵多少,却没有记载,估计几万人总有的。加起来,应该有七万兵力。
数字是否正确,不得而知。我们姑且相信《史记》所说。
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姬发左手执掌象征军队指挥权的黄钺,右手握着用以发号施令的牦尾杖,在姜子牙和姬旦的左右护卫下登上土坛,向全体将士发表了被后人称为《牧誓》的著名誓词:
诸位友邦君长和将士们,殷纣荒废国政,不敬神道,离弃同胞,肆暴人民,天怒人怨。现在,上天命令我向殷国行使惩罚。众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拿起你们的盾,要像虎那样威武、如熊一般雄壮地去战斗。努力啊,将士们!
盟誓后,姬发便率联军出发,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很是顺利。
但在牧野这个地方,遭遇商王帝辛率军阻击。
牧野虽然地势平坦,但它的地位很重要,重要到帝辛不得不出兵。牧野有城牧邑,是商国别都,城中设有宗庙,是商朝王族祭祀之地。而且,牧邑还是拱卫商国都城的军事重镇。
可以说,一旦牧邑被攻破,对商朝王族以及权贵打击巨大,而且对国都的防守压力也是巨大。
所以,帝辛不愿听从比干的建议,固守都城,等待援军,而是果断率军出击,期望在牧野一战定乾坤。
《史记》记载: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七十万这个数字,我是不相信的。以六七万,战胜七十万的敌人,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太夸张了。
双方兵力具体如何,我们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周国联军兵力少于商国,有几万的差距。我们姑且就算联军有七万,商国有十万。
其实,十万兵力也够了,也比联军的七万兵力多。再加上帝辛还是百战统帅,手下也多久战将领,不说战胜姜子牙的七万联军,也可以僵持一段时日。
但,帝辛的十万兵力,都是国中各个大小权贵拼凑起来的,成分杂乱,难以统一。更为要命的是,其中还有部分权贵,早就与周国暗通款曲,勾结在一起,准备着临阵倒戈。
所以,在周军三百战车的冲锋之下,在部分商国权贵临阵倒戈之下,商军败了。
然后,帝辛自焚,与爱妃妲己一起,结束了他骄傲而又享乐的一生。
帝辛虽然死了,但被他提拔的费仲、恶来、蜚廉等一众小奴隶主、平民出生的将领,却对帝辛忠心耿耿,誓死抵抗着入侵的周国联军。
战况很是激烈,《尚书·武成》说“血流漂杵”,可想而知,死的人很多,流动的血,都能漂起木棒。
最终,费仲、恶来、蜚廉等一批忠于帝辛的将领全部战死。
然后,帝辛之子武庚迫不得已,只好投降。
商朝就此结束,而取而代之的,就是周朝。
周国以德治国。所以,姬发自然不会杀害投降的武庚,相反还要给他好的待遇,用以安抚商国的权贵和平民之心。
姬发当众赞赏武庚弃暗投明的行为,为自己取代商王帝辛造势。而且,他还将商国都城赐给了武庚,令他治理属地商民。此举,令姬发获得了商民的好感,宽慰了他们失落的自尊心,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抵抗情绪。
毕竟,他们之前可是高贵的王城公民,如今被周国灭了,以后就变成了一个诸侯国的公民,变成了被奴役的对象,这放在谁身上,都会很不舒服,都要反抗的。
现在好了,让武庚管理他们,武庚是谁,那是商国的太子,是他们自己的王,是可以信赖的。总之,他们的担心都消解了,心里有了安全感,也就放弃了抵抗的心思。
还有,姬发向商国很有威望的王叔箕子,请教统治天下的“常伦所序”问题。这在《史记·宋世家》有所记载。
而箕子在讲了一番大道理后,武王却“封其于朝鲜而不臣”。没错,就是打发箕子到远离中原的朝鲜之地去,眼不见、心不烦。这足以说明,箕子的言论,肯定惹恼了姬发。姬发想杀箕子,但最后忍住了没杀,就改为发配朝鲜。
说起箕子,就要谈一谈比干。比干是千古忠臣的典范。他的命运如何呢?
《封神演义》说他被商纣王剖心而死。
还有的说法,是比干死谏帝辛在都城固守待援,帝辛怒而赐死。
无伦怎样的死法,比干都是尽忠而死,令人敬佩。
姬发或许是有感于比干的忠心,或许是需要比干这样一位正面人物,作为帝辛残暴的罪证。所以,他为比干树碑立象,宣传比干的忠诚,并将比干后人封在博陵,以展示他的仁德,以反衬帝辛的残暴。
姬发不愧英明神武,有如此笼络人心的手段,才能一统中原,开创周王朝的盛世。
说回武庚,姬发要用他安抚商民之心,但不会对他没有防备。他为了防止武庚叛乱,在商朝国都周围设立了三个诸侯国,分别是邶、鄘、卫三国。管国由管叔姬鲜管理,鄘国由蔡叔姬度管理,邶国由霍叔姬处管理。这三人都是姬发的亲弟弟,是他可以信赖的人。
不过,在姬发死后,这三人因不满周公姬旦监国,在武庚的挑拨离间之下,串联发动叛乱,却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