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等到东汉灵帝时候,
因汉灵帝刘宏好书法辞赋,
下昭设置了鸿都门学,
所入读的学生都要求擅长尺牍(古代书信,
辞赋及鸟篆工书。
经考试合格后,
才可以入读,
入学后的主要学习内容,
也是尺牍、小说、书画与辞赋,
成为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府,
开唐代专科学校之先流。
自鸿都门学创立之初,
遭到非议不断,
帝师杨赐、尚书令阳球等人均曾上书,
要求将鸿都门学废除。
汉代的官员来源于举荐制度,
士人们都依赖于此举。
而鸿都门学出现后,
这些不靠举荐、不靠拼爹的寒门人物,
用书法、辞赋,
就能轻松接近皇帝这位最高掌权人物,
从而获得高官厚禄,
怎能不让太学生们眼红嫉妒?
于是乎,
鸿都门学设立不久,
就罢停废除。
终归是昙花一现,
让人不胜唏嘘。
(二
隋唐时候,
采取重振儒术、三教并重的文教策谋,
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度。
唐在隋的基础上头,
从中央到地方各处,
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
其中,
“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流。
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隶属国子监(国立京师大学,平民可以就读。
二馆指弘文馆(政府主办的普通贵族大学、
崇文馆(皇太子主办的高级贵族大学,
这两大教育机构。
这些学校是大唐的最高学府。
唐朝的“六学二馆”,
有着不同的入学要求,
以及严格的等级约束,
这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影响和制约着受教育权的配属。
除了官学,
私学的发展同样迈出了很大一步。
依山而建筑,
隐于名山大川、风景秀美之处,
一些书院开始出炉。
(三
等到宋代时候,
真正意义上的书院才应运而出。
宋代出现的书院机构,
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出炉。
可以说,
书院萌芽于唐末时候,
形成于五代时候,
大盛于宋代时候。
书院以研究、讨论和讲学为要务,
称得上是古代的研究生院机构。
相对于官学,
书院一般为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
具有更多的自治权力和学术自由,
更加偏重学术修养和个人素修,
而不以培养官僚、参加科举考试为最终诉求。
当时出现的著名书院有: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区域、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区域、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区域、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区域、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区域、
茅山书院(江苏江宁三茅山区域,
等教育机构。
其中,
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可谓当之无愧的明星学府。
除了应天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街头,
其他书院大多设在山林胜地僻静处。
143年度,
宋仁宗下旨将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
成为北宋最高学府,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书院中,
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机构。
只可惜,靖康之变后,
金兵南侵,
中原沦陷,
应天府书院被毁芜,
学子纷纷南渡,
应天府书院没落退步。
(四
在南宋理学大盛时候,
应天府书院已不如白鹿洞书院这一教育机构。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度(94年度。
洛阳人李渤与其兄,
在庐山五老峰南麓下隐居读书,
李渤养了一头白鹿,
白鹿通人性,
常常跟随人出入,
被人称“神鹿”。
这里本来并没有洞,
不过是因四周地势低凹,
俯视似洞,
才称之为“白鹿洞”。
南宋淳熙六年度(1179年度,
理学宗师朱熹出任知南康(今江西庐山时候,
率百官造访书院所处,
见书院残垣断墙处处,
杂草丛生荒芜,
感到痛心疾首。
于是乎,
朱熹责令下属,
重新修复了书院建筑,
并自任洞主,
亲自讲学教授,
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要求,
专门邀请心学宗师陆九渊到书院讲学交流,
由此产生了一个著名的讲会机构——
鹅湖之会这一机构。
朱熹的苦心经营筹谋,
使得书院名声显著,
成为宋末至清初,
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学府,
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处。
此后,
元明清的书院机构,
大多沿着既定道路,
向前发展与进步。
(五
一直到19世纪末之后,
中国现代大学的正式登场,
开启了现代高等教育的争霸传奇序幕。
有一所大学的建校历史格外悠久,
跨越147年岁月河流,
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大学府。
这所底蕴深厚的千年学府,
正是坐落湘江水畔,橘子洲头,
历经多年风雨,四海潮流,
传承了岳麓书院文脉,
现在以“湖南大学”名呼。
事实上,
关于湖南大学继承了岳麓书院千年校史这事务,
并不是没有争议蜚语。
毕竟现代大学制度,
其实是深受西方影响的产物,
我国真正的“大学”历史,
真要算起来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度。
岳麓书院的门口,
有这样一幅对联语:
“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
这乍一看似乎傲气十足的语句,
实际上在那个年代却是再合适不过的真实写照图。
毕竟湖南确实出了不少著名人物,
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