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笔拈墨濡,
大笔一挥就,
对着大明燕京地图,
在北土城北部,
圈了两块大区域,
各1平方公里有余。
你将在这两块大区域,
各自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府。
一个是国子监,
这一大明最高学府,
一个是大明军政学府,
这一大明最高军事与政治最高学府。
你还随口吟诵出晋朝时候,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诗句:
“既窈窕以寻壑,
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
感吾生之行休。”
(二
你知道华夏教育的历史路线图。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首,
华夏自古重视教育。
文脉赓续,
薪火传聚,
发展为了今天的三千学府,
人才会聚,
涓涓始流。
公元前522年的时候,
孔子三十而立初有成就,
决定创办平民教育,
讲学收徒,
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府,
希望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残酷。
孔子带领一群青少年学徒,
筑坛垒土,
并移来一棵小银杏树,
栽在坛边缘处。
他抚摸着银杏树话语:
“银杏多果,
象征着弟子满天宇。
树干挺拔直竖,
绝不旁逸斜出,
象征着弟子们正直的品格风骨。
果仁既可食用饱腹,
又可入药治病疗毒,
象征着弟子学成后,
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福。
此讲坛就取杏坛之名呼!”
此后,
孔子每日杏坛讲说,
四方弟子云集此处。
孔子一生收弟子三千余,
授六艺之术,
自古传为美谈而流传开去。
可以这样评语,
孔子是全民认可的华夏第一任教师,
其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流,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之局。
杏坛便是当时学子心中的最高学府。
(三
孔子杏坛讲学两百年后,
战国中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区——
稷下(今山东zb区域,
因公元前347年度,
田齐政权在此区域,
设立的“稷下学宫”而闻名环宇,
一举成为学术的中流砥柱。
稷下学宫,
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
创建于齐威王初年度,
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
齐威王初即位时候,
喜好声色,
作乐饮酒,
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政务。
于是齐国的赘婿——
淳于髡,
这家伙长不满七尺(一米六,
滑稽多辩语,
数使诸侯,
未尝屈辱。
淳于髡就以鸟微讽齐威王语:
“国中有大鸟,
止王之庭,
三年不蜚又不鸣,
不知此鸟何举?”
一语惊醒梦中人物。
齐威王听懂了淳于髡的言下之意图,
答语:
“此鸟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宇;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物。”
不久,
齐国焕然一新光彩夺目。
齐威王创建稷下学宫这所当时的大学府,
是下了极大本钱之举。
稷下学宫规模宏巨,
“为开第康庄之衢,
高门大屋”。
有了田齐政权的重视和厚遇,
稷下学宫成为齐国的金字招牌物。
稷下学宫的老师称“稷下先生”,
也受到了尊宠礼遇,
可以兼任田齐政权的智囊团人物,
也可以自行立说著书,
广收门徒(誉为“稷下学士”,
进行学术研究。
稷下先生、学士这些人物,
不仅可以“不治而议论”之举,
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之举,
且据其意图,
可向田齐政权申报功名利禄。
若获认可后,
还能受封“上大夫”,
享有相应的爵位和俸禄。
学生可以来稷下拜师傅,
老师也可以在稷下招生徒,
学与教双向选择与角逐。
在思想上兼容并蓄,
营造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局。
在稷下学宫最兴盛的时候,
云集了儒、道、法、农、名、兵、阴阳,
等各家各派有影响的学者人物,
如孟子、荀子、邹子、慎子、
申子、涓子、淳于髡等等名流。
他们都曾在这里教授,
发表自己的学术,
也因此出现了《黄帝四经》、《管子》等一大批巨著。
当时稷下学宫的祭酒,
也就是现在的校长,
是荀子这位著名人物,
担任了三届祭酒。
他有两个学生人物,
一个叫韩非子,
一个叫李斯,
都是该校的杰出校友,
属于影响后世数千年的人物,
开启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发展巅峰之举。
稷下学宫的第一客座教授,
是孟子这位儒家宗师级的人物,
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曾在稷下学宫多年游学和讲授,
广受学生尊敬有度。
他从当时的百家争鸣思想交流,
汲取了各派精华之物,
也为其他学派带去了交流和进步。
这个文化中心存在的时间很长久,
大约有一百五十年度,
一直持续到齐国被秦国所灭后,
才彻底消失于尘土。
(四
秦代以后,
私学与官学并行兼顾。
汉代的官学制度,
奠定了以后华夏封建官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门学等教育机构;
地方官学则主要是郡国学府。
但私学的影响度,
较官学更大,
因为私学不仅比官学普及,
而且更持久,
受朝代更替、王朝倾覆,
或其他政治变动的影响度,
也要小些许。
太学即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始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度,
即公元前124年度。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
“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策谋,
在长安城外建立太学府,
置五经博士与博士弟子等职务。
但是太学并不是谁都能去,
名额也极为有限度。
东汉名臣杜密在调任北海相时候,
到高密巡视进行调查研究,
遇到了郑玄这位人物,
当时担任乡佐职务。
两人破例做了长谈交流,
从言谈中杜密得知郑玄饱读五经诗书,
又面临家人不支持求学的两难境遇,
于是决定利用职属,
设法送郑玄去太学深造就读。
正是这关键的一步,
使得郑玄跻身龙门更进一步,
不至于像他的老师郑谦那样模,
虽才学满腹,
却老死乡间里头。
郑玄学有所成后,
以他渊博的学识,
将群经遍注,
创立了“郑学”之流,
其笺注的古文经《毛诗》,
更是意义非凡、价值突出,
成为了《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