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0014章:始于足稳
    不得不说,真的是女人心,海底针

    戴茹兰这一系列的操作,如果有人在,绝对不知道,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

    或许是摸透了老爷子睡觉的时间,又或者,因为自己女儿出事的缘故,所以睡不着。

    戴书旺在听到戴茹兰这句话很久后,才从震惊中醒过来

    “茹兰,你是说,看到了孙姑婆?”

    “那茹蕊,你妹妹她,你看到了没有?”

    虽然戴书旺已经年过八旬,可古稀之年的他,人老,心却不老。

    由于早年间打拼事业,做错了很多的事情,因此,这次女儿出事,他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所以,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修缮学堂,捐献善款,积德积行,为自己的后代,但行好事,不求回报。

    戴茹兰像是早就料到老爷子会这么问,摇了摇头说道,

    “孙姑婆我看到了,但是”

    听到大女儿的支支吾吾,老爷子忍不住问道,

    “但是什么?”

    “茹兰,有困难但讲无妨,能做到的,我都会帮你!”

    老爷子此话一出,就好像,是为了戴茹兰量身打造一般,

    “爸,可能资金方面,需要很多的钱。”

    老爷子戴书旺听到大女儿需要钱后,也是想了很多,并没有着急回答。

    毕竟是自己的女儿,老爷子什么都懂,也什么都能理解,

    可偏偏,这个大女儿戴茹兰,什么都好,就是喜欢钱,

    而二女儿戴茹蕊,除了心不够狠之外,也是难得的女人,

    至于老三戴金顺,年轻人嘛,年轻气盛,想要证明自己,老爷子也能理解。

    都是自己的子女,没必要去袒护谁谁,所以,想了想,老爷子还是觉得,这笔钱应该出,

    “茹兰,大概……需要多少?”

    听到老爷子的话,电话那天的戴茹兰笑了笑,

    “爸,你给我转账2万吧,妹妹的事情,你放宽心,我肯定会给你调查清楚。”

    听到戴茹兰居然需要2万,老爷子沉默了,

    倒也不是他拿不出这笔钱,而是这一年来,很多消息,包括小道消息,都是戴茹兰提供的,

    或者说,一条消息,根据戴家放出去的报酬来讲,最便宜的,也有上万。

    抛开没用的消息来说,就今晚戴茹兰带给他的消息,比起之前的来说,显得更真实一些!

    “好,还是同样的卡号吧?”

    听到老爷子答应,戴茹兰点了点头,

    “是的,爸。”

    “妹妹的事情,你就放心吧,既然都能发现孙姑婆,那就说明,妹妹应该,也在西山区!”

    对于西山区,戴书旺并不陌生,相反,他第一次创业,就在这里!

    “2万够不够?不够的话,我直接给你打1万吧!”

    “正好你替我见几个朋友,稍后我会把联系方式发给你。”

    听到老爷子的话,戴茹兰有些诧异,她没想到,老爷子居然还有朋友在西山区?

    “好,那我等你消息。”

    没多想,戴茹兰直接挂断了电话,但是对于老爷子来说,她挂断电话,也就意味着……

    “唉,这人老啦,子女们就想着为你分担一些事情!可有些事……”

    现代社会车水马龙,人们在各自的轨道上,快马加鞭,仿佛不快一点,就会被时代抛弃。

    但细观生活中,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从来都不着急。

    正如《格言联璧·存养类》所言:“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真正成熟的人,行事缓、说话慢、为人稳。

    清·俞万春《荡寇志》记载:“看来此事,事缓则圆,急难成效。”

    遇到事情,操之过急有时候只会火上浇油;如果放慢节奏,慢慢处理,事情反而会得到圆满的解决。

    《明史》中有个故事。

    明朝宣宗年间,有个知府名叫赵豫。

    他到松江上任之前,老百姓打官司成风,邻里经常因为芝麻绿豆大点的事,闹到衙门,让官府决断。

    尽管知府每天日理万机,但当地治安并不好,因为案件太多,那些真正紧要的官司经常被埋没,恶人仍旧逍遥法外。

    赵豫上任后,一改往日作风,凡是来状告的,都让次日再来。时间一长,他就得了个“松江太守明日来”的外号。

    渐渐的,当地打官司的现象居然逐渐变少了,社会治安也更好了。

    原来,很多闹到衙门的官司,大都鸡毛蒜皮,只是当事人一时气愤,才要对簿公堂。

    而赵豫把官司放到第二天,原本怒火中烧的当事人,经过一夜的平静,或者他人的劝解,第二天气自然就消了,也就不用兴师动众去打官司了。

    那些真正重要的案子,顺理成章得到了升堂审理的机会。

    遇到事情,如果不是火烧眉毛,我们大可和赵豫一样,不急于处理,把事情缓一缓,放一放,反而会迎刃而解。

    遇事要缓,不是行动缓慢,而是懂得先找到问题症结,思考应对之策,方才着手处理。

    曾仕强说:“现代人常说的一个字,就是:快,其实快是最容易误事的,在做一件很大的事情之前,中国人都是有一定套路的,我们会先把情况搞清楚,做出合理的判断之后,才有动作。”

    此举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谋定而后动”异曲同工。

    小事着急没意义,大事越急越慌乱。

    遇到事情,先谋略对策,而后行动实施,表面上看似缓慢,实则事半功倍,是最快的处理方案。

    遇到各种难题,不妨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缓着来,往往柳暗花明。

    曾国潘:“言语迟钝,举止端重,则德进矣。”

    真正有水平的人,说话之前,都先经过深思熟虑,所以才会显得慢悠悠。

    这种人一般不轻易表态,不轻易下结论,然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朱元璋攻打天下时,招贤纳士而来的刘基,就属此类。

    刘基本是隐士,神龙见首不见尾。

    被朱元璋招入麾下做谋士后,整天不苟言语,也不怎么出主意,是个小透明一样的存在。

    一天,在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后,朱元璋就是否放弃应天的问题上,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

    平日里自吹神机妙算的谋士们,七嘴八舌,唾沫横飞,但除了痛骂失守太平的常遇春外,只会说些汉军强大,我军弱小这些无用之话。

    总而言之,决不能战,战则必亡。

    而刘基冷眼看着那些落井下石的谋士们,心底却在分析局势,等他们停止了议论,刘基才平静但掷地有声的说道:

    “敌人虽然强大,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汉军也是很容易的。”

    刘基寥寥数语,却令心灰意冷的朱元璋勇气倍增,斩钉截铁的吐出四个字:“此地决战!”

    千钧一发之际,如果没有刘基思辨后说出的言语,或许明朝的历史就要改写。

    老子曰:“大辩若讷。”

    表面上看好像嘴很笨,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的人,可能才是真正会说话的人。

    会说话跟说话多、说话快具有本质的区别。

    平日里,那些心直口快之人,往往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不经意间,可能就会伤害到他人;

    那些滔滔不绝之人,看似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可能言之无物,喧宾夺主。

    真正厉害的人,尽管言语迟缓,却彰显缜密与扎实。

    古语有云:“万仞高山,始足于稳。”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一定要立足于一个“稳”字,这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内心成熟稳重的人,遇事从不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而是懂得稳扎稳打,才能厚积薄发的道理。

    西晋诗人左思,正是靠着踏实稳重,创作了《三都赋》,才得以名声大噪、流传青史。

    左思小时候秉性愚钝、口齿不清,学习成绩也一般。

    长大后,却志存高远,立志写一篇称颂魏蜀吴三国的文章。

    然而,当地文人墨客却嘲讽他不知天高地厚,即使写成了,也只能当酒坛盖子。

    左思听了,不气也不恼,只是淡淡一笑,随后便忘我的躬身入局,搭建文字的圣殿。

    为收集有关三国都城繁荣昌盛的史实,他不辞辛苦的走访全国收集一手资料;

    天资并不聪慧的他深知勤能补拙,于是废寝忘食的阅读大量文献。

    平时的他深居简出,每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构思、创作。

    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放上纸张,甚至厕所也不例外,只为及时记录每一个灵感,哪怕是一个好的词语、一段好的句子。

    十年酷暑寒霜,不曾辍笔停耕;十年向隅面壁,只为专心著书。

    虽然走的很慢,但左思并未心急,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稳中求进。

    最终,惊世之作《三都赋》问世,读后令人叹为观止,当时京城传抄此书成风,“洛阳纸贵”的典故就是源于此。

    民间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性急喝不了热锅粥。”

    做人如果急功近利,想要一步登天,就如墙头上的草,头重脚轻根基浅,做不成大事。

    书要一本一本读,路要一步一步走,虽然很慢,但是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会化作我们的思想和阅历。

    做人稳重,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格局。

    沉心静气,把握节奏,终将行稳致远。

    人生是场修行,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慌不忙;真正好的人生,总是慢慢来过。

    遇事,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才能事做圆满;

    说话,谨言慎语,三思而后言,彰显心思缜密;

    做人,不急不躁,耐心而踏实,方才行稳致远。

    正如杨澜所说:“人生应该以缓慢的姿态行走,如此心境,就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大喜大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