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赍调朝京之来晨,众官上北极,监丢钟、上灯、供主起。
卯时:
监惣曰:“用物促言,勿物放班。”
乍间一臣持一图从午门不道宿卫尼走箠至仗下后解骑跪后布手图,图中驰出一副鸿吞民之相,众民尪,上骇后曰:“图上景属实也邪?”
彼臣曰:“属实,再吾有一句欺君罔上,请上斩吾首儆众。”
(1注:“赍调”表示“奉旨调遣”例如:《西游记》第六回:“玉帝闻言,即传调兵的旨意,就差大力鬼王赍调。”
(2注:“朝京”表示“入京/赴京”例如1:宋刘辰翁《忆秦娥》词:“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例如2:元费唐臣《贬黄州》楔子:”闻知大人朝京,老夫同太守大人特具一酌奉饯。”
(3注:“来晨”表示“次日之晨”例如:《太平广记》卷一七九引唐李亢《独异志》:“或有好事者曰:'可得一闻乎?'答曰:'余居宣阳里,指其第处,并具有酒,明日专候,不唯众君子荣顾,且各宜邀召闻名者齐赴,乃幸遇也。'来晨,集者凡百余人。”
(4注:“上”表示“到”例如:《西游记》第十回:“龙王甚怒,急提了剑,就要上长安城,诛灭这卖卦的。”
(5注:“北极”表示“朝堂/朝廷”例如1:唐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北极楼台长入梦,西江波浪远吞空。”例如2:宋梅尧臣《赠王尚书挽词》之一:“周原开陇隧,卤部葬名臣,北极履声绝,东朝车迹湮。”例如3:明屠隆《?毫记·别妻赴京》:“笑人其奈白云何,东山秣马,北极鸣珂,南浦离歌。”
(6注:“监”表示“太监”例如:《史记·秦本纪》:“因景监求见孝公。”
(7注:“丢”表示“敲”例如: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三折:“丢天灵,剪手腕,著淩迟,受磨难。那怕他泼顽皮绰号做铁幡竿。”
(8注:“上灯”表示“点灯”例如:唐元稹《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诗:“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
(9注:“供”表示“伺候”例如:唐阎选《再生记·颜畿》:“得病……不能言语,十馀年,家人疲于供护。”
(1注:“主”表示“君主”例如:《尚书·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孔传:“民无君主则恣情欲,必致祸乱。”
(11注:“起”表示“起床”例如:《礼记·内则》:“孺子蚤寝晏起。”
(12注:“惣”表示“总管”例如:晋葛洪《抱朴子·君道》:“惣多士于文武,建维城之穆属。”
(13注:“用”表示“有”例如:《楚辞·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14注:“物”表示“事情”例如:宋苏轼《赐韩绛上表乞致仕不允诏》:“卿出入将相垂三十年,岂以小物尚勤元老?”
(15注:“促”表示“赶快”例如:《晋书·宣帝纪》:“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
(16注:“勿”表示“无”例如:《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17注:“乍”表示“突然”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18注:“不道”表示“不管”例如:元杨朝英《梧叶儿·客中闻雨》曲:“夜雨好无情,不道我愁人怕听。”
(19注:“宿卫”表示“禁军”例如: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刘聪》:“九月犬与豕交于宫门,有豕著进贤冠,升聪御坐,犬冠武冠带绶,与豕并升,俄而斗死,殿上宿卫莫有见其入者。”
(2注:“尼”表示“阻拦”例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雹神》:“雹神灵迹最著……若不虔祝以尼其行,则明日风雹至矣。”
(21注:“走箠”表示“骑马飞奔”例如:宋曾巩《里社》诗:“黄金日搜尽崖窟,飞樯走箠华夷动。”
(22注:“解骑”表示“下马”例如: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吾与诸女坐北牖石榻上,时君少年,亦解骑来看。”
(23注:“布”表示“展开”例如:《左传·定公四年》:“句卑布裳,刭而裹之,藏其身,而以其首免。”
(24注:“手”表示“手中”例如:《韩非子·难言》:“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
(25注:“驰”表示“展现”例如:《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驰淳化于黎元,永历世而太平。”
(26注:“鸿”表示“洪水”例如:《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
(27注:“相”表示“相貌”例如:《荀子·非相》:“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28注:“也邪”语气助词,表疑问,不译——例如:《庄子·齐物论》:“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29注:“再”表示“若/如果”例如1:《紅樓夢》第四一回:“我掂著這麽體沉,這再不是楊木,一定是黃松做的。”例如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七回:“你再不走,船開了,你又沒有鋪蓋,又沒有盤纏,外國人拿你吊起來我可不管。”
(3注:“儆”表示“告戒/警告”例如1:《尚書·伊訓》:“制官刑,儆於有位。”例如2:《國語·魯語下》:“夜儆百工,使無慆淫。”例如3:《新唐書·李棲筠傳》:“月蝕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例如4:淸王士禛《居易續談》:“乃畿輔近地,尙留此穢惡之蹟,僭越之制,何以儆巨憝、昭大法哉?”
(31注:“众”表示“众人”例如:《易经·晉》:“衆允,悔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