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傍晚,梁父和梁珲才算是回来了。两个人赶着马车出去的,回来车上就驮了一车的米面盐醋酱茶酒,倒是要买的正经的摇篮没见着。
“怎的带这么多米面回来了?那摇篮呢?”
“摇篮本来是要买的,但正好是碰上了亲家公,说是不值当买,他回头给做一个来,我推拒不过,便收下了。”
“原来是这样。那也行,这个情先记着了。”梁母点点头,帮着他们把东西卸下来。
“那又怎的买了这么多米面回来?家里的还够吃好久。”
“那不是想着要做满月酒了吗,刚好这几日米价面价都便宜,就先买回来放着了。都是放不坏的东西。”
“这个是。要不先放着,等吃了饭再说吧,妙妙他们还等着呢。”
“行,听你的。珲儿,先不卸了,洗洗手吃饭去。”
“行,爹。”梁珲点头。出去一天,他也是有些饿了。家里昨儿娘和大嫂忙了一夜,没起来,他们的饭也就吃得随便。
“晚上有什么菜?”
“你大嫂做了个菠菜猪肝汤,还有一碗糖水蛋,给慧娘的。吃了恢复身体快。你先给慧娘拿去。”梁母吩咐梁珲。
“行。”梁珲点头,先去了。
剩下几人围坐在桌子上等他。
“说起来,今儿碰见亲家公了,瑄儿啊,是不是带儿媳回去看看?”梁父提起来这件事。
自从回来之后,他们也没去过元家看看。说到底还是元妙妙对那两个人没什么认同感,就是当一个普通亲戚处的。所以也完全没有想到要过去看看。不过虽然如此,每次送信寄东西回来,也还是有他们一份的。
“那也行,我们明儿过去一趟吧。”梁瑄先是看了看元妙妙,见她没什么想法,答应下来。
“别,亲家公说了明儿过来看看,你们也别去了,反倒错过了。”
“好。那明儿我们去村口接他们吧。”梁瑄点头。
“对了,他爹,我记得隔壁村的那个陈家是养了两只母羊的吧?”
“是这样,怎么,是慧娘……”后面的话他不好说。
“还不知道,不过先去问问那羊下崽子了没,先牵一只回来养着吧。”
“那行,明儿我去问问。”梁父点头。
“行了,人来齐了,吃饭吧。”梁珲送完饭,端着空碗回来了,梁父也就发话吃饭了。
“对了,妙娘你先钱说的那鲫鱼汤是个什么弄法?待会儿和我说说。”
“成。鲫鱼汤也好弄,鱼汤炖得白白的,不要太多油,胡椒茱萸还有姜蒜这些也少放。还能往里面加一点豆腐,补充蛋……养分!”元妙妙说。
“对了,还有什么排骨汤,甲鱼汤也都是补身子的,刚生产完的女子吃最好了。比吃那些什么补药还好。”元妙妙又想起来。
“排骨鲫鱼好弄,甲鱼是……鳖吗?”
“是,就是鳖,背上有个大甲壳,硬邦邦的。”
“那也行,虽然有点少见,可镇上也看见过。我明儿再去一趟。”
“也不急,喝什么都是一样的。要是有,多买几只回来养着,就不用跑了。”
“嗯,行。”
吃完了饭,一家人也就散开了。
……
第二天,元父元母就带着元妮儿上门了。梁瑄果真是像昨天说的,去村口等他们了。
也是有很久没见过他们了。元妙妙一时都觉得有点陌生。元父倒是好像年轻了不少,更有精气神了。现在又到了夏月,买风扇的人家那是又多了起来。本来经过一年的宣传,这个风扇就已经不止是在长河镇有了。他听梁瑄的,把东西卖给一家商铺,虽然价格是便宜了不少,可是卖出的更多了,卖的范围也更远了。
虽然现在镇上的确不知他一家做风扇了,可到底他最先做出来,找他订货的人也更多一些。所以也算是春风得意。
而且,现在风扇已经不是像原来做出来那样笨重了,他还改良出来了手持的小风扇,虽然风的确是变小了,可是能随时带在身边,比以前要方便多了。这个小风扇的价格也便宜,更加亲民。
他们也没有空手来,割了一块肉,还带了一篮子鸡蛋,一包干枣。
“爹,娘。”元妙妙出来迎接他们,看见了还是觉得有点不太亲密。不过这也不是她一时能改变的。
“二娘啊,过得可好?回来了也没见回家看看。爹和娘也挺想你的。”
“回来没多久,家里这几天忙着慧娘生产的事情,我就没回去。”元妙妙算是解释了一下。
“也是,生孩子是大事,应该重视一点。”
“我们进来吧,要去看看孩子吗?”
“行,去吧。孩子叫什么定了没?”
“定了,叫团团。大名还没起。”
“是个好名字,一听就有福气得很。”元母点头。跟着元妙妙去看孩子了。
“斌哥儿呢?怎么没看见他。”
“他在学堂里呢。没回来。他们学堂先生严格得很,一个月也只放两天的假,一天在月中,一天在月末。”
“这倒是不巧了。斌哥儿的学问怎么样了?”
“好得很,先生只有夸的。他努力得很,根本不要我们担心。就是我一看见他整日整日地读书,也不知道休息,就觉得心疼。”
“少年人嘛,爱读书是件好事。不过也要劝一劝多走动走动,别把身体熬坏了。”
“孩子就在这里了,刚吃了奶,睡着的。”
“好不好带?晚上闹不闹腾?”
“挺好带的,吃了就睡,也不怎么吵闹,是个好孩子。知道我生她受了苦,不闹疼我,让我好好睡。”刘慧娘拍了拍包着孩子的小被褥,满脸柔情。
“那你有福气。我生我们家斌哥儿的时候,他那是整日整日晚上不睡觉,到了白天就叫不醒。可真是太折腾人了。你家团团好。”
“这长得也好,白白嫩嫩的,鼻子嘴巴都小巧,长大了肯定是个标志姑娘。”
“我也不要她多标志,只要平平安安长大就好了。”刘慧娘笑。
“这作爹娘的,果真是天下第一个想着儿女的。”元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