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府,儋州。
儋州是琼州府三州十县的其中一个直隶州,位于临高县西南。
与后世儋县有关系,但不大,因为两者的位置相差很远,几乎算是新建了一个县。
与之相似的还有昌化与昌江、感恩与东方、崖州与崖县。
前两者最终合并为一县,为昌感县,后者直接改名,现在叫三亚。
大明第一任琼州知府崔盛,此刻正在儋州黎岐(黎族人的地区视察。
琼州虽比台弯汉化程度更高,但黎族人口同样庞大。甚至可以不客气的说,城墙的外围便是黎人的村落。
这其中,又尤以儋州、崖州为最。
而琼州主峰,便是被黎人尊为神山的黎母山,五指山只属于其中一峰。
对于上头换了个朝廷,这些黎人倒是无感。
左右不过是又换了个知府、知州而已,该干嘛还是干嘛。
崔盛便是年初那场登极恩科的殿试探花郎,但他并非殿试第三,至多就是明算科第一。
后世许多人受到电视剧误导,觉得状元就是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前面俩倒是对的,最后一个对也不对。
探花可以是第三名,但大多时候,探花往往看得还是士子们的外貌。
只有在出现复数探花的时候,才会根据才学来评判谁来当探花,亦或是皇帝钦点,谁就是探花。
总的来说,就是状元、榜眼当学霸,探花看脸,也是进士队伍游街时的牌面。
崔盛能做这个琼州知府,同样也是朱皇帝钦定。
对他一个新科进士,尤其还是明算科进士而已,一步入仕途,起步就是知府。
哪怕只是海外知府,也很高了。
尤其,海外知府也变相代表了自主权更大。
事实也确是如此,朱怡炅给了崔盛不少便宜之权。
要不然,真出什么问题,光是来回请示一趟,怕是要么问题已经解决,要么就连府城都炸了。
崔盛对于皇帝十分感激,丝毫没有因为被送来海外当知府而怨怼。
别的不提,只他这探花功名就有极大水分。
自己这模样既不是新科进士中最好看的,文章……来卷明算科的,又能有几个写的一手好文章的?
‘陛下对我是恩重了!’
崔盛如是想着,哪怕明知可能是陛下在收买人心,顺带推广明算科。
但这又是钦点探花,又是起步知府,封疆大吏。
自己若是不把这琼州给治理好,岂非辜负陛下圣恩?
抱着这样的念想,崔盛几乎是明军每拿下一个州县,他必以知府之尊亲临该地。
既是巡查州县,也是要安抚好黎人。
随军赴任前,崔盛便被皇帝专门召见过一次,核心就一句话:“黎民也是百姓。”
琼州清军从来都不是问题,他们挡不住明军的。就算能挡住一次,大不了明军继续增兵。
两广都不会,也没那个空闲插手。
管理琼州真正麻烦的还是本地数量庞大的黎人,与汉民、苗民(移民过来的等族的生存矛盾。
琼州黎人与台弯番人差不多,也分生黎、熟黎。
生黎不会说汉话,主要集中在山里,且大多不与汉人接触。熟黎会说汉话,多聚居于儋州与崖州,也会和汉人交易,甚至还有与里长类似的粮长帮着官府进行管理。
从前明开始,琼州便爆发过多次黎人叛乱现象,最大的一次还是在嘉靖年间,充分满足了嘉靖的武略战功。
而生黎大凡作乱,同样也都是熟黎从中挑拨刺激。
之所以如此,其实与朱皇帝起兵之初的原因大致相同。
琼州虽更早归于中国,但即便是到了前明,这里也与台弯一样,都属于化外之地。
凡至琼州为官的,要么罪人,要么流放。
再加之天高皇帝远,这些官吏对琼州汉人百姓都不咋地,对这些黎人还能好的了。
尤其还是这等熟黎,生黎那些地方官吏碰不得,熟黎还不是随便拿捏。
这么说吧!
熟黎在官府眼里几乎不如牛马,不仅要缴纳更多赋税,还时不时要被征发徭役和充军。且当官的一高兴,还得加派,很多乱子就是这么闹起来的
而在生黎的眼里,熟黎同样是官府的走狗,帮着欺压黎人的黎奸。
属于里外不是人了!前明如此,清袭明制,也好不到哪去。
对此,崔盛心中已有腹稿。
他没有着急施为,而是先放下姿态,亲往黎岐巡查,丝毫没有“非我族类”的歧视。
虽然崔盛还很年轻,但其一言一行却是尽显老道,加上又只是去拉进关系,也没给出任何空口承诺。
给了也没用,汉人官府在琼州黎人眼里公信力低的可怜,就算说了大明的政策也很难有黎人会信。
如此,一来二去,不说长期受到歧视的熟黎,便是寻常百姓,也该拉进关系了。
毕竟,堂堂府尊,琼州老大,放下姿态亲自前来慰问黎人,还不止一次。
他能图你什么?图你穷还是图你造反?
待关系拉进以后,崔盛旋即再以府尊身份亲自公审处理一些积年已久的黎汉矛盾问题,大多都是关于田产土地的归属纠纷。
熟黎汉化程度很高,熟黎中的上层阶级很多甚至都取了汉姓,学汉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让普通熟黎来做佃户。
当然,被官府重点盘剥和打压的也是这些人。
黎汉土地矛盾,往往根源还是在于地方官府的有意纵容,甚至很多干脆就是官府刻意为之。
似乎不将这些黎人逼反,就不甘心一样。
可能还真是,毕竟能来琼州做官的,不是得罪人被贬谪,就是得罪人了被流放,也有犯罪的。
这些人自然不会甘于现状,肯定是希望能尽早跳出琼州泥潭的。
那就只能干出政绩来,黎人反抗,那他们就平叛,成功了就是战功。黎人不反抗,他们等同于是将琼州进一步推进汉化,还是立功。
脑回路堪称奇葩了。
不过这倒也方便了崔盛,他甚至都不用刻意做什么,只需公审时做到公平公正。
几波下来,那些熟黎便能大部归心。
等差不多取得熟黎信任后,再一点点公布和推行大明国的新政,同时再免除伪清官府征收的加派欠税,进一步收买民心。
后续循序渐进,稳扎稳治,琼州大治也只是时间问题。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也确实不难,甚至无需动刀兵,只要公正对待。
但无论前明还是伪清官府都做不到,别说是黎人,他们连寻常汉人百姓都没当人看,拿什么来大治?
……
崔盛在儋州待了挺久。
这一日。
忽有衙役汇报,说有二十来个生黎人从山里跑出来。还举着面槟榔木杆旗帜,上书四个大字:“黎人向化。”
崔盛听罢,先是一愣,随即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身旁的儋州知州。
嗯,这人是个降官。
这位知州面色如常,倒是一点不尴尬,连忙躬身行礼说道:“府台大人贤名播于世,使生黎向化,实令下官钦佩!”
“……那便出去看看吧!”崔盛顿了片刻,算是接招了。
有时看破不说破,也是让人放。
到了地方,生黎确实是生黎,皮肤黝黑,蓬头赤脚,衣着清朴。
整支队伍里,一个黎人背着一块沉香,这块沉香有车轮那么大,外面是白色的,内里有黑色的花纹。
还有一人抱着一棵七八尺长的树苗,再有两人抬着一头黑猪熊,还有两人则抬着一只黄鹿。
基本都是土特产,倒是警觉。
不过,崔盛的兴趣却不在沉香和那两只野味身上,反而是看上了那棵树苗,能被献上来的,至少肯定不会是什么路边随处可见的树。
“这是什么树种?”
那名知州却是挺了解,连忙开口说道:“大人,此为油楠,是生在黎岐地方的特产。”
油楠!
听到这个名词,崔盛几乎瞬间脑袋里炸开。
质坚而滋润,经久不裂,这可是造船用的上等木材。
难怪……难怪这位儋州知州要安排如此生黎归化的戏码。
原来是发现了这等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