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七章 绑在树上都饿不死
    “还没睡!”

    李学军刚进屋,就见李天明坐在灶台前,几个小的都已经在里屋睡下了。

    “等您回来说说话!”

    李天明起身,拿了张凳子,又用家里唯一的茶缸倒了杯水递过去。

    看着侄子,李学军心里不禁一阵唏嘘。

    本来今天是侄子大喜的日子,结果却落得一地鸡毛。

    “天明,男子汉,大丈夫,心胸放宽些,杜家的闺女……是她没福气,我的侄子我知道,绑在树上都饿不死,是个能顶门立户的真爷们儿,往后天亮他们几个,都得靠你,你可不能……”

    “大伯,您放心,我都懂,家里的事,您也不用替我们几个操心,有我在呢。”

    李学军点点头:“这就对了,我刚才和你两个婶子也说了,婚事她们帮着张罗。”

    回来的这么晚,就是去找两个弟弟说这件事。

    “这事不急!”

    重活一次,婚姻的问题上,李天明也不想再糊里糊涂的凑合了,这一世无论如何都要娶一个可心的媳妇儿。

    “什么不急,你都18了!”

    说着又是一声叹息。

    这几个侄子侄女的命也太苦了。

    小小年纪就没了妈,爹又是个拎不清的混账玩意儿,现在连大侄子的婚事都这么不顺。

    “还有你说的那个事,我记着呢,等我回去以后再想想。”

    李学军所处的这个位置,虽然不是什么美差,但也有好些人盯着,一旦行差踏错,全家人都得跟着倒霉。

    伯侄两个聊了很久,基本上都是李学军在说,李天明在听。

    一直到后半夜才睡下。

    天刚亮,村里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

    记忆深处的旋律,让李天明一阵阵的恍惚。

    这是……

    真回来啦!

    起身下了炕,李学军和三个小的还在睡。

    洗了把脸,李天明便忙着生火做饭,乔凤云指桑骂槐的屁话,他也只当听不见。

    昨天分得的粮食不多,但好在已经到了秋收的日子,等粮食打下来,村里封了账,就能分粮了。

    对此,李天明倒是不担心。

    可重活一次,李天明实在不甘心像前世一样,靠着土里刨食拉扯弟妹。

    尤其是经历了杜鹃逃婚这一遭,让他更加迫切地想要过上好日子。

    和大伯说的那件事,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成,该怎么做,李天明也需要好好盘算盘算了。

    “天明,我待会儿就得回城了,这个你拿着。”

    吃饭的时候,李学军从口袋里掏出昨天拿回的彩礼,还有身上所有的钱、粮票。

    “等会儿上工,记着和你学庆叔说,找队上借的钱先还了,剩下的留好了,无论是盖房,还是娶媳妇,可不敢大手大脚的!”

    李天明连忙推辞:“大伯,彩礼钱能拿回来就行,这个……我们不能要。”

    他知道,大伯虽然有工作,但家里人口多,连男带女六个孩子,还养着瘫痪在床的岳母,日子过得并不算宽裕。

    “让你拿就拿着,磨磨唧唧的干啥!”

    李学军不由分说,直接把钱和粮票塞进了李天明的口袋里。

    “别的我不担心,就是往后住在一个院子里,少不了磕磕绊绊的,到底是你爸,他要是说了什么,你就只当没听见,还有你们几个,听见没?”

    李天亮和李蓉连连点头,只有小五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年纪,昨天吃的那顿肉,够她回忆很久了,根本顾不上去想别的。

    “小五……天明,要是能行,等明年秋收,也让她去上学。”

    听大伯说到自己,小五好奇地抬起头。

    上辈子,因为家里穷,小五连学都没上过,一辈子都是个睁眼瞎。

    “听您的,明年就送她去上学!”

    小五今年也六岁了,明年正好到了上学的年纪。

    听李天明这么说,李学军终于笑了。

    在城里见多识广,他自然明白知识的重要性。

    “就是天亮和小蓉可惜了。”

    李天亮今年十五,李蓉十二,全都早早辍学了,家里只有李天明在乡里上过一年初中。

    “大伯,我不上学,跟着我哥下地干活。”

    李天亮没长个学习的脑子,当初小学才读了半年,就死活不肯去了。

    不到10岁就给生产队里打猪草,去年更是能顶一个壮劳力,赚上满工了。

    吃完饭,李学军便骑着自行车回海城了。

    李天明送到村口,回到家叫上李天亮,兄弟两个一起去了场院,留李蓉在家带着小五,等下午再去妇女儿童组,干些打猪草的小活。

    场院这边,村里人已经来了不少,都在等着上工。

    “天明,没事吧?”

    一个婶子见着李天明,连忙上前。

    “婶子,我能有啥事啊?”

    这可不是在装,摆脱了不幸的婚姻,顺便分了家,没有了包袱,李天明现在只觉得畅快。

    “唉!要我说,你这么好的小伙子,谁家闺女跟了你都是享福,也就老杜家的不开眼!”

    婶子故意说得很大声,离得不远是杜立德两口子带着两个女儿。

    一大早出门,遇到的每一个乡亲都会朝他们全家投来异样的目光,杜立德是个好面子的人,要不是欠了工,等到年底要少分粮食,他早就回家躲着了。

    现在被人嚷嚷出来,村里人立刻纷纷附和。

    不是李家人,就是和李家沾亲带故的,还能不知道向着谁。

    “不乐意是她没福气,往后婶子给你寻个好的,他二大娘,你也帮着问问,咱天明这小伙子,啥样的好姑娘配不上。”

    “还用得着你说,咱天明能配七仙女。”

    被一帮婶子大娘围着调侃,饶是李天明重生了一遭,心态早就稳如老僧,也不禁红了脸。

    李天明在村里的风评一向极好,踏实、能干、仁义,脑子还活泛,村里的长辈每每提起他,没有一个不挑大拇哥的。

    唉……

    杜立德幽幽叹了口气,这么好的女婿,偏偏自家的闺女没福气。

    他想不明白,那个庞秉新有什么好的。

    除了生了一张巧嘴,能说会道的,哪里比得上李天明。

    看着像个人,可仔细打听一下,谁不知道,那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二流子。

    “行了,行了,都别吵吵了。”

    队长金利到了,开始点着花名册,分派今天的活计。

    “天明,你等会儿把车套上,一起去公社,把柴油拉回来!”

    过几天就要开镰秋收,他们这地方种水稻居多,到时候脱粒要用到机器。

    李天明答应一声,跟着金利一起去了村支部。

    把车套好,又去找了李学庆。

    “学庆叔!”

    “天明来啦!”

    昨天的事,换做村里别的年轻人,不见血肯定不能罢手,最后没打起来,让李学庆不禁高看了李天明这个本家侄子一眼。

    “学庆叔,我来还借村里的钱。”

    给杜家的彩礼,除了替别人出河工赚的,还找村里接了150块钱。

    “急个啥,你刚分家,正是用钱的时候,这钱你先用着。”

    “谢谢叔,欠村里的钱,心里不踏实,还是趁早还上的好!”

    说着,伸手从里面的衣服掏出了一个布包。

    除了杜家退还的400块钱彩礼,还有就是李学军留的85块钱,数了150块钱递了过去。

    李学庆见状,便让会计马长广收了。

    “天明,你和天亮的宅基地,我刚才和几个支委商量过了,给你划在大戏台边上,咋样?”

    未来新房的宅基地划在大戏台那边,离开了老宅,也能避免很多麻烦。

    “成,叔,麻烦您了!”

    “不麻烦,不麻烦,你满意就好,往后……有啥事,就来支部找我,千万别客气!”

    李天明谢过了,这才出门和队长金利一起赶着马车往县城去了。

    李家台子距离永河县城有四十多里路,还要翻过一道山梁,村里的车把式不少,可谁都没有李天明的技术。

    每次去县城办事,都是李天明赶车。

    赶到县城的时候,已经快晌午了,这个时候的县城还不像几十年以后,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柏油公路修得又平又宽。

    就连县公社也只是一个稍微宽敞些的大院儿,金利找人领了票,然后两人又去物资局把柴油桶装上了。

    “天明,咱们爷俩先吃饭,等会儿还得带几个知青回去。”

    “又来知青了?”

    李家台子现在有十三个知青,八男五女,全都住在原先地主李老六的老宅。

    “上面派下来的,有啥办法!”

    金利显然也非常不满意,那些知青来了,地里的活啥都不会干,还要分集体的粮食,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孬鸡上不了架。

    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国家的政策,金利也只能发发牢骚。

    回到县公社的时候,大门口还有另外十几个村子的马车,都是来接知青的。

    刚把马栓好,就见三辆大解放开了过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