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慷慨悲歌之士
几日后,程骄就站在了屠里明的面前:“屠大人,我程骄不过是个普通人,可承担不了隐藏周氏不报这样的重罪,我知道周氏余孽的下落。你如果真能给我一千两黄金的奖赏,我就告诉你周处道唯一还存世的孙儿藏在哪儿。”
屠里明大喜,立刻道:“只要你说的是真的,千两黄金当然不是问题。不过曾听闻别人说程骄义气深重,现在看来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啊,哈哈哈。。。”
程骄领了赏金,带领屠里明的甲士在山中找到了韩奇和周氏遗孤。
已经被围在绝境中的韩奇看到程骄,目眦欲裂破口大骂:“程骄!当初你说恨不能代周处道去死,还悲痛他后人。说如果周处道的孩子生下来,愿意照顾他长大,给杨家留下一点血脉。现在你竟然为了区区赏金出卖了周处道唯一存世的骨血?这孩子还不满周岁,何其无辜啊!!!屠老匹夫,你要杀就杀我一个人吧!放过这个孩子!”
屠里明嘿嘿冷笑,而程骄却脸色阴沉,似乎被戳中痛处。
韩奇抱着婴儿仰天大呼:“老天爷呀,周氏孤儿何罪之有,为什么还要赶尽杀绝!!!”
但还是在屠里明命令之下,甲士们一拥而上,把韩奇和怀中的孩子都乱刀杀死了。
屠里明以为周氏孤儿已经除掉了,十分高兴,戒备自然也就松懈了下来。
原来韩程二人商定后,韩奇带来了自己的孩子,在悲痛中给他换上华丽的衣服,带上周氏的信物,然后扮成周氏遗孤,由韩奇抱到山里藏匿了起来。
韩奇为了保全周氏遗孤,用自己和孩子的性命从容代替周氏孤儿慷慨赴死。
而程骄得以带着孩子逃到深山藏了起来。一个人背负着骂名在世间行走。既要承受骂名,还要胆战心惊养育着周氏孤儿。但他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打掉牙和血吞。他不能辜负了周处道,更不能辜负韩奇,还有那个替周氏孤儿而死的韩奇孩子。
这一年来程骄为了躲避追捕东躲西藏,本来想着逃到这临川之地,哪里想到还是遇到了宫中密探的搜捕,差点暴露了行踪。
杨少怀听程骄讲述了这周氏一家的灭门之仇,韩奇与程骄的舍生取义,他们本可以在周氏之难中袖手旁观,以保全自身。但忠诚和友情,心中侠义,指引着他们走上了另一条充满荆棘之路。
韩奇甚至用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延续了周氏家族的血脉,他们为“生死之交”四个字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他俩,是生死大义的最佳诠释者。
杨少怀现在再看这瘦小的婴儿,才感觉她身上背负着的竟然如此沉重。
“程将军,那你以后又作何打算?”
“打算?继续隐姓埋名吧,这些追查的高手应该只是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并没有确凿的证据。现在没有留下什么活口,线索就从这里断了吧。。。”听到杨少怀的问题,程骄眼神茫然了起来,但又瞬间坚定。“将来自然是要抚养靖仇长大,得报周氏家仇国恨。”
杨少怀突然想到什么似的,“程将军如果不嫌弃,可随我们一同上山,我和师兄云游四方,观中又人迹罕至,正是避世之处。”
程骄犹豫了一下说道:“只怕引来追兵,给您。。。”他突然想起,眼前这是谁,这是修仙修道之人啊!如果靖仇能得拜为师,那岂不是。。。!
想到这里,他立刻抱起大石上的婴儿,翻身跪地顿首不止。
杨少怀上前扶起程骄时,这粗犷汉子眼中已经满含热泪,“蒙上仙垂怜,靖仇得遇生路,程骄无以为报,来生自是当牛做马报得您的大恩。”
说完就将婴儿轻轻放在地上,又用力的磕了下去,额头磕在乱石上皮开肉绽。这次他不等杨少怀去扶,起身说道:“靖仇既得上仙垂怜,那程骄心愿已了,我将回大兴刺杀屠里明,如果侥天之幸功成,周氏大仇得报而且靖仇后世无忧。如果功败垂成,我将血溅御街,那么暴露靖仇行迹的最大隐患也就消失了。我九泉之下也有面目见我义兄周处道和韩奇韩大人了。”
杨少怀看着程骄。他身负血仇,却以超凡的冷静和毅力,从容赴死。他的眼神中没有一丝恐惧,只有坚定和决绝。他的身体挺得笔直,就像一块坚硬的岩石,又像一棵傲立在风雨中的松树,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不会愿弯曲一毫米。
虽然是不同的世界,同样的是这片土地上也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与侠义忠勇之人。
但是,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作为帝王为了保证家族荣耀的延续和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都需要一种特殊的方法来中和王朝下的各种势力,由此产生了“帝王之术”。也就是有人说的“人君南面术”。
简单来说就是治国之道,统御天下之术,达到皇帝利用这种谋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使皇权能安稳地延续下去,
所以除了赏罚,制衡更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位想要坐稳江山的皇帝,都把坐山观虎斗、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方法使用地炉火纯青。制衡是古代封建帝王用来巩固皇权与推动政治体系发展的最常用的政治手段之一。
皇帝往往会用制衡之法,去除掉那些难以控制,或者不为己用的势力,设法平衡党争之间势力平衡的同时,又能降低党争的消耗,达到无法让一派或一党独掌朝政,又能巩固或壮大皇权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商鞅变法时秦国旧贵族势力庞大威胁到了皇权,秦孝公任用商鞅不仅是为了改革国内固有的旧制度,更是为了削弱旧贵族强化皇权;而后来商鞅改革一派势力日益增大,也严重影响到了皇权,最终被秦惠公车裂于市。
还有明朝徐阶、高拱、张居正、万历皇帝之间的斗争等等,这些势力循环往复,最终党派崩溃,皇帝掌权。臣子间的针锋相对或韬光养晦都是在促进制衡之术的发展与政体的完善。而当臣子们逾越了自己的本分,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就会在暗中扶植新的势力,打击旧的势力。
除了这些“大佬”们,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也都是深谙“帝王之术”的帝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统治者和思想家们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运用帝王学和统御天下之术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国家的治国理念,从而不断解决朝廷的内忧外患,使之能持续发展。
但真正的悲哀之处在于,这些前仆后继慷慨悲歌之士最终都只是一枚棋子,被人利用,却不具备自己的自主权。
而越是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地方,更是显示出政治生态的肮脏丑陋。如果一个地方已经黑成了酱缸,蟑螂在暗处已经挤不下掉到阳光中来的时候。最后也只能在黑暗中凸显出几位慷慨悲歌之士,让人们敬仰了。概莫如是,概莫如是。